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留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3月19日在重庆南滨公园举行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比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快、口渴和血糖含量下降等现象,一段时间后机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均比安静时增多
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 心跳加快使心肌细胞糖原分解加快,可维持机体血糖的正常水平
【答案】A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奔跑时,机体消耗糖类增加,引起血糖降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同时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加快,A正确;
B、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后,其产物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B错误;
C、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C错误;
D、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A。
2. 人体中的以下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性激素与受体结合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⑤⑥B. ①③④⑥C. ②④⑤D. ①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①错误;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②正确;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③错误;
④性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于细胞内,④错误;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于内环境,⑤正确;
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③④⑥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
A.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B.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
C.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收缩,瞳孔扩张
D.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
【详解】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
故选D。
4. 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
C. GRP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回收
D.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神经递质完成作用后,可能会被酶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而离开突触间隙,为下次传递作准备,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故选A。
5. 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
B. 动脉血压的波动可通过神经调节快速恢复正常
C. “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D. 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5部分:①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②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④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A、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窦神经是传入神经,连接在感受器之后,故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可知,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弧的调节动脉血压下降,最终使动脉血压维持动态平衡,而神经调节具有速度快的特点,B正确;
C、“衣领综合征”是血压升高启动反射,使动脉血压下降所致,C错误;
D、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可以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方式叫反馈调节,由图可知,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6. 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是否聪明能干的雄鸟更能吸引异性。每组包括1只雌鸟、2只雄鸟,共同完成以下流程。
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在初选时应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且“青睐者”不进行训练
B. “落选者”雄鸟经过培训后能够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
D. 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故在实验过程中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的原因是排除位置原因对雌鸟选择的影响,且为保证单一变量,“青睐者”不进行训练,A正确;
B、“落选者”雄鸟进行技能培训后,可以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是经后天学习行为获得,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落选者”经过“再选”后重获青睐也可能是因为雌鸟看中了它得到的食物,即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C正确;
D、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利于子代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存活下来,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7. 吸烟有害健康,其中的尼古丁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还会对内环境稳态造成损伤。下图表示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据图可知,当尼古丁与 POMC 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导致 POMC 神经元兴奋
B. 信号从 POMC 神经元传递至“饱腹感”神经元的过程中会有传递形式的变化,“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
C. 戒烟后,POMC 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抑制作用增强,增加了食物的摄入
D. 戒烟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控制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促进脂肪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同时尼古丁还可以作用于POMC神经元的特异性受体,使其兴奋后让人产生饱腹感,从而导致人食欲下降。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后,引起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使POMC神经元兴奋,A正确;
B、信号从 POMC 神经元传递至“饱腹感”神经元的过程中会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化,大脑皮层产生感觉,“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戒烟后,不存在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关闭,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的抑制作用减弱,增加了食物的摄入,C错误;
D、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氧化分解。戒烟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肾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D正确。
故选C。
8. 如图1是用电流表研究突触上兴奋传导的示意图;图2、图3分别为该突触结构经某种毒素处理前后的电位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刺激b处,一定不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
B.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剌激a处时,指针也会发生偏转
C. 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D. 该毒素的生理作用可能是阻碍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图2和图3显示:经某种毒素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
【详解】A、刺激图1的b处时,b处所在位置位于突触结构的突触后膜侧,不含有神经递质,因此,刺激b处,一定不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A正确;
B、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剌激a处时,会影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但兴奋仍可传递到电流计的左侧,故指针也会发生偏转,B正确;
C、产生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Na+-K+泵运输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C正确;
D、分析图3可知,毒素处理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被抑制,故毒素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D。
9. 研究发现,在胸部以上离断脊髓会导致实验动物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为单独研究脊髓的功能,科学家常在实验动物脊髓第5节颈段以下水平离断脊髓,以保留膈神经对膈肌呼吸的传出支配。离断后动物会出现短时间休克现象,待休克恢复后,其血压可回升到一定水平,排尿反射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有一些脊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下列与上述现象有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支配膈肌呼吸的膈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脑和脊髓共同作用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C. 脊髓离断动物发汗反射比正常时加强,能说明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D. 脊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失去控制后脊反射活动不再精准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支配膈肌呼吸膈神经是脊髓发出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正确;
B、研究发现,在胸部以上离断脊髓会导致实验动物因呼吸困难而死亡,说明脑和脊髓共同作用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该题干信息说明不了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C错误;
D、在胸部以上离断脊髓,离断后动物会出现短时间休克现象,待休克恢复后,其血压可回升到一定水平,排尿反射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有一些脊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说明脊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失去控制后脊反射活动不再精准,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
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 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
D.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正确;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即S区受损,B正确;
C、特定神经递质的含量与人脑的情绪功能密切相关,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11.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盐平衡的调节中下丘脑只作为神经中枢
B. 下丘脑可直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
C. 下丘脑的活动只受神经调节不受激素调节
D. 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也能分泌多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可作为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A错误;
B、直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的是感受器,不在下丘脑,下丘脑是作为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C、在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同时也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激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下丘脑的具体功能,能对其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 下列对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②稀盐酸是刺激胰液分泌直接因素
③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④胰腺分泌促胰液素并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⑤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只存在化学调节而不存在神经调节
A. 项B. 2 项C. 3 项D. 4 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①法国学者沃泰默根据实验结果,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①正确;
②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能引起胰液增加,说明稀盐酸不是刺激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②错误;
③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巧妙在于将小肠黏膜和盐酸混合后获得的提取液注射到血液中,排除了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③正确;
④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④错误;
⑤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只能证明胰液的分泌存在化学调节,但不能证明不存在神经调节,⑤错误。
故选B。
13. 生长激素(GH)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和其它多重因素的调控。部分调控途径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 GHRH 和 SS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
B. GH 含量升高促进 SS 神经元分泌 SS,属于正反馈调节
C.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D. GHRH 和 SS 对 GH 的双向调节能更精准地调控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分泌的 GHRH 和 SS 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作用于垂体,进而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
B、GH 含量升高促进 SS 神经元分泌 SS,但SS的分泌对垂体分泌GH起着抑制作用,因而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充足的睡眠能促进 GHRH神经元分泌 GHRH,进而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因而有利于生长,级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高的增长素,C正确;
D、GHRH 和 SS 对 GH 的双向调节能保证GH含量的稳定,进而能更精准地调控生长,D正确。
故选B。
14. 下图是高等动物雌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 代表结构,a、b、d、e、f 代表物质,①、②、③代表过程。据图判断不合理的是()
A. 图中结构A 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B. 物质a 为促性腺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为垂体细胞
C. 雌激素是固醇类物质,与受体结合调控过程②③
D. 雌激素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看图可知,进入细胞的性激素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
【详解】A、据图可知,A是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比如分泌抗利尿激素,A正确;
B、物质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为垂体细胞,B错误;
C、雌激素是固醇类物质,据图可知,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内,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C正确;
D、雌激素是固醇类物质,是脂溶性物质,可以和细胞膜相溶,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B。
15. 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管壁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 可促进囊泡转运,增加质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C. 受体不敏感或受损时,可引起人体尿量减少
D. 血浆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合成的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威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A、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为顺浓度梯度,且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A正确;
B、ADH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ATP水解为cAMP,cAMP通过M蛋白促进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并发生融合,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B正确;
C、ADH受体不敏感或受损时,ADH不能发挥作用,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不能增多,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人体的尿量增加,C错误;
D、血浆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无法接受到相应的刺激,进而使得下丘脑合成、通过垂体释放的ADH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16. 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 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 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 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则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而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
【详解】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组2、3、4、5应该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产生激素的影响;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正确;
C.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因变量为尿量变化,因此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C正确;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会有两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为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对照性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并能够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确定表格中“?”的处理方法。
17.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可导致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或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纳米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在炎症状态下还可进入细胞内发挥信息分子的作用
B. 如图推测抗体可能是被蛋白酶处理为氨基酸后,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
C. 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和抗体
D. 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ATP不仅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炎症反应时,ATP释放到细胞外,可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促进炎症反应,A错误;
B、如图一种纳米抗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可以阻断炎症并减轻疼痛,但是纳米抗体不是氨基酸,抗体的本质为球蛋白,因此不能得出氨基酸也能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B错误;
C、根据题意“炎症状态下,损伤或濒死细胞可释放大量ATP到细胞外,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P2X7受体,促进靶细胞产生并分泌细胞因子等物质”,因此推测靶细胞很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而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
D、据图可知,纳米抗体与ATP都能与P2X7受体结合,故纳米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ATP争夺P2X7受体,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从而阻止炎症的发生,D正确。
故选D。
18. 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
B. 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C. 肺结核患者只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
D. 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且分泌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体被某病原体感染后也能获得针对该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A正确;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因此肺结核患者需要通过抗体的作用和效应T细胞的共同作用才能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C错误;人体内存在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D错误。
19.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的外毒素(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细胞 3 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C. 细胞 2 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 物质a 主要分布在血清和淋巴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
【详解】A、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3为B细胞,二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细胞3为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
C、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物质a为抗体,可以存在内环境里,主要分布在血清和淋巴液中,D正确。
故选B。
20.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两方面,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 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 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详解】A、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两方面,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图中③由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⑤由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⑧由内分泌系统产生激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
2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竞技训练的本质是通过极端训练实现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不断打破,不断提升竞技能力的过程。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将训练效果反馈给教练,以调整训练计划、科学控制训练进程。
选取男子体操运动员 5 名,冬训前开始进行跟踪测试,连续监测 11 周,测试的部分生化指标如下表。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_____和_____构成,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调节网络。
(2)运动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会通过_____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乳酸进入内环境中,机体会通过_____(具体物质)维持内环境中 pH 的稳态。
(3)血红蛋白位于_____,可将血红蛋白的_____作为反映运动员营养状态和运动能力的指标。
(4)结合表中数据,为获得更高水平的血红蛋白应至少冬训_____周。
【答案】(1) ①. 血浆 ②. 淋巴液 ③. 神经-体液-免疫
(2) ①. 无氧呼吸 ②. NaHCO3或HCO3-或Na2HPO4或HPO42-
(3) ①. 红细胞内 ②. 含量
(4)9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小问1详解】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小问2详解】
运动员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一定量的乳酸,释放到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或HCO3-或Na2HPO4或HPO42-,使机体维持内环境中pH的稳态。
【小问3详解】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其主要功能是负责携氧气转运,可将血红蛋白的含量作为反映运动员营养状态和运动能力的指标。
【小问4详解】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冬训大于9周时,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会明显高于冬训前,为获得更高水平的血红蛋白应至少冬训9周。
22. 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科研小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1和图2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图1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_____;图 2 中看到的主要是_____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
(2)图 3 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当给予a点适当刺激时,c点和e点都能检测到动作电位。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溶液 S(类似细胞外液)中。若给 e 点一个适宜刺激,乙电流表指针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若适当降低溶液 S 中的 Na+浓度,b 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再给b点一个高强度电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将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刺激b处,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发生_____。
(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自主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体和树突 ②. 轴突
(2) ①. 不会 ②. 不变 ③. 减小
(3)先兴奋一次,再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4)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解析】
【分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短的突起是树突,长的突起是轴突。
【小问1详解】
图1显示的是细胞体和树突,图2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
【小问2详解】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Na+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不变。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
【小问3详解】
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
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局部麻醉后,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说明刺激没有传到大脑皮层,所以可能失去作用的部位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注入麻醉药后还能运动,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完好无损的。
23. 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 B 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实验材料:健康小鼠若干只、生长激素溶液、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血糖含量检测仪、注射器等。
(1)实验思路:
①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_____为两组,编号为甲、乙,同时给两组小鼠口服大量且等量的葡萄糖溶液,检测其血糖含量并作记录,作为初次测量值;
②甲组小鼠注射_____,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③从初次测量后开始计时,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两组小鼠的_____;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预期结果:请用坐标曲线图绘出可能出现的结果,要求:图中标明初次血糖值、注射试剂的时间点______________。
(3)讨论与分析:
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呈现_____作用;由课本可知,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肾上腺素、_____激素等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②为探究生长激素的确是通过降低胰岛 B 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高血糖,请在上述实验后构建二次实验。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不要求写预测结果)
【答案】23. ①. 随机均分 ②. (适当)过量的生长激素溶液 ③. 血糖含量
24. 25. ①. 抗衡 ##拮抗 ②. 糖皮质##甲状腺 ③. 将甲组小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量血糖含量。
【解析】
【分析】本题是通过实验验证过量使用生长激素可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由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小问1详解】
实验原理是分组对照,验证过量的生长激素引起胰岛素分泌量下降从而引起血糖浓度无法下降到正常水平,将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都先口服大量的葡萄糖溶液,测定血糖浓度,作为初次测量值;甲组小鼠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并与初次测量值比较,判断血糖浓度变化情况(过量的生长激素是否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变化)。
【小问2详解】
预期结果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血糖降至正常水平,而实验组由于注射过量的生长激素,可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不能下降到正常水平,结果如图所示 :
【小问3详解】
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两者变现为拮抗作用;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为探究生长激素的确是通过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高血糖,自变量是胰岛素,可以给实验组进行自身对照,再次注射胰岛素,观察血糖浓度是否下降,若血糖下降,则生长激素的确是通过降低胰岛B细胞的敏感度,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高血糖,故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实验思路进行二次实验为再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溶液,发现小鼠的血糖含量很快会降低。
24. 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网上流行的一种减肥药X 时发现,使用者普遍反映用后有燥热感。科研小组用小鼠进行研究:将预先经过体温检测筛选的小鼠分为 3 组(1、2、3),按小鼠体重设定减肥药X 的给药量,依次为 14 mg/kg,28 mg/kg 和 35 mg/kg。给药后按不同时间点测体温,结果见表。
减肥药 X 对小鼠体温的影响
(1)第 1 组小鼠在给药后 0.5 到 1.0 小时之间产热量_____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下图是实验测定小鼠给药后 0.5 小时内的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和 ATP 合成速率。结合图推测,使用减肥药 X 后小鼠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______选填“增多”、“基本不变”、“减少”),但与服药前相比,产热量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因此小鼠体温上升。
(3)从实验数据来看,若要研究小鼠发热时的生理变化,选择第_____组小鼠最合适,原因是_____。(写出两点)
(4)有使用者反映,长期服用减肥药 X 后常觉得口渴,请结合上述实验结果,从体温调节的角度推测可能的原因_____。
【答案】24. 小于25. ①. 基本不变 ②. 增大
26. ①. 2 ②. 第2组小鼠体温有明显上升 \ 发热时间长,且全部存活
27. 服药后,机体产热增加,促进排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渴觉。
【解析】
【分析】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持续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持续降低。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小问1详解】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持续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持续降低。第I组小鼠在给药后0.5小时,体温升高至38.55℃,在给药后1.0小时,体温降至起始体温38.25℃,说明第I组小鼠在给药后0.5到1.0小时之间产热小于散热,体温降低。
【小问2详解】
由图示分析可知,小鼠给药后0.5小时内的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基本不变;但ATP的合成速率降低,说明有机物中的能量经减肥药X作用更多的被转换成了热能,所以在呼吸速率不变的情况下,有机物中大部分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散出,导致小鼠体温上升。
【小问3详解】
从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第1组小鼠体温变化较小,无法提供关于发热的有效数据;第2组小鼠比第1组小鼠体温有明显上升,能为研究小鼠发热时的生理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第2组小鼠与第3组相比,给药后能全部存活,说明药物对小鼠本身的危害小;第3组有小鼠死亡,无法提供更科学全面的实验数据,故若要研究小鼠发热时的生理变化,选择组别2组小鼠最合适。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分析可知,减肥药X导致细胞代谢时产热增多,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接受热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自主神经的兴奋传递后加快了使用者的汗腺分泌,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长期服用减肥药X后常觉得口渴。
25. 设计多特异性抗体是新兴的肿瘤治疗药物,研究者对多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的效果进行系列实验。乳腺癌、胃癌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的 HER2 蛋白,T 细胞表面有 CD3 蛋白和 CD28 蛋白。研究者依据三种蛋白的结构特点构建三特异性抗体(如图 1),试图让该抗体能够同时与 T 细胞和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进而促进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1)研究者检测不同类型的抗体对肿瘤细胞裂解率的影响,结果如图 2。图中 X 表示某种待定膜蛋白结合位点,抗体②上 X 的设计原则是不能与______________结合。图 2 结果说明三特异性抗体的效果优于其他抗体,推测三特异抗体能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免疫(特异性免疫)进而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2)进一步研究在治疗的过程中哪类 T 细胞发挥主要作用,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
①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填入表中,甲、乙、丙依次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正常小鼠B.免疫缺陷的模型小鼠C.免疫缺陷的肿瘤模型小鼠
②处理Ⅰ的丁应为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
④基于教材中细胞免疫的过程,请你推测乙组肿瘤无明显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25. ①. HER2 蛋白、CD3 蛋白和 CD28 蛋白 ②. 细胞
26. ①. C、C、C ②. 输入与甲组等量的辅助性T细胞和与乙组等量的细胞毒性T细胞 ③. 在三特异性抗体的治疗的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 ④. 没有辅助性T细胞提供细胞因子,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程度弱,免疫力低下。(或: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加强免疫效应。)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坐标轴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抗体浓度及不同的抗体,X设计原则是不能与HER3蛋白、CD3蛋白和CD28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这样抗体①只能与T细胞结合,抗体②既不与肿瘤细胞结合也不与T细胞结合,另外的抗体是只能与肿瘤细胞结合,通过实验结果的相互对比可说明三特异抗体能通过与T细胞结合进而影响细胞免疫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小问2详解】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哪类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实验材料都应该是患肿瘤的细胞,即甲、乙、丙依次是免疫缺陷的肿瘤模型小鼠。
②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T细胞的种类,根据甲组和乙组的设计并结合实验的结论可知,丙组应该是加入两类T细胞,即处理Ⅰ的丁应为输入与甲组等量的辅助性T细胞和与乙组等量的细胞毒性T细胞。
③以上研究说明,三特异性抗体主要是通过辅助性T细胞对肿瘤进行免疫的,而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到传递抗原信息的作用,因而结合本题的研究结果,对于肿瘤药物的治疗应该制备三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抗体,输入肿瘤患者体内,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初选
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
训练
①将雌鸟带离训练区。对“落选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开箱取食训练。
②一周后,雌鸟观察“落选者”和“青睐者”雄鸟取食过程。
再选
将3只虎皮鹦鹉再次移入初选装置,雌鸟在“落选者”一侧优选区停留时间显著高于“青睐者”。
组别
摘除肾上腺
饮用清水
饮用生理盐水
适量盐皮质激素
1
?
+
2
?
+
3
+
+
+
4
?
?
?
5
?
?
?
测试指标
血红蛋白(g/L)
冬训前
159.4 ± 9.18
冬训 1 周
143.2 ± 6.53
冬训 3 周
144.6 ± 3.51
冬训 5 周
161.8 ± 7.19
冬训 7 周
157 ± 3.81
冬训 9 周
161.67 ± 8.5
冬训 10 周
170.6 ± 3.64
组别
减肥药X 给入后的不同时间点(h)
0
0.5
1
1.5
小鼠体温(℃)
存活小鼠数(只)
小鼠体温(℃)
存活小鼠数(只)
小鼠体温(℃)
存活小鼠数(只)
小鼠体温(℃)
存活小鼠数(只)
1
38.25
8
38.55
8
38.25
8
38.25
8
2
38.25
8
39.48
8
38.81
8
38.25
8
3
37.54
10
39.34
10
38.09
7
37.17
7
实验动物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I
输入辅助性 T 细胞
输入细胞毒性T 细胞
丁
处理 II
输入三特异性抗体
结果
肿瘤几乎完全消失
肿瘤无显著变化
肿瘤几乎完全消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