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A4,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我校七年级语文组将举行“走进语文天地”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品语段,欣赏景色之静美
1. 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一篇随笔,请帮助她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静①______(mì)的月,已经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像孩子天真的脸庞。美丽的银光幽幽地照在树叶上,又轻轻地反射回来,把树点缀②______成一片片,一点点,显得十分神秘。温柔的银光一缕缕地洒在路上,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她又溜进人的心里,似春天融化的冰雪滋润③______着你。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如此美好的月夜,我不忍心做其他的事。这是一个特殊的夜,我不想把她惊动。我怕这位美丽的少女隐④______(nì)了。恬静的夜,恬美的月儿,我想:今夜,倒上一杯香茗,摆上一盘可口的月饼,静静地倚在窗台上,不就恰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了吗?
(1)根据内容,依次写出正确的字音字形。
(2)语段中,加点词的词性依次是( )
A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B.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C. 名词 动词 名词
D. 形容词 动词 名词
【答案】(1)谧;zhuì;rùn;匿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
静谧(jìng mì):形容环境十分安静,没有一点声响。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滋润(zī rùn):指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使满足。
隐匿(yǐn nì):隐藏,躲起来,不让人发现。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
“神秘”在文中用来描述树叶的特征,是形容词;
“抚摸”在文中是“母亲的手”发出的动作,是动词;
“香茗”指的是一种饮品,是具体的事物名称,是名词;
故选D。
【活动二】来远朋,体悟交友之道
2. 七(2)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拟写了一个邀请函,邀请各科老师参加。你发现有两处用词不当,请修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贵班”改为“我班”或“本班”, ②. “拙见”改为“高见”或“意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谦辞敬辞。
①“贵班”是用来尊称对方班级,而此处是七(2)班自己发出的邀请,应使用“我班”或“本班”来指代自己所在班级,这样表述才准确恰当。
②“拙见”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见解,这里是邀请老师来参加活动并给予指导意见,应该使用敬辞“高见”或中性词“意见”,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与期待,让老师能够明白班级对其专业意见的重视与渴望,使邀请函的语言表达符合语境和交际礼仪的要求,从而更有效地达到邀请老师并促进交流互动的目的。
【活动二】诵诗文,感受语文之多彩
3.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诵读古诗文,可以拉近与语文的距离,感受语文的魅力,徜徉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景纷呈,情各异。我们能领略到“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的磅礴壮观;能感受到“②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江上春意;面对流水,孔子不禁发出感慨“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论语》);马致远骑着瘦马行走在古道上,看到“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的深秋晚景而心生孤寂;杜甫江南逢故旧,慨叹“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花中寄寓着他深沉的悲慨。
【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海日生残夜 ③. 逝者如斯夫 ④. 不舍昼夜 ⑤. 枯藤老树昏鸦 ⑥. 小桥流水人家 ⑦. 正是江南好风景 ⑧. 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岛、竦峙、生、昼、藤、鸦、落、逢”等字词容易写错。
【活动三】读名著,品味人物之魅力
4.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提到几个主要人物,其中________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为人质朴、方正、博学;________是一位日本教授,他伟大而朴素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答案】 ①. 寿镜吾先生 ②. 藤野先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详细地描述了在三味书屋跟寿镜吾先生求学的经历。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寿镜吾先生教学严格,“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他为人方正,坚守传统的教育方式,“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同时,他知识渊博,鲁迅在他的教导下读了许多经典古籍,为鲁迅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填写:寿镜吾先生。
第二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对他充满敬意。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十分关心。“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他认真地为鲁迅批改讲义,这种对教学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关怀体现了他的伟大。并且他生活朴素,“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令人肃然起敬。故填写:藤野先生。
5.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全书描写了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请结合以下任意一篇文章,谈一谈少年鲁迅的童心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 《无常》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平时听说有种叫“怪哉”的虫子,据说这种虫子是冤气所化,用酒一浇便消逝了。年幼的鲁迅充满了好奇心,觉得甚是有趣,于是前去询问先生。体现了鲁迅儿时的天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作答此题,首先需要回顾所选文章的具体内容,找出能体现少年鲁迅童心童趣的情节或细节描写,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展现出鲁迅在少年时期独特的心理、行为和情感,从而体现其童心童趣。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作者的童年,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作者在私塾中受教育成人,这些都是作者怀念的童年时光,天真活泼,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在这里可以按斑蝥、拔何首乌,听“美女蛇”的传说,冬天雪地捕鸟,让作者感受到了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快乐,充满童真童趣。
示例二:《狗·猫·鼠》中写到“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体现了鲁迅儿时的纯真和爱憎分明。
示例三:《无常》描述了鲁迅儿时在迎神赛会的各种“鬼物”中,“我”和许多人都最喜欢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无常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鬼,他在执行勾魂任务时,看到一位母亲因失去儿子而极度悲伤,决定暂时放过那位儿子,让他返回阳间与母亲相聚片刻。体现了鲁迅儿时的天真善良。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6分)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①,此夕闻君谪②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②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6. 【甲】诗中________点明了时令,【乙】诗中________点明了时间。
7.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这两首诗分别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6. ①. 杨花或子规 ②. 残灯或此夕
7. 甲诗选择了漂泊不定杨花、啼声哀婉的子规、善解人意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关切、同情、惋惜之意。乙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解析】
【导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都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惋惜和同情。李白以“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离别的悲凉;元稹通过“残灯无焰、暗风吹雨”展现对友人贬谪的惊讶和忧虑。两诗都以景寓情,抒发了对友人遭遇不幸的深切关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杨花落尽” 描绘了暮春时节,杨树的花絮纷纷飘落的情景。“子规啼鸣”则是指杜鹃鸟在啼叫。暮春时期,气温升高,各种昆虫开始活跃,这为杜鹃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杜鹃鸟的繁殖季节,它们通过啼叫来宣示领地、求偶等。由此可知,“杨花”“子规”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
【乙】诗“残灯无焰影幢幢”一句中,“残灯” 指的是即将熄灭的灯。点灯即代表着时间已经是晚上。“此夕闻君谪九江”的意思是:在这个晚上,我听闻你被贬谪到了九江。“此夕”指的是这个夜晚 。因此,“残灯”“此夕”点明了时间是晚上。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把握。根据题目“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等关键词句可知,解答此题,首先需找到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及诗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蕴含在景物中的情感。
【甲】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杨花、子规、月等意象。杨花即柳絮,在暮春时节漫天飞舞,漂泊无定,象征着人生的漂泊和命运的无常,也暗示了王昌龄被贬后前途的渺茫和身世的飘零。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同情。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象征着哀怨、悲戚。它的叫声 “不如归去”,更增添了一种离别的愁绪和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在古诗中,明月常常象征着纯洁、高尚、美好,也常被用来寄托思念之情。在这里,明月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对象,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乙】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残灯、暗风、雨寒窗。“残灯”即快要熄灭的灯,象征着生命的衰弱、希望的渺茫以及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助。此时的元稹自己被贬他乡且身患重病,而好友又遭贬谪,残灯的意象正映衬了他当时灰暗的心境。“暗风”象征着社会环境的险恶和人生的无常,暗示了诗人和好友所处的艰难困境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寒窗”不仅表示寒冷的窗户,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凄凉。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在病中,透过寒窗感受到了外界的寒冷和内心的痛苦。“雨”在诗中象征着悲伤、哀怨和凄凉。雨水的冰冷和无情,与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相契合,也暗示了诗人和好友的命运如同这风雨中的残灯一样,飘摇不定。“暗风吹雨入寒窗” 中的暗风,与冰冷的雨一起吹入寒窗,更增添了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凄凉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二)(1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②,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绥:安抚,体恤。②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8.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
(3)元方入门不顾( )
(4)不知卿家君法孤( )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会用到谦辞和敬辞,文中的“尊君”和“家君”分别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尊称对方父亲。
B. 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与人约好一起出行却爽约;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却先出言不逊。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心理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诚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11. 【甲】【乙】两文都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请根据【助读资料卡】,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谈谈将它归入《方正》篇的原因。
助读资料卡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是魏晋名士十分重视的优良品德。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
【答案】8. ①. 离开 ②. 同“否” ③. 回头看 ④. 效法、学习
9. (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10. B
11. 原因分析:(1)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元方有礼有据的指出其无礼无信,可见元方的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入门不顾”,可见其刚正、直率。(2)借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暗示袁公和我父亲就像孔子周公一样都很厉害,谁也没效法谁。既照顾了对方的体面,又保存了父亲的尊严,不卑不亢;又可见其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所以这两者都归入《方正》篇。
【解析】
【导语】甲文讲述元方应变机智,以理服人,维护父亲的尊严,表现出其小小年纪即有礼有节。乙文则显示他在少年时代以妙语回应长者,展现了在家风熏陶下养成的智慧与理性。两篇均刻画出元方的刚正不阿和机敏,体现了其“方正”。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去,离开;
(2)句意:令尊在不在?不,同“否”;
(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4)句意:不知是令尊学我。法,效法,学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1)“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丢下)”“去(离开)”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贤(贤德)”“称(赞扬)”“履行(执行、实践)”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C.有误,“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
D.有误,表述不全,这个故事表明诚信礼貌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在甲文中,陈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责难,并没有因为对方是长辈而退缩或妥协。相反,他有礼有据地指出了对方无礼无信的行为。他首先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即不守信用;接着又指出友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即不尊重长辈。这种明白事理(懂礼识仪)、勇敢无畏的态度,正是他“方正”品质的重要体现。同时,当友人下车想要拉他时,他“入门不顾”,这种刚正不阿、直率坦诚的性格也进一步彰显了他的“方正”;
在乙文中,陈元方面对袁公的询问,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谁效法了谁,而是巧妙地借用了周公和孔子的例子。他说:“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句话既暗示了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就像周公和孔子一样都很厉害,无需相互效法;又照顾了对方的体面,避免了直接评价袁公政绩的尴尬;以巧妙的类比回答,既不贬低自己的父亲,也不谄媚袁公,显示出他在面对权威时的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立场。这种冷静机敏、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同样是他“方正”品质的重要体现;
因此,无论是甲文中面对父亲朋友责难时的勇敢无畏、刚正不阿;还是乙文中面对袁公的询问时的冷静机敏、实事求是,陈元方都展现出了“方正”的品质。结合助读资料卡内容“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它既指坚持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相应礼节,也指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可知,这两篇文章都将他归入《方正》篇,以表彰他的优秀品质和道德风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德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赞扬他,他都做了些什么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三)(11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本,完成相关问题。
【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
【乙】
花园(节选)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③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
④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⑤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⑥“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⑦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瞎,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⑧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⑨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改动)
12. 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3. 甲文中的画线句子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使所写景物显得井井有条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14.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迫着扑。(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15. 虽然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但两文的作者对这些回忆的态度却并不相同。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作者对生活往事的不同情感态度,并谈谈你对二者的看法。
【材料一】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序》
【材料二】
汪曾祺曾这样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此外,他还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
【成长之路,文化恒久】
【答案】12. (1)对比 (2)碰臭芝麻 (3)逗弄土蜂
13. 由菜畦到石井栏,到皂荚树、桑葚,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写的;后一句“鸣蝉在树叶里”“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的。
14. (1)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并写出其颜色,写其味道好,表明作者对覆盆子的喜爱和作者的童真童趣。(2)这句话运用短句,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表现了儿童时光的快乐。
15. 两文都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的情感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两位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同。《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以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而汪曾祺则是真实地记录童年往事,他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家常的生活态度,因此在作品中也力求体现这一点。
【解析】
【导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花园》都是关于童年记忆的散文,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生物描写表达童年的好奇与快乐,同时也透出些许怀旧的情感。汪曾祺在《花园》中则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再现了童年时的天真游戏,对自然的观察和独特体验,表达了生活中的乐趣。两篇文章虽风格迥异,但都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珍视与思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文章②到④段写家颜色的深沉,⑤到⑨段写花园的红色,其中⑥⑦段写植物,⑧⑨段写动物。
第一空:根据【乙】第②段“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和第⑤段“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可知,此处是将家的颜色深沉和花园的颜色鲜艳进行了对比,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二空:根据第⑦段“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可概括为:碰臭芝麻。
第三空:根据文章第⑨段“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可概括为:逗弄土蜂。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甲】文中的画线句子作者先写了低处的菜畦和石井栏,再逐渐向上写到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这是由低到高的顺序;接着,作者又描述了高处的鸣蝉和黄蜂,最后写到了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这是由高到低的顺序。因此,植物和动物都是分别按照空间顺序进行写作的。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使得景物的描写更加清晰明了,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形成直观的印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根据“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可知,此处将“覆盆子”和“桑葚”进行比较,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从味觉角度写出了覆盆子的味道。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覆盆子的外形特征以及诱人的色泽。同时,句中用“比桑葚要好得远”进一步对比,突出了覆盆子的独特风味和魅力,加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表明达了作者对覆盆子的喜爱和作者的童真童趣。
(2)运用了短句的形式,“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这些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短句的接连使用,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捉蟋蟀时一系列紧张又急切的动作场景,让人仿佛能看到作者手忙脚乱、全神贯注去捕捉蟋蟀的模样,将那种迫不及待、兴奋激动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表现了童年时期的快乐无忧。
句中多使用动词,像“掏”“扒”“灌”“蹦”“扑”“追”等,一连串的动词排列,使整个语句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和动态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捉蟋蟀过程中的热烈氛围以及作者对这件事浓厚的兴趣,使文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读来趣味盎然。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及语言表达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遵循的模式是“通过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两文都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表达的情感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两位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不同。
《花园》作者对生活往事的情感态度。在《花园》选文中,作者回忆童年在花园里的诸多趣事,比如拔巴根草时听那独特的声音、捉“都溜”却沾一身臭芝麻、满心欢喜地捉蟋蟀以及愚弄土蜂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那段童年生活浓浓的喜爱与怀念之情。作者以一种轻松、自然且充满童趣的笔触去描述这些往事,把花园里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纯粹以及丰富多彩,仿佛那段时光是无比珍贵且令人愉悦的宝藏,每每回想起来都满是趣味和温馨。
《朝花夕拾》作者对生活往事的情感态度。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序》中的表述,则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态度。他回忆儿时故乡的蔬果,承认当时它们是极其鲜美可口的,并且在记忆中留存着旧来的意味,即便久别后再品尝觉得不过如此了,但依然会被记忆“哄骗”,时时反顾。这里既有对童年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怀念,可又透露出一种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后的感慨,往昔的美好可能在现实的对照下有了变化,然而却依旧割舍不下那份回忆,有一种略带惆怅、眷恋交织的情感在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了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那是作者的乐园,期间穿插的“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故事,更体现了百草园生活的趣味无穷。这里既有对这份童年快乐往事的回忆与留恋,也有回忆往昔、往昔不再的一些眷恋、惆怅。
看法:《花园》的作者侧重于展现童年生活纯粹的快乐,将那些生活趣事如实地、饶有趣味地记录下来,让读者沉浸在那种充满童真的欢乐氛围中,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平常的点滴其实蕴含着无尽的趣味,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美好,也启发我们珍惜过往那些快乐的时光。而鲁迅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多了几分岁月变迁后的深沉感。那种记忆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回忆不只是简单的美好怀念,更带有对时光、对人生变化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复杂和人生的诸多感慨,也让回忆显得更加厚重,引人深思,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类似的对往昔岁月既怀念又感慨的复杂情绪。
(四)文学作品阅读(12分)
我的轮椅
史铁生
①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急忙转移了话题,便是证明。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②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
③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④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⑤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球呢,现在也打不好了,再说也没对手——会的嫌我烦,不会的我烦他。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⑦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⑧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⑨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⑩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选自《收获》,有删减)
16. 作者深情回忆了与轮椅的往事。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辆寄托了亲情,开启了作者新的人生;
第二辆寄托了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辆寄托了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却在语段③中大量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
18. 请参照示例,对第⑦段画线句设计朗读重音,然后简述理由。
示例: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济南的冬天》)
重音设计:“真”读重音,强调句意的确定性;“含笑”读重音,强调济南的人们对冬天温暖、安适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19. “我”在“扶轮问路”中体味了多变的人生滋味,肉体与心灵经历了岁月的历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对史铁生找到的“路”的认识。
【答案】16. ①. 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 ②. 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
17. 不多余。引用《看电影》里的句子一是说明这辆轮椅的作用;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三是表明自己奋斗的艰辛。
18. “又”字重读,表现“我”登上山峰的不易和登上山峰后内心难掩激动之情;“自己”重读,表现“我”获得第三辆电动轮椅后,独自登上山峰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准能想到”与“谁能相信”重音轻读,体现出没有人能够想到“我”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登上山峰,表达出乎意料的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19. ①史铁生曾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在母亲关爱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②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由“福”字轮椅走南闯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③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解析】
【导语】本文是史铁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讲述自己与轮椅的故事,深刻表达了他面对人生无常的积极态度。轮椅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是精神和生活的转折点。作者通过描写与家人、朋友的点滴回忆,反映出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文章中对不同轮椅的描述象征着生命不同阶段的启示和感悟,而“扶轮问路”的深思更是表达了人生探索的哲理与追求无限之路的坚定信念。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可知,第二辆轮椅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它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据此填空“开启了作者走南闯北的历史”;
第二空:结合第⑥段“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可知,第三辆轮椅是妻子反复砍价后买来的,寄托了爱情,它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据此填空“给了作者真正的自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③段“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轮椅送我去……”可知,引用这个句子,可见轮椅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第③段“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棱……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可知,引用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所做的事的理解与支持,流露出儿子对母亲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
结合第③段“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引用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正从消极走向振作,以及最终走向写作之路,可见“我”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据此可知,作者大量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这些回忆都与母亲有关,表达了作者对一路相伴自己走出困境的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是道出这辆轮椅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的非凡意义,更是表明自己奋斗之路的不易与艰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结合第⑦段画线句“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分析,朗读时,我们可以重读“又”字,结合史铁生双腿瘫痪的事实可知,上山对于他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结合第⑥段“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可见,“又”字体现出了“我”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下登上山峰的不易,以及登上山峰后内心的激动之情;
朗读时,可以重读“自己”,强调出“我”在双腿瘫痪的情况之下,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别人的帮助登上山峰后,可见“我”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朗读时,我们还可以将“准能想到”与“谁能相信”重音轻读,强调出“我”能够凭自己的力量登上山峰这件事情是没有人能够想到或者相信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以此表达“我”的巨大喜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结合第②段“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第③段“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可知,史铁生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哪儿也不去,但在母亲的关爱和鼓励下,史铁生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接触社会,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的生活;
结合第④段“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第⑤段“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可知,在朋友的帮助下,史铁生走南闯北,走向世界,感受着世界的多彩,他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快乐,感悟到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结合第⑥段“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第⑦段“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第⑧段“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第⑩段“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可知,妻子买的电动轮椅,让作者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作者认为既然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便坚持扩展生的内容。在苦难的生命历程中扶轮问路,明白了未知的人生中必会面对“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只有爱命运,坦然接受命运之路,才会冲破绝境,创造出独特高远的生命境界。
三、作文(60分)
20 近来天气转冷,但是因为有着一些人的关心,风霜雨雪阻挡不了人间的温暖。
请以《秋日暖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秋日暖阳
秋风萧瑟,金黄的树叶在枝头瑟瑟发抖,随后无奈地飘落,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我独自走在这秋意浓浓的小路上,心情如同这天气一般阴冷。
最近的一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那一个个鲜红的叉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我害怕面对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也害怕听到老师那略带失望的话语。我觉得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黑暗的深渊,找不到出路。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小区的花园。一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他的身边卧着一只慵懒的小猫。老人看到我,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问道:“孩子,怎么看起来愁眉苦脸的呀?”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心中的烦恼告诉了他。
老人听后,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一次考试失利算不了什么,就像这秋天的落叶,虽然飘落了,但明年还会重新生长。”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充满力量,如同这秋日里的暖阳,照进了我冰冷的内心。他开始给我讲述他年轻时的经历,他说他也曾经遭遇过很多挫折,但每一次都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克服,最终才迎来了现在的平静生活。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老人的话让我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这时,小猫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情绪变化,它站起身来,走到我的脚边,蹭了蹭我的腿,喵呜喵呜地叫着,仿佛在为我加油打气。
告别了老人和小猫,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家走去。此时的阳光似乎更加明媚了,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虽然秋风依旧吹着,但我已不再感到寒冷。在这个秋日里,我遇到了如暖阳般的老人,他的关心和鼓励让我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我都要像老人说的那样,坚强地面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温暖的力量在默默地支持着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秋日暖阳”这个题目中“秋日”点明了时间背景,往往给人一种萧瑟、清冷之感;“暖阳”则是题眼,象征着温暖与希望。立意在于通过讲述发生在秋日里的故事,展现人与人之间如暖阳般的关爱、鼓励或帮助,在清冷的秋日背景下凸显这份温暖的珍贵与力量,表达对这种温暖情感的感激与珍视,以及它给人带来的心灵慰藉、困境中的支撑和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唤醒,让读者感受到即使在凉意渐浓的秋日,人性的美好也能如阳光般驱散阴霾,温暖人心并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开头可描绘秋日的清冷景象,如秋风瑟瑟、落叶纷飞,为后文的温暖情节做铺垫,也可先交代自己低落的心境,比如因学习压力或人际关系困扰而心情沉重。中间部分详细叙述温暖事件,比如在秋日的公园里,自己正为某事黯然神伤时,一位陌生老人主动过来关心,与自己交谈,用他的人生经验和乐观态度开导自己,或者是在校园的银杏树下,好友在自己失落时默默陪伴、分享温暖的话语与小零食等。重点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生动展现温暖传递的过程。结尾部分呼应开头的秋日背景,写自己在经历这件事后内心的变化,如重拾信心、心情豁然开朗等,强调这份如暖阳般的情感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升华主题,让读者深切体会到秋日暖阳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美好力量。
邀请函
亲爱的老师:
您好!贵班拟定于11月14日下午第一节课在三楼报告厅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诚邀您参加,期盼您莅临指教,给予拙见。
七(2)班班委会
11月12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A4,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