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审美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审美教学设计第1页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本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说木叶》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恰恰可以看作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也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过多篇诗歌,但对语言的微妙蕴藉之处仍缺少敏感的体察,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感受语言美和形象美。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学会表达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感受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这些注入诗人情感志趣的意象是我们走进古典诗歌的语言密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木叶”的古典之美。
    二、文本探究
    (一)“木叶”的审美体验
    问题: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预设:诗歌是最纯粹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九歌》本身就是极富诗意美的,天才的语言创造让“木叶”获得最鲜活、最丰富、最无尽的文学生命,成为最美的旋律、最美的画面、最动感的镜头,由此变得新鲜动人,经久不息地散发出无穷无尽诗意美的魔力。“木叶”从此就一直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中,在敏感的中国诗人笔下,永恒地飘啊飘,从未凋零过。(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木叶”的审美想象
    问题1:浏览第三段到第六段,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并找出“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1)“树叶”与“木叶”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2)“落叶”与“木叶”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3)“木叶”与“落木”
    “木叶”——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小结:“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个艺术特征——“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因此与绿意盎然的“树叶”、柔美飘零的“落叶”、残败枯槁的“黄叶”相比,“木叶”一下子就突显了出来,绘形绘色绘声,可触可感可见。
    问题2:是什么造成了“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的巨大差别?
    预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哲学家以概念明志,诗人用形象说话。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只要看见这些意象,就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迅速把握诗词的情感和主旨,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歌意象语言的暗示性。
    三、拓展延伸
    (一)意象的审美意蕴
    问题: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落红”意象的审美意蕴。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舒亶 (dǎn)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明确:“落红” 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从联想意义上看,有繁华落尽的怜惜与无奈,但从杨诗和龚诗看又多了一层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意味。诗人们在传承中创新。
    (二)“木叶”的审美创造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木叶的形象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
    预设:《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
    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
    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四、课堂小结
    《说“木叶”》全文步步设疑,又渐行渐释,美不胜收。读者不知不觉、情随所愿、趣味盎然地跟随林庚先生穿越千年,在曼妙的文学时空中,走完这看似散乱无迹、却曲径通幽、处处皆可打卡的神奇奥妙的“木叶”之美的旅程。希望同学们能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审美能力。
    五、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写“梅”的诗词,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名片,背景透视,文学常识,迁移运用·促实践,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艺术特色,板书,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