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9《说“木叶”》阅读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阅读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9《说“木叶”》阅读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9《说“木叶”》阅读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陈友琴
    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过白岸亭》)
    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⑥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若改为“乔树生夏凉”“山树尽亚洪涛风”,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山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样的死板,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说法。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⑦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选自陈友琴《温故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 )
    A.艺术形象要具体例子具体分析。
    B.艺术形象的创造会受到经典形象的影响。
    C.艺术形象的细微差别会一字千金。
    D.艺术形象的衡量标准是经典形象。
    3.下列诗句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的一项( )
    A.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B.溪浸山光冷,秋凋木叶黄。(常达《山居八咏》其三)
    C.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王勃《临江二首》)
    D.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张耒《劳歌》)
    4.本文是如何批驳林庚对“木”解析的片面性的?请结合③-⑦段进行分析。
    5.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你如何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2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7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7.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8.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9.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10.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12.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3.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 2.C 3.D 4.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1)第③段到第⑤段的第一句话,作者通过列举大量诗句批驳了林庚的“木”和“树”有分别,“木”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2)第⑤段第二句到第⑥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木”更多的让人联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树叶的观点进行批驳,进而指出林庚得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3)第⑦段进一步通过举例分析杜甫诗句中的“落木”补充,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林庚仅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就得出普遍的结论,“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理由:总结艺术规律要以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为基础,而不能以个别的、特殊的句子为依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持之有故”本义是提出的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林庚的观点是“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的根据是“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由此可知,第①段中的“持之有故”意思是,林庚先生根据屈原、谢庄等人的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看法得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会一字千金”表达过于绝对。原文是“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注意是“几乎”。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注意是“不能从正面证明”。第⑥段画线句的观点:至于说“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这是很不实际的想法ABC三句中的“木”都是秋天的树,让人更多想到的是树干而不是树叶;而D项根据“炎酷”可知是夏季,此句中的“高木”让人联想到的是夏季浓密的树荫,更多的是想到树叶而非树干。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③段,列举大量诗句针对林庚先生说的“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观点进行批驳;第④对以上列举诗句进行分析,“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并进一步列举谢灵运的诗句进行补充,说明“木”含有“绿”“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一句分析“疏木”“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都有青翠的意思。第⑤段第二句针对林庚说的“‘木’……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进行批驳;第⑥段以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杜甫的“山木尽亚洪涛风”等诗句分析,得出结论“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并分析了林庚认为“‘木’的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我们会更多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原因是“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第⑦段针对林庚引用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出“落叶”也很好,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总之,这部分内容采用递进式式结构及举例论证手法进行分析论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如何评价”意味着可以肯定陈友琴的观点,也可以否定他的观点,关键在于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如肯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可以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佐证。如第②段“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林庚仅根据部分诗句就得出结论,确实是“以偏概全”;还有第⑥段“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以及第⑦段“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都可以佐证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否定陈友琴认为林庚“以偏概全”的观点,则需要考生自己进行思辨,给出理由。如总结艺术特征的规律要以普遍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而不能过多考虑特殊例子等。
    6.C 7.B 8.(示例)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位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错,原文是“已近极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关于林庚的“改行”,原文这样表述“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该学文学后的林庚有了非凡的成就,“他醒悟到……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林庚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就是,人应该对自己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让我们想起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虽然鲁迅先生是出于要拯救国民灵魂的目的而改学文学的,但是他也是基于对文学的爱好才改行。假如鲁迅先生、林庚先生没有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或许我们的文学史上就会少了一代文学大师,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9.C 10.C 11.B 12.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13.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
    A.“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C.“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B.“九月寒砧催木叶”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1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点,“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以概括出:“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可以概括出:“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9 说“木叶”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课时作业,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小阅读-课内,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小阅读-课内,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