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练习,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秋•海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①。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②。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七度”一句:苏轼与苏辙自熙宁三年(1070)分别以来,到熙宁十年(1077)始相见,中间隔了七个中秋。②“去年”二句:指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对月怀人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下列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词中的“我欲”“又恐”,写出了苏轼既对月宫满怀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表现出矛盾的心理。
B.苏辙词开篇二句直抒胸臆,“一何久”“七度”等词,反复强调离别时间之长;上阕主要写兄弟相聚的场景,极力铺陈久别重逢的欢乐。
C.两首词都巧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思,苏轼词埋怨月亮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传达思念之情;苏辙词埋怨月亮不肯为人留下,表达即将离别之愁。
D.这两首词堪称中秋词作的佳品,情真意切,内涵丰富,既展现出词人对兄弟的深厚情谊,又表现出对离别乐观豁达的情怀。
2.(2023秋•清原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①揖②三公③,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④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⑤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揖:拱手礼,表示对人的尊敬。③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④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⑤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选出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夜里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表达了为国征战沙场的渴望。
B.《感旧》首联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表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C.“可怜白发生”“一簪华发醉秋风”,都抒发了词人容颜苍老、英雄迟暮的悲愤。
D.两首诗词都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壮和苦无知音的寂寞。
3.(2023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李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 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作者仕途的艰难。
B.《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尽显少年锐气。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暗指作者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上李邕》中作者以大鹏自比,表现出直冲青云之志。
D.《行路难》和《上李邕》都以浪漫主义笔法表现了作者仕途受阻后的失意伤感,充满了失落低沉的情绪。
4.(2023秋•武昌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苏洵于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那天应邀参加丞相韩魏公(韩琦) 的家宴,席间韩琦赋《乙巳重阳》诗,苏洵当晚归家后便写下了这首诗相和。②晚岁:诗人时年五十六岁,故称。③金罍(léi):泛指酒盏。④曲台: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被任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最不才”来自称,既表达了自谦之意,又表达了对韩魏公的恭敬之心。
B.颔联:延展谦恭之意,意为承受不起韩魏公的盛情邀请,置身曲台诸儒之间深感惭愧。
C.颈联:写诗人壮志难酬心灰意冷,佳节亦在愁中度过,只有借酒浇愁来排遣心中苦闷。
D.尾联:写诗人顶雨暮归,兴奋地挥毫作诗,流露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5.(2023秋•汉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台上落叶,后用“秋入望乡心”传达了诗人登台思乡的愁绪。
B.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少”和“深”描绘出野寺的荒凉和云峰的幽远。
C.颈联描写古台的阳光和林间回荡的钟声,表现出野寺此时的温馨宁静。
D.尾联中的“惆怅”,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孤寂的感伤。
6.(2023秋•江汉区期末)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唐玄宗年号)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又贬为幽州都督。
A.首联用“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描绘出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B.颔联表达出诗人即使身处热闹的宴会也无法摆脱的年迈衰老之感。
C.颈联中胡笳沉重悲凉的乐声使席间短暂的欢愉消失,再次陷入悲凉。
D.尾联中诗人的愁苦一扫而空,由衷感激皇上将自己派到边城的深恩。
7.(2023秋•洪山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用“连”“绝”二字从时间角度写出郊外春光无处不在。
C.颈联“飞”“戏”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嬉戏报春的情形。
D.尾联流露出诗人对远离世间的纷扰与喧嚣的清静生活的向往。
8.(2023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溯江至武昌
孟浩然
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
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①回。
残冻因风解,新正②度腊开。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注释:①邅(zhān):难以行走的样子。②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溯江行船的起因,岁暮时节,漂泊异地的诗人归乡的念头变得格外强烈。
B.颔联中溯江而上的归船行进艰难,让急切的诗人感到苦闷,表明诗人仕途的不顺。
C.颈联写残存的冰雪因和风的吹拂而开始融解,物候的变化蕴含着新春的美好希望。
D.尾联中家乡渐近,看到武昌的杨柳依稀掩映楼台,字词间透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二.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9.(2023秋•岳阳楼区期末)古诗文阅读。
题岳阳楼①
【唐】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四年后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作此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不禁忧心忡忡。
B.颔联“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可见诗人心中烦闷全消。
C.颈联“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既点出了雁渡湖之难,也侧面烘托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D.尾联写诗人认为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不宜画成图画,供华堂里的贵人品赏。
(2)颈联的“苦”仅仅是指猿猴啼叫苦吗?请说出你对诗中所言的“苦”的理解。
10.(2023秋•绥棱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主要写词人“少年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从正面衬托词人的“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D.这首词的题材、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的,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11.(2023秋•丰台区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词的上片想象丰富,开篇问月,接着写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经受不住琼楼玉宇的① ,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② ”的感慨,展现了词人③ 的胸襟,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从本词和《使至塞上》中,你都能读出诗人的心绪转变。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是什么触发了这样的转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2023秋•庆云县期末)古诗欣赏。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③,准拟④岳阳楼上。
【注】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霓裳:唐代名曲。④准拟:准定。
(1)下列诗词和《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相同的一项是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满江红•小住京华》
C.《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渔家傲•秋思》
(2)衬托手法在这首词中有体现,请结合画线句子加以分析。
(3)这首词中“今朝露宿何妨”与“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何妨”一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2023秋•萍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④。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⑤,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瀛州(今河北河间),赴任途经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的温暖。④筠:竹。⑤逆旅:旅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B.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
C.“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旷达转为哀愁,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D.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写得既有情韵,又富有理趣。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运用了 的修辞,表现了 的人生态度。
14.(2023秋•明水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 郢门山: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荒戍落黄叶”,既点明送别的地点,又明示送别的时令。冷落的古堡,落叶的秋,把别绪离愁渲染得尤为伤感。
B.次句“浩然离故关”,送别的情感在此陡然一振,原来友人此行,心怀浩然之气且有远大的志向。送别的场景顿时给人气象雄峻、格调健拔之愿。
C.颔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
展示了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的辽阔雄奇的送别背景,但也更加烘托出离别之悲情。
D.颈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写出了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的亲人正盼归舟从天际飞来的情境。这是一种完全写实的手法。
E.尾联“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诗人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形、这与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
15.(2023秋•嘉祥县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C.“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2)“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6.(2023秋•罗庄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答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两支曲子均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所作,试从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什么不同。
17.(2023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陀。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是一组唱和诗。白居易首唱,在赠诗的尾联用“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禹锡的被贬遭遇寄予了① 。刘禹锡即席回赠,首联紧承赠诗,用“② ”代指贬谪之地,用“凄凉”二字点明心情;颔联使用典故,写自己被贬归来,感到恍若隔世,表达了③ 的心情。
(2)白居易认为,刘禹锡的不幸遭遇有命运的捉弄,也有宦海沉浮的无奈。刘禹锡对此是如何回应的?请结合回赠诗中的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18.(2023秋•南康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①
[宋]辛弃疾
枕簟②溪堂③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④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⑤,且休休⑥。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⑦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②簟(diàn):竹席。枕簟是夏秋乘凉的卧具。③溪堂:筑在溪流边上的阁楼。④浑:全。⑤咄咄:表示失意的感叹。⑥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⑦筋力:精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出了气候变化,已入深秋,枕簟凉,溪堂冷,这种清冷的感觉。这种清冷之感,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
B.上阕选取了枕簟、溪堂、断云、湖水、红莲、白鸟等意象,营造了清冷静谧的意境。
C.“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运用典故,写词人何妨像司空图一样纵情山水,欣赏大自然一丘一壑的美丽风光。
D.本词最后两句变旷达为悲凉,流露出“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的悲愤和凄怆。
(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23秋•海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①。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②。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①“七度”一句:苏轼与苏辙自熙宁三年(1070)分别以来,到熙宁十年(1077)始相见,中间隔了七个中秋。②“去年”二句:指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任上对月怀人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下列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词中的“我欲”“又恐”,写出了苏轼既对月宫满怀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表现出矛盾的心理。
B.苏辙词开篇二句直抒胸臆,“一何久”“七度”等词,反复强调离别时间之长;上阕主要写兄弟相聚的场景,极力铺陈久别重逢的欢乐。
C.两首词都巧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思,苏轼词埋怨月亮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圆,传达思念之情;苏辙词埋怨月亮不肯为人留下,表达即将离别之愁。
D.这两首词堪称中秋词作的佳品,情真意切,内涵丰富,既展现出词人对兄弟的深厚情谊,又表现出对离别乐观豁达的情怀。
【答案】D
【分析】【甲】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乙】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主要描述了兄弟二人即将分开,诗人的浓浓不舍以及对其兄的劝诫。
【解答】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根据《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其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可见,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根据《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可知,其意思是: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可见,作者用典,直抒胸臆,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
故选:D。
2.(2023秋•清原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①揖②三公③,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④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⑤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释】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揖:拱手礼,表示对人的尊敬。③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④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⑤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选出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夜里醉酒,挑灯看剑,梦回军营,表达了为国征战沙场的渴望。
B.《感旧》首联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表现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C.“可怜白发生”“一簪华发醉秋风”,都抒发了词人容颜苍老、英雄迟暮的悲愤。
D.两首诗词都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壮和苦无知音的寂寞。
【答案】D
【分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感旧》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抒发了对故去的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答】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辨析。
ABC.正确;
D.有误,《感旧》这首诗没有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壮年已逝的悲愤之情。
故选:D。
3.(2023秋•辽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李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 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作者仕途的艰难。
B.《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尽显少年锐气。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暗指作者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上李邕》中作者以大鹏自比,表现出直冲青云之志。
D.《行路难》和《上李邕》都以浪漫主义笔法表现了作者仕途受阻后的失意伤感,充满了失落低沉的情绪。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据此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行路难》结尾表现出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不断追求理想的乐观积极的心态;《上李邕》前四句,作者借大鹏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后四句对李邕轻慢的态度进行讽刺,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胆识。两诗都没有表现出“仕途受阻后的失意伤感”及“失落低沉的情绪”。
故选:D。
4.(2023秋•武昌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宋】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苏洵于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那天应邀参加丞相韩魏公(韩琦) 的家宴,席间韩琦赋《乙巳重阳》诗,苏洵当晚归家后便写下了这首诗相和。②晚岁:诗人时年五十六岁,故称。③金罍(léi):泛指酒盏。④曲台: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被任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以“最不才”来自称,既表达了自谦之意,又表达了对韩魏公的恭敬之心。
B.颔联:延展谦恭之意,意为承受不起韩魏公的盛情邀请,置身曲台诸儒之间深感惭愧。
C.颈联:写诗人壮志难酬心灰意冷,佳节亦在愁中度过,只有借酒浇愁来排遣心中苦闷。
D.尾联:写诗人顶雨暮归,兴奋地挥毫作诗,流露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答案】C
【分析】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解答】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ABD.正确;
C.有误。根据《九日和韩魏公》颈联“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可知,“久从愁里过”,表面上是说佳节时自己经常忧愁,但深层上表达了诗人对于壮志难酬的深深忧虑和苦痛。诗人并非一直沉溺在忧愁和痛苦中,而是在醉酒时偶尔还能激发出壮志豪情,这表明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C。
5.(2023秋•汉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台上落叶,后用“秋入望乡心”传达了诗人登台思乡的愁绪。
B.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少”和“深”描绘出野寺的荒凉和云峰的幽远。
C.颈联描写古台的阳光和林间回荡的钟声,表现出野寺此时的温馨宁静。
D.尾联中的“惆怅”,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孤寂的感伤。
【答案】C
【分析】《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尾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寒磬满空林”,是说林中回荡着钟磬之声,没有温馨宁静。
故选:C。
6.(2023秋•江汉区期末)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唐玄宗年号)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又贬为幽州都督。
A.首联用“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描绘出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
B.颔联表达出诗人即使身处热闹的宴会也无法摆脱的年迈衰老之感。
C.颈联中胡笳沉重悲凉的乐声使席间短暂的欢愉消失,再次陷入悲凉。
D.尾联中诗人的愁苦一扫而空,由衷感激皇上将自己派到边城的深恩。
【答案】D
【分析】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BC.正确;
D.有误,尾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完全是愤激之语,作者将自己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言的十字之中,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
故选:D。
7.(2023秋•洪山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用“连”“绝”二字从时间角度写出郊外春光无处不在。
C.颈联“飞”“戏”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嬉戏报春的情形。
D.尾联流露出诗人对远离世间的纷扰与喧嚣的清静生活的向往。
【答案】B
【分析】《仲春郊外》是初唐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仲春郊外幽美清净的环境,从反面透露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水田园的情怀,全诗的风格淡雅清新,在清淡的景物描写中,不动声色地抒情。格调清新、语句优雅、属对工整、音韵和谐。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连”表示时间持续不断,“绝”表示分布很广,用词精炼而准确。
故选:B。
8.(2023秋•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溯江至武昌
孟浩然
家本洞庭上,岁时归思催。
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①回。
残冻因风解,新正②度腊开。
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
注释:①邅(zhān):难以行走的样子。②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溯江行船的起因,岁暮时节,漂泊异地的诗人归乡的念头变得格外强烈。
B.颔联中溯江而上的归船行进艰难,让急切的诗人感到苦闷,表明诗人仕途的不顺。
C.颈联写残存的冰雪因和风的吹拂而开始融解,物候的变化蕴含着新春的美好希望。
D.尾联中家乡渐近,看到武昌的杨柳依稀掩映楼台,字词间透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颔联写江船的难行,只是为了凸显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并没有隐喻诗人仕途的不顺。
故选:B。
二.古诗词赏析(共10小题)
9.(2023秋•岳阳楼区期末)古诗文阅读。
题岳阳楼①
【唐】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四年后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作此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不禁忧心忡忡。
B.颔联“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可见诗人心中烦闷全消。
C.颈联“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既点出了雁渡湖之难,也侧面烘托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D.尾联写诗人认为洞庭湖的壮美景色不宜画成图画,供华堂里的贵人品赏。
(2)颈联的“苦”仅仅是指猿猴啼叫苦吗?请说出你对诗中所言的“苦”的理解。
【答案】(1)C
(2)行旅艰难之感。写善飞之雁难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突出行旅艰难。漂泊流离之苦。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诗人远离京城,羁旅劳顿,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倍感世事的艰难,联系上句“向往帝都而不得至”与下句“唯堪画图障”,隐约可见诗人对京都的思念和对贵人们不解流民逐客行旅奔波之苦的不满。
【分析】《题岳阳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是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也表达出了对贵人们的怨愤之意。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把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时,毫不掩饰地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理解不正确。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想到了远离的都城长安,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并没有“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
B.有误,“诗人心中烦闷全消”表述有误。
C.正确;
D.有误,“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理解不正确。结合诗句“此地唯堪画图障”可知,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猿攀树立啼何苦”句意是:两岸山中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啼声悲苦。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雁点湖飞渡亦难”句意是: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也很是艰难。写善飞之雁难渡湖,大雁且飞渡不过,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何以轻易跨越?突出行旅艰难。用“猿啼”“雁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答案:
(1)C
(2)行旅艰难之感。写善飞之雁难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突出行旅艰难。漂泊流离之苦。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诗人远离京城,羁旅劳顿,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倍感世事的艰难,联系上句“向往帝都而不得至”与下句“唯堪画图障”,隐约可见诗人对京都的思念和对贵人们不解流民逐客行旅奔波之苦的不满。
译文:
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
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
岸边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还有许多困难。
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10.(2023秋•绥棱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词主要写词人“少年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从正面衬托词人的“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D.这首词的题材、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的,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A
(2)本句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用“冯唐持节”(或:词人以魏尚自许),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分析】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的下片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抒发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理解词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结合上片中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可以看出,上片写的是“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是“形狂”;结合下片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是“心狂”;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意思是皇帝什么时候才派遣冯唐去云中郡,把边事委托给太守魏尚呢?冯唐是汉文帝时人。他曾向汉文帝陈说云中太守魏尚征战有功,不应当为一点小差错(报功时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符)就治魏尚的罪,而应免罪赏功。汉文帝采纳了冯唐的意见,并派他到云中郡去赦免魏尚的罪,仍然让魏尚担任云中郡太守,还把冯唐升任为车骑都尉。事见《史记•冯唐列传》。苏轼此时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答案:
(1)A
(2)本句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用“冯唐持节”(或:词人以魏尚自许),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11.(2023秋•丰台区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词的上片想象丰富,开篇问月,接着写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经受不住琼楼玉宇的① 孤寒(寒冷、凄清) ,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下片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② 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展现了词人③ 旷达(豁达、乐观) 的胸襟,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从本词和《使至塞上》中,你都能读出诗人的心绪转变。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是什么触发了这样的转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①结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得:孤寒(寒冷、凄清);②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得:此事古难全;③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此句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此句很有哲理意味。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使至塞上》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示例:①孤寒(寒冷、凄清)②此事古难全③旷达(豁达、乐观)
(2)示例:《水调歌头》中,苏轼因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世离合无常,自我宽慰开解,由惆怅转为洒脱。《使至塞上》中,王维看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边塞的壮美之景,心胸为之开阔,摆脱个人飘零的感怀而转为慷慨。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使至塞上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12.(2023秋•庆云县期末)古诗欣赏。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③,准拟④岳阳楼上。
【注】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霓裳:唐代名曲。④准拟:准定。
(1)下列诗词和《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相同的一项是 C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满江红•小住京华》
C.《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渔家傲•秋思》
(2)衬托手法在这首词中有体现,请结合画线句子加以分析。
(3)这首词中“今朝露宿何妨”与“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何妨”一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C
(2)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了挽留他而召唤的粼粼细浪,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安闲自在的。.
(3)示例:词人遇风浪受阻,不但没有沮丧,反而豁达乐观。看秋江明月斜阳细浪,内心愉悦,表现其随遇而安的豪情;而《江城子)中的“何妨”,表现苏轼老当益壮、雄心不改的豪情。两首词中的“何妨“,均用反问手法,运用强烈的语气传达出词人乐观豪迈之情。
【分析】这首词写作者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调离潭州(今长沙)时为风雨所阻,却旷达乐观的情怀。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开头三句写上路时的情景,“一船明月”“千里秋江”,放眼所见,景色怡人。下片写对明日风转的期望以及留驻的乐观。全词无一丝受阻的沮丧心情,反而感谢风浪的留船,充满了浪漫色彩。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的感情基调。《西江月•黄陵庙》上片写上路时的情景,“一船明月”“千里秋江”,放眼所见,景色恬人。下片写对明日风转的期望以及留驻的乐观。全词无丝受阻的沮丧心情,反而感谢风浪的留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A.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与《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不相同;
B.不同,《满江红•小住京华》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全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与《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不相同;
C.相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该作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与《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相同;
D.不同,《渔家傲•秋思》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与《西江月•黄陵庙》感情基调不相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意思是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让我再不能行往远方。而“波神留我看斜阳”是词人的想象,词人行船为风浪所阻,但他却风趣地说是风波为了挽留自己欣赏湖上斜阳美景和湖面如鱼鳞般的片片细浪。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安闲自在的,透露了词人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心态。
(3)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今朝露宿何妨”意思是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由“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可知,词人说如果明天风向能够好转,那么今晚就是露宿在江边又有何妨,可见词人心境的愉悦,没有因为与风浪受阻就沮丧,体现的是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而“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表现的是苏轼不惧怕岁月无情,反而体现的是老当益壮、雄心不改的豪情。综合以上可知,两首词中的“何妨“,都采用了反问手法,增强语气,言词中传达出词人乐观豪迈之情。
答案:
(1)C
(2)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了挽留他而召唤的粼粼细浪,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是十分安闲自在的。.
(3)示例:词人遇风浪受阻,不但没有沮丧,反而豁达乐观。看秋江明月斜阳细浪,内心愉悦,表现其随遇而安的豪情;而《江城子》中的“何妨”,表现苏轼老当益壮、雄心不改的豪情。两首词中的“何妨“,均用反问手法,运用强烈的语气传达出词人乐观豪迈之情。
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13.(2023秋•萍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④。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⑤,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瀛州(今河北河间),赴任途经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的温暖。④筠:竹。⑤逆旅:旅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B.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
C.“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旷达转为哀愁,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D.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写得既有情韵,又富有理趣。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表现了 表现出词人超然物外、淡然自处 的人生态度。
【答案】(1)C
(2)比喻 表现出词人超然物外、淡然自处
【分析】《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聚,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与友人分别,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旷之思。全词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尊前不用翠眉颦”意思是: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结合前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表达的是离愁别绪,后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旷达的情怀可知,此句是由哀愁转为旷达,而非“由旷达转为哀愁”。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把人生比作旅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达观的人生态度,在旷达背后又隐隐流露出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答案:
(1)C
(2)比喻 表现出词人超然物外、淡然自处
译文:
你我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你远涉天涯,一直奔走辗转在这人世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过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14.(2023秋•明水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 郢门山: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A.起句“荒戍落黄叶”,既点明送别的地点,又明示送别的时令。冷落的古堡,落叶的秋,把别绪离愁渲染得尤为伤感。
B.次句“浩然离故关”,送别的情感在此陡然一振,原来友人此行,心怀浩然之气且有远大的志向。送别的场景顿时给人气象雄峻、格调健拔之愿。
C.颔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
展示了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的辽阔雄奇的送别背景,但也更加烘托出离别之悲情。
D.颈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写出了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的亲人正盼归舟从天际飞来的情境。这是一种完全写实的手法。
E.尾联“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诗人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形、这与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感情的变化。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送人东游》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BF.正确;
C.有误,“烘托出离别之悲情”错误,应是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
D.有误,“这是一种完全写实的手法”错误,“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
故选:CD。
(2)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把握。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
答案:
(1)CD
(2)在首句以“荒戍”和”黄叶”点染了离别的伤感之情,“清然”一词展示了友人心怀高远志向、离别的伤,尾联设想他日重逢之时的情境,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喜悦之情。
译文: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15.(2023秋•嘉祥县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C.“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2)“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示例:本词中作者将二十余年的往昔生活比喻为一场梦,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抒发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分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词人将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流露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没有“归隐情绪”。
故选:B。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意思是: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写作者在北宋沦亡后,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噩梦一般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怅惘之情。“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以“梦”的形式写出了词人杀敌建功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答案:
(1)B
(2)示例:本词中作者将二十余年的往昔生活比喻为一场梦,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抒发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16.(2023秋•罗庄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答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两支曲子均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所作,试从表达主题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分析】《山坡羊•骊山怀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曲。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解答】《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曲。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山坡羊•骊山怀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答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山坡羊•骊山怀古》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译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骊山怀古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到现在留下的遗憾像烟花一样。(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17.(2023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陀。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是一组唱和诗。白居易首唱,在赠诗的尾联用“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禹锡的被贬遭遇寄予了① (深切的)同情 。刘禹锡即席回赠,首联紧承赠诗,用“② 巴山楚水 ”代指贬谪之地,用“凄凉”二字点明心情;颔联使用典故,写自己被贬归来,感到恍若隔世,表达了③ 悲伤 的心情。
(2)白居易认为,刘禹锡的不幸遭遇有命运的捉弄,也有宦海沉浮的无奈。刘禹锡对此是如何回应的?请结合回赠诗中的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①(深切的)同情 ②巴山楚水 ③悲伤/伤感/惆怅等
(2)示例:刘禹锡在回赠诗中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回应白居易。他跳出了个人遭遇和恩怨的藩篱,认为天地万物新陈代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或:社会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表现出了豁达乐观的襟怀。
【分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称赞了刘禹锡的才华,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抒发了两人同病相怜之情,也批判了不珍视甚至戕害人才的统治阶层。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诗坦率真诚,敢于直言,将各种问题写入诗中的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诗的第一层,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诗的第二层,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诗的第三层,推开一步,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诗的第四层,急转直下,表示并不消极气馁,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束。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所以古今传诵,交口称赞。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的是被朝廷长期弃置不顾的悲愤。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怅惘。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沉舟”对“病树”,“千帆过”对“万木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对仗工整。该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运用对偶,且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答案:
(1)①(深切的)同情 ②巴山楚水 ③悲伤/伤感/惆怅等
(2)示例:刘禹锡在回赠诗中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回应白居易。他跳出了个人遭遇和恩怨的藩篱,认为天地万物新陈代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或:社会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表现出了豁达乐观的襟怀。
参考译文: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你拿过我的酒杯斟满美酒同饮共醉,与你一起拿着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度光阴。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但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18.(2023秋•南康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①
[宋]辛弃疾
枕簟②溪堂③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④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⑤,且休休⑥。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⑦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②簟(diàn):竹席。枕簟是夏秋乘凉的卧具。③溪堂:筑在溪流边上的阁楼。④浑:全。⑤咄咄:表示失意的感叹。⑥休休:安闲自得的样子。⑦筋力:精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句写出了气候变化,已入深秋,枕簟凉,溪堂冷,这种清冷的感觉。这种清冷之感,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
B.上阕选取了枕簟、溪堂、断云、湖水、红莲、白鸟等意象,营造了清冷静谧的意境。
C.“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运用典故,写词人何妨像司空图一样纵情山水,欣赏大自然一丘一壑的美丽风光。
D.本词最后两句变旷达为悲凉,流露出“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的悲愤和凄怆。
(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运用拟人手法。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
【分析】本词是作者病后所作,借景抒情,调子很低沉,上片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悉字,花鸟也知有情。下片剖诉心曲,通过两具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畴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A.有误,“已入深秋”分析有误。“冷欲秋”是说快要到秋天;从后文写“红莲”可知,应为夏天的景色。“冷”字的妙处是既写出了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句。“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意思是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红莲相倚”“白鸟无言”,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富有情志;总体看,诗句借描写“红莲”与“白鸟”“浑如醉”“定自愁”实际是写自己的愁苦,借景抒情。
答案:
(1)A
(2)运用拟人手法。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
译文:
躺在水边阁楼的竹席上,清冷冷好似凉秋,片片的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使它们渐渐敛收。红艳艳莲花互相倚靠,简直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独个儿在发愁。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地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多逸趣。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觉得近来上楼懒登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病句辨析练习,共17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字音字形练习,共15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古诗词赏析练习,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