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四上 教案
- 四上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我和 过一天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爬天都峰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上麻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精卫填海》,并背诵。
2.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方法了解《精卫填海》大概意思。
3.感受精卫勇敢顽强的形象,感悟其坚韧执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精卫勇敢顽强的形象,感悟其坚韧执着的精神。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看词语猜人物,初感神话之奇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热身游戏。看看这组成语,让你们想到了哪些人物?
生:我从“腾云驾雾”“刀枪不入”这两个成语想到了孙悟空。
生:我从“三头六臂”想到了哪吒。
生:我从“各显神通”想到了八仙过海。
师:这些人物都是来自于什么故事?
生:神话故事。
师:同学们以前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生:《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
师: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话单元,学习四篇神话故事,一篇习作《我和过一天》,还有“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吧”可以读什么呢?施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我们可以读《山海经》,因为很多神话故事都来自于这本神奇的古书。它是一本记录山川河流的地理知识的书,里边包含着很多神魔鬼怪,是保存中国神话故事最多、最完整的古籍。本单元的《女娲补天》和以前读过的《羿射九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都出自《山海经》。同学们课后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
任务一:根据课题质疑,开启思维之门
师:当我们读到“精卫填海”这个题目时,你会有哪些疑问冒出来?
生: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生:我想知道海那么大,精卫是怎么填的。
生:我想看看精卫鸟是什么样子。
生:我想问问精卫最后把海填完了吗?
师:(在题目旁边画了4个问号)我们来回顾刚才的问题:精卫为什么填海?这是故事的起因。精卫怎么填海?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精卫有没有填完?这是故事的结果。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是我们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之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昨天预习时,有些同学觉得“堙”字很难读,我们一起读三遍。它在文中表示什么?
生:借助注释我知道“堙”表示填塞。
师:我们来看看“堙”的字形。想象一下古人最初用什么来填塞?
生:用土来填塞。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有提土旁。
师:不但左边有提土旁,右边也有土。古人是用土来填塞的。文中精卫用什么来填塞?
生:精卫用树枝和石头来填塞东海。
师:我们理解了字义,自然而然就记住了“堙”这个字。也有同学觉得“溺”字难读,老师请这些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觉得难读。
生:因为它里边有一个“弱小”的“弱”,我一开始不会认“溺”字,就读成“弱”了。
师:不认识的字容易犯认读半边字的错误,请你多练读几遍。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我分不清n和l,读不准。师:别着急。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读“溺”的时候,舌尖抵住上齿背,然后滑向i的音,再来试一试。(生练读)有进步。你能不能放到句子里面来读?
生:溺而不返。
师:多读几遍就能加深印象。再看“溺”的字形,右边是一个“弱”。一个人在水里面,如果他是弱者,就有溺水的危险。
师:再看“少”字。它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怎么读?请关注它的注释,相信你一定不会读错。“少女”在文言文里表示什么?
生:小女儿。
师:现在“少女”是指什么?生:年轻的女孩。
师: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运用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少女”这个词的意思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这样古今异义的字,我们在读文言的时候要尤其注意。
师:再来看同学们预习时觉得最难区分停顿的句子。老师找了三位同学画的停顿。“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个句子很长,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看三位同学画的前一部分都是一样的,我先请第一位同学来读。
生: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师:第二位同学把后半句停顿的符号擦掉了,请你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纠正。
生:我读了以后发现不对,就改了。我认为是在“常”字后面停顿,表示重点强调精卫经常要做的事。
师: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划分停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师:请你纠正过来读一读。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我们把预习中的难点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的停顿再来练习读。注意要读出停顿,读好节奏。开始自由读。
(一生读)
师:你的停顿读对了,但还需要做到声断气连。停顿时,声音虽然没有了,但是气息还需要连贯到下一个字。请听老师读,观察老师气息的变化。(生练习,做到了声断气连)
师:当你读到“溺而不返”的时候,你会替精卫感到难过,是不是?所以读这个句子时,如果把你心里的难过表现出来会更好,再试试。(生齐诵,读好停顿,情感饱满)
任务二:引导展开想象,丰富精卫之形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能回答“精卫是什么”这个问题。精卫就是一只小鸟,它的前身是炎帝的小女儿。
生:我可以回答“精卫为什么填海”。因为精卫是女娃在东海淹死后化身而成的,所以她决心把东海填起来。
师:找到的相关句子是——生:溺而不返。
师:所以才有了后面填海的故事。还有吗?
生:我能回答“精卫用什么来填海”。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中可以知道精卫是用西山的树枝和石头来填海的。
师:这也是故事的经过,我们读一读这个句子。但精卫鸟长什么样,文中并没有写。我们可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们可以看注释: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我们借助注释就可以了解到精卫长什么样。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山海经》的原文,请你读一读,看看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出示)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山海经·北山经》
生:它发出的叫声就是它自己的名字。
师:它是怎么叫的?生:精卫、精卫。
师:所以大家就把“精卫”作为它的名字。我们认识布谷鸟,它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我们看了原文,也读了注释,再来对照课文中的插图。你觉得插图中的精卫鸟画得对不对?
生:我觉得有个地方画得不对。原文中说精卫鸟形状像乌鸦,但是插图中的精卫鸟尾巴怎么这么长、这么漂亮啊?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起乌鸦,你眼前会出现一只—
生:黑不溜秋的鸟,很丑。
师:你觉得插图中的精卫鸟更像什么?
生:更像凤凰。
师:注释里说它形状像乌鸦,可是我们看这张插图,这分明就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呀!同学们,为什么画插图的老师会把“其状如乌”的精卫鸟画得这么漂亮?
生:因为这只精卫鸟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可能画插画的老师觉得炎帝的小女儿很漂亮,所以把精卫鸟也画得很漂亮,有两条长长的、漂亮的羽毛。
师:你们看,他讲到了画插图的老师可能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我要请我们班爱画画的同学来说说,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我画画时就是这样的,会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画得很漂亮,而不喜欢的就会故意画得丑一些。
师:原来,插图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呢!那么你们觉得这只精卫鸟在编者与画者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坚持不懈。
师:你认为编者与画者因为喜欢这只坚持不懈的精卫鸟,所以把它画得漂亮些。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课文中哪个句子可以印证我们的猜想。
生:“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谁能展开说说,从这里看出精卫鸟是怎样地坚持不懈?
生: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说明精卫鸟坚持不懈。
师:一个不起眼的“常”字,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呀!我们想象一下,它每天衔木石填海会经历哪些困难?
生:精卫鸟每天衔木石填东海,可是衔着衔着下大雨了,涨潮了,这努力不是白费了吗?
师:你说的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像这样的困难,除了下雨,还有什么样的天气?
生:下雪、下冰雹刺骨寒冷;烈日炎炎,天气酷热难耐。
师: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精卫鸟始终在坚持填海。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有怎样的困难?
生:大海会嘲笑它。东海对它说:小不点儿,我这么大,你是永远也填不完的,别自不量力,还是早点回家休息去吧。
师:旁人态度就是对精卫鸟精神上的打击。当大家都在嘲笑精卫鸟时,它毫不在乎,仍然衔木石填东海。还有什么方面的困难?
生:我觉得精卫从西山飞到东海,应该有很长很长的路程,它肯定飞得很累很累。
师:你关注到了方向,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从西山飞到东海,路途十分遥远,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实在是太累了。
生:也有这种可能,因为路途辛苦,有时嘴里的石头或者树枝掉了,所有努力都白费了,还得飞回去再衔一趟。
师:这些困难都来自精卫自身情况,可以概括为“自身状况”。师:(播放音乐,引读)迎着冰冷的、漫天飞舞的雪花,精卫毫不畏惧——
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面对东海的嘲笑、烈日的挖苦,精卫毫不动摇,坚定地——
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师:年复一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精卫鸟奔波在天地间,无怨无悔,始终做着同一件事—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精卫鸟?
生:意志坚定、永不屈服的精卫鸟。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要把插图画得这么漂亮了吧?(生点头)编者和画者都很钦佩精卫鸟的执着精神,所以就给作品赋予了自己的情感。这么一只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卫鸟,理应配上一幅美丽的插图。
任务三:思辨精卫行为,传承精卫之魂
师:我们回到刚才提的问题,看看还有哪个问题没有解决。(擦去黑板上已解决问题相应的“?”)
师:还剩下这个问题没解决:精卫最后把东海填平了吗?课文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一般来说,故事会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可是这个故事却没有写结果,为什么呢?
生:想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如果让你来想象这个故事,你觉得最后它填满还是没填满?
生:我觉得精卫最后可能把东海填平了。
师:这是你的想象,也是美好的愿望。
生:我觉得精卫最后没填平,因为它终究是一只鸟,不是神仙,终究会死。东海这么大,如果是我们人类来填,恐怕也要填几千年,更何况是一只小小的鸟。
师:虽然我们都希望精卫最后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东海实在太大了,精卫是填不平的。
师:明代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读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后写了这样的诗句: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你知道顾炎武在问精卫什么吗?
生:精卫,世间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很常见,你为何把自己弄得这么苦?你才只有这么一点点大,你到底要衔木到什么时候呢?
师:明明知道大海是永远都填不平的,精卫你为什么还要一直衔石填海呢?你觉得精卫这样做值得吗?
生:为了自己心中的愿望,坚持是值得的。
生:不值得。人的一生很短,既然知道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填平东海,不如用这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师:如果是你,会坚持填海吗?
生:我不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大海那么大,是不可能填平的,我也没有那么强大的毅力,还是放弃吧。
生:如果我是精卫,我也会坚持填海,因为东海夺走了我的生命,它以后肯定还会夺走更多人的生命,如果不把它填平,世界上还会有更多人淹死。
师:真了不起!你的坚持是因为要守护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师:同学们,是坚持还是放弃,没有绝对的对错。在国家安全、民族兴亡等原则性问题面前,我们再苦、再累、再难也要坚持。比如抗日英雄们,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坚守心中的大义。放弃民族气节的人,就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很多革命烈士为了实现“人人平等”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至死也没有看见理想的实现,你们说他们的牺牲是否有意义呢?当然是有意义的!正是无数革命志士的努力,才换来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
师:但如果是生活中的小事,未必就要固执到底。比如爸爸让你坚持弹钢琴,而你却更喜欢画画,那就不如学习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当不了画家,也是很开心的。再比如遇上困难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不妨换条路走走,将会看到美丽的风景。坚持是毅力的体现,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中的原文,题目是——
生“:发鸠山·精卫鸟”。
师:从这篇原文,我们知道精卫是发鸠山上一只小小的鸟,填海是神话故事赋予它的使命,《山海经》也只是客观描述了发鸠山的精卫鸟总爱把木石投入大海这一习性。但是,聪明的人类却从“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学习到了坚韧执着的美好品质。(出示)
人类治沙的奇迹: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沙漠虽是一道壮美的风景线,但当风沙飞起时,就变得让人害怕。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有“死亡之海”之称。
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沿线植树造林,70余年接力不息。经数代军垦战士的接力奋斗,这片沙漠面积逐年缩减。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全长566公里,纵穿沙漠南北,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该公路被称为“人类治沙的奇迹”,使千年梦想变成现实,让“死亡之海”变成了“希望之海”!
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们的精神和精卫鸟是多么相似呀。茫茫的大沙漠就像东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始终不放弃植树造林,沙漠绿洲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这不就是坚持的意义吗?
师:千百年来,精卫精神鼓舞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为人类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精卫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代代传承。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文言,铭记精卫精神!(生背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主题,学习新课,品析语言,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文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