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苏州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苏州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医生常用膝跳反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部内容。
4.难度系数:0.7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人体内某个结构中血液流动的示意图,②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B.若②表示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则③是最小的动脉
C.若②表示大脑,则③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
D.若②表示小肠,则③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增加
【答案】C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所示:
【详解】A.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由于在肺部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的动脉血了,因此血管③肺静脉内流动脉血,A错误。
B.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血液循环的规律: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因此,若②表示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则③是最小的静脉,B错误。
C.若②表示大脑,由于脑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则③脑静脉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C正确。
D.若②表示小肠,则③肠静脉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都增加,氧气会减少,因为小肠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人体心脏各腔及相连血管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肺动脉内流动脉血
B.b是肺静脉,内流动脉血
C.③和b之间存在着静脉瓣
D.肺循环的起点是④,终点是①
【答案】B
【分析】题图中: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a肺动脉、b肺静脉。
【详解】A.a肺动脉内流静脉血,A错误。
B.b肺静脉与③左心房相连,血液是流经肺泡的动脉血,B正确。
C.③左心房和b肺静脉之间不存在瓣膜,C错误。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是②右心室,终点是③左心房。D错误。
故选B。
3.成分输血是一种新型的输血的方式,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通常会选择输血浆。下列关于血液成分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浆中含有大量水分,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B.血浆和红细胞可以运输二氧化碳
C.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含有纤维蛋白原
D.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
【答案】C
【分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详解】A.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血浆的90%是水,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因此血浆中含有大量水分,还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故A正确。
B.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因此血浆和红细胞可以运输二氧化碳,故B正确。
C.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后,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叫作血浆;血液凝固后在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叫作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浆里含有纤维蛋白原,故C错误。
D.当人受伤时,有时伤口会流血,但如果伤得不严重,一会儿就止血了,这其实就是血小板的功劳。原来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因此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故D正确。
故选C。
4.甘露醇是临床常用药,可降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余的水在体内积累对人体有害 B.血液流经肾小球可形成原尿
C.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 D.使用甘露醇会导致尿量减少
【答案】D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尿液中无蛋白质,无葡萄糖,而是含有大量的尿素;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原尿中有葡萄糖,无(或微量)蛋白质。
【详解】A.多余的水在体内积累会导致进而可能引发水肿等病理现象,对人体是有害的,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作用,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B正确。
C.在原尿流经肾小管的过程中,肾小管会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其中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大部分水等。这样,原尿中的葡萄糖就不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中,C正确。
D.当使用甘露醇时,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液中的水分增多,从而使尿量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故选D。
5.某校学生进行体检后,甲同学的尿 常规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如下表所示(“一”表示无,“+”表示少量,“++”表 示大量)。则该同学最可能出现异常的结构是( )
A.肾小囊B.肾小球C.肾小管D.输尿管
【答案】B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同时尿液中没有葡萄糖,说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正常。输尿管是输送尿液的通道,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如图中①②表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③表示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考虑细胞形态和细胞间的连接),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③为肺泡细胞,则二氧化碳含量②>①
B.若③为大脑细胞,则尿素含量②>①
C.若③为小肠细胞,则饭后葡萄糖含量②>①
D.若③为胰岛细胞,则饭后胰岛素含量②>①
【答案】A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详解】A.若③为肺泡细胞,则此图表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①中的二氧化碳含量>②,氧气含量②>①,A错误。
B.若③为大脑细胞,细胞代谢产生尿素等废物,②内的尿素>①,B正确。
C.若③表示小肠细胞,饭后葡萄糖被血液吸收运往身体各处的组织细胞,②内葡萄糖含量>①,C正确。
D.若③为胰岛细胞,饭后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②内的胰岛素含量>①,D正确。
故选A。
7.医生常用膝跳反射(如图)来检测人体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小锤应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
B.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膝跳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为⑥→④→B→③→⑤
D.若③处受损,则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也不会产生痛觉
【答案】D
【分析】图中的A是大脑皮层,B是灰质,C是白质,①是上行是神经纤维,②是下行是神经纤维,③是传出神经,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感受器。
【详解】A.当叩击膝盖下的韧带时,⑥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④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再沿着③传出神经传给⑤效应器,发生膝跳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即⑥→④→B→③→⑤,AC正确。
B.当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时,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和肌肉内的感受器才能接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小腿突然跳起,即膝跳反射。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为非条件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B正确。
D.若③处(传出神经)受损,则膝跳反射确实不能完成,因为传出神经是将神经中枢的信号传导至效应器的关键路径。然而,来自感受器的痛觉信号仍然可以通过其他传入神经路径传导至脊髓和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痛觉,D错误。
故选D。
8.自动驾驶系统能控制汽车的行驶,与人类神经系统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通过传感器→中央处理器→执行机构,形成了自己的“反射弧”。关于这个“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执行机构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中央处理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起控制作用
D.传感器和中央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线路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传感器相当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中央处理器相当于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执行机构相当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
【详解】A.执行机械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A正确。
B.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相当于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C.中央处理器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起控制作用,C正确。
D.中央处理器发出命令,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传感器和中央处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线路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D错误。
故选D。
9.眼睛受到强光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脑干,反射性地引起虹膜内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下列词语中包含的反射活动,与该反射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画饼充饥B.闻鸡起舞
C.谈虎色变D.入口生津
【答案】D
【分析】眼睛受到强光刺激时,瞳孔会缩小,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它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比较低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详解】A.画饼充饥:这是一个心理暗示的成语,描述的是通过想象来安慰自己,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描述的是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是一种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即条件反射。它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因此不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
C.谈虎色变:这也是一个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指的是一谈到老虎就吓得脸色都变了。它同样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不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入口生津:这个成语描述的是食物一入口就刺激口腔分泌唾液,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它与题目中描述的强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的反射属于同一类型,D正确。
故选D。
10.白天阳光很强时,猫的瞳孔呈线形,而夜晚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呈圆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瞳孔的大小受到虹膜的调节
B.光线落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C.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猫的瞳孔在夜间会扩大以通过更多光线,夜视能力强
【答案】B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A. 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使瞳孔散大,瞳孔的开大与缩小控制进入瞳孔的光量,A正确。
B.光线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形成的是物像,而不是视觉。视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B错误。
C.光线进入眼睛的顺序是:首先通过角膜,角膜是眼睛的前部透明组织,它像窗户一样让光线进入眼内;然后光线通过瞳孔,瞳孔是虹膜中心的小孔,它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量;接着光线通过晶状体,晶状体是一个透明的、像双凸透镜的组织,它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最后光线通过玻璃体,玻璃体是一个透明的胶状物质,它填充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帮助保持眼球的形状,C正确。
D.在夜晚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扩大,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增强夜视能力。这是猫等夜行性动物适应夜间环境的一种重要生理机制,D正确。
故选B。
11.骨锚式助听器是一种骨传导助听装置,包括声音处理器、桥基和植入体3部分,其工作原理是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收集声音,桥基将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锚式助听器适用于听小骨、鼓膜障碍患者
B.骨锚式助听器可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C.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可传导机械振动
D.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患者的听觉在听觉中枢形成
【答案】B
【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因此,能接收到声音刺激的部位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详解】A.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振动来刺激耳蜗,从而绕过外耳和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直接刺激内耳。因此,它特别适用于那些由于外耳或中耳问题(如鼓膜穿孔、听小骨损伤等)而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A正确。
B.骨锚式助听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然而,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是在耳蜗内的毛细胞中完成的,而不是骨锚式助听器本身。骨锚式助听器只是提供了一个振动传导的路径,B错误。
C.根据骨锚式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它需要将声音处理器收集到的声音转化为机械振动,并通过颅骨和颌骨传导到耳蜗。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颅骨和颌骨必须能够传导这些机械振动,C正确。
D.无论声音是通过气传导还是骨传导到达耳蜗,最终都会在内耳的毛细胞中被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进行处理。因此,植入骨锚式助听器的患者的听觉也是在听觉中枢形成的,D正确。
故选B。
12.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摘下眼镜;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却要戴上眼镜。爷爷和奶奶的眼和佩戴的眼镜最有可能分别是( )
A.都是近视眼佩戴凹透镜
B.近视眼和凹透镜、远视眼和凸透镜
C.都是远视眼佩戴凸透镜
D.近视眼和凸透镜、近视眼和凹透镜
【答案】B
【分析】近视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由于眼轴较短,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在不使用调节状态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折后主焦点落于视网膜的后方,而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远视时可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详解】近视眼的人在看远处时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而看近处(如看书)时通常不需要眼镜。小强的爷爷平时戴眼镜看远处,说明他是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可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奶奶平时不戴眼镜,看书时戴上眼镜,说明她是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看近处的视力问题,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下列现象与激素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切除全部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
B.用含碘食物饲养的蝌蚪,短期内迅速发育成蛙——生长激素
C.进入青春期后,男生长出胡须、女生声调变高——性激素
D.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肾上腺素
【答案】B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的激素有不同的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或动物患病。
【详解】A.胰岛散布于胰腺中,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切除全部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其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故A正确。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用含碘食物饲养的蝌蚪,短期内迅速发育成蛙,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关,与生长激素无关,故B错误。
C.进入青春期以后,男性和女性出现的第二性征主要与性激素有关。因此,进入青春期的男、女生随着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成熟,分泌的雄性激素和雌激素增多,从而导致男生长出胡须、女生音调变高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与性激素有关,故C正确。
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因此,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的原因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D正确。
故选B。
14.图甲是某同学利用两片长方形木板、两条松紧带和一颗螺丝钉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图乙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根据图甲中虚线箭头判断,④处于收缩状态,③处于舒张状态
B.图甲中⑤起支点的作用
C.图乙中与灵活性有关的是4关节软骨和2关节腔分泌的滑液
D.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
【答案】C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图甲中①、②相当于两块骨,③、④相当于骨骼肌,⑤相当于关节。图乙中1关节囊,2关节腔,3关节头,4关节软骨,5关节窝。
【详解】A.根据图中虚线箭头判断,此时④肱二头肌应处于收缩状态,③肱三头肌应处于舒张状态,A正确。
B.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人在运动时,要靠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转动完成动作。⑤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B正确。
C.关节包括关节囊、关节面和关节腔,关节囊属于结缔组织,内壁能够分泌滑液,滑液储存在2关节腔中,减少了骨与骨之间的摩擦;④关节软骨减少了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这些结构增加了关节的灵活性,C错误。
D.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协调配合,D正确。
故选C。
15.某患者上臂肌肉损伤,借助气动人工肌肉实现了运动(如图)。气动人工肌肉主要由合成纤维和橡胶软管构成,通过对软管充气、放气分别模拟肌肉收缩和舒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肱二头肌
B.屈肘运动过程不需要关节参与
C.气动人工肌肉充气时可实现伸肘运动
D.气动人工肌肉的两端绕过关节连在相同的骨上
【答案】A
【分析】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单独完成的,而是多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完成的,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详解】A.观图可知,某患者上臂肌肉损伤,借助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屈肘和伸肘运动。图示为屈肘动作,因此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肱二头肌,A正确。
B.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B错误。
C.气动人工肌肉相当于人的肱二头肌,气动人工肌肉充气时模拟肱二头肌进行收缩,可实现屈肘运动,C错误。
D.气动人工肌肉相当于人的肱二头肌,属于骨骼肌,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D错误。
故选A。
16.同一实验条件下,不同动物走迷宫“尝试与错误”次数的曲线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学习行为的获得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学习行为是恒温动物才有的,变温动物不具备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次数越少
【答案】D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消失,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B错误。
C.无脊椎动物也具备学习行为,如蚯蚓,C错误。
D.动物越高等,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D。
17.在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中,容纳着骨髓,下面关于骨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骨髓都具有造血功能
B.当身体失血过多时,黄色骨髓能够转变成红色骨髓
C.骨松质内,始终存在着红色骨髓
D.人在幼年时的骨髓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黄骨髓
【答案】A
【分析】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
【详解】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在人的骨松质里有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BCD正确,A错误。
故选A。
18.如图为蚕豆叶下表皮部分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保卫细胞,②为气孔
B.①吸水时,气孔会关闭
C.叶片气孔闭合可能会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D.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通过结构②进出叶
【答案】B
【分析】分析图可知,①保卫细胞,②气孔。
【详解】A.叶片的②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①保卫细胞构成,气孔的大小由保卫细胞控制,气孔是气体出和水分散失的门户,A正确。
B.②当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体积膨胀,使得气孔张开,而不是关闭。气孔张开有利于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如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以及蒸腾作用中水分的散失,B错误。
C.叶片的气孔闭合确实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而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重要动力之一。当气孔闭合时,蒸腾作用减弱,可能会导致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速度减慢或受阻,C正确。
D.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通过结构②气孔进出叶片,D正确。
故选B。
19.为了延长蔬菜的保鲜时间,通常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散失,有利于蔬菜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B.隔绝空气,降低呼吸作用
C.保温,有利于蔬菜正常进行生命活动
D.防止水分散失,保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
【详解】AB.密封处理能隔绝空气,降低蔬菜周围的氧气浓度,从而减缓蔬菜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达到保鲜的目的,A错误、B正确。
C.保温确实可能影响蔬菜的生命活动,但在保鲜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减缓蔬菜的呼吸作用,而不是提高其生命活动的温度,C错误。
D.防止水分散失是保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密封处理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保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保鲜过程中,光合作用通常不是主要关注点),而是为了减缓蔬菜的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B。
20.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设计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产生的气泡数目,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越多光合作用越强
B.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C.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
D.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本实验金鱼藻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实验中释放出的气泡主要是氧气。
【详解】A.实验中释放出的气泡主要是氧气,试管内产生气泡越多光合作用越强,故A正确。
B.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照越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旺盛,故B正确。
C.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故C正确。
D.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而不是光照时间,所以不能得出光照时间越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故D错误。
故选D。
21.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起重要作用
B.绿色植物在净化空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D.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详解】A.实际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是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关键因素。在光合作用中,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稳定比例,A错误。
B.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尘埃、二氧化硫等,并通过叶片的吸附、滞留和降解作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储存在植物体内。此外,绿色植物还能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B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从根部输送到叶片,并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植物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还促进了大气中的水循环,对维持全球水循环和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如水、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等),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D正确。
故选A。
22.某科研人员利用分层采样器,对人工引种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中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底栖动物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底栖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C.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底栖动物种类数均变少
D.互花米草滩涂比自然滩涂自我调节能力强
【答案】B
【分析】根据柱形图可知,在两种滩涂中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中底栖动物种类都是先增加后减少。互花米草的入侵使得20-25cm层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故互花米草的入侵对处于20-25cm层的生物种类影响最大。
【详解】A.底栖动物并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而底栖动物中,有些可能是消费者,它们以其他生物为食;有些可能是生产者,A错误。
B.底栖动物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它们也将这些物质以粪便、遗体等形式释放回环境中,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底栖动物的活动和摄食行为也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分布,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正确。
C.根据柱形图可知,在两种滩涂中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中底栖动物种类都是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其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就越强。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自然滩涂的底栖动物种类数多于互花米草滩涂,因此自然滩涂的自我调节能力应该更强,D错误。
故选B。
23.下图表示植物的几种繁殖过程,表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组织培养,此方式产生的后代与母体性状差别较大
B.乙表示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幼苗茎叶由胚芽发育而来
C.丙中的马铃薯利用块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D.丁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答案】A
【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生殖等;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嫁接、压条、扦插、组织培养等。图中的甲、丙和丁都属于无性生殖,乙属于有性生殖。
【详解】A.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组织培养的优点是繁殖的速度很快,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甲表示组织培养,此方式产生的后代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A错误。
B.种子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为茎和叶,胚根发育为根,乙表示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幼苗茎叶由胚芽发育而来,B正确。
C.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如植物中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C正确。
D.丁表示嫁接,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植株易成活,D正确。
故选A。
24.为探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学研究小组的同学选择大小相同的20粒,正常大豆种子,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种在两个相同的花盆,他们能设计了如表所示的探究方案,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他们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种子数量
【答案】A
【分析】种子的萌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条件:胚必须是完整并且活着的且度过休眠期,另一个条件是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种子才能够正常萌发。作为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必须是唯一的。
【详解】实验条件中除了温度条件,其他所有条件都是相同的,而且是有利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中对照组的实验条件,可以得出只有光照为该探究实验的唯一变量。所以该实验探究的应该是光照是否影响种子萌发。因此,生物学研究小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照,实验的变量是光照。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5.如图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种子的营养物质分别主要储存在④和⑥中
B.两种种子结构的区别之一是④的数量不同
C.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变蓝最明显的结构是④
D.两种种子的胚都由①②③④组成
【答案】C
【分析】观图可知:菜豆种子中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胚芽、④是子叶、⑤是种皮;玉米种子中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④子叶、③是胚芽、⑤种皮、⑥是胚乳,⑦种皮和果皮。
【详解】A.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④子叶中,而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⑥胚乳中,A正确。
B.两种种子结构的区别之一是④子叶的数量不同,菜豆种子两片子叶,玉米种子一片子叶,B正确。
C.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结构是⑥胚乳,胚乳中含有淀粉,C错误。
D.两种种子中新植物的幼体都由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组成,D正确。
故选C。
26.随意丢弃的废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某同学探究了废电池浸出液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有两片子叶
B.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早于胚根从破裂的种皮中长出来
C.本实验中,水稻种子的大小、空气、温度等因素属于无关变量
D.由实验结果可知,废电池浸出液对胚芽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胚根
【答案】C
【分析】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四部分。种子吸水,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详解】A.水稻作为单子叶植物,其种子确实包括种皮和胚,但胚只有一片子叶,而不是两片子叶。这是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的主要区别,A错误。
B.在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胚根会先于胚芽从破裂的种皮中长出来,形成主根,然后胚芽才会逐渐长出,B错误。
C.在科学实验中,除了我们想要研究的自变量(本实验中是废电池浸出液的浓度)和因变量(水稻种子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情况)之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被称为无关变量。这些无关变量需要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本实验中,水稻种子的大小、空气、温度等因素确实属于无关变量,需要严格控制,C正确。
D.根据实验结果图,我们可以看到废电池浸出液对胚根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胚芽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的废电池浸出液处理下,胚根的生长受到更严重的抑制,D错误。
故选C。
27.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诞生的大致过程是:打开种蛋(即用于孵化的鸡卵),将内容物倒入如图的孵化装置中,盖上塑料盖,再放入孵化箱中孵化。图中1、2、3是去除卵壳和卵壳膜的鸡卵结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种蛋是在雌鸡和雄鸡进行了交配的前提下产生的
B.雏鸡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C.通气孔和脱脂棉的作用都有助于透气
D.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仅来自[2]卵黄和人为添加的营养
【答案】D
【分析】题图中:1是胚盘、2是卵黄、3是卵白。
【详解】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发育通常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分裂、生长和分化完成个体发育。种蛋含有受精卵,是在雌鸡和雄鸡进行了交配的前提下产生的,故A正确。
B.小鸡一出生全身有稠密的绒毛,腿足有力,立刻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故B正确。
C.胚胎发育需要氧气,图中的通气孔和脱脂棉的作用都有助于透气,故C正确。
D.2卵黄富含营养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3卵白含有水分和蛋白质,有营养和保护的作用。可见,鸡卵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2卵黄和3卵白,故D错误。
故选D。
28.如图①②是蝗虫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成虫,②表示若虫
B.①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C.据图可知,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
D.①②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答案】C
【分析】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蟋蟀、蝼蛄、螳螂、蜻蜓、蝉等的发育同蝗虫一样。图中①表示若虫,②表示成虫。
【详解】A.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图中①表示若虫,②表示成虫,A错误。
B.蝗虫的幼虫期发育时间较短,食量较小,不能飞行,活动范围小;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具有翅能飞行,活动范围大,因此蝗虫主要危害禾本科农作物其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②成虫时期,B错误。
C.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卵、①若虫、②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
D.蝗虫①若虫和②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并不是完全相同,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C。
29.如图,来自同一亲本的雌蜂幼虫能发育成蜂王或工蜂,下列关于蜂王和工蜂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育过程受环境影响B.蜂王性别一般是雄性
C.发育起点为雌蜂幼虫D.发育过程不经历蜕皮
【答案】A
【分析】(1)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基因决定生物性状,受环境影响。
【详解】A.由题图可知,蜜蜂幼虫因喂食食物不同,使蜜蜂成虫在个体大小和繁殖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故蜂王与工蜂的发育过程受环境的影响,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蜂王是由雌蜂发育而来的,因此,蜂王的性别是雌性,B错误。
C.昆虫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卵生,发育起点是受精卵,C错误。
D.昆虫体表的外骨骼,不仅是能保护自己的“盔甲”,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一般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D错误。
故选A。
30.在林区的树干上悬挂一些人工巢箱,主要目的是( )
A.供人类观赏B.保护鸟类免受敌害
C.捕捉鸟类D.供鸟类繁殖和育雏
【答案】D
【分析】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过程。筑巢是鸟类建筑巢穴的行为,为产卵、繁殖做准备;人们在树干上悬挂一些人工巢箱是为了招引食虫鸟在巢箱中繁殖。
【详解】A.树干上悬挂的人工巢箱并不是为人类观赏而设计的。它们通常安装在比较高的位置,不易被人直接观察到。巢箱的主要功能是为鸟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繁殖和育雏环境,而非为了人类观赏,A错误。
B.巢箱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得鸟类免受一些地面和部分空中掠食者的侵扰,但这不是悬挂巢箱的唯一目的,主要目的是为鸟类提供一个繁殖的安全空间,B错误。
C.巢箱的设计意图并不是为了捕捉鸟类,而是为了帮助和保护鸟类种群的繁殖。如果要捕捉鸟类,人们通常使用其他专门的工具和方法,而不是使用巢箱,C错误。
D.悬挂人工巢箱的主要目的是给鸟类提供一个安全且适宜的繁殖和育雏环境。人工巢箱通常被布置在适宜的位置上,以帮助补充自然巢穴的不足,对于游客和城市中的鸟类特别重要,D正确。
故选D。
31.俗话说“蛙满塘,谷满仓”。青蛙是“田园卫士”,人类的好朋友。一只青蛙一年平均要吃掉15000只昆虫,其中绝大多数是害虫。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
B.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
C.雌蛙将受精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孵化
D.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C
【分析】(1)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
(2)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长出内鳃)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前肢的蝌蚪→尾没有全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详解】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故A正确。
B.雄蛙鸣叫是一种求偶行为,是为了吸引雌蛙,故B正确。
C.在繁殖季节,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受精卵会继续在水中孵化,故C错误。
D.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故D正确。
故选C。
3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下图为母体子宫内的胎儿、脐带与胎盘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中能准确体现母体与胎儿间物质交换的是( )
A.①为受精卵的分裂提供营养物质 B.②为胎儿的发育提供营养和场所
C.母体通过②③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 D.胎儿产生的废物,通过④排出体外
【答案】C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激素;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图中,①是子宫,②是胎盘,③是脐带,④是宫颈
【详解】A.受精卵分裂所需营养由卵黄提供,故A错误。
B.②是胎盘,③子宫为胎儿发育提供场所,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提供,故B错误。
C.胎儿生活在①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胎儿通过②胎盘和③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②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因此母体通过②③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故C正确。
D.胎儿产生的废物通过②胎盘和③脐带由母体排出体外,故D错误。
故选C。
33.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身高突增,出现第二性征
B.男孩比女孩更早进入青春期
C.男孩出现遗精不必紧张,要注意个人卫生
D.女孩在月经期间,要避免剧烈活动
【答案】B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A.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突增,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A正确。
B.男孩比女孩晚两年进入青春期,B错误。
C.遗精是指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紧张,但要注意个人卫生,C正确。
D.月经是指女孩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女孩在月经期间,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D正确。
故选B。
34.试管婴儿技术的主要流程是从母体内提取一个卵细胞,放在玻璃容器中,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体外培养两天左右,将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使其发育成胎儿。下列有关试管婴儿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婴儿产生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B.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输卵管
C.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玻璃容器
D.先天性卵巢完全缺失的女性可通过该技术获得自己的孩子
【答案】A
【分析】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试管婴儿技术与正常受孕的主要区别是受精场所,正常受孕的受精场所是输卵管,其中精子产生于男性的睾丸。
【详解】A.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提取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使它们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培养后移植回母体子宫发育成胎儿。这个过程涉及了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有性生殖,A正确。
B.在正常的自然受孕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确实是输卵管。但在试管婴儿技术中,精子与卵细胞是在玻璃容器(即培养皿)中结合的,而不是在输卵管内,B错误。
C.在试管婴儿技术中,虽然受精卵在体外培养了两天左右,但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仍然是母体子宫。玻璃容器只是提供了受精卵初期发育的环境,而后续的胚胎发育需要在母体子宫内进行,C错误。
D.先天性卵巢完全缺失的女性无法产生卵细胞,而试管婴儿技术需要用到女性的卵细胞。因此,这类女性无法通过试管婴儿技术获得自己的孩子,D错误。
故选 A。
35.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主要通过生殖系统完成,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
B.④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C.③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部位
D.①是产生卵细胞的部位
【答案】B
【分析】图中①是输卵管,②是卵巢,③是子宫,④是阴道。
【详解】A.②是卵巢,卵巢可以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故A错误。
B.④是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故B正确。
C.③是子宫,胚胎和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故C错误。
D.①是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同时也是精卵结合成受精卵的场所,故D错误。
故选B。
36.如图是豌豆繁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豆的受精过程属于双受精
B.图1中的柱头和花柱构成了花的雌蕊
C.受精后图1中的①子房壁发育成图2中的A果皮
D.图2中B种子的数量不止一个是因为图1中有多个②胚珠
【答案】B
【分析】图中①子房壁,②胚珠,③子房。A果皮、B种子。
【详解】A.豌豆作为被子植物,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A正确。
B.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构成,B错误。
C.①子房壁在受精后发育成果实的A果皮,这是被子植物果实形成的基本过程,C正确。
D.每个胚珠在受精后发育成一个种子,因此多个胚珠会形成多个种子。豌豆荚中有多个种子,说明有多个②胚珠,D正确。
故选B。
37.对如图所示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芽的着生位置划分,a为顶芽,b、c为侧芽
B.芽a的长势强于b、c
C.根据其形态结构可推测图一为花芽,图二为枝芽,图三为混合芽
D.叶芽通过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答案】C
【分析】按芽的着生位置划分为顶芽和侧芽,图一中a为顶芽,b、c为侧芽,d是枝条。
【详解】A.按芽的着生位置划分为顶芽和侧芽,分析图一可知,着生在顶端的a为顶芽,着生在主干侧面的b、c为侧芽,故A正确。
B.顶端优势是a顶芽的生长占优势,抑制侧芽的生长,强于b、c侧芽的生长,故B正确。
C.芽按其发育情况可以分为花芽,叶芽(枝芽)和混合芽,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一为叶芽,图二为花芽,图三为混合芽,故C错误。
D.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芽中有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因此叶芽通过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故D正确。
故选C。
38.移栽植物时,下列做法与降低蒸腾作用无关的是( )
A.对移栽植物进行适当遮阳 B.根部带土移栽
C.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D.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答案】B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
【详解】AC.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植物,因为傍晚或阴天的光照不强,植物蒸腾作用弱,水分散失的少,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移栽的幼苗还需进行遮阳也是同样的道理,AC不符合题意。
B.移栽植物时,总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B符合题意。
D.剪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9.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产生氧气,小金将下图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内气体,出现复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金鱼藻
B.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同时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D.选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A.该实验不是对照实验,故A错误。
B.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不相同,故B错误。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故C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选水生植物金鱼藻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40.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某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代表的是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B.图中曲线代表的三个种群形成的食物链是B→C→A
C.在此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D.若某种因素导致生物C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B会增加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叫生态平衡。
【详解】A.观图可知:A的数量最多,表示植物、C的数量增多,在一定时间B的数量也再增多,因此,B表示肉食动物,C表示植食动物,A错误。
B.图中曲线代表的三个种群形成的食物链是A→C→B,B错误。
C.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数量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若某种因素导致生物C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B也会减少,D错误。
故选C。
二、双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漏选得1分,共10分)
41.图一图二分别是“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处理以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表示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方向,图三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用湿棉絮把小鱼包起来是为了防止小鱼乱动
B.图二中的血管①是动脉,血管③是静脉
C.图三中细胞①和③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
D.使用高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答案】AD
【分析】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①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③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②毛细血管。
【详解】A.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湿棉絮将小鱼包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A错误。
B.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①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③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②毛细血管,B正确。
C.图三中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红细胞和血小板中无细胞核,无DNA,故细胞①和③都不能用来做DNA亲子鉴定,C正确。
D.实验中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D错误。
故选AD。
42.下列关于眼与视觉、耳与听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视觉和听觉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
B.近视是由晶状体过度变凸,折射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
C.耳鳞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咽喉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答案】AD
【分析】眼球中瞳孔大小可以改变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多少;近视眼是晶状体的凸度过度,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视觉和听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咽部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
【详解】A.视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的产生部位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因此视觉和听觉都要在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产生,A正确。
B.近视是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造成折射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B错误 。
C.内耳内的半规管、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C错误。
D.咽喉部有炎症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所以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D正确。
故选AD。
43.关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确的表示出骨和骨骼肌的关系的是图丁
B.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C.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D.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答案】AB
【分析】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骨在运动中起到杠杆的作用;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骨骼肌起到动力的作用。
【详解】A.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只有丁图能正确的表示出骨和骨骼肌的关系,A正确。
B.动作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不论是骨骼肌的收缩还是舒张都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正确。
C.人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C错误。
D.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骨和骨连结共同构成骨骼,D错误。
故选AB。
44.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关于“双碳”战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中和主要抵消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
B.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实现碳达峰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无关
D.实现碳中和需要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答案】AC
【分析】①“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②“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上限。
【详解】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故碳中和主要抵消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B正确。
C.火力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实现碳达峰与居民日常用电量多少有关,故C错误。
D.使用可再生能源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故实现碳中和需要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故D正确。
故选AC。
45.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嘉宾共议“一带一路”新实践,加强绿色发展等领域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蚕的吐丝结茧是丝绸的主要来源。关于蚕的生殖发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蚕茧指的是蚕的蛹期
B.蚕在成虫期才能吐丝
C.蚕的发育与蝗虫的发育相同,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其发育从受精卵开始
【答案】BC
【分析】家蚕的生殖发育为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蝗虫的生殖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详解】A.蚕茧是蚕吐丝做成的,此时蚕处于蛹期。蚕在幼虫末期吐丝结茧,将自己包裹在里面,进入蛹期,故A正确。
B.蚕在幼虫末期就开始吐丝,并非成虫期才能吐丝。蚕在幼虫阶段经过几次蜕皮后,身体逐渐长大,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吐丝结茧,故B错误。
C.蚕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二者发育过程不同,故C错误。
D.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由雌雄蚕蛾交配后,雌蛾产下受精卵,其发育从受精卵开始,故D正确。
故选BC。
样品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参考值
尿液
葡萄糖
蛋白质
十十
红细胞
十
尿素
1.9
1.8-2.0(g/100mL)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
61
55
42
32
25
21
19
组别
种子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光照
温度/℃
适量浇水
甲
10粒
正常光照
20
适量浇水
乙
10粒
遮光处理
20
适量浇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云南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甘肃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属于恒温动物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模拟卷(福建专用)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