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517302/0-17341114351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517302/0-17341114352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能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
3.能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规律,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
4.能说明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难点: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质量分数)
3.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4.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物质:
【提问】同学们知道,上面所提三种物质中的铁、碘、硒指的是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观看
倾听,思考
通过生活常见的物质引入元素的概念。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板书】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过渡】在上节课我们提到: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国际上统一使用碳-12原子作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得到相应的比值。
【讲解】碳-12指的是由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而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的碳-13或6个质子与8个中子的碳-14。
科学实验证明:不仅是碳原子,其他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如氢原子。
【观察与思考】表格中同一类型的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子名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氢-1(氕)
1
1
0
氢-2(氘)
1
1
1
氢-3(氚)
1
1
2
【展示】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追问】表格中三种不同的碳原子有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原子名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中子数
碳-12
6
6
6
碳-13
6
6
7
碳-14
6
6
8
【总结与交流】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同一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可能是不同的,只要这质子数相同,科学上就将这些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统称元素。
倾听
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倾听
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元素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明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而非中子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
【讲解】化学上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可见,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在理解元素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
不同的物质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可由相同种元素组成,如氧气、臭氧均由氧元素组成。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P73页,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
【课件展示】地壳中、空气里、海水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板书】
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质量分数)
【总结】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它的质量分数接近50%,其次是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低的碳、氢、氮等元素,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氧硅铝铁钙;记忆口诀:养闺女得补铁和钙。
2.空气里含量前两位元素:氮、氧。
3.海水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氢、氯、钠。
【讲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千千万万种,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却只有一百多种,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如氧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
【过渡】元素概念是从宏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宏观组成的问题,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微观构成问题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什么关系呢?
倾听,记录
倾听,记录
阅读
倾听,记录
倾听,记录
倾听
思考
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并理解记忆元素的概念时要注意的事项。
体会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使学生充分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同时教给学生记忆技巧:谐音记忆法。
体会世间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交流讨论,思考元素与原子等微观粒子间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展示】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
【总结】
1.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从宏观角度看,元素组成物质。
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巩固练习】
(1)水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
(2)水是由______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4)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构成的。
【总结】(1)氢元素和氧元素;(2)水分子;(3)氢原子和氧原子;(4)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过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让我们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追踪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情况。
观看
倾听,记录
练习
观看,倾听
结合前置知识,归纳总结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元素以及几种微观粒子的认识。
及时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课件展示】展示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两个化学反应,
【提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板书】
4.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总结】由上述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
观看
思考
倾听,记录
结合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去认识化学反应,为以后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元素概念的发展
观看
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18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3 元素教案及反思,文件包含第1课时元素docx、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