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1.朗读并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学习后两首诗歌。
点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两首诗,然后针对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材新知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背景资料。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诗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教材写法
【探究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听范读后,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探究二】结合资料,疏通诗意
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2.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教师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去到那夜郎的西边。
【探究三】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诗人把明月人格化,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写景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同情关怀
景物
作用
杨花
点明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词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
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赏析诗歌,名家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格教案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