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5 水量平衡(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5 水量平衡(Word版附解析),共6页。
(2023·广东深圳二模)冬给措纳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布青山(昆仑山脉东段中支阿尼玛卿山的一段)、布尔汗布达山(昆仑山脉东段北支)之间,面积232.2平方千米,湖面海拔约4 082米,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年蒸发量约1 000毫米。冬给措纳湖拥有一大片湿地,给人以心灵震撼之美。下图示意冬给措纳湖水系。据此完成1~2题。
1.在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环境中,冬给措纳湖水位保持基本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
A.地壳不断抬升B.河流水的补给
C.湖泊泥沙淤积D.人类干扰较少
2.冬给措纳湖流域北部拥有大片湿地,其形成的地质条件是( )
A.岩石水平成层分布
B.熔岩台地面积较大
C.地壳处于沉降时期
D.地下永久冻土深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冬给措纳湖流域的年降水量远低于年蒸发量,该湖泊能够保持水位的基本稳定,依靠的是河流水的常年补给,使得湖水的收支平衡(收入主要包括降水、入湖径流等;支出主要包括蒸发、出湖径流等),水位基本稳定,B正确。这种湖泊水位的基本稳定主要与区域水量平衡有关,与地壳运动、泥沙淤积以及人类干预关系不大,排除A、C、D。故选B。第2题,冬给措纳湖流域北部湿地形成的原因,一是歇马昂里河流速缓慢;二是有大面积深厚的永久冻土层,阻挡河流水下渗,使歇马昂里河下游水流拥堵,形成大面积湿地。其中大面积深厚的永久冻土层属于地质因素,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明确其岩层分布以及是否存在熔岩台地等情况,A、B错。地壳的沉降和抬升属于区域大尺度的变化,不会导致冬给措纳湖流域北部小尺度区域出现湿地,排除C。故选D。
(2024·陕西咸阳高三阶段练)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冻结层)之上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的活动层在不同季节呈现固—液相互转化的过程(图),出现多处高寒草甸退化,导致活动层储水能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水量平衡。据此完成3~5题。
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地下水位抬升主要集中在(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4.与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区相比,未退化的高寒草甸区( )
①冻结期提前 ②冻结期滞后 ③融化期提前 ④融化期滞后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气温上升和多年冻土退化促使青藏高原水资源总量( )
A.不变B.先多后少
C.减少D.先少后多
答案 3.B 4.D 5.C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地下存在冻结层和活动层,当活动层融化之后,融水遇到冻结层阻碍,地下水位就会上升。夏季该地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冰雪融水增多且下渗受底部冻结层阻挡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寒草甸覆盖地表,秋冬季节对土壤有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受其保温作用影响,土壤温度相对较高,未退化的高寒草甸区冻结期会滞后;该地冻土融化期在夏季,由于高山草甸覆盖地表会阻挡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使土壤温度在夏季相对偏低,融化期会滞后,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温上升和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固态水减少,进而转变为液态水,部分液态水通过径流或蒸发流失,导致青藏高原的水资源总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山西临汾二模)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属内陆咸水湖。1930年流域灌溉面积仅为50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灌溉面积增至1 540平方千米。下图示意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各分量年代距平(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期间伊塞克湖水量的变化特点是( )
A.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
B.先减少后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
D.总体减少为主
7.1980年以前,伊塞克湖( )
A.水位持续上升B.受地下水补给
C.降水持续增加D.入湖流量增加
8.1960—1986年湖泊水量迅速减少的主导因素是( )
A.灌溉引水B.气候变暖
C.降水减少D.蒸发加剧
答案 6.C 7.B 8.A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水量余项先负变正再变负值,伊塞克湖水量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C正确。故选C。第7题,根据距平的概念,1980年以前,降水、入湖流量、蒸发水量和水量平衡余项均为负距平,说明该时段水量平衡各分量均偏低,表明期间降水减少,入湖流量减少,湖泊水位持续下降,A、C、D错误;地下水稳定,1980年以前,主要是地下水补给湖泊,B正确。故选B。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灌溉面积迅速增加,推知灌溉引水导致湖泊水量迅速减少,A正确;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导致入湖流量增多,B错误;降水、蒸发水量距平持续为负值,均低于平均水平,都不会导致湖泊水量的迅速减少,C、D错误。故选A。
(2024·安徽合肥二模)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近年来太湖平原洪峰水位屡创新高。该区域洪水北排长江,南排太湖,其洪涝成因复杂,与降水量、潮位、太湖水位、上游来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图1示意太湖平原河网水系,图2示意某年份常州站降水与河流水位。据此完成9~11题。
图1
图2
9.太湖平原洪水期水平衡状况为( )
A.降水+流入径流=流出径流+蒸发
B.降水+流入径流>流出径流+蒸发
C.降水-蒸发≤流出径流-流入径流
D.降水+流入径流
10.与甲时期相比,导致乙时期水位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受天文大潮影响 ②降水总量大 ③前期水位高 ④短时强降水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11.为缓解太湖平原的洪涝灾害,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加高加固防洪堤坝 ②为河网开挖多条直接入海河道 ③河曲进行裁弯取直 ④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9.B 10.D 11.D
解析 第9题,太湖平原洪水期水平衡状况为“水量收入>水量支出”,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及流入径流,水量支出主要是蒸发和流出径流,故表现为“降水+流入径流>流出径流+蒸发”。故选B。第10题,乙时期为农历初一,受天文大潮影响,海洋潮位增高,海水顶托作用增强,长江下游水流速度减慢,水位升高,导致太湖平原洪水排水不畅,①正确。结合图可知,乙时期短时降水量较大,进一步推高了水位,甲时期降水时间更长,降水总量更大,前期水位更高,②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第11题,加高加固堤坝可以约束河水,避免河流在洪水期大范围泛滥,①正确。当地排水通道较多,开挖入海新河道效果有限,②错误。太湖平原地势低平,河道较为弯曲,聚落多沿河分布,裁弯取直不具有可行性,③错误。太湖平原经济发达,附近分布有上海、杭州、苏州等重要城市,是重要的防洪保护对象。所以要根据河流水系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地把防洪工程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旅游休闲、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④正确。故选D。
(2024·吉林长春二模)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区的某尾闾湖(内流河终点处形成的湖泊)于20世纪末因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而干涸,后经生态补水逐渐恢复生机。下图为运用水平衡原理构建的尾闾湖生态需水估算模型图,图中数字为各环节的年均水量(单位:立方米)。据此完成12~13题。
12.根据生态用水估算模型,为保持该尾闾湖湖面的基本稳定,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至少需要约( )
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13.该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使周边地区( )
A.气候趋于冷湿B.地下水逐渐下降
C.农业用水增加D.盐尘暴频次减少
答案 12.A 13.D
解析 第12题,该湖属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湖,若湖面保持稳定,结合图示模型,年均入湖地表径流量≈湖面年均蒸发量+湖泊年均下渗量-湖面年均降水量=1.04亿+8.73万-68.41万≈1.03亿,A正确,B、C、D错。故选A。第13题,沙漠地区的尾闾湖逐渐恢复,湖水位会逐渐增加,周边气候会湿润,对热量影响不大,不会明显变冷,A错误。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面上升,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B错误。该湖为咸水湖,湖水不适宜灌溉,C错误。尾闾湖应该是咸水湖,冬季湖床部分出露,盐分会被大风吹走形成盐尘暴,尾闾湖面积逐渐恢复,湖水面变大,盐尘暴频次减少,D正确。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2 风(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降风风力最强的时间段是,图中,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在,制造雪卷的风应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5 水量平衡(Word版附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6 冲淤平衡(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84—1992年,新桥水道,图示废弃河道的主要成因是,三峡水库运行前后,荆江河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