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专题突破练3 水体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山东淄博一模)地处中高纬度的波罗的海(下图),在气象、水文等方面不仅与外部海域差异显著,而且内部的差异也很大。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据此完成1~3题。
1.与同纬度的北海、挪威海海域相比,波罗的海冬季气温较低。该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海水深度D.洋流
2.与N洋流相比较,M洋流的特点是( )
A.水量大、盐度高B.水量大、盐度低
C.水量小、盐度高D.水量小、盐度低
3.与乙海域相比较,甲海域年内通航特点是( )
A.淤积少,通航时间长B.风浪多,通航时间短
C.晴天多,通航时间长D.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北海、挪威海海域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区,冬季暖流经过,其增温效果更为显著,而波罗的海由于海峡幽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小,增温并不明显;同纬度地区,又都为海洋下垫面,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差异较小;北海和波罗的海深度差异不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M表示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N表示北海流入波罗的海的洋流,波罗的海有大量河流注入,其海水盐度较北海偏低;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使得从波罗的海流入北海的洋流水量更大。第3题,从图中来看,甲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北部,而乙海域位于波罗的海南部,由于甲所处纬度更高,且波罗的海盐度较低,甲处结冰时间更长,其通航时间远短于南部的乙地区;甲处位于海湾北部,且此处海湾被陆地包围,风浪并未多于乙地。
(2024·广东二模)水沙环路曲线可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输移过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发生了一次暴雨,流域内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如图)。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暴雨导致该水文站所在河段涨水期内的含沙量( )
①先增后减 ②先减后增 ③总体大于退水期 ④总体小于退水期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推测此次暴雨产生的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位于距离该水文站( )
A.上游河段较远地区
B.上游河段较近地区
C.下游河段较远地区
D.下游河段较近地区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由文字材料可知,此次观测到的水沙环路曲线呈顺时针,曲线上流量最大数值约为490米3/秒,按照顺时针方向判断,流量增大为涨水期,流量减小为退水期。结合纵坐标进一步判断,涨水期内的含沙量先增加至约2.5千克/米3,随后下降至约0.7千克/米3,退水期含沙量则持续下降,涨水期含沙量总体大于退水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受河流流量影响,水文站监测到的水沙来源都位于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由于含沙量最大的数值出现在涨水期中部,意味着沙峰早于洪峰出现,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较近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模拟预测)孟加拉湾北部的表层海水盐度和海面高程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下图为孟加拉湾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克/千克)。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图中海湾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西高东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海域蒸发量 ②海水深度 ③淡水汇入量 ④海水运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北半球夏季,图中海域( )
A.甲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偏高
B.乙海域向东航行的船只逆风逆水
C.丙海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
D.丁海域海水由西北流向东南方向
8.某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变化基本相反,则孟加拉湾表层海水( )
A.温度升高、盐度降低B.温度和盐度均降低
C.温度降低、盐度升高D.温度和盐度均升高
答案 6.C 7.D 8.B
解析 第6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加拉湾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北部较低主要受陆地径流的影响,当地夏季陆地径流量大,且夏季孟加拉湾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图中甲处(恒河入海口)的大量淡水会随洋流沿东部海岸向南流,③④正确;孟加拉湾东、西两侧纬度相同,蒸发量差别不大,①错误;海水深度与表层海水盐度无关,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使丁海域海水由西北流向东南,D正确;夏季甲海域有大量陆地径流注入,表层海水密度偏低,A错误;孟加拉湾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因此乙海域夏季向东航行的船只顺风顺水,B错误;夏季盛行西南风,丙海域吹向岸风,会抑制海底营养盐上泛,渔业资源不丰富,C错误。故选D。第8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太平洋的水温变化基本相反,则水温较正常年份偏低,海水温度下降,蒸发减弱,海水盐度降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青藏高原西部多断陷湖泊,湖泊周围为断层构造。最新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湖面结冰期水位显著上涨,有些湖面水位上涨幅度达0.25—0.35米,冬季湖面结冰期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补给。对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全年水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补给占总入湖流量的59%—66%,说明地下水补给的增加对其水量平衡起到关键作用。据此完成9~10题。
9.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地下水补给增加的可能原因有( )
①断层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多 ②气候变暖,高山冰雪大量融化 ③气温升高,冻土层加速消融 ④湖盆下陷,地下热水大量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10.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对该区域湖泊水平衡的影响是( )
A.收入量小于支出量
B.收入量大于支出量
C.收入量与支出量基本持平
D.水量盈余与亏损不断波动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青藏高原西部多断陷湖泊,湖泊周围多断层构造,断层破碎带利于地表水下渗,但地下水补给量增多还需地表水增多,断裂发育是长期存在的,但水量补给增多是最新监测到的,①错误;高山冰雪的大量融化可以顺着断层破碎带下渗为地下水,而后补给湖泊,增加地下水对湖泊的补给,②正确;气候变暖,湖泊周围冻土层大量消融,也会转变为地下水补给湖泊,③正确;题目中没有关于湖盆继续下陷、大量热水喷发的信息,④错误。第10题,由材料可知,近年来仅地下水补给就占到了入湖水量的59%—66%,说明影响湖泊水平衡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既然地下水成为湖泊主要补给水源,则随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湖泊水的收入量增加,并大于支出量,湖泊得以扩张。
(2024·广东深圳一模)昌昌古城(8°06'S,79°05'W)位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为奇穆王国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间逐渐建成,后被印加帝国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毁,成为世界上遗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核心区面积约6平方千米)。近几十年来,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古城的保护带来重大威胁。下图示意昌昌古城景观。据此完成11~12题。
11.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古城保护带来的重大威胁是( )
①风力侵蚀增强 ②雨水冲刷加剧 ③吸湿塌陷崩解 ④低温收缩开裂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为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古城的破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加全覆盖遮雨棚 ②建设高立式沙障 ③合理开挖排水沟 ④涂用无害保护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雨水冲刷加剧,古城建筑容易吸湿塌陷崩解,②③正确。温度增加、降水增多,风力侵蚀减弱,流水侵蚀加强,收缩开裂减少,①④错误。第12题,昌昌古城面积大,加全覆盖遮雨棚资金多,而且会破坏古城原始风貌,①错误;建设高立式沙障主要用于防治风沙,对防治雨水冲刷作用不大,②错误;合理开挖排水沟,涂用无害保护剂可以防止雨水对遗址的破坏,投资较少,对遗址的整体影响较小,③④正确。
二、综合题(共32分)
13.(2024·广东深圳一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距今约80万年前,门曲汇入朋曲(恒河二级支流)。距今约80万—60万年前的望昆冰期时,门曲河床中堆积了大量冰水沉积物,随后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距今约6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进入史上最大的间冰期,门曲河床中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佩枯错在距今约51万年前通过门曲汇入朋曲。高原裸鲤原先仅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水系的连通扩散到了朋曲,佩枯错充当了水系间鱼类扩散的“踏脚石”。下图示意佩枯错周边地貌及水系变化。
(1)分析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湖岸线大幅变长的原因。
(2)从河湖水系演变角度,推测高原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的过程。
(3)指出进一步证明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还需要寻找的证据。
答案 (1)冰水沉积物堵塞门曲,门曲上游径流外泄受阻形成湖泊(堰塞湖);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流域内蒸发较弱,补给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增大并贯通(或合并)成大湖;周边地形复杂,岸线曲折;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使湖岸线变曲折。
(2)佩枯错大湖形成后,水位继续上升外溢或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佩枯错与雅鲁藏布江连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进入佩枯错;间冰期时,堵塞门曲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或堰塞体溃决),佩枯错湖水再次通过门曲流向朋曲,裸鲤进入朋曲。
(3)(古大湖湖盆内及门曲流域内)望昆冰期之前的地层未发现裸鲤化石,之后的地层发现裸鲤化石;最高湖岸线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分水岭最低处;分水岭最低处存在河湖相沉积物及河流阶地;两大水系的高原裸鲤基因测序具有同源性;裸鲤没有其他途径扩散到门曲。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门曲河床中堆积了大量冰水沉积物”得出:冰水沉积物堵塞门曲以后,门曲上游径流外泄受阻,因此形成湖泊(堰塞湖),面积扩大;在望昆冰期时,佩枯错流域内气温较低,所以蒸发较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补给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增大并贯通(或合并)成大湖,湖岸线变长;从地形上来说,周边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外力作用主要是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湖岸不断崩塌,使湖岸线变曲折。第(2)题,佩枯错大湖形成后,随着冰川融水增加,水位继续上升外溢或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读材料“高原裸鲤原先仅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由于水系的连通扩散到了朋曲,佩枯错充当了水系间鱼类扩散的‘踏脚石’”可知,分水岭被大量侵蚀后,佩枯错与雅鲁藏布江连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进入佩枯错;读材料“距今约6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进入史上最大的间冰期,门曲河床中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可知,间冰期时,堵塞门曲的冰水沉积物被大量侵蚀(或堰塞体溃决),佩枯错湖水再次通过门曲流向朋曲,裸鲤进入朋曲。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裸鲤原来主要生活在雅鲁藏布江,(古大湖湖盆内及门曲流域内)望昆冰期之前的地层未发现裸鲤化石,之后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在之后的地层发现裸鲤化石;最高湖岸线高于雅鲁藏布江支流(香扎卢母)分水岭最低处;分水岭最低处存在河湖相沉积物及河流阶地,说明分水岭被侵蚀贯通,裸鲤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两大水系的高原裸鲤基因测序具有同源性,说明原来的裸鲤主要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裸鲤没有其他途径扩散到门曲,只有从雅鲁藏布江扩散到朋曲。
14.(2024·广东汕头二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绕极深层水是位于南极近岸海域海面以下几百米到3 000—4 000米的水团,它由北大西洋深层水向南输送,水温相对较高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海水垂直混合与绕极深层水近岸上涌是南大洋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在阿蒙森海,绕极深层水可以继续向南侵入陆架区,与陆架水混合再下沉到深海成为南极底层水,形成垂直海洋环流。研究表明,温暖时期,西风带加强并向高纬移动,寒冷时期,则减弱并向赤道移动,从而改变绕极深层水的运动。末次间冰期以来,阿蒙森海表层营养盐与冰盖厚度有显著波动变化。下面图1示意阿蒙森海绕极深层水平面,图2示意阿蒙森海绕极深层水立体剖面。
图1
图2
(1)指出驱使阿蒙森海沿海形成垂直海洋环流的自然因素。
(2)推断末次间冰期阿蒙森海表层海水营养盐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3)绕极深层水会加速南极冰盖退缩,请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答案 (1)盛行西风、极地东风、海水密度差异、海底(陆架)地形。
(2)表层海水营养盐增加,末次间冰期气候温暖(气温上升),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南移,导致绕极深层水的上涌程度增强,使表层海水营养盐增加。
(3)西风增强了上升流,绕极深层水上涌侵蚀冰盖底部;底部破碎,促进冰盖融化、崩塌;温暖的绕极深层水上涌,冰盖获得更多热量;加剧消融,冰盖退缩;表层海冰融化,冰面破碎,反射率降低,洋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冰盖进一步融化。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阿蒙森海沿海形成垂直海洋环流由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绕极深层水等构成。西风漂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盛行西风,南极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极地东风,绕极深层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水密度差异、海底(陆架)地形。第(2)题,末次间冰期气候较温暖,据材料可知,研究表明,温暖时期,西风带加强并向高纬移动,北大西洋深层水向南输送增强,导致绕极深层水的上涌程度增强,使表层海水营养盐增加。第(3)题,由上题可知,西风增强了上升流,上升流是由北大西洋深层水向南输送,水温较高,绕极深层水上涌侵蚀冰盖底部;由于侵蚀作用加强,底部破碎,促进冰盖融化、崩塌;绕极深层水水温较高,温暖的绕极深层水上涌,冰盖获得更多热量;热量加剧冰盖消融,冰盖退缩;表层海冰融化,冰面破碎,洋面反射率降低,洋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水温进一步上升,冰盖进一步融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专题突破练1 地球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所示景观,与地球相比,谷神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广东版)专题突破练2 大气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南版)专题突破练2 大气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