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罗南中学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罗南中学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5分)默写。
(1)移舟泊烟渚, 。(《宿建德江》)
(2)黑云翻墨未遮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 ,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4) ,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5)金沙水拍云崖暖, 。(《七律•长征》)
2.(3分)以下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迂回(yū) 衣裳(shang) 驰骋(chěng) 斗室(dǒu)
B.低吟(yín) 热乎(hu) 羞涩(sè) 拘束(sù)
C.参差(cī) 天涯(yá) 勾勒(lè) 马蹄(tí)
D.奇丽(qí lì) 礼貌(lĭ mà) 柔美(róuměi) 襟飘带舞(jīn)
3.(3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骏马 鞭子 黯淡 群马疾驰
B.诱人 笨拙 浑浊 屏息聆听
C.晨曦 遨游 苍穹 顾影自怜
D.馥郁 酒脱 婆娑 心驰神往
4.(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B.《丁香结》作者宗璞,选自《宗璞散文选集》。
C.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宋代诗人。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二、阅读部分(古诗文)(31分)
5.(11分)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列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下列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6.(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本文选自 ,成语 来源于本文,后用来比喻乐曲高妙。
(2)关于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太谦虚了,觉得自己弹得还不是很好。
C.因为他的知己锺子期去世了。
D.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3)翻译文章中画线句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7.(11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箧磨穴砚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③而视之,皆磨穴之砚④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⑤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释]①箧(qiè):指竹箱子。②封题:封条及封条上写的字。③启:打开。④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古人有学书于人者:
②辞而去: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就反而认真学习了,一直到技艺很精深的程度。
B.就返回去继续学习书法,直到精于这门技艺。
C.就返回去认真学习,认识到这是门精深技艺。
D.就反而认真读书了,直到把书读到精深的程度。
(3)老师把“一箧物”特意托付于学书者的目的 。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
三、阅读部分(现代文)(30分)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丁香结
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得潇洒,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
③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不那么混浊笨zhuō 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wǔ 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1)依据拼音写汉字。
笨zhuō
wǔ 媚
(2)第①②段分别从 和 的感官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气味、 和 ,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说说文中第①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4)第⑥段“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中丁香结是指
(5)下列对第⑥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棘手的问题和烦恼充斥着生活,不能够被立刻化解,这是一种常态,人生就太平淡无味了。
B.作者在结尾发出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C.人生处处都是结,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表达她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D.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新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和志趣。
9.(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音,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憾了:在男孩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瞬间,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的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输血的胳膊,昂起头,我们两个人每个人活50年!”
⑨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来并做到呢?
(1)找出第⑤段画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
(2)第④段“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音,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表现了男孩 、 的品质。
(3)联系上下文,第⑦段画线句中男孩眼里“放出了光彩”的原因是 。
(4)简要概括“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的两个表现。
①
②
(5)简述第⑨段画线反问句的作用。
10.(15分)班级举办“《童年》读书分享会”活动,请你做如下工作。
(1)请补全本次“读书会”的主题。
读书丰富人生,知识□□财富。
(2)以下是读书分享会的开场白,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②作为阿廖沙的同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童年》,思考装如何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磨炼。
③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小时候都曾历经磨难,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阿廖沙没有被压垮或变坏,而是成长为我们的榜样。
⑤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昵称)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⑥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的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③⑤⑥④②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②③⑤⑥④
(3)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把以下人物分为两类后填入表格
(4)“分享会”上,不少学生表示父母反对自己看名著,认为读名著占据大量时间会影响考试成绩。对此
2023-2024学年上海市罗南中学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24分)
1.【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解答】(1)日暮客愁新(易错字:暮)
(2)白雨跳珠乱入船
(3)野旷天低树(易错字:旷)
(4)卷地风来忽吹散
(5)大渡桥横铁索寒(易错字:渡)
【点评】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2.【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拘束”的“束”应读作“shù”。
故选:B。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BC.无误;
D.有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孟浩然是唐代诗人。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甄别。
二、阅读部分(古诗文)(31分)
5.【分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词里只选用夏夜一晴一雨两个镜头:上片写晴,下片写雨。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本词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B.有误,“西江月”是词牌名。
C.有误,“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故“见”当“出现”讲。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ACD.正确。
B.有误,句意:几颗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ACD.正确。
B.有误,根据“稻花香”可知当时是稻花盛开的时节。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中,池塘里的青蛙仿佛也高兴了起来兴奋的鸣叫着,“说”和“听”是听觉。
答案:
(1)D
(2)B
(3)B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山路一转。
【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6.【分析】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巍峨的高山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一望无际的河流在我眼前。”锺子期死了,伯牙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法家、墨家、兵家,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是杂家代表著作,再也没人懂得他的音乐了。后来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结合“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悲痛万分,把琴摔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重点词:以为,认为;足。句意: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答案:
(1)《吕氏春秋》;高山流水
(2)D
(3)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7.【分析】参考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书法的人,自认为书法技艺已经学成,辞别老师离开。老师说:“我有一小箱东西,不愿意托付给别人,希望你把它放到某座山下。”这个人接受了老师的嘱托。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严实,他就打开来看里面,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他)才知道这是老师以往用过的东西。他顿时觉得惭愧,就返回(老师那里) 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精湛。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①句意: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书法的人。书:书法。
②句意:辞别老师离开。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词:乃,于是,就;反,返回;艺。句意:就返回去继续学习书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因其封题不甚密,皆磨穴之砚也,方知师夙用者”可知,目的是让他看见磨穿的砚台。
(4)本题考查谈启示。学书法的人,辞别老师离开,才明白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只有勤奋刻苦练习,正所谓精诚所至。
答案:
(1)①书法
②离开
(2)B
(3)给他看磨穿的砚台,教育他书法艺术需要刻苦学习
(4)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只有勤奋刻苦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阅读部分(现代文)(30分)
8.【分析】本文写了丁香的特点:是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形成一簇;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字形。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日常生活中易错的双音节词语和成语,笨拙:反应迟钝、动作难看的意思,多用于成年女性。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呈出两片雪白”“星星般的小花”“白得潇洒,紫的朦胧”从视觉角度描写。描写了丁香花的气味、颜色。
(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探出”“窥着”是拟人手法。赋予丁香花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枝丫伸出宅院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作答,表层含义是指“我”和自然界的丁香的情结。实写丁香结的形象、志趣。最后作者发出如此超自然物外的感叹、豁达,对困难。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作者发出超自然物外的感叹、豁达,对困难,并非及时行乐。
故选:C。
答案:
(1)拙 妩
(2)嗅觉 视觉 颜色
(3)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丁香以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惹人喜爱的特点。
(4)既指自然界中的丁香,也指人生中不顺心的事。
(5)C。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9.【分析】小说主要写的是一位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男孩的故事,小男孩得知妹妹生病了,给妹妹输血和妹妹平分生命。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的男孩形象。歌颂亲情的伟大。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书写。“震憾”应写作“震撼”。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抽血时,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表现了男孩勇敢、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的品质。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放心吧,输血不会丢掉生命”分析,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①结合“在男孩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男孩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
②结合“‘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输血的胳膊,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男孩得知自己能活100岁。
(5)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同别人平分生命,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了男孩愿意的可贵、真诚。
答案:
(1)憾 撼
(2)示例:勇敢、无私
(3)听到医生的话很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
(4)①男孩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
②男孩得知自己能活100岁,要求与妹妹平分生命。
(5)表达大多数人不愿平分生命的事实,强调了男孩愿意的可贵、真诚。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0.【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读书丰富人生”可知,“丰富”是动词,“知识□□财富”应填“创造”。
(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是考查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也就是变相考查学生感知、梳理信息的能力。这个题目是组句成段,可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①句称呼语敬语开场;③句由伟大人物有苦难童年引出高尔基;⑤句紧承③句叙述高尔基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塑造的阿廖莎形象;⑥句紧承⑤句指出阿廖沙的生活环境;④句描写了阿廖莎在此环境中的成长,在⑥句之后;②句发出号召,引领同学们走进《童年》,思考“苦难”与“成长”关系,紧扣晨会主题。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句序应为①③⑤⑥④②。
故选:B。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童年》中,外祖母是一个善良慈爱,善于忍让,胸怀广大、刚强的妇女,是阿廖沙最了解和珍爱的人;外祖父是吝啬、贪婪、专横、残暴、冷酷无情,对一切都独断专行的人;两个舅舅是自私、残暴的人;小茨冈是勤劳能干,力大无穷,善良乐观的人;继父是一个脾气暴躁、毒打妻子的人;“格里戈里”一个憨厚老实的老工人。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在外祖母、小茨冈等人的影响下,他成长为了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空③④由“他们的自私,让幼小的阿廖沙认识到了这个社会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一面,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成长的苦难”可知,这些人中,外祖父、两个舅舅、继父是给幼小的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带来深重的磨难的一类;空①②⑤外祖母、小茨冈、格里戈里,这一类人,他们的善良,让阿廖沙解到人间还存在着“真、善、美”,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倔强的精神,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
(4)本题考查劝说。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点明阅读名著的意义和对学习的帮助,语言得体,思想正确即可。
【解答】(1)创造
(2)B
(3)①小茨冈;②格里戈里;④两个舅舅,让阿廖沙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4)爸爸妈妈,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名著,放松心情,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理解能力。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外祖母
外祖父
两个舅舅
小茨冈
继父
格里戈里
人物分类
分类理由
①
②
外祖母
⑤
③
④
继父
他们的自私、残暴,让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成长中的磨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文来中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位育中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上海市位育中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位育中学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