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1页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2页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综合训练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选择题组,名著阅读,小阅读-课内,非选择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二、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是不可取的。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
    (2)《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人者智 知:了解
    B.慎终如始 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13.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五、名著阅读
    15.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六、小阅读-课内
    16.请赏析《老子》四章中的以下内容: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
    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8.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
    1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21.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第十一章)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23.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24.《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七、非选择类
    25.翻译下列句子。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6.解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埏、埴:埏埴以为器埏,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埴,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企:企者不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有道者不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自知者明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强:自胜者强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彰:自是者不彰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虑: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7.形容词的活用。
    ⑥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不贵难得之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其坚不能自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微写作
    28.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
    九、句子默写
    29.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8)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选择类
    3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参考答案:
    1.B 2.D 3.D 4.(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当中。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D项,“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
    第二句中,“明”应理解为“圣明”;“强”应理解为“刚强”;“强行者”应理解为“强劲奋进的人”;“志”应理解为“意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
    (《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5.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由“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知,原文列举了辐条、器皿、房屋三个例子,论证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点。
    (2)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可知,原文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进行比喻论证,证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论点。
    6.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辐”“毂”。
    7.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始”“智”“知”“抱”“毫末”。
    8.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始、知、智、利。
    9.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利”“伐”“矜”“累”。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0.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矜”“毫”“知”。
    11.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项,“实:实际”理解错误。应该为“结出的果实”。
    故选C。
    12.B 13.D 14.C
    【解析】12.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根据语境“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应用“泾渭分明”,排除A项、C项。
    “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根据语境“做事要符合实际”,要灵活变通,不能“胶柱鼓瑟”,排除D项。
    “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根据语境“至大至刚”,应用“浩然之气”。
    “登高自卑”,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根据语境“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两人仰慕,应用“高山仰止”。
    故选B。
    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这句可知,老子不是混淆清浊,承认两者有区别,只是要求,有时不要截然分清,因为“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题干中的引号和C项,都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
    A项,表示特殊称谓——绰号。
    B项,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
    D项,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
    故选C。
    15.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
    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
    参考译文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16.从“道”的角度,形象地说明了以上四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明确地指出有道之人不会这么做。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段落的赏析能力。
    本语段的意思为: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是从“大道”的角度,明确指出以上的四种态度是错误的。
    17.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意思是: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作者为了说明“经常自我表现”“经常自我夸耀”“自以为自高自大”会导致“名声大不起来”“没有功劳”“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的结果,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可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论点。
    18.“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每组的后一句在语意上都重于前一句。老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即“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
    【详解】此处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要分析这几句话,首先要先理解句子大意,大意是说: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的人。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的。“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后一句内容从语意的角度都要重于前一种,老子认为很多人不自知,不能自胜。
    19.此处的排比句强调做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这段话的意思是: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做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20.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人类的通病。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这几句同时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等篇中所揭示的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21.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语段的意思是: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然后分析文中举例的作用: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所以,文中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正确理解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C。
    2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进行对比”说法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故选C。
    24.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但我认为有失偏颇。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25.(1)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3)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却不免于漂洗丝絮(的辛苦),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所不同啊。
    (4)现在您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自见者”,偏执己见的人;“自是者”,自以为是的人;“彰”,明辨是非;“自伐者”,自我夸耀的人;“自矜者”,自高自大的人。
    (2)“是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稀罕;“所过”,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在这里表示“经常犯的过错”;“为”,干预。
    (3)“龟”,通“皲”,皮肤受冻开裂;“能不龟手一也”,判断句,这药物能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了“之”,“以(之)封”,“之”指代这药物;“汫澼絖”,漂洗丝絮。
    (4)“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瓠”,在这里指葫芦;“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在江湖之上浮游。
    26.①揉和 黏土 ②踮起脚跟 ③为,做 ④圣明
    ⑤刚强 ⑥使……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接近
    ⑧弥补、补救 ⑨击破 ⑩不善于 ⑪考虑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①“埏埴以为器”,和泥把它制作成陶器,“埏埴”是动宾短语,“埏”是动词,揉和;“埴”是名词,黏土。
    ②“企者不立”,踮起脚跟的人不可能永久的站立,“企”,动词,踮起脚跟。
    ③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做。“处”放在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为,做的意思。
    ④“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聪明的。其中“明”是聪明、明察、圣明的意思。
    ⑤“自胜者强”,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强”是刚强、果决的意思。
    ⑥“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彰”,用于副词“不”的后面,用作动词,使……彰显、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常于几成而败之”,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几”是接近、快要的意思。
    ⑧“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的意思。
    ⑨“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我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把它打破了。“掊”,击破、打破的意思。
    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拙”,不善于的的意思。
    ⑪“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考虑。
    27.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明察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贵
    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坚硬程度
    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大的东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⑥“自见者不明”,译为自逞已见的反而无法明察。其中“明”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不”的后面,活用做动词,明察的意思。
    ⑦“不贵难得之货”译为不把难得的财物当做珍贵的东西,其中“贵”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不”的后面,活用做动词,同时根据语意又是意动用法,以……为贵,把……当做珍贵之物的意思。
    ⑧“其坚不能自举也”,它的坚硬的程度却禁不起举。其中“坚”本是形容词,这里按照位置判断它做主语,活用作名词,坚硬的程度。
    ⑨“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其中“大”本是形容词,这里做“用”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
    28.老子一直推崇柔弱,不提倡坚强,越柔弱的,活得越好。牙齿坚硬,舌头柔软,当我们老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遇到暴雨大风,小草随风而动,但大树经常被吹断或者连根拔起。现在很多人都用微博,看看微博上女生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会替她做掉大半;自称“我”的,全部工作都是她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的,得连男人的活都是她干的。相对来说,女人柔弱,男人坚强,据统计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高几岁。柔弱总是跟生相关,坚强总是跟死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柔弱与大道性质相符。树根和树枝比,树根更强大,但树枝在上根在下;大地和生物比,大地比生物更强大,但大地一直在我们脚下;最强大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一天到晚吹嘘自己的人大多不是什么高手,金庸小说中武功深不可测的是那个扫地僧。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意思是: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有两重意思:强大的一方总是处于不利的一面,柔弱总是有利的;真正强大的一方,应该放低姿态,这才合于道。这是告诫做人的道理,不能太过刚强和好胜,学会谦虚和低调。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不足胜有余。围绕这个道理来进行阐述就可以了。
    29. 三十辐 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强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 其微易散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毂”“埏”“埴”“矜”“末”。
    3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老子“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应该是周朝,而不是秦朝。
    故选A。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1 大堰河——我的保姆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6.1 大堰河——我的保姆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语言表达,现代诗歌阅读,微写作,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