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第1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第2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单元测试卷(沪教版2024新教材),共20页。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Fe-56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2.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A.碳单质 B.碳元素 C.二氧化碳 D.含碳物质3.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错误的是()A.气密性检查 B.加入石灰石C.加入稀盐酸 D.检验CO24.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课上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验证实验(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①中应该先加入固体药品B.②中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呈酸性C.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以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D.该实验说明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二氧化碳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B.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来制碳酸饮料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则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6.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A.从教室的前排位置采集空气样品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C.若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但同学们没有感觉明显不适,则不需要任何处理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7.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气态CO2加压形成超临界CO2流体(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兼有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后,通过CO2的状态变化在制冰的同时回收热量,用于场馆供热。下列关于“跨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B.其分子间隔比普通二氧化碳要大C.其分子不再运动 D.该物质为混合物8.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装置是()A.B.C.D.9.中国科学家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C2H4),其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C.丙和丁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 D.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10.甲、乙是两名同学设计的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对两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C.甲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11.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检验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检验CO2的脱除效果,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B.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途径C.随烟气流速增大,二氧化碳脱除效果增强D.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检验CO2的脱除效果最好12.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以CO2和H2为原料,在构筑的纳米“蓄水”膜反应器中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转化为乙醇的反应,该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C.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7D.该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13.化学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探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开始时,倾斜Y型试管,使10mL10%盐酸(足量)与CaCO3固体充分接触,试管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进行至t1时,两个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都是0.44gB.用足量稀硫酸代替上述盐酸,所得曲线与图-2中的相同C.相同条件下,粉末状CaCO3与盐酸的反应速率比块状的慢D.若改用20%的盐酸进行上述实验,则t1时测得的气压大于P114.某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mL蒸馏水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时,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15.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白膜的成分是碳酸钙 B.白膜的形成可能与二氧化碳有关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16.“数字化”赋能化学实验。利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进行实验。如图1,打开传感器开关,实验进行到170秒,绘制出图2曲线AB段,接下来用热毛巾给塑料瓶外壁加热130秒,绘制出曲线BC段。300秒时拿掉毛巾,使瓶口向下,绘制出曲线CD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说明二氧化碳分子静止不动B.对比AB段与CD段,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气密度C.对比AB段与BC段,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17.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研人员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将制得的氢气与捕获的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甲醇,甲醇与水重整制氢可以实现氢气的即产即用,再结合氢燃料电池发电,将实现氢能汽车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其工艺流程如下图,(已知:汽油中含碳量约为84%,1kg氢气对汽车提供的能量效果等同于燃烧11.5kg的汽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上生产甲醇的过程不利于节约燃料资源B.甲醇制氢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C.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得甲醇中,,则甲醇的化学式为CH2OD.若汽油中的碳元素能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使用100吨氢气代替汽油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542吨18.“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          ②③         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中包含分解反应B.四个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C.反应①②中甲烷和乙醇均为较清洁的能源D.反应③④中固体质量均减少19.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炭黑的物质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Ⅰ发生后,固体物质所含铁元素质量分数变大B.反应Ⅱ发生后,碳元素化合价降低C.反应Ⅱ中,FeO与C的质量比为18:1D.整个循环过程可将CO2转化为C和O220.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装有等质量 CaCO3粉末的容器中,相同条件下测得两者产生的 CO2体积(V)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300s 时,两个容器内反应Ⅰ比反应Ⅱ剩余的碳酸钙多B.0~100s 内,反应Ⅰ、Ⅱ生成 CO2的速率均先快后慢C.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 CaCO3粉末反应制备 CO2D.反应Ⅱ中,0~100s 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 内的少5a mL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21.(10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1)吸收大气中CO2的环节是________;(2)由于人类消耗化石燃料的增加和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空气中CO2的含量上升,从而导致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请写出一条因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影响的情况________,践行“低碳”理念的一条具体做法有:________;(3)科学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酸化的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4)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将空气中过量的CO2和H2在催化剂和适量条件下转化成液态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则甲醇的化学式是________。22.(10分)某小组在实验室制取和有关CO2化学性质的实验,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他们制CO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________(填序号)。(2)在装药品之前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3)在进行制CO2时应先加入________,后加入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若用制CO2的装置还可以制________,若想收集到较纯净的该气体,必须进行改进的地方为________;若想得到平稳的气流,应向装置内先加入________,然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23.(6分)以二氧化碳为例,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1)发现CO2: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有不可见的“森林之精”气体。产生“森林之精”的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写出基本反应类型)。(2)制得CO2:1755年,布莱克利用煅烧白垩(主要成分为CaCO3)等一系列实验“捕捉”得到CO2。反之,能将CO2转化为CaCO3的物质是________。(3)研究CO2性质:①1774年,伯格曼将石蕊溶液滴到溶有CO2的水中,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微红色。若此时再加热该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②1823年,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加压可以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从微观角度解释液化过程中的变化:________。(4)研究CO2组成:1797年,坦南特测得“二氧化碳”含碳27.65%、含氧72.35%。根据此数据,请补充完整坦南特推算“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式:________。24.(12分)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方式。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方式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我们不仅要注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还要加强二氧化碳的吸收,通常选用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一乙醇胺、二乙醇胺等作为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二氧化碳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所示。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如图3是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可有效利用工厂等排放的检验CO2,助力实现碳中和。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增强。自然界吸收检验CO2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3)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可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对烟气中检验CO2的脱除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4)图3甲醇制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_____能。(5)碳替代指用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目前人类可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_(写一种即可)(6)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 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C.关注个人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25.(12分)二氧化碳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1)I、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吗?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实验探究:以下是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该小组用排水法收集,待收集检验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体积。所测数据如下表。(2)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以收集100mL二氧化碳为例,用上表数据回答:能用排水法收集检验CO2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Ⅱ、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初始实验:如图1所示,甲同学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于是得出结论: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4)同学们认为图1实验不足以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5)改进实验:同学们改进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检验气密性良好后,在两个锥形瓶中装入等浓度等体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乙同学对着呼吸后匀速的吸气和呼气,当他呼气时,A,B两个止水夹的开闭情况是________,一段时间后的现象________,证明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6)数字化实验:同学们又进行如图3所示实验,把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传感器探头放入有少量空气的保鲜袋中,打开仪器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如图4所示,纵坐标为某一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为时间(s)。150s后实验中没有进行数据采集的其余气体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该气体主要成分为________,能说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曲线是________。60s后Y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26.(10分)某化学小组为了测定学校附近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时间/h00.56122448排水法时检验CO2体积/mL10098.585.5776659反应前反应后实验数据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石灰石样品的质量烧杯和其中混合物质量150g24g165.2g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C【解析】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故选C。2.C【解析】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选C。3.B【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连接仪器,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气密性良好,则烧杯中的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图示操作正确,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取用块状固体药品应将试管横放,将药品放入试管,之后将试管缓慢竖立起来,如图操作块状药品会打破试管底部,图示操作错误,故选项符合题意;C、取用液体药品应将瓶塞倒放于桌面,试管倾斜,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倾倒时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图示操作正确,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图示操作正确,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4.A【解析】A、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加药品时,先加石灰石,再加稀盐酸。所以①中应该先加入固体药品。A正确;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②中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B不正确;C、浓盐酸是具有强挥发性的物质,在制取过程中会随着CO2一同逸出,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所以说不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C不正确;D、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溶液里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所有的酸都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二氧化碳。D不正确。故选A。5.C【解析】A、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A不正确;B、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B不正确;C、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C正确;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以是氮气。D不正确。故选C。6.D【解析】A、为避免偶然性,应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多个地点采集空气样品。A不正确;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无法达到检测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B不正确;C、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0.28%>0.15%,所以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需要进行处理。C不正确;D、通风换气有利于降低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故选D。7.A【解析】A、“跨临界二氧化碳”与普通二氧化碳均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化学性质相同,符合题意;B、“跨临界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普通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小,不符合题意;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故“跨临界二氧化碳”分子还是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D、该物质是二氧化碳的另一种状态,由二氧化碳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8.D【解析】A、若向左侧通入高于大气压的气体,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因管道中充满气体,不能随时反应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即便夹住弹簧夹,也不能使得盐酸倒流进而反应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但当想停止反应时,即便夹住弹簧夹,因分液漏斗下端离液面太远,盐酸难以回流到分液漏斗中,进而反应难以停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向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物盐酸,可以使得反应开始,夹住弹簧夹,瓶内因持续生成的二氧化碳而压强增大,导致盐酸回流到长颈漏斗中,进而反应得以停止,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9.D【解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甲中不含氢元素,则丙和丁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该选项说法正确;D、由图可知,乙为H2,丙为C2H4,丁为H2O,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则氢元素化合价改变,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0.D【解析】A、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正确,因为反应停止,故正确;B、甲装置气体导出过程中容器内外气压相等,气体平稳导出,故正确;C、甲装置可以通过控制M的开与闭,具有控制反应进行与否的功能,故正确;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错误,因为固液不能分离,故错误。故选D。11.C【解析】A、根据图1,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该选项说法正确;B、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该选项说法正确;C、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二氧化碳脱除效果减弱,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由图2可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甲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2.C【解析】A、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温和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B、如图所示,反应前是二氧化碳分子和氢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氢气分子由氢原子构成,反应后是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乙醇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C、如图,反应前有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反应后为0,说明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数目为2,同理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数目为7-1=6,所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6=1:3,故选项说法错误;D、如图,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温和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醇和水,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反应后乙醇和水中的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3.D【解析】A、由图2可知,t1时,两试管中的压强不相等,所以产生气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选项A错误。B、用足量的稀硫酸代替盐酸,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从而阻止反应的发生,所以不能得到相同的曲线,选项B错误。C、由图2可知,相同时间下,粉末状的产生的气压大于块状的,即相同时间下,粉末状的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大于块状的,所以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速率比块状的快,选项C错误。D、若改用20%的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那么t1时产生的气体质量要比用10%的盐酸多,气压就会大于P1,选项D正确。故选:D。14.C【解析】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水的迅速加入导致瓶内的气体相当于被压缩,故压强会增大,所以压强传感器的压强示数增大,故选项正确;B、曲线①中c点和e点可能进行了振荡,导致二氧化碳和水充分反应,充分溶解,故压强会降低,故选项正确;C、曲线③对应的压强在0~50s的时间内变化不大,所以迅速加入的水不多,导致压强变化不大,所以实验是注入20mL蒸馏水,故选项错误;D、在25℃时,因为1体积水中最多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小于1体积,所以二氧化碳会剩余,所以终点气压高于初始,故选项正确;故选C。15.A【解析】A、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还可能水分蒸发,导致氢氧化钙析出,故白膜中主要含碳酸钙,也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错误;B、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白膜的形成可能与二氧化碳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能含氢氧化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D、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6.C【解析】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说法错误;B、停止加热后,瓶子倒转,此时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位于上端而瓶口朝下,CD段二氧化浓度远远小于AB段,说明此时的二氧化碳分子主要集中在瓶口位置,也就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B说法错误;C、BC段曲线的下降程度远远大于AB段,故在加热条件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C说法正确;D、该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故D说法错误。故选:C。17.D【解析】A、过程利用的是太阳能,生产甲醇的过程有利于节约燃料资源,故A不正确;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甲醇制氢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C、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得甲醇中,,,设一个甲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x:y:z,甲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故C不正确;D、1kg氢气对汽车提供的能量效果等同于燃烧11.5kg的汽油,若汽油中的碳元素能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100吨氢气相当于燃烧汽油,含碳量为,则使用100吨氢气代替汽油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D正确。故选D。18.B【解析】A、,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A正确;B、①中的CH4,氢元素化合价为+1,碳的化合价为-4,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同理②③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④NaHCO3、CO2、Na2CO3碳元素化合价均为+4 ,碳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C、反应①②中甲烷和乙醇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空气,故甲烷和乙醇均为较清洁的能源,C正确;D、反应③④中都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固体质量均减少,D正确;故选B。19.C【解析】A、反应Ⅰ发生的是四氧化三铁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氧气,固体中的氧元素质量减少,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反应Ⅱ由二氧化碳转化为单质碳,碳元素由+4价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反应Ⅱ中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FeO与C的质量比为(6×72):12=36:1,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整个循环过程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转化为碳,氧元素转化为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0.C【解析】A. 300s 时,两个容器内反应Ⅰ比反应Ⅱ生成二氧化碳多,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钙多,剩余的碳酸钙少,选项错误;B. 由图可知,0~100s 内,反应Ⅰ、Ⅱ生成 CO2的速率均先慢后快,选项错误;C. 由图可知,实验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 CaCO3粉末反应制备 CO2,选项正确;D. 反应Ⅱ中,0~100s 内产生的CO2体积为2.8a mL,0~ 200s 内产生的CO2体积为7.8a mL ,0~100s 内产生的CO2体积比100~200s 内的少5a mL-2.8a mL=2.2 mL,选项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60分。2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随手关灯(或纸张双面使用、绿色出行等) CO2+H2O=H2CO3 CH3OH【解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践行“低碳”理念的具体做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纸张双面使用、绿色出行等;(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和CO2+3H2甲醇+H2O可知,甲醇的化学式是CH3OH。22.(1)②③⑥(或①③⑤⑥)检查装置气密性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氧气(或氢气)改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锰(或锌粒)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解析】(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属于固液混合不需加热型,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为②③⑥(或①③⑤⑥);(2)在装药品之前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实验失败,浪费药品。(3)在进行制二氧化碳时应先加入石灰石(或大理石),后加入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固、液混合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氧气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锌可以用锌粒与稀硫酸混合制取,所以制二氧化碳的装置还可以制氧气(或氢气),若想收集到较纯净的该气体,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纯度高,必须进行改进的地方为改用排水法收集;若想得到平稳的气流,应向装置内先加入二氧化锰(锌粒),然后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加速度。23.(1)化合(2)氢氧化钙(合理即可)(3)溶液变回紫色加压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空隙变小(4)【解析】(1)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2)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3)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变微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加热该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回紫色;②加压后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分子间的空隙变小;(4),则“二氧化碳”中碳和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式为:。24.(1)温室效应植物的光合作用(2)碳替代(3)氨基乙酸钾(4)化学(5)太阳能(合理均可)(6)C【解析】(1)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2)由图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方式是碳替代;(3)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可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脱二氧化碳率最高,故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4)由图3可知,通过光伏发电,然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故甲醇制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化学能;(5)目前人类可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6)A、乘坐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B、双面打印纸质资料,可以节约纸张,少砍伐树木,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关注个人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可以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C。25.(1)CaCO3+2HCl==CaCl2+H2O+CO2↑(2)两分钟溶解在水的二氧化碳体积很小(3)(4)不能确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是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5) A关闭、B打开图2右边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6) 76.86% 氮气/N2 X 部分水蒸气冷凝成水【解析】(1)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2)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以收集100mL二氧化碳为例,0.5h内,100mL二氧化碳气体还剩余98.5mL,能用排水法收集的理由是两分钟溶解在水的二氧化碳体积很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占0.03%。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确定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是呼吸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5)检验气密性良好后,在两个锥形瓶中装入等浓度等体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乙同学对着呼吸后匀速的吸气和呼气,当他吸气时,A打开,可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B关闭;当他呼气时,A,B两个止水夹的开闭情况是A关闭,B打开,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图2右边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6)把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湿度传感器探头放入有少量空气的保鲜袋中,打开仪器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X气体浓度逐渐增大,则X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Y气体浓度先增大后减小,则Y气体是水蒸气,Z气体浓度减小,则Z气体是氧气,150s后实验中没有进行数据采集的其余气体的体积分数=1-3.67%-2.3%-17.17%=76.86%,该气体主要成分为氮气,能说明人体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曲线是X。Y是水蒸气,60s后Y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部分水蒸气冷凝成水。26.(10分)某化学小组为了测定学校附近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答案】(1)8.8(2)解: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x,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20g。【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50g+24g-165.2g=8.8g;(2)见答案。 反应前反应后实验数据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石灰石样品的质量烧杯和其中混合物质量150g24g165.2g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