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赏读 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赏读  教案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赏读  教案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赏读  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准备,课堂活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阅读《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品评意象和意境之美。
    2.分析人物诗词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3.鉴赏《红楼梦》的诗词艺术之美,提高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学习重点
    阅读《红楼梦》中黛玉所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品评意象和意境之美。
    学习难点
    鉴赏《红楼梦》的诗词艺术之美,提高古典诗词鉴赏技巧。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名篇,它是曹雪芹仿《春江花月夜》之格,用乐府传统“离怨”的主题体现了林黛玉忧愁烦闷的心情。作为镶嵌在小说剧情中的一首乐府诗,《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既是乐府拟代传统的体现,又是曹雪芹将其作为小说情节之重要部分,依据小说人物实际所处的情景构思而成。蔡义江认为,《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体现了黛玉“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将小说虚构的剧情氛围转化为了诗歌的真实情境,达到了诗歌传统和小说情节的水乳交融。因此,《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和诗歌有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小说情节阅读,以及《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学术研究资料阅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关键信息并做好读书笔记的撰写与整理工作,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进行解答。下表为《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诗歌教学准备的详细内容: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诗歌教学准备
    二、课堂活动
    课堂热身活动:“《红楼梦》知识竞赛”之秋窗风雨知多少
    1.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作为课堂热身活动,教师可以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活动的意图在于为开展《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诗词教学做准备工作,同时检查学生课前的阅读成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学生)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景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复述黛玉闷制风雨词的过程,就是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2.活动说明:学生四到六人组成一个小组,教师提出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抢答,其余小组充当评委,教师作总结点评,按下表进行最终评价。
    《红楼梦》知识竞赛评分表
    参考问题:
    1.林黛玉为何心中烦闷?
    2.黛玉之前待宝钗如何?现在呢?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3.黛玉写完诗后,谁进来了?……
    任务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意境之美
    设计意图:意境之美是诗歌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之一。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运用”的素养,品析诗歌的意境之美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意境优美,就其意境之美展开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林黛玉的情感。
    活动一:品味意象,归纳特征
    1.视听结合,总结意象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1987年版《红楼梦》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的影视资料,并欣赏由陈力演唱的歌曲《秋窗风雨夕》。在此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找出《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所有的抒情意象,并归纳出这些意象的共性之处。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己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熱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活动说明:影视资源与音乐资源的融入,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借助影视音乐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多种媒介渠道获取关键信息。
    参考答案:
    2.明确意象的象征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推举一个代表来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
    在“秋”“窗”“风”“雨”“夕”这五个意象中,哪些意象是核心意象?它们有何作用?
    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风”“雨”是核心意象,在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诗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风”“雨”导致“秋花惨淡”“秋草黄”,甚至越过秋窗,“惊破”了绿色的秋梦,让主人公陷入迷茫痛苦的情境之中;除此之外,“风”“雨”还让罗衾无力、小院萧条,是主人公无法离开“秋窗”的根本原因。“风”“雨”象征着现实世界对主人公的狂暴摧残。
    “窗”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窗”具有隔断作用,隔开了主人公和现实世界,使全诗的意象可以分为“窗外意象”和“窗内意象”两大部分。“窗”的隔断既是对主人公的一种保护,让她免于风雨的侵袭,也是对她的禁锢,致使她无法外出和牵挂之人见面,由此陷入离别的巨大痛苦里。
    “秋梦”有何特点?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
    “秋梦”是“绿”的,是充满生机的。它是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期望,却被现实的风雨“惊破”。
    小结: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意象众多,因此梳理意象是理解这首诗的前提。整首诗的意象都呈现冷清凄凉、苦闷忧伤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
    通过对意象的归纳总结,不难发现,《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的所有意象因“秋窗”而被隔开,形成了窗内和窗外两个世界。窗外的意象有:秋花、秋草、秋夜、寒烟、秋院等,窗内的意象有:秋情、秋梦、秋屏、泪烛、罗衾、离人等,而“风雨”虽生成在窗外,却能通过自身势力的强大强行突破“秋窗”而影响窗内,是唯一能够穿越两个世界的意象,也是诗人对现实世界中摧残她的邪恶势力的真实写照。
    活动二:体味意境,感受形象
    根据意象特征,综合归纳出诗歌意境,并结合第四课时所作的林黛玉个人简历,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主旨。
    林黛玉个人简历示意表
    小组讨论:
    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为何会呈现出这种风格特点?从中你感受到了黛玉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秋花、秋草、秋夜等萧疏寂寥、苦闷颓伤的“窗外”意象,以及“窗内”离人孤苦无依、多愁善感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冷清凄凉的意境。林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虽有外祖母疼爱但仍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与宝玉互为知己,之前苦恼于有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因此养成了拈酸使性、敏感多疑的性格;后来和宝钗解开心结,她又深深悔恨,觉得往日烦恼都是自己多心所致。写这首诗的时候,林黛玉的病情更加严重,闺秀身份注定她没有婚姻自主的自由,又没有父母兄弟能替她做主,种种万般化作她精神上的压力,让她不自觉在诗中流露出孤苦愁闷的情绪。可见,诗歌的意境和黛玉身世命运、平生遭际和性格特征有极大关联。
    在这首诗中,“离人”因为离情彻夜难眠、泪滴不尽的形象正是黛玉自身的写照。
    小结
    “知人论世”法是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读诗方法,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于《红楼梦》的诗词鉴赏里。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学生不仅能快速理解《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意境和主旨,而且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的情节也能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任务三:似谶成真,悲“秋”难抑
    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中提到:“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指《葬花吟》),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可见《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并非林黛玉一时悲秋之作,而是延续了《红楼梦》诗词一贯的谶语性质。那么本诗带有哪些谶语?又暗示了怎样的人物结局呢?让我们再次细读诗歌,并结合黛玉所作的其他诗句,探究其中深意。
    活动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虽不像《葬花吟》,有大量的意象指向现实中的人和事,但它和《葬花吟》《桃花行》都是黛玉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现实的不同描绘。读懂里面的谶语,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把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前发下去的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挖掘《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带有谶语性质的诗句。根据文章的提示结合小说文本和黛玉所作其他诗句,探究以下问题。
    书中安排黛玉写完诗后,宝玉即刻进来,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即刻安排宝玉进来,是为了提醒读者,《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虽名为“代别离”,看似讲的是传统乐府诗中男女别离的愁怨,但其实带有黛玉对未来爱情命运的隐约预感。在八十回后,针对贾府的暴风骤雨也随之袭来。宝玉可能被人诬陷获罪,不得不离开大观园,在秋天和林黛玉仓促分离。所以这首诗写的是林黛玉在离别之后的“枉自嗟”。
    诗歌中为何存在大量的场景描写?
    诗中的场景描写,例如“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等都带有谶语性质。第一句暗示宝黛爱情本来可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让黛玉对未来充满“绿”的幻梦,但梦再“绿”,毕竟是“秋梦”,在“秋”的背景下,幻梦很快因遭受了秋风秋雨的打击而惊醒,宝黛爱情也随之凋零。后两句则具体写出了林黛玉离别后的可能场景: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灯烛燃尽、泪滴不断。除此之外,诗歌的主旨和意象“秋”也是谶语,都在暗示秋天宝黛的分别。
    林黛玉因何而亡?她又是何时死亡的?
    参考答案:
    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并且这些眼泪都是因为担忧宝玉、为报答宝玉的知己之恩而流。从本诗中“灯前似伴离人泣”,《枉凝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可知,因为担忧获罪的宝玉,黛玉整天眼泪淋漓,“已教泪洒窗纱湿”,身体也一天差似一天,但她并没有因此克制半分,终于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林黛玉的死亡时间要结合其他文本来看,如《葬花吟》中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可知林黛玉的死期为春残花渐落的暮春之际,而《唐多令·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句词中也可以证明,在林黛玉的笔下春天与死亡密切相关。
    小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具有传统诗词的形式特点,还是全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组成单元,对情节发展和人物结局都起到提示作用。梳理并理解谶语,可以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三、课堂小结
    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葬花吟》《桃花行》一起,吟唱出了黛玉不同生命阶段的悲歌。通过《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单篇教学,学生能够把握与这首诗词相关的小说故事情节,并形成有关人物林黛玉的完整“线性印象”。学生可以搭建诗词与小说本文之间的桥梁,即用小说文本去印证诗词当中所体现的人物信息,在诗文互证、诗文互解的过程之中,增进学生对小说人物的了解与把握。教师在帮助学生通过单篇诗词把握小说情节、小说人物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除了林黛玉之外,你还喜欢哪位红楼人物?他/她的哪首诗最能够打动你?请你写一段文学短评,可以从诗词创作背景、意象分析、修辞手法或主题内容等角度切入。
    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直接相关的小说情节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间接相关的小说情节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相关研究资料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部分
    梁海燕、廖文瀚《双重代言:从拟代传统看曹雪芹〈秋窗风雨夕>》节选
    评分项
    评分占比
    最终得分
    答题数量
    15%
    答题正确率
    45%
    答题完整性
    40%
    意象
    意象特征
    秋花
    萧疏寂寥、苦闷颓伤、肃杀凄寒……
    秋草
    秋灯
    秋夜
    秋窗
    秋情
    秋屏
    泪烛
    寒烟
    秋院
    罗衾
    残漏
    疏竹
    风雨
    冷酷无情、势力强大……
    秋梦
    生机盎然、美好朦胧……
    离人
    孤苦无依、多愁善感……
    泪滴
    凄苦酸楚、泪滴不尽……
    林黛玉个人简历
    姓名
    林黛玉
    父亲姓名及简介
    林如海: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后仙逝姑苏城
    性别

    母亲姓名及简介
    贾敏:贾家小女,从小受宠,生下黛玉后不久去世
    出生日期
    二月十二(花朝节)
    好友姓名
    薛宝钗、史湘云、香菱、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等
    籍贯
    姑苏
    意中人姓名
    贾宝玉
    现居地
    大观园潇湘馆
    因何事进贾府
    母亲去世,父亲觉得女儿在身边不太好教养,又加上贾母想接外孙女到自己身边,于是黛玉离父进京
    前世
    绛珠仙草,因还泪于神瑛侍者而来到人世
    著名事迹
    进贾府、探宝钗半含酸、摔宫花、宝黛共读西厢、葬花、夺魁菊花诗、重起诗社等
    性格特点
    多愁善感、善良可爱。对宝玉爱拈酸使性,对其他姐妹则温柔体贴(香菱、湘云)
    最终结局
    前八十回暗示黛玉早亡,可能是泪尽而逝。程高续本写黛玉因听到宝玉要娶宝钗后,迷了本心、焚尽诗稿而亡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课堂活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红楼寻梦,剥开层雾见云天——踏梦寻情,四回为三段,叙宝钗,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导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参考示例,参照示例,懦笔庸笔何能及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