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第1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第2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共8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词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一首词,本单元目标第二条是“了解本单元所选词的风格,在与诗的比较中,体会词独特的形式特点和抒情方式;理解词作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从教材编写上来看本单元也是初中古诗词中“词”教学的总结单元。这为本首词的教学设计定位打开了思路。设计理念:根据学情,教学设计时对“词牌”格律的了解稍作深入,以把握本词“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的诵读特点;设定“独幕剧排练”的情境,从梳理人物“台词”定场景、演读人物形象、小“窥”人物命运三个方面演读品鉴。教学目标: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3.梳理初中统编教材中有关苏轼的词文,群文阅读,比较词人不同时期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教学重点: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教学难点:梳理初中统编教材中有关苏轼的词文,群文阅读,比较词人不同时期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练笔填词。教学方法:诵读法、演读法、情境学习法、群文阅读教学过程:知人论世·探查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鲁直)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代表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高声吟咏,聆听雨韵,思索人生。二、了解词韵·辨识词风老师演读示范,初步感知对照格律,了解词韵①“定风波”的词牌特点唐代教坊曲。敦煌曲子词联章两首,为武将与儒士对答,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每句用韵,于平声韵中包孕三换仄韵,插入三个两字句,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个性突出。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②本词词韵示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③词韵知识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此为定风波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句末加粗为韵脚,上片五句,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平声韵为【八庚】韵部的“声、行、生、迎、晴”;三处仄声分别是【二十一马】韵部的“马、怕”;【二十四迥、二十三梗】韵部的“醒、冷”;【六语】韵部的“处、去”。以上韵部均参考《词林正韵》,让学生了解古人填词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有格律与内容的冲突存在,虽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内容突破形式的约束是有限度的。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听”字不符合仄声要求。此处拗句与诗相同,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这也体现了苏轼“不受曲律约束、狂放不羁”的词风特点。集体诵读,体会内容、情感与词韵完美结合。苏词风格特点大家谈①交流诵读感受,说说本词的词风特点。②预设:苏轼“以诗入词”(陈师道《后山诗话》),在作词上显示出不受曲律约束、狂放不羁的特点,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山川风俗、名胜古迹、生活见闻;提高了词的地位,融入了更多言志、抒怀的成分,使词摆脱音乐束缚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品鉴吟诵·演读词情1.创设“独幕剧排练”情境梳理人物“台词”设定情境:结合小序(舞台说明)和词的内容,设定两个场景。场景一:词人竹杖芒鞋,穿越雨林,吟啸徐行,内心活动激烈。场景二:情感从“谁怕”忽然顿挫,由“一蓑烟雨任平生”转入平静,此时雨过天晴,斜照相迎,词人短暂的驻足回首。演读人物形象①感情基调:乐观旷达②探究活动:词上片:活动一:雨中人物“竹杖芒鞋”出场,揣摩人物“莫听”的形象;活动二:体会人物在雨中“吟啸徐行”形象;活动三:走出“轻胜马”的豪迈感觉;活动四:自问自答的释怀,情感转折,从语言和动作上彰显词人洒脱的人生态度。词下片:春风吹醒酒意,天已放晴,山头斜照相迎。演读作者驻足回首,思绪趋于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③活动评价演读人物形象生动,细节准确到位,人物情感显明完整。3.小“窥”人物命运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以小见大。词人通过思索自然界风雨带来的“窘境”,从而改变了对人生风雨的态度(“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现象,也指人生中苦难的逆境和春风得意的顺境),有力地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后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旷达心胸。迁移拓展·群文积累按时间顺序梳理初中统编教材苏轼词文①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被排挤出京城后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冬(密州,开创豪放派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八月十五日(密州,咏月怀弟)②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御史台)诗案”被贬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黄州,走出困境,旷达超脱)《核舟记》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赤壁赋》《后赤壁赋》),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黄州,月夜泛舟,吊古伤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黄州,托鸿寓怀)《记承天寺夜游》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黄州,情趣高雅的散文)比较词人不同时期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①密州时期:有官职(密州太守),生活还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场面之大,词人行为、语气、进取(心)之狂,都颇显雄壮的豪放词风特点。②黄州时期:历经《初到黄州》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和《寒食贴》的生活困境之后,与自然寄情对话,生活归真,宁静快乐,人生态度日趋乐观、旷达,但深藏心底的进取无望给这个时期的词文增添了复杂情感。看清了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苏轼,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时期文学作品多产且成就很高。练笔小试·共享词趣分享老师捕捉生活场景填词的乐趣,激发学生运用长短句式填词的兴趣,体会填词与写诗的不同。[定风波·窗外]书舍伏案觉困,临风起身,伫窗望细雨蒙蒙,春意渐浓,遂以记之。春半田园花半庭,斯楼独上最高层。烟雨人家云脚处,阡陌,桃枝架架吐新藤。小燕试飞三五个,自在,呢喃远去又徐行。南岭清风迎面入,借过,翻书几案读无声。[定风波·校园即景]雨歇南山夜半风,行将酣梦月云匆。新鸟晓啼春欲去,门外,晴光乍暖绿阴重。楼上窗明灯几盏,早读,书声朗朗院庭空。值日儿童呼不应,树下,忘时嬉水落花中。学生练笔小试。格律上先不做要求,只要符合本词牌词句的字数要求即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提高填词难度。3.课内展示点评,课外继续交流学习。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