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课时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卷(共32套)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2.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B.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D.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
3.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是( )
A.自由放任
B.加强国家干预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4.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国际地位
B.加强经济合作
C.对抗苏联
D.以上都是
5.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
A.1967 年
B.1991 年
C.1993 年
D.2002 年
6.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7.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的扶持
B.重视教育和科技
C.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
D.对外侵略扩张
8.日本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出现的问题是( )
A.经济增长过快
B.通货膨胀严重
C.泡沫经济破灭
D.失业率急剧上升
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消除了贫富差距
C.缓和了阶级矛盾
D.使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
10.下列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福利国家” 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
B.福利资金由个人全部承担
C.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不包括(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混合经济的出现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第三产业的兴起
12.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 “人民资本主义” 是指( )
A.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控制权
B.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C.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是( )
A.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家族式管理模式得到强化
D.企业管理更加专制
14.下列哪项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C.使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完善
D.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 )
A.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
C.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中适应生产力发展
D.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除了贫富差距
二、材料分析题(共 30 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了 3/4。当时,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一片废墟,美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的资本很快进入这些国家,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异同点。(8 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日本重视教育和科技,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发展;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的扶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6 分)
(2)日本经济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三、简答题(共 25 分)
1.简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10 分)
2.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15 分)
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C
简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共同原因包括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了生产力进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如制定经济计划等;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的目标,并非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B
简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技术、航天航空等成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增长,但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是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是内需主导型经济,并非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3.C
简析: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实行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在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成效。自由放任是二战前传统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干预是二战后初期到 70 年代的主要政策倾向;美国以私有制经济为主,并非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4.D
简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如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等;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增强自身话语权;同时也有对抗苏联的政治意图,通过联合增强西欧整体实力以应对苏联的地缘政治压力。
5.C
简析: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 1993 年。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1 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2002 年欧元正式流通。
6.C
简析:欧盟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通过内部市场的统一、贸易自由化等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使其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影响力;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如在外交、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但欧盟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各国在利益分配、主权让渡等方面仍存在分歧和矛盾。
7.D
简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包括美国的扶持,美国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重视教育和科技,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如贸易立国等政策。二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对外侵略扩张。
8.C
简析:日本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出现泡沫经济破灭。之前日本经济过度扩张,资产价格虚高,随着经济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经济增长停滞,而非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失业率上升是经济衰退的结果之一,但不是主要问题。
9.C
简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生活,减少了社会贫富差距引发的冲突。但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没有消除贫富差距,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人阶级仍然处于被雇佣地位,并非国家主人。
10.B
简析:“福利国家” 制度覆盖社会多方面福利项目,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资金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保障了弱势群体生活;但由于福利项目多、范围广,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长期来看也可能导致一些人依赖福利,降低劳动积极性。
11.C
简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新变化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混合经济出现,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第三产业兴起,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上升。但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并未取代市场经济。
12.B
简析:“人民资本主义” 是指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使更多人参与企业资本所有权,但资本家仍掌握企业控制权,人民并非成为国家主人,资本主义国家仍以私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不占主导地位。
13.A
简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聘请专业经理人员管理,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企业生产经营权并非完全由国家控制;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渐弱化;企业管理更加注重民主和科学决策,而非专制。
14.D
简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美国新经济、西欧联合发展、日本崛起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完善,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经济危机等问题。
15.C
简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中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国家干预、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管理变革等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矛盾,推动了经济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其并非完美无缺,也不能永远存在,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二、材料分析题
1.
(1)原因:①二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工业产量和黄金储备占据绝对优势;②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使商品和资本迅速进入其他国家,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③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推动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升级和生产力提高;④美国在二战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其经济的稳定和扩张。
(2)目的:①经济上,振兴西欧经济,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市场,促进贸易发展,提高西欧整体经济实力;②政治上,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通过经济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实现欧洲的和平稳定,同时提高西欧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摆脱对美苏的过度依赖,在美苏两极格局中谋求独立自主的发展。
(3)相同点:①都重视科技发展,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推动经济进步,如美国在信息技术等领域领先,西欧在核能、航空航天等方面也有成就;②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通过宏观调控政策,西欧国家通过经济计划和政策协调等方式引导经济发展;③都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美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转型,西欧国家也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进行优化。不同点:①经济发展模式略有差异,美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强调自由竞争与创新,同时辅以政府调控;西欧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更注重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共同体等形式整合资源;②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侧重点不同,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主导作用,是超级大国;西欧主要在欧洲及周边地区通过联合增强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以集体力量参与,与美国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2.
(1)原因:①美国的扶持,美国出于冷战战略需要,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日本支持,帮助日本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教育和科技,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③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根据自身国情,实施贸易立国等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④日本国内企业注重创新和管理效率,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影响:①日本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②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简答题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①战后初期(20 世纪 40 年代末 - 50 年代初):美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资本、未受战争破坏的国内工业基础以及广阔的国际市场,使美国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手段扶持西欧经济恢复,同时也为自身产品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
②20 世纪 50 - 6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入 “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开展,美国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通过实施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③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 “滞胀” 困境。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同时长期的政府干预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失效。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面临严重挑战,政府在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难以找到平衡。
④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政府进行经济政策调整。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时大力推行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也导致了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⑤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入 “新经济” 时代。克林顿政府推行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的经济政策,在保持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的特点。
2.表现:
①经济政策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断加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调控经济,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战后各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在不同时期也出现了政策调整,如 20 世纪 70 年代后部分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采用混合经济模式,既有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有政府的适度干预。
②经济结构方面: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并蓬勃发展,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美国的 “硅谷” 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③企业经营方面:出现了 “人民资本主义” 现象,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能拥有股票,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职业经理人阶层兴起,他们凭借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经营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④社会福利方面:普遍建立了 “福利国家” 制度,涵盖医疗、养老、失业、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项目,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福利资金。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也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革,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和新变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模式,推动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频发。为了缓和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国家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生产关系,如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缓解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冲突,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协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③国际竞争的压力: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例如,西欧国家通过联合实现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以应对美国和苏联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压力;日本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迅速崛起,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竞争。
④历史经验的借鉴: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严重缺陷,因此战后各国纷纷借鉴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或减轻危机的影响。
影响:
①积极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如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新经济” 时期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西欧国家通过联合与经济一体化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日本更是创造了经济崛起的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缓和社会矛盾:“福利国家” 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改善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减少了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环境。例如,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使民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保障,降低了社会动荡的风险。
推动社会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进步与创新,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例如,信息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不断涌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②消极影响:
未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尽管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导致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爆发,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缺陷并未得到彻底消除。
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福利国家” 制度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如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部分民众过度依赖福利而降低劳动积极性、福利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人民资本主义” 虽然使股票分散化,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有所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依然明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达标测试,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答案及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