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共4页。
    课时3 辨识媒介信息学习目标 列举生活中信息传播失真的具体案例,尝试归纳虚假信息的特征,总结辨识信息真伪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传播平台不断涌现。曾经由传统媒体掌控的舆论格局逐渐被打破,互联网正成为最大的舆论场。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信息传播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的趋势,导致舆论场“众声喧哗”,情绪多、事实少,假新闻不时出现。乱象当前,青年当先,我们要想做到慧眼看世界,就须学会辨识媒介信息的真与假。活动一 辨识虚假信息1.阅读下面两个小故事,探究一下怎样来辨别信息的真假。(1)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不得不外出打水。后来他家打出一口水井,他就跟人说:“吾穿井得一人。”这话传来传去,变成了“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一个人”。连宋国国君都派人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解释说:“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并不是挖出一个人。”(节选自《吕氏春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跟从。(2)夔一足夔相传是尧舜时期的乐师,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尧说“若夔者一而足矣”(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并且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结果“夔一足”,就被人们误解了。鲁国的国君哀公就曾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他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所以应该是‘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对道听途说的传言,必须进行考察分析,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活动二 分析虚假信息特点2.阅读下面三则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试总结网络虚假信息的共同特征。事例一:每年高考开考当日,网上都会流传“刘*炜、白*倩、杨*兰、刘*婷等同学的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迅速核实,发现有的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有的信息完全匹配不上,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虚假信息。公安机关也证实所留手机号一般都是诈骗电话。诈骗分子虚构情景,骗取社会善良之人的关注,进而对其进行诈骗。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事例二:6月12日,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网络售卖高考押题试卷骗取考生家长钱财的案件。据民警介绍,数万元一套的高考押题试卷,其实是嫌疑人李某花几百元从书店和网上买来的普通考试试卷。李某利用家长想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急切心理,冒充某知名辅导机构负责人向家长兜售所谓“高考押题试卷”,骗取多位家长钱财共计十余万元。事例三:李某在与朋友交往中得知,高某的独子即将参加高考,遂告知对方,其舅舅在北京一知名高校任教授,可通过“内部指标”帮孩子上大学,只要肯花钱就行。高某孩子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上不了名校。心有不甘的高某找到李某求助,并根据对方要求支付了15万元“活动”经费。高某也拿到了李某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与此前承诺不同的是,通知书上的录取院校是一所并不知名的学院。对此,李某解释称,孩子只是暂时先在该学院军训,结束后就可以转入之前所说的名校读书。然而,军训结束后,孩子仍然在这所不知名学院读书。意识到被骗的高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李某被法院认定为诈骗,并被判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不准确。常常脱离客观事实进行虚构,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信息发布者也不加核实转发、引用。②信息内容吸引人。为了引起社会关注,或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提高点击率,内容可以更稀奇,甚至更怪异,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更能为媒介和受众所关注,公众参与度高。③信息碎片化、情绪化,信息内容杂而散,内在逻辑不完整,往往以情绪化的语言代替理性分析。④具有煽动性。尤其是在施害者的身份涉及“富、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网络舆论会不断美化受害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活动三 如何辨识虚假信息3.下面是某报关于大学生因破解彩票漏洞非法获利的一则新闻报道及真相,读后你有何感想?并思考应如何辨识虚假信息。新闻:5月18日,某报官方头条号报道《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利380万 被取消保研名额并获刑》称:近日,就读于某知名大学的张某,因涉嫌利用专业知识破解彩票漏洞非法获利380万元,涉及金额巨大,相关执法机关正式向法院提出起诉,而一旦罪名成立,除没收380万元赃款之外,张某还将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文章后半部分,详细介绍了张某如何计算出博彩网站的漏洞,并晒出了张某与昵称为“注册网址”的博彩网站管理员的聊天页面。这篇“新闻”发布后,在各类内容平台上热传。真相:《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这篇报道没有事发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名以及单位名称,疑点重重。而且文中的配图都是其他新闻事件的照片。更为蹊跷的是,在这条新闻的配图中,留下了“暗号”,指向一家名为“爱购彩”的博彩网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但实际上,从新闻人物、图片到整个事件,均为虚构,而通过报道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博彩网站网址,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博彩网站的陷阱。这家报纸的官方账号为它打上了“新闻”的幌子,新媒体的转载则加快了它的传播。作为具有专业资格的网络媒体,不论是一类资质(拥有采编发布权)还是二类资质(只拥有转载权),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是题中应有之义。主管部门早就发布规定,新闻媒体不得未经审核就发布、转载网上信息,为什么还会有媒体置若罔闻呢?4.下面是两则违法虚假广告的信息内容,均具有极强的诱惑性,但都缺乏科学依据,有的严重违背广告法。请由此探讨分析,面对纷繁的广告信息,我们该如何进行甄别?(1)某广播台发布违法收藏品广告案当事人在所属频道违法发布“长征黄金大全套”收藏品广告,广告中含有对收藏品未来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作出的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等内容,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由此,该省工商局做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停止发布违法广告,罚没款6.6万元。(2)某电视台发布违法保健食品、药品广告案当事人在所属频道违法发布“一滴硒”“仙灵地黄补肾汤”“养心通脉方”等广告。当事人利用健康养生节目等形式变相推销以上保健食品、药品,含有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使用医疗用语,含有易与药品相混淆的内容,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等规定。由此,该福州市台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罚款25.5万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最主要的就是要多动脑筋,多分析,用自己掌握的生活常识和辨别事物的能力来过滤掉广告中的水分,现在的广告通常的招数就是使用一些高科技的名词术语。新鲜、时尚、环保的一类词,把消费者弄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比如什么远红外线、纳米、太空之类的。又比如化妆品的广告,流行炒作概念,都是借一个稀奇的名词作载体,夸大其词,再请一些不讲社会道德的明星做代言,煞有介事地向消费者介绍自己应用此类产品的效果,来蒙骗广大消费者。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如何提高自己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面对虚假信息泛滥的社会现象,你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需要具备“三有”能力,做到“四看”。“三有”:具有独立、客观、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四看”:看来源,要权威发布,不要道听途说;看内容,要事实清晰,不要模糊遗漏;看立场,要客观公允,不要煽动情绪;看逻辑,要严谨准确,不要简单断言。(2)建议:①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自身公信力,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引导舆论的健康发展;②媒体要强化行业自律和媒体伦理建设,坚持媒体公信力,保证公民知情权,展现优良媒介素养;③学校要加强理论研究,开设媒体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④个人要学习媒体技术,谨慎制造、传播、使用媒介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懂得甄别信息的真伪与好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