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60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目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导 入一定风波知人论世,积累知识【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走近作者被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一生被贬的苏轼: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超然洒脱的大胸襟、大气魄。探寻背景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二】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课文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yín 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xiāo 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时间: 地点: 环境:事件: 人物:感觉: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 先雨后晴 遇雨雨具(拿着雨具的人)同行 余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及作词缘由。狼狈 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译文:不要害怕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便。这雨有什么可怕?披一件蓑衣任它雨冷风寒,照样过我的一生。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高声吟咏长啸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译文:春风微寒,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有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来听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信步归去,不管它是晴天还是雨天。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请在梳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理清结构定风波途中遇雨艺术手法上片:下片:象征手法以小见大风雨:晴:雨中景雨后情象征人生中的逆境象征春风得意的顺境主题: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涵泳推敲,品读诗歌【三】1.全词分别写什么内容?序写作词缘由,上片写雨中事,下片写雨后感。2.读小序,想一想,词人苏轼走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苏轼闲适、轻松、自如的心情,这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即使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2)这句词反映了苏轼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的人生态度。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具有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探究写法,提升技法【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这三句词使用了以景衬情、移情手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人生启示如下:(1)阳光总在风雨后。(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拓展延伸【五】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一蓑烟雨任平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贬谪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走出来。面对人生困境,他没有颓废,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由此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知人论世,积累知识【一】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于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有《简斋集》《无住词》。走近作者本词是陈与义晚年追忆洛阳朋友和旧游而作的,大概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前后,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年四十五左右。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辛,而宋室南迁后仅能自立,他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这首词。探寻背景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二】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课文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在洛阳城南十里出色的人物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渔歌在夜半响起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请在梳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理清结构临江仙上阕忆旧下阙感怀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悠扬的笛声沟中的月影闲登小阁雨后新晴渔唱樵歌国家沦陷的悲痛漂泊四方的寂寞主题:这首词通过回忆年轻时在洛阳的游乐生活,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涵泳推敲,品读诗歌【三】1.词人在上阕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人通过午桥、(长沟)流水、月光、杏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了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2.“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月光印在长沟水面,随波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奇丽的月景图。3.词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和对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之情。4.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因何而“惊”。“惊”的原因有: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已逝,年华已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好不再。探究写法,提升技法【四】“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动静结合。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词人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游乐情形。拓展延伸【五】“渔父”成为触发文人情思的文学意象(1)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人生的代称。(2)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3)“渔”字偏旁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4)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5)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知人论世,积累知识【一】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北宋灭亡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均未被采纳。辛词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向了新的高峰,为后人留下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走近作者这首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词人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词人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辛弃疾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被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心愿。探寻背景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二】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课文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chóng)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飞天之明镜,指月亮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请在梳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理清结构月轮转动时光流逝白发欺人壮志难酬直看山河矢志报国斫去桂树铲除黑暗清光更多带来光明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主题:这首词通过神话传说,强烈的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失地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思。涵泳推敲,品读诗歌【三】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1)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浮动的月光比作金波,把月亮比作飞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皎洁明亮的中秋满月美景。“转”“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动态,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和月色的浮动,暗示出时间的流逝。(2)描绘画面: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中秋圆月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描绘了一幅静谧明丽的皓月当空图。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词人举杯问嫦娥,与日俱增的白发似故意欺侮词人,他该怎么办。表达了词人因时光流逝、功业无成,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3.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本词通过写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愁闷,表达了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探究写法,提升技法【四】“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表达了词人想要扫清南宋朝廷的投降势力,北伐收复中原,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感情。拓展延伸【六】辛弃疾生平年事览(1140-1207)1140-1161起义抗金1162-1181南渡游宦1182-1202退隐闲居1203-1207起用即免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起兵抗金追杀义端活捉叛徒《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四浣溪沙知人论世,积累知识【一】纳兰性德(1655-1685),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léng 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走近作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探寻背景借助注释,初读诗歌【二】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课文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sī)声,深秋/远塞(sài)/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 lěi),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怎样的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空旷)!那边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更显荒凉,半竿斜阳返照使关城更显破旧。古往今来多少故事涌上心头,悄然而生的幽恨何时才能平复!边防驻军的营垒关塞上的城堡请在梳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理清结构写景:晚烟、戍垒、斜日旧关城 写景:云山、北风、马嘶 肃杀上阙抒情:深秋远塞若为情 荒凉下阙抒情:古今幽恨几时平 惆怅幽恨特点:情感:情感:浣溪沙特点:主题:这首词描绘了深秋偏远边塞荒烟落日的萧索寂寥之景,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幽恨与怅惘之情。涵泳推敲,品读诗歌【三】1.探究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是诗词鉴赏的一种方法。试分析本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中写到“云山、北风、马嘶、晚烟、戍垒、斜日旧关城”,描绘了深秋偏远边塞荒烟落日的萧索寂寥之景,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怅惘与幽恨的情感。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破旧的关塞城堡。描写了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3.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深秋时节,北风凛冽,风声大过马嘶声,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悲凉。4.结合背景资料思考,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纳兰性德是怎样的人。助读资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人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就是到黑龙江侦察沙俄犯边敌情),历时四个月。这首《浣溪沙》就是在此行期间所做。深秋远寒、荒烟落照,一派凄冷萧杀之气,这是纳兰性德独特的词风。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性德。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性德。这样的纳兰性德,拥有满腔保家卫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虑。探究写法,提升技法【四】“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这两句词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写边塞之景?这两句词运用了白描手法,以简朴疏墨之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边关战地风光图。一缕晚烟袅袅升起,飘荡于天地之间,边地营垒荒凉而萧瑟;黄昏时的落日半竿斜挂,映衬着破旧的关城。整幅画面给人以冷清破败之感。拓展延伸【五】纳兰性德天生多愁善感,具有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他生性孤傲,淡泊名利,不愿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但又无力反抗。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仕途生涯顺畅无阻,没有被挤压被贬谪的经历。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随驾陪皇上守猎巡察。见多了官场的阿谀逢承、尔欺虞诈,官场的许多暗道机关为他所不齿,故而他从厌倦到为无法摆脱官场的捧场作戏而苦恼,他将这些视为精神枷锁,欲罢不能。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对纳兰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情感变化。初恋惠儿,如荷般清雅;亡妻卢氏,如兰花般淡雅;情人沈宛,如曼陀般绚丽。他爱过的三个女子没有一个能与他白头偕老。可以说,纳兰短暂的人生,有大半时间是在爱情中困顿而过的,爱他的人和他所爱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一个是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他无法与之抗击;一个是生命的逝去让他无能为力;一个是父亲大人的坚决反对让他无法做不孝子。纳兰的忠与孝注定了他要活在两难境地里进退维谷,也注定他无法长久地享受情感生活。 在《定风波》中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逢风雨。但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虽处逆境却不畏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小 结《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借景抒情,以中秋夜的明月为支点,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表达了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浣溪沙》全篇除结句外皆是写景,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夕照的萧瑟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幽恨难平”的凄惘之情。作业1.熟练背诵并默写。2.完成晚练。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