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作业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192/0-17333657277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作业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79192/0-17333657277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取火B.耕地C.纺织D.制陶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 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3.位于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类似( )
A.河姆渡人B.半坡人
C.蓝田人D.丁村人
4.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人( )
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
5.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在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中,我们通常能发现一种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大房子。其中不太可能发生在大房子里的事情是( )
A.讨论集体狩猎B.分配粮食和肉食
C.任命管理国家的官员D.安排陶器的生产和分配
6.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我们发现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能够证实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
A.花厅遗址北区大墓中有8座墓葬存在人殉现象
B.有的大墓中有成套陶器和精美玉器,有的小墓几乎一无所有
C.大墓的棺椁外一般都放置有整猪、猪头或猪下颌骨
D.墓主生前的礼服和仪仗大都作为随葬品入葬
7.[定居生活] 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考古学者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如浙江余姚的 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 遗址。
8.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9.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B.农作物的种类C.使用火的水平D.石器制作技术
10.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远古农耕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地图找遗址]
图一 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1)指出图一中A、B分别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观察分布图,指出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有何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比较看进步]
(2)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读图识史实]
(3)观察上面陶器,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信息?
答案:
1.B
2.A
3.A
4.A
5.C
6.B
7.河姆渡 半坡
8.D
9.D
10.(1)答案: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原因: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生存。
(2)答案: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干栏式建筑,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会制作陶器;等等。
(3)答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会制作陶器,且水平较高;半坡人会捕鱼,河姆渡人会打猎和饲养家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