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第1页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第2页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语文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语句到篇章巨著﹐都彰显着丰富的内涵。请完成1—5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宽蔚(wèi) 眼眶(kuàng) 携带(xié) 风雪载途(zǎi)
    B.蜕色(tuì) 嘱咐(zhǔ) 迁徙(xí) 销声匿迹(xiā)
    C.流逝(shì) 偏僻(pì) 龟裂(jūn) 人情世故(shì)
    D.恬静(tiǎn) 枯燥(zà) 悬输(shū) 叹为观止(zhǐ)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时间带来的成长。所谓成长,就是一场场________,我们告别旧的,迎来新的,日复一日,________。________经历过的人,________明白这其中的秘密。在这期间,我们渐渐温柔,学会克制情绪,让内心经受考验,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强大。
    A.改变 周而复始 只要 就
    B.蜕变 与日俱增 只要 就
    C.蜕变 周而复始 只有 才
    D.改变 与日俱增 只有 才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翻开语文课本,开启一场文学之旅。①我们在民俗画卷中,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的母亲,回到偏僻的平桥村,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演;伴着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在科学小品文中,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②与小小的沙砾一起翻越山麓,跨越沟壑,破解“海枯石烂”的密码……
    A.“表演”“盛况”词性相同,“灯笼火光”“定期迁徙”短语类型不同。
    B.文段中两个□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分别是:分号、省略号。
    C.画线句①中,“在民俗画卷中”作状语,“归省”作谓语。
    D.画线句②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翻越”“跨越”调换位置。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某中学开展“阅读书海·畅享经典”主题读书活动,安排如下:
    (1)【书海拾贝·研精致思】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向往追求,或抒发忧伤怅惘,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晋太元中”用的就是年号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则是兼用了这两种纪年法。
    C.《经典常谈》既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也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意在引导学生摈除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造反’。”这里的“‘造反’”是指“上海第三次工人运动”。
    (2)【经典寻途·启思明志】“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是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对读者寄寓的殷切希望。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介绍与阐述,任选其一,说说在当代阅读经典的意义。(80字左右)(3分)
    《说文解字》 《诗经》 《战国策》 《史记》 “四书”
    5.古诗文默写。(6分)
    (1)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关雎》)
    (5)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遨游“古诗文海洋”,感受文字与意境之美,品味文化与情思之韵,体会古圣品格志趣,理解先贤风骨节操。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
    “坐上那朵离家的云霞/飘去无人知晓的天涯……”,当不得不面对离别时,王勃与王维会对朋友说些什么?
    【注释】①祖帐:为人践行而设的帷帐。②荒城:指诗人当时被贬之地齐州。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首联的“望”字,将目光从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
    B.【乙】诗首联中“方”“还”两字写出了诗人与友人见面时间短暂,表达了来去匆匆的遗憾。
    C.【乙】诗颈联中,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苍凉的景象。
    D.【甲】、【乙】两诗同为送别诗,表达的感情完全相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和不舍之情。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赋予山水更丰富的内涵。正如清代作家张潮所言:“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③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④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节选自张华《博物志》)
    【注释】①海滨:海边。②浮槎(chá):水中漂浮的木筏。③赍(jī):持有,携带。④奄:忽然。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具答之 此人具说来意
    B.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C.不失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D.牵牛人乃惊问曰 乃不知有汉
    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3分)
    9.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奄 至 一 处 有 城 郭 状 屋 舍 甚 严
    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都为我们展示了虚幻的理想世界,并借此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徜徉“现代文化园”,看大地的四季轮回,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地球家园不为人知的奥秘。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夏季,是一个多彩的季节。适逢初夏时节,班级进行“夏之美”采风活动,有小组设计了以下任务,请你完成。
    【材料一】
    “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选自《辽宁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选自《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
    立夏物候农谚表
    【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选自《二十四节气画卷》,有删改)
    【材料三】
    “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秤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选自《节日之书》,有删改)
    【材料四】
    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国画长卷《荷乡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选自《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有删改)
    1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
    B.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初候之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C.我国民间夏天挂葱蒜、称人、吃凉面的风俗,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
    D.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
    12.小文将这四则材料,整理成下面的“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片。请你帮助小文填写未完成的部分。(3分)
    13.小语想带着小组同学到王岭村采风,了解当地夏至节气的歇后语和习俗。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小语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夏季,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不妨到乡下走一走,闻一闻混着麦香的空气,看一看农人布满汗水却又溢满笑容的脸庞。
    麦收时节
    ①五月初夏,我的眼前是一块块像豆腐似的、被锋利的刀刃切割成形的或长或方、或大或小的规规矩矩的麦田。此时,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褪去青涩,由绿泛黄,一个个金灿灿的日子裹挟着过往向我奔来。
    ②麦子似熟非熟的那几天里,父亲较平时显得异常的严肃和紧张,每天要去麦田边巡视几个来回,现在看起来,那是一种期待,一种对即将到来的收获的期待。一片麦香中,他抬起头,望向天空,用农人特有的感觉感知着大自然细微的律动。
    ③终于,某个黎明,父亲走进储物间,摘下挂在墙上的镰刀,拂去上面的灰尘。经磨刀石打磨后的镰刀刀刃泛着白色的光,这是他和家人的武器。父亲把我们喊起来,抬手指向东南方向的战场——我家的十几亩责任田,那里有已经成熟的小麦在等待着我们前去收获。
    ④麦收时节,全村基本上是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天虽未亮,田里早已出现了晃动的人影。父亲一个跨步踏进田里,双眼瞬间被鼓鼓的麦穗点亮,他拉开架势,把腰弯成一张弓,好像随时要把自己射向战场。“割!”这是他对自己下的命令。他左手把麦子往怀里一搂,握着镰把的右手顺势伸出,平平地挨地一拉,“噌噌”响过,麦秆子便痛快倒在左手里。只一眨眼的工夫,他的身后,倒下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
    ⑤刚刚割下的麦秸秆韧性十足,拿一把在手里,把有穗的那头一分为二,然后用力一拧,让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条简易、就地取材的捆绳就做好了。我努力尝试着想学会这门手艺,但我捆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父亲放倒小麦的速度,一会儿工夫,我就远远地落在了父亲后面。麦芒掠过的手臂,上面留下一道道印痕,混合着汗水,火辣辣的疼。母亲心疼地拍拍我的肩头,让我去休息,自己却加快了手中的活计。太阳渐渐升起,一束束扎实的麦秸捆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簇拥在田地的中央,发出耀眼的金芒。
    ⑥其实对于年幼的我和弟弟来说,帮忙割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一会儿,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放倒麦秆后,无处遁形的蚂蚱、蝈蝈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那里去了。一阵风吹过,金黄的麦浪涌起,麦子的芳香弥散在空气中,沟渠里青蛙在欢唱,脚边传来低低的虫鸣。父母在割麦子,我们在捉虫子,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我是其中的一个主人公。
    ⑦当天收割上来的小麦,如果天气晴好,就摊开在已经夯结实的场地上,不用码成垛。晚上也不收,但家家都要派人来看麦场。一方面是防盗,更重要的一点是观测天气。要是赶上半夜下雨,劳作了一天的家人就要手忙脚乱地起床赶来,进行第二次抢收。麦场紧邻小河,临水的岸边较他处清凉些,于是看麦的人相约至此,三五成群,谈天说地。石桥、麦场、农人和一轮明月组合在一起,林间还会传来一声或几声嘶哑的蝉鸣,而我,就这样靠在父亲的怀中安心睡去。
    ⑧如果是一连几天的好天气,已经脱水的麦秸秆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迸裂声。我时不时地用洋槐树做的叉子把平摊在麦场上的麦子翻起来,再翻起来,让它们尽可能平等地享受到太阳的恩泽。然后我就会回到树下,打开一本缺少了封面的书,看里面那些似懂非懂的文字。一整天我都要守在这里翻动麦子,直到麦子彻底被晒干,这才是我真正的工作。
    ⑨等父亲检查过麦子后,我把那匹在我家辛苦劳作了五年的马的眼睛蒙上,这让它不能吃到满场触嘴可及的麦秆。然后套上车辕,用一根长长的木杆控制着它和石磙的方向,在已经晒干了的麦秆上面反复碾压,一粒粒饱满的蕴含着丰富阳光的麦粒就脱落了下来。接下来便是父亲的工作了,父亲箍起毛巾,握紧木锹,随着嘶嘶的口哨声,把刚刚脱粒的麦子一锹一锹扬向晴朗的天空,仿佛一道转瞬即逝的彩虹,洁净的麦粒如雨般簌簌落下,麦糠、芒壳成了飞雪随风飘去。父亲的脸上布满汗水,却也满是笑容。
    ⑩当散发着香气的麦粒颗颗收归粮仓,当“空”的麦秸被堆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垛,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当人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悠闲地笑谈各自的收成,这场麦收的战争,才算真正宣告收场。
    eq \(○,\s\up1(11))此刻,在这陌生的远方,我眯着眼睛,仿佛又听到了麦田里的虫鸣蛙唱,那么清楚,那么响亮。微风徐来,我想一直站在这里,站成一个稻草人,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永不离开。
    (有删改)
    14.阅读选文,根据麦收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完成下面流程图。(4分)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归仓、堆垛
    15.结合上下文,揣摩第④段画线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3分)
    父亲一个跨步踏进田里,双眼瞬间被鼓鼓的麦穗点亮,他拉开架势,把腰弯成一张弓,好像随时要把自己射向战场。
    16.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太阳渐渐升起,一束束扎实的麦秸捆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簇拥在田地的中央,发出耀眼的金芒。
    17.请赏析选文第⑥段中景物描写的妙处。(4分)
    18.阅读选文,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我”为什么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永不离开”。(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关于宇宙的起源,我们曾听说过许多充满着脱缰野马般想象力的神话传说,不过,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这样科学地推测……
    你知道地球有多努力吗
    ①地球能形成,我们得以诞生在这里的概率有多大?《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说过:“你知道在宇宙中生命诞生的概率有多大吗?就像有一堆金属垃圾,来了一阵龙卷风把它们卷上天,然后它们掉下来自动组装成一辆车……所以我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奇迹。”
    ②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要从137亿年前说起。最初的宇宙温度十分高,密度非常大,直到137亿年前,“创世大爆炸”发生,时间、空间和能量出现,大量基本粒子涌现出来。几十万年后,宇宙渐渐冷却,氢和氦等宇宙基本物质形成,其他元素也逐渐形成,其中就包括构建地球生命体的基质——我们身体里都有的碳元素。
    ③46亿年前,大量尘埃集聚在一起,行星出现了,并逐渐增大自己的体积。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地球。最初,地球是一颗炽热的熔岩星球,它渐渐冷却下来并形成了坚实的地壳。地球开始具有足够的地心引力,这使它能够保持住含有水蒸气的气态大气层而不致散逸。地球表面包裹着一层大气层,臭氧保护我们免受有害辐射的伤害,适中的大气束缚住适量的太阳能,让地表温度保持舒适,在零摄氏度之上,让水不至于结冰。
    ④水,是地球成功孕育生命的关键。根据化石提供的证据,大概40亿年前,在原始地球的湖海里就产生了生命。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分解了原始大气层中含氢的简单分子。这种早期的化学物质溶解在海洋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有机液。直到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够利用有机液粗略地复制自己的分子。这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生命的基本组件。
    ⑤后来具有特别功能的分子终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分子集体,这就是细胞。若干单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细胞,初始的多细胞生物体通过随机突变进化产生新的生物体。大约20亿年前,繁殖产生了。自此,两个生物体就能整段地交换它们的DNA遗传密码,繁殖出大量的新个体,进化速度便大大加快了。
    ⑥10亿年前,海洋里已经充满了简单的绿色植物,它们制造了大量的分子氧,逐渐改变了原来大量含氢的地球大气。虽然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但高浓度的氧对没有保护的有机物来说也是一种毒药,大量的原始生物体因为适应不了高含氧量的环境而灭亡。生物慢慢繁衍又消亡,直到比氧温和得多的氮气加入,才逐渐形成我们现在呼吸的大气。
    ⑦到5亿年以前,大量成群结队的三叶虫在海底猎食。现在,三叶虫只存在于化石中,它们已经于亿年前消失。寒武纪后,生命的进化节奏大大加快,鱼类和脊椎动物诞生了,植物从海里移居到陆地上,昆虫与两栖动物诞生,树和爬行动物出现了。恐龙诞生,哺乳动物出现,天空中有了初始鸟类。恐龙灭绝,灵长类出现。
    ⑧在几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出现了。在动辄以亿年为计量单位的进化时间表里,只花了200万年就从早期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的人类,堪称进化史上的奇迹。(有删改)
    19.本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0.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渐渐”的表达效果。(3分)
    22.下列对生命诞生及进化过程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四、写作(50分)
    2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50分)
    (1)民俗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传统节日风俗、生活礼仪、饮食习惯、传统手工艺等无不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研学小组将走进民俗博物馆,零距离接触民俗文物,感受民俗文化。为了有更好的研学体验,请回忆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民俗文化,记录与之相遇的美好瞬间。
    请以《我与民俗的亲密接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身边的民俗”专刊,设置了“介绍民俗”“亲历民俗”“我看民俗”“旧俗新颜”四个栏目。请你写一篇说明文向“介绍民俗”栏目投稿。
    要求:①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一、1. C 点拨:A宽蔚-宽慰,风雪载途(zài);B 蜕色-褪色,迁徙(xǐ);D.恬静(tián),悬输-悬殊。
    2. C
    3. B 点拨:A.“灯笼火光”“定期迁徙”短语类型相同,都是偏正短语。C.本句的谓语是“回到”,“归省”作“母亲”的定语。D.本句没有语病。
    4. (1)A 点拨:《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示例:选择《诗经》。通过《诗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还能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拓宽人生视野。
    5. (1)落英缤纷 (2)蒙络摇缀
    (3)气蒸云梦泽 (4)辗转反侧
    (5)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二、(一)6. D 点拨: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前者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旷达之情,后者主要表现作者的伤感和不舍之意。
    (二)7. A
    8. (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牵牛人就吃惊地问道:“你为什么到这里来?”
    9. 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
    10. (1)【乙】文叙述了一个人通过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的故事 (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乙参考译文】旧时传说天河与大海相连通。近代有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会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的木筏,来来去去,从不误期。这人有个奇异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高阁楼,又携带足够多的干粮,乘木筏离开。十多天时间里,他还能见到日月星辰,后来则茫茫一片,也分不清白天黑夜。离开了十多天,忽然到达一个地方,有城市的样子,房屋非常整齐。远远望去,只见房屋里有许多正在纺织的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到水边让牛饮水。牵牛的人(看见他)就吃惊地问:“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人详细地说明来意,并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说:“你回去后到蜀郡,寻访严君平便知道了。”终究他没有上岸,于是按时返回。后来此人到蜀郡,询问严君平这件事,严君平回答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位客人的星象冒犯了牵牛星宿。”计算年月,正是他到银河(见到牵牛人)的时间。
    三、(一)11. C 点拨:“都有驱虫避害和尝新之意”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三种习俗有不同的寓意。
    12. ①“夏”之用(1分) ②滋养万物生长,给予万物酷热考验(2分)
    13. 示例:从学校出发,一直向东走到十里铺,再向东北方向走到染坊村,最后向北走到王岭村。
    (二)14. ①割麦、捆绑 ②摊开、看麦 ③翻麦、晾晒 ④碾压(脱粒)、扬麦(每空1分)
    15. 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父亲想要收麦子的激动与急切,看到麦子成熟的喜悦与满足,以及准备割麦时的严肃、认真的态度。(3分)
    16.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秸捆堆积之多,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3分)
    17. 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角度写出了麦田的景象,渲染出和乐安宁的美好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4分)
    18. 示例:守望麦田,就是守望着对父母的爱与思念、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与怀念、对乡间惬意生活的追忆、对麦子丰收的喜悦。(3分)
    (三)19. 本文主体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从“137亿年前”最初的宇宙,到“46亿年前”地球的形成,再到“40亿年前”生命的产生,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生物的进化,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20.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将高浓度的氧比作毒药,(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高浓度的氧对没有保护的有机物具有的有害影响。(1分)
    21.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渐渐”一词在第③段中表明地球冷却下来并形成坚实地壳是缓慢进行的,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1分)
    22. D
    四、23. 略。【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齐州送祖三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①已伤离,荒城②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分期
    初候
    二候
    三候
    物候现象
    天气温暖,蝼蛄鸣叫。
    雨水丰盈,大气潮热,蚯蚓掘土而出。
    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
    农业谚语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夏之美”主题式学习资料卡
    学习内容
    学习思考
    学习收获
    “夏”之义
    “大国曰夏”有何深刻含义?
    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
    ①____________
    物候与农谚有何作用?
    指导农事
    “夏”之俗
    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表达美好愿望
    “夏”之思
    “夏”蕴含着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②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新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语文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综合运用,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测试卷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新民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测试卷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评估试题(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