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总结升华,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感受平桥村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培养学生深入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自然风光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感受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阅读《社戏》删减部分文集,挖掘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速读文章,了解小说基本常识,快速树立文章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自然风光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读《社戏》删减部分,深刻感悟鲁迅的深意初衷。
2.探寻平桥村美好背后,作者对社会理想的思考。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第一部分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都有着鲜活的“生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让如今的我们透过文字与那时的文人对话。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
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因此这是一篇小说。
介绍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文似看山不喜平”,“看戏”这部分写得起伏有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看戏”部分的段落,找一找看戏的波折与转机。
波折1:叫不到船,无法去赵庄看戏
转机2: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波折2:母亲、祖母担心“我”的安全
转机2:双喜打包票,保证不出事
波折3:赵庄戏并不好看
转机3:深夜偷豆
3.根据看戏前后的波折与转机,请同学们快速梳理文章脉络,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情?
平桥乐土、伙伴游玩、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庄看戏、深夜返航、停船吃豆、再谈吃豆。
三、深入探究
第一部分——“我”非我,却似我
“我”非我,却似我,文中的“迅哥儿”有着鲁迅的影子,结合之前学习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找一找“我”与鲁迅的相似之处?
证据一:热爱自然,向往农村生活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社戏》
问题1:在这里“我”得到了哪些优待?
(1)小朋友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玩游戏
(2)小朋友们陪我掘蚯蚓、钓虾、放牛,钓上的虾照例归“我”吃。
(3).小伙伴对我的照顾:“我”因无法看戏而不开心时,小伙伴同情我帮想办法,还为我打包票;桂生为我买豆浆等
证据二:向往自由,讨厌束缚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社戏》
证据三:活泼真实,充满童趣
“我”看不成戏到终于实现的心情变化:
从“盼望”到“焦急”到“失望”到“挂念”到“沮丧”到“轻松”
鲁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从“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到“空前敬意”到“憎恶”到“新的敬意”
可以发现“我”与鲁迅都是情绪变化大且极其真实的人。
小结:文中的“我”虽不是鲁迅本人,却有着与鲁迅年少时相似的性格特点,因此“迅哥儿”的情感体验或多或少寄托着鲁迅的情思。
问题2:当愿望成真时,“我”感受到轻松与舒展,认真阅读第9段—第12段,品读“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趣。请用下面句式回答:
从 (句子),我读出了迅哥儿轻松中有 。
(1)轻松中有人船互通的急切
(2)轻松中有人戏合一的双会
(3)轻松中有人景互融的沉醉
四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戏非好戏,却是“好戏”
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14段—21段,说一说赵庄的戏是一场好戏吗?这场戏有遗憾吗?
并不是好戏,且充满遗憾:
遗憾之一:近台没位置,看戏位置远
遗憾之二:著名铁头先生没有连翻8个枕头
遗憾之三:我只讨厌的老旦一直唱个不停
遗憾之四:我所期盼的部分并没有出现
遗憾之五:豆浆没有了
问题2:那么为何“我”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场戏虽充满遗憾,但是“我”并不失落,因此“我”来说,美好不是戏本身,而是经历!
问题3:重点阅读第24段—39段及第5段—第9段,品读“我”的经历,感受其中的“好戏”,请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台下之戏是一场有 的戏。
(1)台下之戏是一场有惊喜的戏(重点分析返航时他们的表现与深夜偷豆的情节)
(2)台下之戏是一场有童真的戏(重点分析小伙伴们偷豆时的表现)
(3)台下之戏是一场有温度的戏(重点分析平桥村质朴真诚的人物—外祖母、母亲、小伙伴们、六一公公的性格特点)
小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五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最后的“呐喊”
问题1:《社戏》删减部分描写了成年后的“我”两次北京看戏的经历,两次看戏愉快吗?为何不愉快?
不愉快原因有三:
(1)拥挤嘈杂的都市环境
(2)冷漠世故的都市人,
(3)束缚压抑的等级观念
对比他在平桥村所遇到的一切,是否能理解在文章末尾他说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让他怀念的并不是戏,因为前后三次看戏,“我”都没有关注戏的内容,“我”怀念的是在平桥村赵庄那份美好的经历与回忆!
问题2:请同学们再次品读他在平桥村与赵庄的经历,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但“我”怀念的是 。
(1)“我”怀念的是小伙伴的陪伴
(2)“我”怀念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3)“我”怀念的是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
(4)“我”怀念的是童年生活的童真和野趣
(5)“我”怀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介绍鲁迅经历及《社戏》创作背景: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周姓的一户大家,这样的家庭使鲁迅获得了来自外人的尊敬。然而命运总喜欢捉弄人,13 岁那年,鲁迅的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革去官职,随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身体每况愈下。霎时间,周围人对他家的态度全变了。鲁迅无论是出入当铺还是进出药房,都会被人指手画脚。都说故乡是心灵的港湾,可现在这片生长的热土竟然如此地势利,“一种执拗的怀疑精神,很自然地从他心里升起。”
在鲁迅看来,已没有打破这“铁屋子”的希望。但是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呐喊》:
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社戏》是呐喊的最后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社戏》是鲁迅用最温情的文字构造了他理想的世界—平桥村,用最温柔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期盼与梦想,他曾说过:中国人的病根就是“缺乏爱和诚”,我想《社戏》中迅哥儿所期盼的再次看到那夜的戏,吃到那夜的豆,也是鲁迅所真正期盼的——一个拥有“爱”与“诚”的世界,鲁迅的期盼是:
(1)鲁迅期待的是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
(2)鲁迅期待的是真诚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3)鲁迅期待的是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4)鲁迅期盼的是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
四、总结升华
请同学分享你的期盼是什么?
小结:我想鲁迅所期盼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告诉他答案。而对于大家而言,如何让这份期盼一直延续下去,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我想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真的成为“平桥村”!而你们是“平桥村”的未来,也是希望!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总怕读鲁迅的文章,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用文字毫无保留地剖开他真实的内心,我们只是没懂他,请同学收集鲁迅的资料,写一段你想对鲁迅说的话,用“先生,我想对你说”开头,不少于200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鲁迅知社戏,重回乐土忆乐事,再回乐土品乡情,回味偷豆思民风,看戏途中赏美景,品味语言晓童趣,纵观社戏悟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社戏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