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软流层, 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 乙时期生物大灭绝最有可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娃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从济宁汽车站打车前往某单位参会的张老师,打开手机“北斗指路”导航软件,查看线路和方向(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张老师打车到达目的地应( )
A. 先向北,再向东 B. 先向东,再向南
C. 再向西,再向南 D. 一直向东北方向
2. 用手机“北斗指路”导航和获取实时路况,主要运用的技术是( )
①遥感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卫星定位系统④互联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指向标可知,先由出发地往北行驶,然后向东行驶,就能够到达目的地附近。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题详解】
用手机“北斗指路”导航和获取实时路况,首先要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获取地理位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导航,还需要互联网传输数据,②③④正确;不需要使用遥感技术,①错误。所以选D。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天宫空间站”自动对接,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继续开展平台维护与照料、出舱活动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在太空中沿预定轨道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属于( )
A. 星际物质 B. 行星 C. 卫星 D. 彗星
4. 宇航员出舱活动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 )
A. 太阳辐射 B. 耀斑爆发 C. 剧烈高温 D. 强风暴雨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间站”在预定轨道上运行,围绕着地球在转动,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转动的是卫星,因此属于卫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宇航员出仓活动,最大的问题是高能离子和空间碎片,太阳辐射的影响虽然有电离子,但是其影响不大,而耀斑的爆发,将导致高能电离子爆发,影响宇航员出仓活动最为明显,A错误,B正确;由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故地球附近的太空中并无剧烈高温,C错误;强风暴雨会出现近地面,不会出现在太空,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软流层( )
A. 纵波不能完全通过 B. 由坚硬岩石组成
C.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D. 流动产生地磁场
6. 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
A. 地核的结构划分 B. 古登堡面位置标注
C. 岩石圈范围标注 D. 全球地壳平均厚度
【答案】5. C 6. C
【解析】
【5题详解】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发源地,横波和纵波都可以穿过,A错误、C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B错误。地磁场的产生并非软流层流动导致,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C符合题意;地核内部结构划分、古登堡面位置标注以及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绘制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 )
A. 持续下降 B. 波动下降 C. 持续上升 D. 波动上升
8. 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乙时期生物大灭绝最有可能( )
A. 与地表升温有关 B. 与地磁变化有关
C. 与植物中毒有关 D. 与陨石撞击有关
【答案】7. D 8. D 9.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对应图中的丁,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9题详解】
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乙时期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A正确;无法获取地磁、植物中毒、陨石撞击的相关知识,BCD错误。所以选A。
下图示意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四幅图中最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若图中纵坐标的数值范围为0~10千米,则该大气层(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有臭氧层分布
C. 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D. 有电离层分布
12. 若图④中纵坐标的数值范围为0~50千米,则图中甲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10. A 11. A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说明对流运动强烈,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②③④图均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1题详解】
若图示高度为0~10千米,说明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故A正确;若图示高度为0~10千米,说明是对流层,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故B错误;若图示高度为0~10千米,说明是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飞机适合在平流层 飞行,故C错误;若图示高度为0~10千米,说明是对流层,电离层主要分布在高层大气,故D错误。所以选A。
【12题详解】
若图示高度为0~50千米,说明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故甲是平流层,乙是对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寒冷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早上起来时往往会发现窗户玻璃上结满了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冰窗花(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易形成冰窗花的有利天气条件及窗花的位置是( )
A. 阴天的窗外 B. 阴天的窗内 C. 晴朗的窗内 D. 晴朗的窗外
14. 冰窗花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下图中的( )
A. ①强 B. ②强 C. ③弱 D. ④弱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天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室内水汽与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接触,造成水凝结在玻璃上;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气温低造成玻璃温度低,室内玻璃上易形成窗花,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窗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成冰窗花。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冰窗花与①②③没有直接关联性,ABC错误;冰窗花形成时,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大气逆辐射④弱,D正确。所以选D。
地面冷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的气压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风。下图示意某地近地面的等压线分布,图中箭头表示M地风向及受力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代表摩擦力的箭头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 ①②③数值大小排列顺序为(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乙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丙为风向;甲与风向相反,是摩擦力;丁垂直于风向,且位于风向的右侧,为地转偏向力。故图中代表风向的箭头是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岩层坚硬不透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当该地森林覆盖率增加后( )
A. 水分下渗减少 B. 降水量急剧减少
C. 蒸腾作用增强 D. 地表径流增加
19. 该地修建梯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减少植物蒸腾 B. 减缓地表径流
C. 减少地下径流 D. 减少水汽输送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岩层坚硬不透水”,故当该地森林覆盖率增加后,水分下渗改变不大,A错误;森林的增加使蒸腾作用增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大,可能会导致降水量增加,不会导致降水量的急剧减少,B错误,C正确;森林可以保持水土,拦截水体,减少地表径流,D错误。所以选C。
【19题详解】
从水循环角度看,该地修建梯田主要是对地表的改变,故修建梯田后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水循环的陆上环节产生影响,如梯田减缓坡度,使径流不畅,故修梯田可以减缓地表径流,B正确;该地“岩层坚硬不透水”,故修梯田不能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相比森林,修梯田并没有增加植被覆盖率,不会增加植物蒸腾,A错误;梯田是对地表的改变,水汽输送发生在大气中,故修梯田不会减少水汽输送,D错误。所以选B。
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如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1. 亚得里亚海表层洋流的性质( )
A. ①②均是暖流 B. 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C. ①②均是寒流 D. 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亚得里亚海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明显,其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更长,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丙地在四地中纬度最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受副高控制时间最长,晴朗天气占比增多,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表层海水温度最高,C正确;甲乙丁三地表层海水温度低于丙地,ABD错误。所以选C。
【21题详解】
从题目可知,亚得里亚海区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湾内运动,促使海水更新,说明亚得里亚海内部形成一个洋流环流。该地位于北纬40度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受西南风影响,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沿海湾环形运动,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由北向南出海湾。故亚得里亚海东海岸洋流①应为暖流性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洋流②应为寒流性质,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泰加林是世界上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与泰加林形态特征相符是( )
A. 叶面多呈革质,有绒毛 B.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 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 D. 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
23. 图中大兴安岭的东、西坡泰加林南界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土壤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泰加林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一侧,区域纬度位置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应为针叶林,应该是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C正确;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B错误;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茎花现象,这应该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D错误。所以选C。
【23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泰加林南界在大兴安岭东坡分布的纬度较高,大致在52°N,而在西坡分布纬度较低,大致在49°N。由于泰加林适合在寒冷地区生长,我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兴安岭西侧冬季处于西北季风迎风坡,冷空气堆积,气温低,因此泰加林分布纬度较低;而大兴安岭东侧处在背风坡,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一些,气温较高,因此泰加林分布纬度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热量,A正确。光照、水分、土壤都不是导致大兴安岭东西坡泰加林南界的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2022年10月3日凌晨,风雨交加,历经6000多年风雨的青岛市旅游地标之一的“石老人”上半部分自然坍塌。下图示意某网友拍摄的石老人坍塌前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按照成因分类,背岛“石老人”属于( )
A. 海蚀崖 B. 海蚀柱 C. 风蚀蘑菇 D. 石笋
25. “石老人”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 组成物质为松散沉积物 B. 相对高度大且挺拔耸立
C. 长期的风化与风浪侵蚀 D. 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石老人”是孤立在海中的石柱,是海浪长时间对岩石侵蚀形成的海蚀柱,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5题详解】
组成物质松散,不是“石老人”坍塌的主”要原因,且青岛“石老人”属于岩浆岩,岩石相对较为致密,故A错误;“石老人”相对高度较小,故B错误;“石老人”位于海上,属于海浪侵蚀地貌,长期经风化和风浪侵蚀,最终坍塌,故C正确;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与“石老人” 坍塌关系不大,故D错误。所以选C。
下图为某冲积扇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8米 B. 13米 C. 22米 D. 50米
27.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沉积物颗粒最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 最接近上图中的地形剖面图(下图)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26. B 27. B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米,甲、乙两地之间相隔3条等高线,其相对高度为△H,(3-1)×5<△H<(3+1)×5,即10<△H<20,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7题详解】
河流沉积对沉积物具有分选作用,一般越往上游沉积物颗粒越大,越往下游沉积物颗粒越小,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因此图示乙地位于河流四地中的最下游,沉积物颗粒最小,B正确;甲丙丁三地的沉积物颗粒都大于乙地,ACD错误。所以选B。
【28题详解】
图中甲、乙、丙、丁处于冲积扇之上,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乙地位于扇缘附近,甲地地势高于乙地,①正确,②错误;丙、丁位于冲积扇两侧,它们之间的等高线整体上向低处弯曲,它们之间应为凸出地形,河流穿过之地有小的谷地,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为了解某一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影响因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模拟实验。下图为实验原理图,下表为实验准备及相关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实验模拟的自然灾害是( )
A. 滑坡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地震
30. 实验结果最可能为( )
A. 实验组Ⅰ,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B. 实验组Ⅱ,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C. 实验组Ⅲ,B处增加的厚度最大,延长距离最长
D. 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实验组Ⅲ之间无明显差别
【答案】29. B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实验中,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清水匀速倒下,清水会携带大量泥沙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模拟地表径流对沙石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泥石流是指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实验模拟的原理与泥石流形成原理相似,B符合题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与实验模拟的原理不同,排除A;实验模拟的地理现象与洪涝、地震无关,排除CD。故选B。
【30题详解】
三组实验中砂石堆的坡度和高度相同,而实验组Ⅰ,200mL清水分10s倾倒,相当于地表径流为为10mL/s,依此类推,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0mL/s、40mL/s,实验组Ⅱ径流量最大,侵蚀和搬运能力最强,则实验组Ⅱ中B处沉积的泥沙最厚,泥沙堆积物延长距离最长, 实验组Ⅲ次之,实验组Ⅰ最小、最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耳/m2)。其中甲位于四川盆地,乙位于青藏高原。
(1)据图描述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主要原因。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乙地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分析其气温低的主要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大致是东部少,西部多;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
(2)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多云雾和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量大。
(3)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呈现出西部地区多东部地区少的趋势;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为四川盆地,该地以盆地地形为主,地形封闭,降水较多,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天气,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较少,气温较低;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较低。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2.5℃—2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毫米。海南岛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多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下图示意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分布。
(1)从植物种类、季相变化两方面描述黄壤分布区内的植被特征。
(2)从气候的角度,解释海南岛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
(3)自然土壤通过人类耕作可以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人们也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列举改良海南岛自然土壤的主要措施。
【答案】(1)植物种类丰富,以阔叶树为主;森林常青,无明显季相变化。
(2)海南岛地处热带,气温高,微生物活动较强,土壤中有机物分解快,积累较少;降水多,土壤中有机质会随水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掺入砂子,改良土壤结构;施撒石灰,降低土壤酸性;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可知,该地植被以热带雨林植被为主,植被种类丰富;植被以常绿树种为主,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地处南岛中南部。属于热带性季风气候。”可知,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活性较高,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导致土壤养分随流水流失严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地上生物量较多,吸收有机质较多。
【小问3详解】
掺入沙子等物质,改善土壤的结构;当地土壤以酸性的红壤为主,可以通过撒石灰等,降低土壤酸性;施加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南省龙山县境内万山耸立,山中有多处洞穴。其中的一处山洞被当地人称为“风洞”。即使在洞外几乎无风的情况下,洞口的风依然强劲。下图左示意“风洞”剖面结构,图右为龙山县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判断该洞穴所属地貌类型,并简述判断依据。
(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该洞穴中地下暗河河水的主要来源。
(3)洞口甲处终年风力强劲,且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改变。在图中横线上标出箭头表示夏季洞口甲处空气的水平运动状况,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答案】(1)喀斯特地貌。山体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洞内发育石钟乳、石笋、地下暗河等。
(2)雨水(降水)汇集成地表径流注入洞穴,流入暗河;地表水通过石灰岩(多孔隙)下渗,汇入地下径流。
(3)箭头向右,如下图。夏季,洞内的气温比洞外低,出现下沉气流,气压较高,风从洞内吹向洞外。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以石灰岩为主,岩石透水性较强,区域降水较多,岩溶地貌发育;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下有石钟乳、石笋、地下暗河等喀斯特地貌。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降水降落到地表之后,沿着空洞注入地下,流入暗河;石灰岩多裂隙,透水性较强,地表径流沿着石灰岩裂隙下渗,注入暗河。
【小问3详解】
夏天洞内增温速度慢于洞外,洞内为冷源,生成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洞外为热源,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洞内吹向洞外。如下图所示:
3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州湾(下图),是山东最大的海湾,其开口向北,东起屺姆岛,西止黄河入海口,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有些年份,莱州湾封冻期会长达4个月。莱州湾的形成历史较短,自1855年黄河改道注入渤海时才开始形成,且深度较浅,平均深度小于10m,2020年湾口宽为96km。
(1)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原因。
(3)列举海冰对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答案】(1)变窄。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导致黄河三角洲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湾口宽度变窄。
(2)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低;有众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域较封闭,海水流动性差;海水较浅,受陆地影响大。
(3)阻塞航道;封冻港口码头;影响海上航运;损坏海岸工程;破坏船只及海上设施;影响水产养殖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泥沙含量较高,大量泥沙在河口地道沉积,导致三角洲不断发育,向海洋方向不断推进,莱州湾湾口宽度不断变窄。
【小问2详解】
莱州湾距离冬季风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较低;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莱州湾有较多河流注入,导致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莱州湾海域相对封闭,海水流动性较差,易于结冰;根据材料信息“深度较浅,平均深度小于10m”可知,莱州湾海域较浅,周围陆地对其影响较大,冬季海水温度较低。
【小问3详解】
海冰会阻塞航道,影响海洋航运;海冰会导致港口被冰封,影响海洋航运;海冰向岸方向移动,会导致对岸基造成损坏,导致岸基受损;海冰会碰撞船只、海上设备,造成经济损失;海冰会导致海产养殖受到影响。组别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组Ⅰ
玻璃器皿中用砂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25cm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s,观察记录B点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s,观察记录B点情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一(上)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学校受淹最严重的区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