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1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2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5页。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①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①遗编:前人留下的著作。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间。
    B. 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
    C. 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亲切。
    D. “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2)第一首诗第四句“青灯有味似儿时”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B (2)
    ①“青灯有味似儿时”是说虽然自己是白发老翁但读书之味仍如儿时那样好。
    ②诗人用“青灯”这一意象,营造了清幽的读书环境,表现了读书之乐。
    ③诗人用“有味”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读书时的投入和快乐,极富生活情趣。
    (3)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
    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
    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
    ④读书要专心致志。“眼前直下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
    【解析】
    【导语】陆游的《秋夜读书》通过描绘深夜读书情景,表达年老却不放弃求知的精神,尤以“青灯有味似儿时”寄托对纯真读书时光的怀念。于谦的《观书》则比拟书为老友,以清新的笔触展现读书带来的清心明志,两者都强调书籍的永恒魅力和伴随人生的重要性。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错误。根据标题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秋夜苦读,所以首联是感叹自己是“碌碌无奇”的“腐儒”,写自己喜欢读古人的遗编。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①“青灯有味似儿时”,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尽管年岁已老,白发苍苍,但读书的乐趣依然如儿时一般纯真和浓厚“有味”。这种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始终未减,还唤起了读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
    ②“青灯有味似儿时”,诗人选择了“青灯”这一意象,该意象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常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在这里该意象营造的是清幽的读书环境,表现了诗人读书之乐。
    ③“青灯有味似儿时”,诗人选择了“有味”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年迈的诗人在读书时依然能够被书味打动,体现出了诗人读书时的投入和快乐,极富生活情趣。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由“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可知,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诗人陆游自少至老,好学却未感到厌倦,感到读书“有味”。
    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由“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可知,秋夜漫漫,陆游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诗人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由“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可知,于谦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诗人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
    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胸次全无一点尘”强调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心灵,去除杂念,使人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这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阅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帮助我们在忙碌和压力之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④读书要专心致志。“眼前直下三千字”形象地描述了于谦读书时的高度集中的状态,体现了他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高度专注。这提醒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全神贯注,避免分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咸水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宵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嶂”二句,写青峰上乱云飞度,山谷中大风浩荡,突显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特点。
    B. “山神”二句,写似有山神助“我”看到这奇特景观,用碧霄泉里的龙来比喻大雨,写出了诗人在观看山中落雨时的独特感受。
    C. “谁泻”二句,想象丰富,银河水奔泄而下,倾入了宝莲宫中,写出了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D. 词人在苍翠的山峦之上,观电闪,听雷鸣,看奔洪,淡定从容,心中自有一番大雨荡涤万物带来的爽快。
    (2)“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的下阕借雨抒怀,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雨后天空辽阔而壮丽的画面:大雨忽停,天空晴朗,红日从东边的五彩云中喷薄而出。
    (3)①“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稿”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及下的理想抱负。
    ②“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对不以功自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解析】
    【导语】这首《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中大雨来临时的壮丽景象,青峰密云与大风卷动下的雷电与骤雨,塑造出磅礴的自然力量。词人置身其中,表现出超然的从容与宁静,体现对自然清新洗净世间尘垢的欣赏,以及雨后晴空带来的开阔心境,抒发了对纯净自然和超然自得的追求。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用碧霄泉里的龙来比喻大雨”错,并非用龙喻雨,龙在传统文化中有行云布雨之能,诗人借此写山中云气。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天宇”,天空;“霁”,雨后或雪后转晴;“五云”,彩色的云。
    “天宇忽开霁”,是针对前面描写大雨而言,大雨停止,天空忽然放晴;“日在五云东”描写太阳从五彩云朵中喷薄而出的情景。
    此句选取了雨后初晴,太阳从云层中出现的一瞬间,景色辽阔而壮丽。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稿”,描写雨水洗尽了长久以来淤积的尘世污垢,滋润广阔无垠的枯萎的草木。诗人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展现了荡涤污秽、惠施天下的远大抱负。
    ②“造物不言功”,写雨水生长万物不居功自傲,寄托作者对不以功自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天津市北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以一“雄”字描绘出船行三峡时,舟人击鼓而行、鼓声响彻两岸的雄壮气势。
    B.首联中湍急的江流和无数的险滩,现在回想仍然让诗人心有余悸,表明他已身处绝境。
    C.第四句写仿佛一指手一回头天地就被开辟了出来,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惊叹之情。
    D.尾联以问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喜悦,既增强了感染力,又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2)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意象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诗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表明他已身处绝境”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险滩之后路途坦荡,豁然开朗了。
    故选B。
    (2)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夷陵在三峡出口处,江水在峡中约束既久,至此则奔涌而出,一泻千里,江面豁然开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3)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由此可见,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
    答案:
    (1)B
    (2)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
    (3)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译文:
    百面画鼓齐鸣,摇动峭壁、响似春雷,越过三峡险滩,惊魂甫定,好不快哉!
    船头远眺,视野愈宽山愈窄;回观身后,天刀劈石两边开。
    雄鹰振翮,追风逐浪,掠岸低飞快;大鱼腾跃,互相比试,竟欲上天台!
    我早已心中有数,偶露眉梢,何须猜怪?请看黄旗高三丈,迎风猎猎、穿山过海!
    赏析:
    首联“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是回顾到达夷陵之前,船过三峡时的惊心动魄的情景。古时放舟出峡,舟人往往击鼓而行,鼓声响如春雷,震彻两岸,气势雄壮。诗人经过瞿塘峡时便曾有“旗下画鼓如春雷”的惊叹。长江三峡向以滩险闻名于世,巨石暗礁密布水底,使得江流“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而且三峡一带水道曲折,舟行江中,常有川尽途穷之感。因此,当闯过这些险滩到达夷陵的时候,惊魂甫定、充满喜悦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颔联写夷陵地段江面的壮阔。夷陵在三峡出口处,江水在峡中约束既久,至此则奔涌而出,一泻千里,江面豁然开阔。此时站在船头,极目远望,“山平水远”,江天一色,苍茫一派;而且回顾来路,指点眼前,峡内峡外两相对比,确有“地辟天开”之感。所以“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既是从阔远的画面上来描绘夷陵江面的景色,更刻画了初出三峡时那种豁然开朗、乍喜还惊的心情,生动传神。
    颈联如同用近镜头,摄取了江面上一组美丽奇特的画景。“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是说雄鹰振翮奋飞,追风逐浪,掠岸而去;大鱼腾跃出水,几乎要凌空而上。前句写天上,后句写水面。前句中,“遥”字可见江面之宽,“掠”字可见鹰飞之迅;后句中,“腾”字状鱼之活泼,“欲凌空”,更形腾跃之势。此联与上联互相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又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喜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船行出峡,一心胸为之开朗,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更是对故乡的渴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自慰之感,所以不由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黄旗”本指战旗,陆游其他诗中便有“将军驻坡拥黄旗”“大将牙旗三丈黄”等句。此处指诗人坐船上的旗帜。“便风”是顺风。沿江而下。轻舟顺风,旌旗猎猎,是令人惬意的。诗人从入川到出川,连同途中往返,已经十个年头了。十年问,虽然曾有过亲临前线戍边的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是不受朝廷重用,心头压着报国无门的痛苦。而这次奉诏还朝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果能如此,“三丈黄旗舞便风”便是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吉兆了。这种感情的表达与前三联的客观描写十分协调。
    综观全诗,其特色有二:一是极尽点染之功,将一幅锦绣长江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写景手法,既有大笔濡染,又有细致勾画,有远有近,或高或低,历历如绘。二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热情洋溢,意气飞动,感人至深。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游襄阳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①,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鹿门山:在襄阳城东南,孟浩然曾隐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理性,后半部分转入感性的喟叹。
    B.诗歌前两句山水相对,扣题,点明了诗人所写之处就是位于楚地的襄阳城。
    C.“今我讽遗文”中“讽”是“讽刺”之意,“遗文”指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
    D.“蔼若有余芳”的“蔼”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若”即杜若,香草名。
    (2)“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两句都用了“碧”字,这样写有何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讽’是‘讽刺’之意”错,“讽”在此处是“诵读”的意思。
    故选C。
    (2)“碧”字在句中是“青绿色”的意思,两句诗中的“碧”字都描绘出楚山和汉水的青碧之色,景色清丽;两个“碧”字连用,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两句诗都写“碧”,以楚山和汉水的青碧之色象征孟浩然诗文之“秀气”。
    (3)诗歌第二联“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意思是山水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在孟浩然手下变成文章诗句。诗人说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故表达了对孟浩然诗文的赞赏。
    第三联似有说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因诵读他留下来的作品而思念他,来到他的故乡。能令一个人由读其文而产生“至其乡”的想法的,其涛文必是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二句文辞平白,直书其事,却在字句间深蕴了对孟氏的景仰。
    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而有所平缓。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末句“云深树苍苍”颇有些以实写虚之笔;虽然触目所见的是林木莽莽,但心中所感受到的,实则是“旧隐不知处”而“清风无人继”的空空荡荡。表达了诗人对孟氏之后再继无人现状感到怅惘担忧。
    答案:
    (1)C
    (2)两句都是用“碧”字来形容当地山水之色泽,突出视觉感受,反复强调,描绘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美景,可令读者遥想到孟浩然清丽绝俗的诗风。
    (3)对孟浩然诗文的赞赏,对孟氏人品气度的仰慕,对孟氏之后再继无人现状感到怅惘担忧。
    译文:
    楚山的青翠山峰巍峨耸立,汉水的碧波浩浩荡荡。
    山水的灵秀凝聚成为气象,在孟浩然手下变成文章诗句。
    今天我吟咏孟浩然流传下来的诗篇,好像来到他的家乡。
    惜诗人清高的风格无人继承,日暮下只留下襄阳。向南遥望鹿门山,仿佛闻到了山中树木花草的香气。
    不知他隐居何处,只知道在那云树苍茫处。
    赏析:
    该诗首联山水相对,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第三联写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第四联描写了故居的环境,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传达下来。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后半部分毫无过渡地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山水相对,“楚山”与“汉水”扣题,点明了作者描写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位于楚地的“襄阳”。二句皆以“碧”字来形容当地山水之色泽,初看觉得重复,但当细品后文内容,这一反复出现的“碧”字却有着强调的意味,它体现出天地间一片青绿的美景,令人遥想到孟氏诗歌的景物色彩.以及能由此体味到他那清丽的诗风。而其后以“岩岩”突出山之险峻,“汤汤”展现水之奔流浩荡,铺绘出颇具气势的襄阳山水。此联二句描写清秀壮阔的景色,“赋”中带“兴”,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当地的秀丽美景,亦对后文赞誉孟氏涛文奠定气氛,可谓是一举两得。
    居其境,怀其人。诗歌第二联接前联之笔,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文进行赞誉;如此壮丽的山水聚结而成的气象.正是孟氏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气势与风格。
    前二联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在景物的画卷中体味孟氏之作;虽未能多读孟氏诗作之人,亦能经由此景联想到其作品之风味。
    第三联似有说明白氏来襄阳的原因:因诵读他留下来的作品而思念他,来到他的故乡。能令一个人由读其文而产生“至其乡”的想法的,其涛文必是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二句文辞平白,直书其事,却在字句间深蕴了对孟氏的景仰,而且亦可从侧面使人感受到孟氏涛文所具有的魅力。
    然而,来到孟氏故里的白居易所生发的极大感触又是什么,白氏在第四联中对孟氏之后再继无人的现状怅惘愁叹。再也没有谁的作品能如孟氏的诗文那般。散发出清淡畅逸之气。这样的心境有些苍凉和无望,就像日暮时分所带给人的感觉一般;而这样的诗坛。也像夕阳中空荡的襄阳城那样清冷。前句书写感想,后句以带有空凉之气的日暮景色烘托心境,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前三联对孟氏的高誉跌入了对后继无人的慨叹之中。
    末二联承接第四联的情绪而有所平缓。襄阳城东南面的鹿门山曾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于今当白氏南望此山之时,草木郁郁葱葱,好像还有当年留下来的芳草树木,好像还有当时隐者留下来的余韵。但这一切都只是好像。事实是,旧时的隐者已寻不到踪迹,只留下望不到边的苍郁林木。寻隐者之踪影不见,是令人失落之事;但对于白氏来说,真正的失落是在这世上,再也寻不到如“旧隐”孟浩然一样,能创作出那般清逸诗篇的人。惟留下一片苍茫。末句“云深树苍苍”颇有些以实写虚之笔;虽然触目所见的是林木莽莽,但心中所感受到的,实则是“旧隐不知处”而“清风无人继”的空空荡荡。
    全诗可以对半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对孟氏诗文进行了类比和高度赞誉.字里行间令人能够想见孟氏诗文的风格与成就,感受到白氏对孟氏深深的景仰。而后半部分毫无过渡地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人继之的伤感中。虽只是欲借诗抒发个人情绪,但这一前一后的截然变化和情绪一高一低的对比,却使得无论是赞誉仰慕还是伤感慨叹,都抒发有力,情绪随之跌宕,对诗作者所表达的赞与叹皆感受深刻。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
    13.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9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法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勾画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一山间,一水边,一远一近,静中有动,画面和谐。
    C.颈联运用叠词抒写人物各自的心境,通过语言的韵律感增强了情感传达的效果。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各奔东西,此情此景引发诗人复杂的心理感受。
    (2)请结合诗句分析诗的颈联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诗句,赏析尾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抒情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解答】(1)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
    故选B。
    (2)颈联的意思是: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二者形成对比。“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3)尾联的意思是: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作者想象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答案:
    (1)B
    (2)颈联通过对比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来抒情。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3)尾联通过想象来抒情,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且看它是怎样着笔的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啊!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呢?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时运(并序)
    陶渊明
    时运①,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珠世,邈不可追。
    斯展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鬅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②莫逮,慨独在佘。
    [注释]①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②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③貲,指黄帝; 唐,指帝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此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诗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小序点明全诗的宗旨。
    B. 此诗第二章的情趣与《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写景线条清晰,画面色彩鲜明,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C. 此诗第三章诗人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论语》中曾点描绘的画面,第四章叙述春游后回到居所的情景。
    D. 作者的情感在诗中表现得很平淡 语言毫无雕饰之感,此诗表现了陶渊明诗歌冲淡自然、平和淡远的风格。
    (2) 本诗第一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3)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绘画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写景线条清晰,画面色彩鲜明错,故选B。
    (2)诗人描绘了一幅春和景明的图景。清晨出游,春服已经穿好,山间的雾霭已经被洗涤干净,天空中有一丝丝微云;南风轻轻吹来,新长出的禾苗像鸟儿挥动着翅膀一样活泼可爱;湖泽里的水浩浩荡荡,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远望美景,心旷神怡。
    “春服既成,景物斯和”描述了诗人身着春服,置身于和煦的春景之中;“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描绘了山间雾霭被洗涤一新的景象,以及天空中微云缭绕的宁静之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以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南风吹拂下新苗摇曳生姿的生动画面;“洋洋平泽,乃漱乃濯”则展现了湖泽广阔,诗人临水洗濯的自在情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则抒发了诗人远望美景,心旷神怡的愉悦心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表现诗人闲适恬淡,超然世外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怅惘之情。
    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如“山涤余霭”“有风自南”等,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载欣载瞩”“陶然自乐”等词语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超然世外的情怀。但诗人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无法实现的怅惘,如“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所表达的对上古贤君时代的追慕与现实世界的无奈。
    答案:
    (1)B
    (2)诗人描绘了一幅春和景明的图景。清晨出游,春服已经穿好,山间的雾霭已经被洗涤干净,天空中有一丝丝微云;南风轻轻吹来,新长出的禾苗像鸟儿挥动着翅膀一样活泼可爱;湖泽里的水浩浩荡荡,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远望美景,心旷神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表现诗人闲适恬淡,超然世外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怅惘之情。
    译文:
    《时运》诗是写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天回地转,时光迈进,温煦季节,已然来临。穿上春天服装,去到东郊踏青。山峦间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剩下一抹淡云。
    有清风自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口后再冲洗手脚。眺望远处风景,心中充满欢喜。
    人生要从称心来讲,心意满足也很简单。喝干那杯美酒,乐在怡然自得。放眼望那河中滔滔水流,遥想古时沂水清澈之湄。
    莘莘学子课业完毕,闲唱歌曲修褉而归。欣羡那恬静生活,清醒时睡梦萦回。可惜时隔好多世代,先贤足迹无法追随。
    这样的早晨与夜晚,止息在这简朴草庐。院里的药栏花圃分列,竹林的清阴遮住庭貌。
    琴架上横放素琴一张,旁边还有那浊酒半壶。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只感慨自己孤独在世。
    赏析:
    《时运》一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宗旨。本自汉魏以后,因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所以四言诗已渐趋消歇。但陶渊明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孔子让各弟子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东晋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四十岁,正闲居在家乡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他在禊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时运》诗。
    《时运》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不可能得到,所以说他还是痛苦的。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9分)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为诗人山行纪实,赴任途中,鸟声清越,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途中见闻,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内心情感的曲折变化。
    (2)全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情感。
    【解答】(1)A.“虚实相生”错误,前两联都是实写,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结合”。
    (2)前六句写看到了雄奇秀丽的山景,诗人一路之上美景美不胜收,不禁让诗人驻马欣赏,留恋忘返,此时的诗人内心欣喜愉悦;“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情感由喜入愁,感伤于道路漫长,年华已逝却还要漂泊异乡,内心思归;最后“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情感变得失落,山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完,虽有美景,却无人和我一起赏玩美景,孤独伤感。
    答案:
    (1)A
    (2)①陶醉之情。沿途风光绝胜,诗人心旷神怡,赞叹不绝。②思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愁思。③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人共“玩芳菲”,表达出诗人孤寂之感。
    译文:
    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鸟声婉转值得驻马,树色悦目可以忘机。怪石嶙峋时时侵占道路,女萝飘荡恰好拂拭襟衣。道路漫长愁于作客,上了年纪更是思归。幸喜能看到岩峦胜景,还叹息什么意绪相违。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
    赏析:
    一至四句紧扣“山行”而展开: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奇秀丽之特点,诗人茕茕独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胜收,驰荡着诗人的心魄。峭壁峻岩,峥嵘森布,其上苍松翠柏,盘根错节,如山鬼魑魈,张牙舞爪;千峰攒聚,万壑深幽,山岚轻袅,风烟恬淡。天空中飞鸟百啭千回放着歌喉,其声若仙乐,嘹亮清越,响遏行云,唱破了山林的幽寂,也唱醉了诗人。原始物态的狰狞粗朴、幽森浑莽,又和谐浑圆、劲美清丽的绝胜风光,直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诗人不禁驻足停马,留连赏玩,赞叹不绝。
    五至八句则是在前面整体描绘之基础上,攫取两幅近景写“山行”之难: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诗笔生动如在目前。但因面临“年老”“路长”之困难又不免顿生悲愁。然诗人“思归”之愁瞬间即逝,代之以对“岩峦”胜境之欣赏。故虽与“意绪”有违,又有何值得嗟叹。自勉之意甚浓。但因“山行”未尽,愁绪终难完全排除,思乡情愁也难以遏止。
    九至十二句写忧事萦怀,心绪怏怏,但置于一边,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烟景,何必郁郁寡欢,使山川之玲珑秀色无人赏玩。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限芳菲争相逞妍供媚,吟赏不尽,无人能怀清赏之雅兴,忘机之真心,与我同游共赏,言无人共“玩芳菲”,话虽委婉,而失意甚明。
    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继而抒发跋涉旅途之上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多所转折起伏,以凸显诗人内心情感之曲折变化,表现了诗人独自赶路时寂寞凄凉的游子心境。

    相关试卷

    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时所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