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A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467712/0-17333134397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A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467712/0-173331343973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A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467712/0-17333134397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
1. 甲流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同学起床后感觉头晕发热,到医院后医生让他去测量体温、化验血液。医生这些检查的直接目的是( )
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
C. 解释和结论D. 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答案】D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医生让某同学去测量体温、化验血液,进行这些检查直接目的是处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验证假设,D正确。
故选D。
2. 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范围的是( )
A. 研究火山为什么爆发B. 研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C. 研制抗癌的药物D. 研究清王朝为什么灭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详解】ABC.研究火山为什么爆发、研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研制抗癌的药物都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分别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和医学,故ABC正确。
D.研究清王朝为什么灭亡属于历史学研究,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过去,不属于自然科学探究的范围,故D错误。
故选D。
3.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滴加液体
C. 点燃酒精灯D. 湿抹布灭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用试管夹或铁架台上的铁夹固定,不能用手拿试管加热,故A不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容器口上方,故B正确;
C、点燃酒精灯用火柴,故C正确;
D、酒精灯打翻起火可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故D正确。故选A。
4. 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正确的是( )
A. 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20 立方米
B. 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
C. 人体感觉“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70℃
D.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8m、7m、3.5m左右,教室中空气的体积
V=abh=8m×7m×3.5m=196m3
接近200m3,故A错误;
B.中学生身高约1.5m,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0.75m,合750mm,故B正确;
C.人体正常体温约37℃,人体感觉“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略高于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故C错误;
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一拃长,约为15cm,合1.5分米,故D错误。
故选B。
5. 一同学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得到结果是1.6472m,则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 1米B. 1分米C. l厘米D. 1毫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测出物体长1.6472m,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的,0.0002m,即0.2mm是估计的,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最小刻度)1mm。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人体温都是39.5℃B. 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 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D. 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甲的体温,但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故选B。
7. 小明同学建立了如图所示的动物检索表,①、②、③、④可代表的生物分别是( )
A. 大黄鱼、蝙蝠、大熊猫、白鳍豚
B. 鲸、朱鹮、金丝猴、家蚕
C. 鲫鱼、朱鹮、东北虎、枯叶蝶
D. 鱿鱼、丹顶鹤、藏羚羊、蜜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根据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枯叶蝶为无脊椎动物④,鱼类①为鲫鱼,鸟类②为朱鹮,哺乳类③为东北虎。
考点:动物的分类。
8. 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课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水稻茎秆由细胞构成——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水稻季末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水稻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 水稻芽长成枝条——生物能生长、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水稻茎秆由细胞构成说明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故A正确。
B.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是植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水稻季末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故B正确。
C.水稻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体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故C错误。
D.水稻芽长成枝条,这主要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发育,故D正确。
故选C。
9. 浙江海鲜在全国久负盛名,并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美誉。石斑鱼、鲍鱼、虾、蟹、海蜇、乌贼、牡蛎、鱿鱼、海参等尤其出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虾、蟹都能在陆地上生活B. 牡蛎、海蜇都是脊椎动物
C. 石斑鱼、乌贼都是软体动物D. 鲍鱼、鱿鱼都不是鱼类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的分类,可结合动物的主要特征来分析。
【详解】A.虾、蟹都用鳃呼吸,生活在水中,A错误。
B.牡蛎、海蜇的体内都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B错误。
C.石斑鱼属于鱼类,乌贼属于软体动物,C错误。
D.鲍鱼、鱿鱼的身体柔软,有肉质的足,属于软体动物,因此都不是鱼类,D正确。
故选D。
10. 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需要用到的放大仪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参照图甲快速判断“污物”的位置,图中①②③分别是装片、物镜和目镜
B. 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应立即转动物镜转换器,并微调丙图中②
C.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为使观察效果更好,都需要进行染色步骤
D. 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顺时针
【答案】C
【解析】
【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玻片上。
(2)图丙中:①细准焦螺旋;②粗准焦螺旋;③物镜;④目镜。
【详解】A.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动,说明污点只能在物镜上了。所以①②③分别是装片、目镜和物镜,A错误。
B.若要进一步观察微藻A的内部结构,应先将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把A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然后再转动物镜转换器,并微调丙图中①细准焦螺旋,B错误。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和口腔上皮细胞,为使观察效果更好,使观察的细胞结构更清楚,都需要进行染色步骤,C正确。
D.若在视野中看到草履虫逆时针游动,则玻片上草履虫实际游动方向为仍为逆时针,D错误。
故选C。
11. 盖盖玻片是影响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一个关键环节。下图中盖盖玻片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制作临时装片是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
【详解】为了使临时装片内不产生气泡或少产生气泡,盖盖玻片时应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故B正确。
故选B。
12. 如图是小科利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其中哪一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 )
A. 黑色
B. 红色
C. 蓝色
D. 绿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详解】A.黑色橡皮泥模拟的是细胞壁,具有支撑和保护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红色橡皮泥模拟的是细胞膜,起到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B符合题意。
C.蓝色橡皮泥模拟的是液泡,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橡皮泥模拟的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图中圆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阴影部分可以表示( )
A. 体温恒定B. 用肺呼吸C. 胎生哺乳D. 有脊椎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图示阴影部分表示青蛙(两栖动物)、鲤鱼(鱼类)、猪(哺乳动物)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详解】A.猪体温恒定,青蛙、鲤鱼体温不恒定,A不符合题意。
B.青蛙、猪用肺呼吸,鲤鱼用鳃呼吸,B不符合题意。
C.猪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发育方式为胎生哺乳;鲤鱼与青蛙都是卵生,C不符合题意。
D.青蛙、鲤鱼、猪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俯视读得液体的体积为15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 小于19毫升B. 等于19毫升
C. 大于19毫升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某同学用仰视的方法读得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34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用俯视方法读得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为15毫升,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5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34mL-15mL=19mL。
故选:C。
15. 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C.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土质比较疏松
D. 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象竹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详解】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正确;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有利于保持体温,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B正确;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竹节虫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运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6. 用显微镜观察经染色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因分析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内是空的 有较亮的黑边,用镊子轻轻的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可以改变形状,并且会移动位置;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边缘较细不黑,用镊子轻轻的压一下盖玻片,细胞一般不会改变形状,并且不会移动位置。
【详解】A.由于未在口腔内壁刮取细胞,视野中没有细胞,A正确。
B.由于物镜未对准通光孔,视野中无光斑,B正确。
C.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这些黑色圆圈是气泡,造成此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盖玻片盖的不当,C错误。
D.由于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观察者将装片往右移动,视野中的细胞往左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细胞体积之间的关系、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7. 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6℃,当冰熔化后,水温升高到60℃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和真实温度相等。那么,当用该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时,它的示数为( )
A. 92℃B. 94℃C. 96℃D. 98℃
【答案】C
【解析】
【详解】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水温升高到60℃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和真实温度相等,中间是54个格,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个小格的温度比值为
当用该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时
此温度计示数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8. 有同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是苔藓植物,有根、茎、叶
B. ②是蕨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
C. ③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
D. ④是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苔藓植物、②是蕨类植物、③是单细胞藻类、④是裸子植物。
【详解】A.①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A错误。
B.②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B正确。
C.③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正确。
D.④银杏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选A。
19. 红叶石楠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因其新梢和嫩叶鲜红而得名,常作为行道树。进入春季,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长出红色的嫩叶,而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同学们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度大有关。为了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关于该实验方案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实验选材应该为同一株红叶石楠叶片
B. 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设置为阴暗、适宜温度
C. 该实验方案无法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
D. 该实验方案可以研究“温度能否影响叶片变绿”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时往往采用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将要研究的变量进行控制而使其它的因素保持一致。生物实验时生物具有特殊性,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一般多选取样品数量,避免样品存在的偶然性。从表格甲组乙组的实验中可以判断探究的因素。
【详解】A.实验选材应该为同一株红叶石楠叶片,用同一株植物的叶片有更多的相似性,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单一性,故 A正确。
B.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设置为阴暗、适宜温度,甲组和乙组环境条件存在两个变量,要研究光照因素需要使温度保持相同,故B正确。
C.该实验方案无法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该实验方案中存在两个变量,光照不同,温度也不同所以无法研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故C正确。
D.该实验方案可以研究“温度能否影响叶片变绿”,由C可知,该方案同样不能研究“温度能否影响叶片变绿”,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0. 某同学在野外观察到五种动物P、Q、R、S和T,并设计如表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分辨这些动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S的结构层次是细胞→器官→组织→动物体
B. 动物T体内有保护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C. 动物P可能是鲫鱼,动物R可能是青蛙
D. 动物P与Q的亲缘关系比P与R的近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3)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详解】A.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A错误。
B.构成动物体的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保护组织是植物组织,B错误。
C.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P不可能是鲫鱼,动物R水生脊椎动物,皮肤裸露可能是青蛙,C错误。
D.P是水生无脊椎动物,Q是陆生无脊椎动物,R是皮肤裸露的脊椎动物,故P与Q的亲缘关系比P与R近,D正确。
故选D。
【点睛】明确了动物的分类及检索表的查阅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可正确解题。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21.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炒西红柿时,会有汁水流出,这些汁水主要是________。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________(填序号和结构名称)。
(3)松树之所以长得高大而不倒塌,这与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填字母)有关。
【答案】(1)甲 (2) ①. 细胞 ②. 细胞液 ③. D细胞膜
(3)E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A是液泡、B是细胞质、C是细胞核、D是细胞膜、E是细胞壁。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甲具有细胞壁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图甲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问2详解】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A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色素以及营养物质。所以,炒西红柿时,会有汁水流出,这些汁水主要是细胞液。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D细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小问3详解】
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所以,松树之所以长得高大而不倒塌,这与细胞结构中的E细胞壁的支持作用有关。
22. 如图A~E为五种常见的植物(其中水绵属于藻类植物),请据图回答:
(1)以下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A、B、D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可以用 _______进行繁殖。
【答案】 ① ACE ②. 孢子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A蕨属于蕨类植物、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D水绵属于藻类植物、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
【详解】(1)A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C黑松属于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E玉米属于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因此,图中五种植物中有真正根茎叶的是A蕨、C黑松、E玉米。
(2)图中A蕨、B葫芦藓、D水绵三种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能产生种子,都用孢子进行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23. 小云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测量,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1)图1中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
(2)图2为实验室温度计的示意图,此时它所示的温度是________;
(3)一本纸张厚度均匀的书共200页(不含封面和封底),小云测得其厚度为1.00厘米(不含封面和封底),这本书每一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mm,如果测厚度时没有书本压紧,测得的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 ① 2.65cm-2.69cm ②. -6℃ ③. 0.1 ④. 偏大
【解析】
【详解】(1)[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
(2)[2]图2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示数在0刻线一下,则读数为-6℃。
(3)[3]已知200页上午书的厚度为1.00厘米,则每一张纸的厚度为
[4]如果测厚度时没有书本压紧,200页纸的厚度测量偏大,则一张纸的厚度也会偏大。
24. 有一个量筒和一个量杯的量程都是50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25mL的液体,对量筒而言,所装液体的液面将__________,对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将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①. 等于 ②. 大于
【解析】
【详解】[1][2]如图所示:,量筒是圆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当在量程为50mL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别倒入25mL的液体时,量筒中所装液体的液面高度将等于;量杯中所装液体的液面高度将大于。
25. 小童用显微镜观察,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可以用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光圈来调节进光量。光圈换好后视野范围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2)如果在观察时需要将视野甲转变成视野乙,正确的操作颇序是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①调节光圈②转动转换器③装动粗准焦螺旋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移动装片
(3)在载玻片上写一个“b”字,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的图像是___________。
A. qB. dC. pD. b
(4)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正方形的细胞,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舔有“10×”,通过一定的测量,观察到的细胞面积为0.09cm2,则细胞的实际面积为__mm2。
【答案】(1) ①. 大 ②. 不变
(2)⑤②①④ (3)A
(4)0.0009
【解析】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小问1详解】
使用大光圈可以增加进光量,使视野变亮;光圈的大小只影响视野的亮度,不影响视野范围。因此,在对光时发现视野较暗,可以用大光圈来调节进光量;光圈换好后视野范围不变。
【小问2详解】
将视野甲转变成视野乙,首先⑤移动装片将视野甲的位置移到视野中央;接着②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①转动遮光器,换用大光圈,最后用④细准焦螺旋进行精确对焦。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①④。
【小问3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时,物像会发生上下和左右的颠倒。因此,载玻片上的“b”字在视野内会变成“q”。
故选A。
【小问4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用显微镜观察一个正方形的细胞,如果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10x”,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100倍。根据观察到的细胞面积是0.09cm2,可以计算出观察到的细胞边长为0.3厘米。利用这台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可以计算出该细胞的实际边长为0.3厘米÷100=0.03毫米, 则细胞的实际面积为0.0009mm2。
26. 如图是菜场里常见到的4种贝壳食物,某同学根据它们的特征编制了如下检索表:
(1)检索表中“?”处应填___________。
(2)血蛤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填“甲”、“乙”、“丙”)
【答案】 ①. 扇形 ②. 乙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它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详解】(1)图中动物的贝壳有两种:扇形和方形。据检索表“1a两片外壳,方形…甲;1b两片外壳,?…2”可知:“?”处应该是扇形。
(2)血蛤是1b两片外壳,扇形,壳顶突出,放射线状,因此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乙。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0分)
27. 一位渔民在长江口打鱼时捞到一头“大死鱼”。它身体呈鱼形,体长3米,背呈浅蓝色,头部有一吻,上下颌有牙齿30颗,眼不发达,头顶有一呼吸孔。解剖体内有一脊柱,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还怀有已死亡的幼体。围观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动物”的类别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
(2)建立假设:Ⅰ村民甲认为此“动物”鱼类;Ⅱ村民乙认为此“动物”是哺乳类;
(3)获取证据:村民甲的证据:Ⅰ_________;Ⅱ_________。村民乙的证据:Ⅰ_________;Ⅱ_________。
(4)结论:根据上述动物特征和你学过的知识,你认为_________(选填“村民甲”或
“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下列动物与其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
A.娃娃鱼 B.鸵鸟 C.扬子鳄 D.海豹
【答案】 ①. 这“动物”属于哪类动物? ②. 身体呈鱼形 ③. 生活在水中 ④. 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 ⑤. 怀有已死亡的幼体说明该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 ⑥. 村民乙 ⑦. D
【解析】
【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哺乳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特征。
【详解】(1)科学探究的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过程。由题目分析可以提出问题:这种生物属于哪类生物?
(3)村民甲的依据是:①生活在水中;②身体呈鱼形。村民乙的证据是:①有肺、心脏、胃、肝、肠等器官,与人相似;②怀有已死亡的幼体说明该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
(4)结论:该动物具有用肺呼吸、胎生的特征,所以判断为哺乳动物,认为村民乙的假设是正确的。该类属于哺乳动物,选项中只有海豹为哺乳动物,娃娃鱼、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鸵鸟为鸟类,故选D。
28.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这块碎石的体积是______。
(3)实验后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答案】 ①. 乙 ②. 20cm3 ③. ABC
【解析】
【详解】(1)[1]甲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乙同学操作相对误差较小,测量较准确,故选乙。
(2)[2]量筒中水的体积V1=20mL,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40mL,小石块的体积
V=V2-V1=40mL-20mL=20mL=20cm3;
(3)[3]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小,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会造成测出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9. 小强制作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是: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加1滴________;牙签刮口腔内侧壁;涂抹;盖盖玻片;染色等六个步骤。B图中出现气泡,是由于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________”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2)某同学使用某普通光学显微镜做“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使用时有一个步骤是“轻轻向后转动细准焦螺旋",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A.使物镜上升,为了物像清晰 B.使物镜下降,为了物像清晰
C.使物镜上升,为了视野亮度适合 D.使物镜下降,为了视野亮度适合
(3)A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如果要由左视野变为右视野,请在下列操作过程中,选出正确的操作步骤并排序________________
①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⑤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⑥转动转换器
【答案】 ①. 生理盐水 ②. 盖盖玻片 ③. B ④. ⑤⑥③①
【解析】
【分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2)图D中①粗准焦螺旋,②转换器,③遮光器,④反光镜。
【详解】(1)临时装片的制作的主要步骤:净片、滴液、取材、盖片、染色。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B图中出现气泡,是由于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2)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是升降镜筒,调节物体与物镜的距离,以便观察清楚物像。粗准焦螺旋的升降范围大,属于粗略调节,细准焦螺旋的升降范围小,属于精确调节,调焦旋钮都是向后上升的,调焦的过程是先粗调,调至有图像,然后用细调焦旋钮调至清晰。某同学使用某普通光学显微镜做“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使用时有一个步骤是“轻轻向后转动细准焦螺旋",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物镜下降,为了物像清晰。B正确。
(3)视野A中甲在左下方,因此物像甲要向右上方移动,故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放大,若先放大甲就有可能移动到视野外面而看不到,因此首先要⑤移动玻片;放大时用⑥转动转换器使用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因此还要③调节光圈,用大光圈使视野变亮,为了看得更加清晰需要①转动细准焦螺旋。因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⑤⑥③①。
【点睛】只有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正确解答与教材相关的各种问题。
30. 某班同学为当地科普馆制作细胞模型,以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项目规划,并开启了项目学习的探究实践之旅。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同学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二所示图像,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______(填“左下方”或“右上方”)移动装片。
(2)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细胞模型,同时针对该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
制作细胞膜时,有两种材料可供选择,一种是透明塑料薄膜,另一种是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3)第二组同学利用彩色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了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三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你认为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哪个指标?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 ①.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②. 左下方 ③. 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④. 良好,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解析】
【分析】图一: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物镜;④反光镜。图二:⑤细胞质。
【详解】(1)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首先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二中的细胞物像在视野的偏左下方,向左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可见,在两种材料透明塑料薄膜和网眼很小的细纱网中,应该选择细纱网,理由是:细纱网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植物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结合题图和评价指标a可知,组同学的作品应被评定为良好,理由是该模型缺少了细胞壁这一结构。
31. 某些蚊子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科研人员以叮咬人类的伊蚊为材料开展相关研究。
(1)伊蚊属于______(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为深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几分钟后发现,伊蚊全部趋向人的气味一侧。科研人员的假设是______。
(3)科研人员测定出人和动物的气味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主要气味分子、、和的含量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人的气味中吸引伊蚊的是______两种气味分子。
(4)为了研究上述两种气味分子对伊蚊的吸引作用,科研人员进行图3所示的三组实验。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组伊蚊飞一会儿就随机停在、或3的某个区;组伊蚊都兴奋地飞到3区;组伊蚊的表现与组相同。请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条科学防蚊的对策______。
【答案】 ①. 无脊椎 ②. 伊蚊通过气味区别人和动物 ③. a、c ④. 利用气味分子a、c诱杀伊蚊
【解析】
【分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分析图2中的柱状图,比较人的气味和动物气味不同点得出答案。
(3)依据探究结果,可针对结果采取应对措施来防治伊蚊。
【详解】(1)伊蚊属于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故是无脊椎动物。
(2)假设是根据探究目的来提出假设,为深究伊蚊如何区别人和动物,科研人员利用图1所示装置开展实验,实验装置中分别通入动物的气味和人的气味,据此提出假设伊蚊是依据气味来辨别人和动物。
(3)分析图2柱状图,人气味中a、c分子比动物气味中高很多,故可得出人吸引伊蚊的两种分子是a、c。
选项
实验现象
可能的原因
A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刮取细胞
B
视野中无光斑
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C
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
细胞数量太多
D
视野中的细胞往左移动
观察者将装片往右移动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
阴暗、低温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a
身体内无脊椎骨
2
1b
身体内有脊柱骨
3
2a
水生
P
2b
陆生
Q
3a
皮肤裸露
R
3b
皮肤不裸露
4
4a
用鳃呼吸
S
4b
用肺呼吸
T
检索表
1a两片外壳,方形…………………………甲
1b两片外壳,?……………………………2
2a壳顶突出,放射线状……………………乙
2b壳顶突出,同心层纹……………………3
3a黄褐色壳皮,褐色花纹…………………丙
3b外壳青白色,灰蓝色轮纹………………丁
植物细胞模型评价量规(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结构完整,无缺失,且能选择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结构不够完整,有处缺失,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结构不够完整,缺失3处及以上,且选择的材料与其功能不匹配
指标b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至少能展示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能展示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未能展示细胞结构的功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范围的是,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检测(12月)科学试题,共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