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6 记叙文阅读(含解析),共48页。
    姚晓刚
    ①每到六月初,八百里秦川的麦田开始变黄。塬上塬下,坡东坡西,一道道梁疙瘩,一道道沟坎坎,由南到北,橘黄浸染,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一地的金子,在风中摇动着沉甸甸、黄灿灿的波浪。
    ②四十多年前我上初中时,学校放“忙假”,让已经有些力气的我们回家收麦。父亲给我磨好镰刀,天刚麻麻亮,娘就给父亲和我一人捞一碗油泼面。吃完面,我便背着镰刀,跟在父母后边去割麦。
    ③“老哥,要帮手不?”麦田边,一位年纪比我父亲大的人问我父亲,他身后站着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男娃。从头戴的草帽、腰间别的羊肚子毛巾可以轻易看出,俩人是塬上来的父子麦客。
    ④父亲摇摇头,说不用。
    ⑤“老哥,你看北边云厚的,眼看要下雨呀!”老麦客说。
    ⑥父亲抬头朝天望了眼,问老麦客割一亩麦子要多少工钱。“九块!”成,我也不还价,都是下苦钱,你把麦茬留低些。“放心,镶贴在地皮上!”老麦客欣喜地吆喝着儿子,进到麦田伏下身就干了起来。娘直起腰让我回家取水壶。我一听,把镰刀往割下的麦捆子上一插就要回家,父亲叫住了我。他掏出两块钱来,说去供销社打壶啤酒来。那年,城里一啤酒厂在乡里卖散啤酒,我们才知道城里人喝的这种东西。
    ⑦我提着壶买来了啤酒,父亲给老麦客倒了一碗。“液体面包!”我自己喝了一大口,然后给小麦客倒了一碗。小麦客抹了把头上的汗,接过碗低头看了看,将嘴唇轻轻贴在碗边抿了一口,砸吧了一下嘴,然后扬脖咕咚咕咚地喝了个碗底朝天,看得出他喝得很香。
    ⑧中午回家吃饭,麦客不进屋,他们端着碗蹲在门外的桐树下。小麦客吃了两碗,又将碗伸向娘,老麦客脸皮薄,故意骂了句:“干活不顶个儿,肚子却是个无底洞。”娘听后笑了,说娃正在长身体。从他们的话里我得知,他们是洛川的。洛川,离这百八十里呀!“不远,不到三天就走到塬下了。”老麦客卸下自己和儿子镰上的刀片,放在井沿边的磨石上磨着,小麦客将腰间的毛巾取下,蒙在脸上靠着墙角眯上了眼。割麦大都在上午十一点前,下午四点后。赶早,麦秆上露水还没蒸发掉;趁晚,麦杆开始返潮。天时还没到,老麦客就催促我爹:“天阴湿重,可以下镰了。”我爹掏出二十块钱,说剩下的几分麦子自己割,让我带着麦客去对门的张叔家。
    ⑨张叔与张婶是一对残疾人。老两口无儿,年轻时从亲戚家收养了个女儿,名叫翠芹。我将一老一少俩麦客领到张叔家,张叔带着麦客到了自家的麦田。
    ⑩后来,我知道老麦客姓关,小麦客叫小勇。在我上高中时,小勇成了张叔家的上门女婿。
    ⑪我当兵离开家里时,小勇的儿子关平已经会跑了。十多年后,张叔张婶已辞世,小勇将塬下的家封好上锁,带着妻儿一家人回到洛川。此后听说他们一家人回到洛川不久,就赶上了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小勇与翠芹承包了几百亩荒山种苹果树,下了几年功夫硬将荒原变成了大果园——他们的故事,在村里成了传奇!
    ⑫今年六月,我回到故乡,意外地见到小勇的儿子关平。他带领着机收队,开着一排排高大的联合收割机从南面回来。原来,关平成立了机收股份公司,带领村民跨区收割。关平说着打开手机,指着屏幕上一张张照片告诉我,这些都是他们经过的地方,他们的机收队南到江苏、安徽,北到甘肃、内蒙古,跨区作业,一季要收割几十万亩的麦子……
    ⑬听着,听着,我眼前浮现出四十年前老关与小勇一老一小俩麦客的影子——四十多年时光,沧海桑田,一切仿佛瞬间梦境,一切又如此现实真切。那腰别羊肚子毛巾的小勇,如今头顶着墨镜、坐在收割机玻璃驾驶舱的关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从第⑥⑦两自然段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4.文章以“麦客远行”为题,你觉得怎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景物描写;描写了八百里秦川麦子成熟的喜人景象,为下文写麦客割麦以及割麦的历史变迁做铺垫。 2.从不想让麦客割麦,到看到麦客没找到活,再到答应让他们割麦,而且也不还价,表明父亲是一个善解人意、心地善良、朴实厚道的人;从掏钱买啤酒与麦客一同喝,看出父亲是一个尊重他人、热情大方的人。 3.这段话运用动作描写,“抹”“看了看”“贴”“抿”“砸吧”“扬脖”等一系列动词,惟妙惟肖、细腻传神地描写出小麦客第一次喝啤酒时的动作、情态及过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4.示例:好。理由:①“麦客远行”指的是父子麦客远离家乡到塬下来割麦;②当年以父子麦客为代表的手工割麦的麦客已经渐行渐远,以关平为代表的新时代的麦客已经开始了收割机跨区跨省收割了,他们的脚步走得更远。(如回答“不好”,则必须要写出一个更新颖别致的题目,而且理由充分)
    【解析】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联系第①段中“每到六月初,八百里秦川的麦田开始变黄。塬上塬下,坡东坡西,一道道梁疙瘩,一道道沟坎坎,由南到北,橘黄浸染,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一地的金子,在风中摇动着沉甸甸、黄灿灿的波浪”的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属于景物描写。描写了八百里秦川麦子成熟的喜人景象,为下文写麦客割麦以及割麦的历史变迁做铺垫。
    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第⑥段“父亲抬头朝天望了眼,问老麦客割一亩麦子要多少工钱。‘九块!’成,我也不还价,都是下苦钱,你把麦茬留低些。‘放心,镶贴在地皮上!’老麦客欣喜地吆喝着儿子,进到麦田伏下身就干了起来。娘直起腰让我回家取水壶。我一听,把镰刀往割下的麦捆子上一插就要回家,父亲叫住了我。他掏出两块钱来,说去供销社打壶啤酒来。那年,城里一啤酒厂在乡里卖散啤酒,我们才知道城里人喝的这种东西”的内容可知,写父亲从不想让麦客割麦,到看到麦客没找到活,答应让他们割麦,而且也不还价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善解人意、朴实厚道的人;“他掏出两块钱来,说去供销社打壶啤酒来”“我提着壶买来了啤酒,父亲给老麦客倒了一碗”,写父亲掏钱买啤酒与麦客一同喝,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热情大方的人。
    3.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从“抹、接、看了看、贴、抿、砸吧、喝”可知是动作描写,“将嘴唇轻轻贴在碗边抿了一口,砸吧了一下嘴,然后扬脖咕咚咕咚地喝了个碗底朝天,看得出他喝得很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小麦客第一次喝啤酒时的动作、情态及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小麦客这一人物形象。
    4.考查赏析文题。
    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这要求能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本题认为“好”与“不好”均可,理由要充分。
    示例:认为原标题好,“麦客”交代了当时这一特殊的群体,“远行”一方面指的是父子麦客远离家乡到塬下来割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当年以父子麦客为代表的手工割麦的麦客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收割机跨区跨省收割所取代,传统麦客这一职业已渐行渐远,逐渐消失。用这一标题能更形象地表现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以及农村社会的变革进步。如回答不好,则必须要写出一个更新颖别致的题目,而且理由充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A)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B)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⑫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5.在整个事件中“我”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请补充完整。
    冷漠——( )——( )——感激
    6.结合上下文语境,从(A)和(B)两个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A)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建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B)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7.选文第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选文分析其作用。
    8.有人把文章的标题“良心”改为“父亲”,你觉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5. 不满 羞愧 6.(A)比喻的修辞,把父亲体内的疼痛比作肆虐的风暴,生动地写出父亲疼痛难忍,病情的严重。
    (B)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惦念和对自己不能给儿子美好人生的愧疚之情。 7.第一问:运用插叙
    第二问:交代了“我”冷血和憎恨父亲的原因,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照应,更突出父亲的形象(更突出了父爱的崇高),为下文我得知真相的愧疚做铺垫。 8.不可以,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兴趣,而“父亲”这题目就缺少这样的效果。
    【解析】5.此题考查对文章抒情线索的分析梳理。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根据情节发展而变化的,阅读文章,从第⑤段“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可知,“我”此时的心情是“不满”;从第⑪段“我的狭隘让我羞愧”可知,“我”此时的心情是“羞愧”。
    6.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体内的疼痛”比作“肆虐的风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病痛的折磨下痛苦万分,难以忍受的情态,从而突出了父亲病情的严重程度。
    (2)从“疼爱的目光”“浑浊的泪珠”可以判断出,这里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父亲目光里有疼爱,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牵挂与深爱;父亲“流泪”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没有给儿子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前程,对此他感到愧疚、自责,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对“我”的不舍与惦念。
    7.此题考查记叙顺序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指的是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阅读⑤⑥段内容可知,这两段运用插叙,回忆了父亲提前退休,让大哥顶班的往事。“我”跟哥哥因为父亲的安排,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哥哥工作稳定、生活安逸,“我”四处奔波、工作没着落。插叙部分交代了“我”对父亲有着深深不满的原因,使文章脉络清晰,情节更加完整,与下文父亲手术前的话相照应;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父亲的善良与“我”的狭隘;同时升华了主题,呼唤良心的回归。
    8.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回答本题,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谈。父亲因“我”是捡来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对别人家的孩子尽心照顾,无视“我”对他的怨恨,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我”因为对父亲有误解,所以对父亲不满、憎恨,甚至对生病的父亲冷漠相待;在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后才明白了父爱的伟大,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良心。“良心”一词是父亲形象的写照,父亲做人做事的宗旨就是讲“良心”,作者以“良心”为题,不仅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突出了父亲的形象,揭示和深化了主题。而以“父亲”为题,仅仅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
    保安老孙
    ①老孙是这学期才来我们学校的保安。他高大威猛,声若洪钟。不过,我对他的初始印象不太好。那天午休,我带两个学生到超市买班级用品,他不让学生出门,说必须有请假条。我说:“我带学生出门还要什么请假条啊。”他一本正经,一脸严肃,不为所动。无奈,学生写,我签字,粘在值班记录本上,才得以出门。“这个老孙头,真是迂腐。”带着学生走出大门,我仍然心绪难平。
    ②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③一天,我班的一个孩子和别班的孩子发生了矛盾,双方的家长也到了,在门岗室吵得不可开交。我们两个班主任再三调解,但是双方家长都不听,最后,我扔下一句“那你们就报警吧”,便转身离去。第二天,我上班比较早,刚到门岗室门口,只见老孙满面春风,他说:“昨天你班小孩的事我调解好了,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了呢!”“你?”我狐疑地看着他。“怎么?不相信啊?”于是,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叙述了一遍。“你们都是当事人,当局者迷嘛,对本班的孩子多少有些偏袒。但我是旁观者,旁观者清嘛。”他说得还文绉绉的。
    ④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发现他可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保安。
    ⑤其一,他热心肠,爱管闲事。自从他来了以后,门岗室除了承担以往的出入登记、查验往来人员身份的保安职责,他又主动承揽了好几项“业务”——失物招领,快递接收、登记、领取……
    ⑥由于工作性质影响,网购的快递送达时,我们做老师的不可能随时去取。如果在上课,我们只好嘱咐快递员放在门岗室,但这样,快递偶有丢失,大家为此烦恼不已。老孙来到后,和校长商量了一下,打印了“快递接收领取单”。快递员送来快递登记、签字,领取者领取时签字。这样一来,快递丢失的现象从此绝迹,大家皆大欢喜。老孙的威信瞬间提升,老师们上下班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
    ⑦今年,为管控学生的出入秩序,保证间隔一米,老师们轮流值班,但校园和班级消杀怎么能让老师们轮流做呢?上课期间不能进行;放学了,老师也要回家,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于是,爱管闲事的老孙主动把这个“美差”也承包了下来。接下来,他穿着防护服、身背喷雾器的身影就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⑧其二,他豪爽大气又感情细腻,嗓门大。有同事开玩笑说:“但凡你有需要,老孙就能做到。”确实,只要你需要,老孙就能做到;只要你开口,他就爽快应允,从不拒绝。老孙是个能人,似乎无所不能。谁的电瓶车有小毛病了,谁的自行车掉链子了,甚至谁家里的电路有问题了……他都手到“病除”。他就是一个超人!有同事和他开这样的玩笑,他爽朗大笑:“什么超人,我经历得多罢了!”
    ⑨老孙身材高大,健步如飞,好像是个粗人,但其实他心可细了。学生们停在校门口的电瓶车经常会出现钥匙忘拔的现象,老孙就将钥匙一一收好,放学等孩子们来取,还不忘嘱咐、教育一番。孩子们都敬重地喊他“孙爷爷”,而他呢,还要和孩子们幽默互动:“别叫孙爷爷,当我是孙悟空呢?!”
    ⑩对于他的热心,大家都过意不去,总会有人送给他一点小东西。一天下班,我骑上电瓶车刚要走,他拎着一个塑料袋过来了:“不知是谁送给我的萝卜干,脆香,送给你吧。”我怎么好意思要别人送他的东西呢,便百般拒绝。最后,只得同意他捏一根萝卜干放到我嘴里,他才放行。“哎哟,阳光和盐的味道刚刚好!”我惊叹。“哈哈哈……”他豪爽大笑。这个老孙,蛮有人情味的。初次的不愉快顿时化为云烟。
    ⑪“那个同学,喊你呢,排好队,保持距离!”他的大嗓门在校门口响起。
    ⑫他高大的身影,愈发高大了。一个普通的保安,能做得这样一身傲气,慷慨大气、有底气,且让人钦佩。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保安老孙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事件。
    10.请从不同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1.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老孙的形象特点。
    12.文章第③段是怎样刻画老孙的?请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9.老孙轻松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老孙热情替师生们解决各种小问题;老孙邀“我”品尝萝卜干,化解之前的不快。 10.①交代了“我”对老孙的第一印象-迂腐,欲扬先抑,使情节曲折。②为后文写“我”对老孙的关注做铺垫,引出下文写到的老孙的故事。③首尾呼应,与结尾“我”对老孙的赞美形成反差,突出老孙的形象。(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11.①老孙是一个热心、爱管闲事的人:主动揽下失物招领,快递接收、登记、领取,校园和班级消杀等工作,为其他人带来便利。②老孙是一个豪爽、大气、心细能干的人:为老师、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③老孙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与学生幽默互动。④老孙是一个智慧、有人情味的人:他能轻松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巧用萝卜干化解与“我”之间的不快。 12.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通过描写老孙满面春风的神态和他的语言,表现出老孙热情、直爽的特点;运用了间接描写,文中通过描写老孙的神态和介绍结果的语言,间接表现出调节结果很好,表现出老孙的智慧。
    【解析】9.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第一空,结合第③段“第二天,我上班比较早,刚到门岗室门口,只见老孙满面春风,他说:‘昨天你班小孩的事我调解好了,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了呢!’……”于是,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可知,老孙轻松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
    第二空,结合第⑦段“为管控学生的出入秩序,保证间隔一米,老师们轮流值班,但校园和班级消杀怎么能让老师们轮流做呢?上课期间不能进行;放学了,老师也要回家,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于是,爱管闲事的老孙主动把这个‘美差’也承包了下来。接下来,他穿着防护服、身背喷雾器的身影”可知,管控期间老孙热情替师生们解决各种小问题;
    第三空,结合第⑩段“一天下班,我骑上电瓶车刚要走,他拎着一个塑料袋过来了:‘不知是谁送给我的萝卜干,脆香,送给你吧。’……他豪爽大笑。这个老孙,蛮有人情味的。初次的不愉快顿时化为云烟””可知,老孙邀“我”品尝萝卜干,化解之前的不愉快。
    10.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理解。
    结合第①段的内容,“老孙是我们学校的保安……“‘我带学生出门还要什么请假条啊。’他一本正经,一脸严肃,不为所动。无奈,学生写,我签字,粘在值班记录本上,才得以出门”可知,老孙按规定阻拦跟“我”去买班级用品的学生出门,“我”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认为老孙迂腐,不懂得变通。为下文写“我”注意到老孙埋下伏笔;通过写保安老孙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事件,突出老孙的热心肠、豪爽大气、有人情味等品质,赞扬老孙有一身傲气,慷慨大气、有底气,让人钦佩。“迂腐”与后文的赞美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老孙的高大形象。同时与第⑩段“初次的不愉快顿时化为云烟”相呼应。
    1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结合第①段“老孙是我们学校的保安……“‘我带学生出门还要什么请假条啊。’他一本正经,一脸严肃,不为所动。无奈,学生写,我签字,粘在值班记录本上,才得以出门”可知,老孙按规定阻拦跟“我”去买班级用品的学生出门,表现老孙严格遵守学校规章秩序,按规定办事;
    结合第③段“第二天,我上班比较早,刚到门岗室门口,只见老孙满面春风,他说:‘昨天你班小孩的事我调解好了,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了呢!’……”于是,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叙述了一遍”,第⑤段“自从他来了以后,门岗室除了承担以往的出入登记、查验往来人员身份的保安职责,他又主动承揽了好几项‘业务’——失物招领,快递接收、登记、领取……”,第⑦段“为管控学生的出入秩序,保证间隔一米,老师们轮流值班,但校园和班级消杀怎么能让老师们轮流做呢?上课期间不能进行;放学了,老师也要回家,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于是,爱管闲事的老孙主动把这个‘美差’也承包了下来。接下来,他穿着防护服、身背喷雾器的身影”,可知,老孙轻松解决了学生之间的矛盾,主动承担快递接受和领取、校园消杀等差事,可看出老孙热心肠,乐于助人,爱管“闲事”;
    结合第⑧段“老孙是个能人,似乎无所不能。谁的电瓶车有小毛病了,谁的自行车掉链子了,甚至谁家里的电路有问题了……他都手到‘病除’”,第⑨段“学生们停在校门口的电瓶车经常会出现钥匙忘拔的现象,老孙就将钥匙一一收好,放学等孩子们来取,还不忘嘱咐、教育一番。……还要和孩子们幽默互动”,第⑩段“他豪爽大笑。这个老孙,蛮有人情味的。初次的不愉快顿时化为云烟”,第⑪段“‘那个同学,喊你呢,排好队,保持距离’”等,可看出老孙豪爽大气而又感情细腻,有人情味儿,幽默细致;
    结合第⑩段“一天下班,我骑上电瓶车刚要走,他拎着一个塑料袋过来了:‘不知是谁送给我的萝卜干,脆香,送给你吧。’……他豪爽大笑。这个老孙,蛮有人情味的。初次的不愉快顿时化为云烟””可知,老孙邀“我”品尝萝卜干,化解之前的不愉快。可看出老孙为人慷慨豪爽,乐于分享、待人友善,也表现出老孙的智慧。
    12.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答题格式为:描写方法+效果+人物特征+作者情感。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第③段中“满面春风”是对老孙的神态描写,“他说:‘昨天你班小孩的事我调解好了,他们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了呢’”“‘你们都是当事人,当局者迷嘛,对本班的孩子多少有些偏袒。但我是旁观者,旁观者清嘛’”是对老孙的语言描写,面对学生之间的矛盾,老孙用自己的方式轻松解决了,言语中流露出喜悦,因此“满面春风”;突出老孙性格直爽,乐于助人,热心、爱管闲事。同时,老孙的语言间接交代了学生闹矛盾的结果,是老孙帮着解决的,表现了老孙的智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个子,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她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翠侧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13.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14.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拇指和食持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妈妈总是把她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小翠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15.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有什么作用?
    16.读完全文,你认为小翠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一下。
    【答案】13.由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美景;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的样子,以及他们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小翠身患残疾,但依然在窗前为社会好人作画;佳佳画笔下的小翠在风中静静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样子。 14.D 15.①照应标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
    ②使任务形象更鲜明,写出了矮个子和高个子帮居民冲洗供热管道后高兴得样子,体现了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 16.心思细腻、内心善良、热心帮助别人:小翠在福利院做公益时,主动帮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佳佳;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用一支画笔画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上的好人好事;积极乐观:小翠虽然残疾,但仍积极面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标题“风景”一语双关,既指小翠所看到的美丽的生活实景,还指人物的美好品质,了解这一点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即可。
    根据第①段“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这是小翠醒来后隔窗所见道德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风景;
    根据第⑤⑨段“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等语句可知,“风景”指她所见到的两个工人为赶紧供上暖在井里工作以及他们在阳光下微笑的风景;
    根据第⑩段“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目: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佳佳画笔下自己的样子,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可知,“风景”是指福利院的佳佳能捕捉到小翠在风中静静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样子;
    根据第⑧⑨段“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她坐轮椅,因此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以及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可知,“风景”是指小翠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依旧为好人作画,这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14.考查对小说中相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B.根据“小翠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联系第②⑤段“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等语句可知,通过对小翠的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写一高一矮两个工作人员的艰辛做铺垫;本项的“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15.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画线句与题目“风景”相照应,两个维修工作站在阳光里微笑,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引出后文小翠发现他们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泉市好人,为他们作画的情节。所以画线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
    两人在阳光下微笑,表现了他们修好了暖气管道,看到居民家里重新暖和起来高兴的样子。他们脸上的笑容,表现了这两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两人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是他们给居民们带来了温暖,小翠把他们称作是“温暖的使者”。所以画线句点明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上那些像这两位维修工一样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第③段“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可以看出小翠的善良、热心,她愿意主动去帮助一个福利院里的孩子,她是乐于助人的;
    根据第⑨⑩段“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发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已,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以及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秋天,小翠作为获奖作者代表,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颁奖仪式”可知,小翠所画内容温馨感人,还获了奖;可以看出她画艺的高超,对生活的观察力强,心思细腻,可以用一支画笔画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根据第⑧段“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她坐轮椅,因此妈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可知,小翠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再结合第②段“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画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可知,小翠想用画笔将好人好事画在画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面对生活积极而乐观的人。
    (五)阅读《教数学的“语文老师》,完成下面小题。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 “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盖头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①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⑬②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7.说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8.阅读选文第④—⑧段,根据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9.结合语境,品析选文中画线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1)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2)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20.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7.第①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表达了“我们”对老陈的敬佩之情。 18. 示例:①低落畏惧: ②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③若有所思(注意字数要与表格所给示例相同) 19.(1)画线语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陈在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2)“狂妄”原指极端的自高自大,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体现了他的睿智和良苦用心。 20.老陈幽默风趣,语言诙谐,令“我们”合不拢嘴;老陈学识渊博,巧对对子,让“我们”膛目结舌;老陈教学有方,语数融合,使“我们”聚精会神。
    【解析】17.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
    本文题目是“教数学的‘语文老师’”,开头点明老陈就是这个老师,开篇点题;“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表明了老陈的特点,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总领全文;“教得最好”是我对老陈的评价,表达了“我们”对老陈的敬佩之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1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已知信息“自我示弱,常规教学”对应第④⑤段,“改变方式,自我调侃”“开心快乐”对应第⑧⑨段。
    第①空:根据⑤段的“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和⑥段的“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可知,“我”们依然不兴奋,对数学心生畏惧;
    第②③空:结合⑦段的“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和⑧段的“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可概括出,老陈用板书劝勉启发我们,我们若有所思。
    19.本题考查对语句赏析。
    (1)“我们笑得合不抚嘴”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我们的快乐;“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则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陈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突出了老师的高超的教学水平。
    (2)“狂妄”一词,原是指极端的自高自大,作者采用了贬义褒用的方法,形象地写出老陈极其得意的神情,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用心良苦。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第⑤段“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第⑫段“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第⑯段“‘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可知,老陈巧对对子,让我们佩服,可知他学识渊博。
    由第⑥段“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第⑩段“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盖头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可知,陈老师学识渊博,课堂风趣幽默,许多跨学科的知识能够信手拈来。
    由第⑨段“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和第⑰段“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可知,老陈热爱教学,关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教学有方。据此回答皆可。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妈是个菜贩子
    邹华卫
    ①许朵的叛逆,是从厌烦“菜贩子老妈”开始的。
    ②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
    ③不过许朵老妈的菜摊,经营得真不错。她做买卖诚实,人又热情活络,很快就从菜摊发展到菜店,后来拥有十多家连锁店。但在许朵看来,老妈骨子里是暴发户,不管老妈的职业还是素养,都不值得敬重,以至于坚决要让自己和老妈的人生拉开距离。
    ④读到高中,许朵坚决要求住校。老妈不同意,说:“牟卉卉跟你一个班,人家咋不住校?”许朵“哧”地冷笑一下,压根不想服从。最后老妈拗不过许朵,只好依她住校。但让许朵没有想到的是,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天阴沉沉的,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路边的小树也垂着枝条,没有一丝生气。坚持住校就是想离老妈远一点儿,可是一天没过,又被罩在她的影子里了。
    ⑤因为卖菜的老妈,许朵不由自主地在同学面前显出自卑,甚至承受不了一些善意的玩笑。在大家聊起老爸老妈的时候,她便找借口溜出去。由此,许朵对老妈的忌恨又多了一重。
    ⑥而老妈还是老妈,又跟学校管后勤的校长扯上,零利润为学校食堂送菜。老妈得意洋洋地对许朵说:“你们校领导说了,你吃饭不用花钱,想吃啥就去吃啥。”
    ⑦许朵简直要崩溃了,但这次,她默然不语,只是坚决不肯再去食堂,而宁愿去学校门口那些不卫生的廉价小食店吃。结果没几天就吃坏了肚子,患了急性肠炎。
    ⑧至此老妈终于知道许朵的抗议行为,她又气恼又意外,哆嗦着嘴唇,抬起手掌,可看着许朵苍白的小脸儿,还是无力地放了下来,叹口气,转身走了。这样的抗争之后,许朵觉得再多花一分钱就是对老妈的妥协与认输。她分外努力,只想远远地逃离老妈。
    ⑨可到底是长身体的时候,功课越来越紧张,到了高二上学期,许朵明显出现营养跟不上的疲累。恰在这个时候,牟卉卉的老妈找到许朵,以一个母亲的急切央求道:“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
    ⑩许朵过意不去,可看着牟卉卉老妈祈求的眼神,她还是点了头。许朵想,这才是爱孩子且有素养的妈妈,不像自己老妈,是个卖菜的,永远不考虑后果,总把事情做得那样浅薄。
    ⑪于是,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
    ⑫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许朵很兴奋,去答谢牟卉卉老妈。没想到牟卉卉老妈微笑着揽过许朵的肩膀说道:“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
    ⑬这些话,一句一句戳在许朵心窝里。
    ⑭话语如蚕,心似桑叶。
    ⑮真的,老妈有什么错,她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赚血汗钱,过好自己的生活,竭尽全力爱自己的孩子……
    ⑯许朵简直想给自己一耳光。
    ⑰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
    (选自《意林》2022年第3期,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梳理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过程。
    读初中时,①__________→读到高中,忌恨老妈→高考之后,②__________。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
    23.结合全文,探究“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这句话的含义。
    24.牟卉卉老妈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5.简要分析许朵总想逃离老妈的原因,说说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
    【答案】21. 厌烦(嫌弃、讨厌)老妈 理解(心疼、敬重)老妈 22.示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乖巧”“服服帖帖”等词语,将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菜在老妈手里的情态,表现了老妈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特点,也反衬出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 2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牟卉卉老妈的话像蚕吃桑叶一样,啃食着许朵的心,使许朵的内心深受触动,幡然悔悟。 24.示例:①牟卉卉老妈这一形象和许朵老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许朵对老妈的厌烦心理。②推动情节发展,为牟卉卉老妈给许朵送餐及下文点明事件的真相埋下伏笔。③侧面烘托了许朵老妈的形象,使小说曲折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25.许朵想逃离老妈,是因为她对老妈所从事的卖菜职业有错误认识,认为“不值得敬重”。这个故事揭示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都是美丽的,值得尊重的”这一主题。
    【解析】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读初中时”,找到第②段“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根据许朵对老妈的称呼“卖菜的”,许朵的行为“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可知许朵厌烦(嫌弃、讨厌)老妈;
    第④到⑧段写读到高中,忌恨老妈;
    根据题干提示“高考之后”,找到第⑪段“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一所远离家乡的一流大学”,第⑫段“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第⑰段“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许朵愣了愣,过去接过老妈手里的菜,轻声说:‘妈,你歇着去,我来吧。’”等语句可知,许朵高考后从牟卉卉老妈那里得知其送饭原因,许朵理解了老妈,变得心疼、敬重老妈。
    2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菜在老妈的手里是那样乖巧,服服帖帖地任由老妈侍弄”一句赋予菜以人的情态(乖巧、服服帖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⑰段“看老妈正弯着已然有些佝偻的身子,跟员工一起码菜”可知,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干活得心应手,菜被熟练的摆放,表现了许朵老妈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特点;
    联系第②段“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第⑫段“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第⑰段“那天下午,许朵第一次去了老妈的菜店”等语句可知,许朵高考后从牟卉卉老妈那里得知其送饭原因,第一次来到老妈的菜店,看到老妈工作的场面,反衬出许朵对老妈的情感变化(由厌弃到理解)。
    2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第⑭段“话语如蚕,心似桑叶”,联系第⑨段“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第⑪段“牟卉卉老妈每天中午都送来丰盛的午餐,让许朵有了足够的体能,加上要远离老妈的动力,许朵的状态越来越好,高考时发挥出超常水平”,第⑫段“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等语句可知,许朵高考后从牟卉卉老妈那里得知其送饭原因,理解了老妈的良苦用心,将得知真相后心里的感受(听了牟卉卉老妈的话的感受)比作蚕吃桑叶,啃食着许朵的心;表现了许朵的内心深受触动,幡然悔悟,理解了老妈的不易与对自己深沉的爱。
    2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第②段“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嫌她不似同学牟卉卉的老妈,举手投足,一股文化人的范儿。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将卖菜的老妈与带有文化范儿的牟卉卉老妈形成对比,突出许朵对老妈的厌烦;
    联系第⑨段“朵朵,卉卉也住校了,可她不许我中午送饭,这样营养怎么能跟得上呢?阿姨求你,跟她做伴儿吃饭好不好,卉卉说了,只要你同意我给你们俩送饭,她就让我送”,第⑫段“朵朵呀,你真把你老妈逼急了,就为你的吃,来求我求卉卉想了这个法子”可知,正是有了牟卉卉老妈这一人物才有了后文牟卉卉老妈给许朵送餐及告知许朵真相的事,这一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明事件的真相埋下伏笔;
    联系第⑫段“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可知,牟卉卉老妈告诉许朵老妈是许朵值得自豪的老妈,侧面烘托了许朵老妈的形象,使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25.本题考查主旨。
    根据第②段“读初中时,许朵私下里叫老妈‘卖菜的’”“一想到卖菜的,许朵就巴不得离老妈远远的”,第④段“开学时,老妈不仅自作主张执意开车送她到学校,还一见如故地和班主任聊上了。她那卖菜的大嗓门一嚷嚷,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于是开学当天,全班都认识了许朵——她妈是卖菜的,是家喻户晓的‘诚信菜店’的老板娘。许朵简直沮丧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等语句可知,许朵总想逃离老妈的原因是许朵认为老妈从事的工作“卖菜”低人一等,对卖菜职业有错误认识,认为“不值得敬重”;
    第⑫段牟卉卉老妈所说的话揭示主旨“孩子你想想,卖菜怎么了,靠自己劳动把生意做得这么大,不值得你自豪吗”,即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靠劳动致富,都是值得尊重、骄傲、赞美的。
    (七)小说阅读。
    第一份工资
    曾祥伍
    ①父亲把一个鸡蛋夹到他的碗里,说,我给你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你愿意去吗?他惊讶地看了父亲一眼,没有说话。
    ②不知道中了什么邪,高二的下学期开始,平时成绩挺优秀的他迷上了网络游戏,开始还瞒着家里,隔三岔五地过过瘾。后来竟然一头扎进网吧,玩得昏天地暗最长的一次是两天两夜没下线,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③班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母亲的眼泪似乎要将整个家淹没,而父亲的咆哮就像闷热夏天里的干雷,足以把桌子上的碗震落下来。换回来的却是他的一句话——我不想读书了,读书没意思。整个家立即像掉进了冰窟窿。可是,恨透了网吧的父亲竟然说为他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他会信吗?直到父亲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他确信父亲不是在讽刺他,才犹豫地点了点头。
    ④第二天早上,父亲送他去网吧。他发现竟然是他以前经常光顾的那家网吧。父亲似乎跟这里的人很熟,对一个中年人说些多多关照之类的话后就走了。
    ⑤中年人问他能干什么,他红着脸半天说不出话来。他除了会玩游戏之外,其它电脑知识一无所有。中年人看出了他的窘相,就说你什么都不会,怎么能在这里打工呢?要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我不会收你的。你先从最简单的收费开始吧。
    ⑥长那么大,他第一次听到这么刺耳的话。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损害,他差点扭头就走了。
    ⑦可是,他最终点了点头。
    ⑧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之旅。但是他发现就算是收费这样简单的事情要做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按照中年人的吩咐,他要面带微笑,辨别钱的真伪,然后打卡。动作稍微慢一点,还会受到顾客的呵斥。有时候他站了一天,腰酸背疼的,刚想坐下休息一会,中年人就会走过来说,这里要求站着服务。他原本以为到网吧打工,没事的时候可以上上网,现在他发现想错了。即使没事,中年人也不允许他离开岗位半步,更不用说玩游戏了。他觉得中年人对他太苛刻了,稍微犯点小错,或者动作慢些,就会遭到训斥,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客气地对他说,如果下次还这样,就扣发工资。每当这时候,他就会思念起他的老师来。老师是多么耐心啊,从来不会用那么强硬的语气跟他说话。
    ⑨晚上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了一桌好饭。父亲特意开了瓶酒,说是为了庆祝他找到第一份工作。看着眼睛红红的母亲,强作笑容的父亲,他没有接父亲递过来的酒杯,埋下头默默地扒饭。也许是站了一天有些累了的缘故吧,他第一次觉得母亲做的饭是那么有味道,以前,他总是埋怨母亲做的饭不好吃。
    ⑩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在静静地上网,网吧里只听得见电流的声音。他百无聊赖地站着。这时,他发现一位大娘走了进来。她绕室内走了一圈,然后在一位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旁边停了下来。少年因为专注于游戏,竟然没有发觉旁边站了个人。接着,他看到了不敢相信的一幕。这位大娘在少年旁边看了一会儿,竟然哭着给少年跪下了。大娘的哭声惊动了所有的人,大家都停止了上网。在大娘断断续续的哭诉中,他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大娘是从乡下来的,少年是她的儿子,她千辛万苦挣钱给儿子进城读书,可是儿子却用来上网,已经有差不多一个学期没进教室了,而她一直还蒙在鼓里。大娘是来求儿子去读书的。他看到豆大的汗粒从那位少年的额头上滚落,而大娘那撕心的声音撞击着他的心,他感觉眼睛潮潮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刻,他内心深处开始厌烦起网吧来。每天重复做着单调的一件事,远没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有滋味,但少年的执拗使他不想跟父亲开口说什么。
    ⑪一个月终于过去了。这天,他问中年人,能不能把这个月的工资结了?
    ⑫怎么了?想打退堂鼓?这点苦都吃不了,你今后还能干什么?中年人一点都不客气。
    ⑬我想继续读书去。他嗫嚅着。
    ⑭中年人思考了一下,说,按规定,三个月试用期结束才能开工资的,这也是我当初与你父亲谈好的。不过,你的情况特殊,可以考虑。
    ⑮就这样,他拿着从中年人那里领来的第一份工资——500元钱,回了家。
    ⑯第二天,他把钱交到父亲手里,说我读书去……
    ⑰现在,当他坐在高大的写字楼里,读着自己喜爱的书,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便常常想起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来。当然,他也是事后才知道,他所谓的第一份工资,其实是父亲自己掏的腰包,只不过是搞艺术的父亲换了一种形式艺术地给了他而已。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了沉迷网络游戏不想读书的他在父亲安排下,在网吧工作,最终回心转意重返课堂读书的故事;
    B.文中特意交代他平时成绩挺优秀这一细节,说明他学习基础好,与他成绩的一落千丈形成对比,交代了父亲为他找一份网吧工作的原因;
    C.最后一段的第一个“艺术”是说父亲的工作性质;后一个“艺术”是说父亲教育儿子采用了富有创造性的巧妙方式;
    D.本文写出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从初见老板,自尊心受伤害到遭遇老板训斥,厌烦网吧,再到看见大娘跪劝儿子,思念老师,最后结领工资,决定出自学校。
    27.小说以父子间的问话开头,有何妙处?
    28.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班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母亲的眼泪似乎要将整个家淹没,而父亲的咆哮就像闷热夏天里的干雷,足以把桌子上的碗震落下来。
    (2)看着眼睛红红的母亲,强作笑容的父亲,他没有接父亲递过来的酒杯,埋下头默默地扒饭。
    29.小说结尾写“其实是父亲自己掏的腰包,只不过是搞艺术的父亲换了一种形式艺术地给了他而已”,通读全文,说说父亲教育儿子的“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26.D 27.①开头写父亲主动送儿子去网吧打工,照应文题“第一份工资”;②以父子问话儿子惊讶的反应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起下文儿子对染网瘾经过的回忆及对父亲送儿子去网吧打工这一举动的疑虑。 28.(1)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母亲的眼泪夸张到能“淹没整个家”的程度,形象写出了母亲泪水纵横、心灵崩溃的无助与痛心;把“父亲的咆哮”比作“闷热夏天的干雷”,生动写出了父亲内心难以遏制的愤怒。
    (2)运用神态、动作描写。 “眼睛红红”, 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弃学的痛惜,并为儿子过早踏入社会工作、经受心灵磨练而感到不舍和心疼。“强作笑容”写出了父亲内心痛楚而又顾及儿子心理感受故作高兴的模样。“埋头”“默默”则写出了儿子内心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省,以及对父母难以言说的的愧疚与悔恨。 29.①教子有方、用心良苦。当儿子误入歧途时,没有多余的说教也没有过激的逼迫,而是将儿子送往经常逗留的网吧,让他深切体会不读书而又无真实本领根本无法在社会立足,也无法受人尊重的道理,从而让儿子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成长;②尊重儿子,理解儿子。虽然事先和网吧老板商量好,并且自己出资预付好儿子的“第一份工资”,却没有向儿子说破,打消儿子认为父亲此举是在讽刺他的疑虑,让儿子有了更真实的打工体验。③心思巧妙、计划周密。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让沾染网瘾的儿子深入网吧,感受网吧生活的无聊空虚,并安排网吧老板的“故意刁难”,让儿子体验社会的人情冷暖,感念身边师长的深重恩情和校园生活的温馨幸福。
    【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根据第⑧段中“他觉得中年人对他太苛刻了,稍微犯点小错,或者动作慢些,就会遭到训斥,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客气地对他说,如果下次还这样,就扣发工资。每当这时候,他就会思念起他的老师来”可知,他遭遇老板训斥时开始思念老师;根据第⑩段中“这位大娘在少年旁边看了一会儿,竟然哭着给少年跪下了”“而大娘那撕心的声音撞击着他的心”“这一刻,他内心深处开始厌烦起网吧来。每天重复做着单调的一件事,远没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有滋味”可知,看见大娘跪劝儿子,他开始厌烦网吧。所以,选项中“遭遇老板训斥,厌烦网吧,再到看见大娘跪劝儿子,思念老师”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故选D。
    27.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作答时,结合文章开头段的一般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照应标题或是结尾;引起下文等),然后结合段落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开头段中“我给你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此处照应标题“第一份工资”;“你愿意去吗?”父亲问儿子是不是愿意去网吧工作,引出下文对父亲给他找工作原因的叙述以及他对网吧情感的转变;“他惊讶地看了父亲一眼,没有说话”,以儿子惊讶的反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28.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1)“班主任三番五次地登门,母亲的眼泪似乎要将整个家淹没”,将母亲的眼泪夸张到能“淹没整个家”的程度,这是运用了夸张,写出了母亲流泪之多、心灵崩溃的无助与痛心;“父亲的咆哮就像闷热夏天里的干雷”把“父亲的咆哮”比作“闷热夏天的干雷”,很明显运用比喻手法;而“足以把桌子上的碗震落下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父亲咆哮声音之大,也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知道了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后的愤怒与痛心。
    (2)“眼睛红红”是对母亲的描写,母亲想到儿子不去读书,小小年纪就要去网吧打工经受社会的磨炼,不禁伤心落泪,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弃学的痛惜,并为儿子过早踏入社会工作、经受心灵磨练而感到不舍和心疼。“强作笑容”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父亲为儿子不想去读书而痛心,但是今天是儿子第一天上班,强忍着内心的痛楚来庆祝他找到第一份工作。“埋下头默默地扒饭”是对他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联系第⑧段“他觉得中年人对他太苛刻了,稍微犯点小错,或者动作慢些,就会遭到训斥,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客气地对他说,如果下次还这样,就扣发工资。每当这时候,他就会思念起他的老师来。老师是多么耐心啊,从来不会用那么强硬的语气跟他说话”可知他遭遇训斥时思念老师,“埋下头默默地扒饭”这一表现反映出他内心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省;结合第⑨段中“他第一次觉得母亲做的饭是那么有味道,以前,他总是埋怨母亲做的饭不好吃”分析,可知这句话写出了他内心难以言说的对父母的内疚与悔恨。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要分析父亲教育儿子的“艺术”就要梳理情节,结合整个教育过程,分析父亲的做法"艺术”在哪里。
    通读全文,由第①段“我给你找了一份网吧的工作,你愿意去吗?”和第②段“不知道中了什么邪,高二的下学期开始,平时成绩挺优秀的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可知,儿子误入歧途,父亲没有多余的说教也没有过激的逼迫;
    由第④段“他发现竟然是他以前经常光顾的那家网吧”和第⑤段“他除了会玩游戏之外,其它电脑知识一无所有。中年人看出了他的窘相,就说你什么都不会,怎么能在这里打工呢?要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我不会收你的”可知,父亲用心良苦,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深切体会不读书而又无真实本领根本无法在社会立足;
    由第⑧段“动作稍微慢一点,还会受到顾客的呵斥”“他觉得中年人对他太苛刻了,稍微犯点小错,或者动作慢些,就会遭到训斥,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客气地对他说,如果下次还这样,就扣发工资”和第⑩段“他内心深处开始厌烦起网吧来。每天重复做着单调的一件事,远没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有滋味”可知,他心思巧妙,让儿子体验社会的人情冷暖,有真实的打工体验,并使儿子感念身边师长的深重恩情和校园生活的温馨幸福;
    由第⑰段“他也是事后才知道,他所谓的第一份工资,其实是父亲自己掏的腰包”可知,父亲虽然事先和网吧老板商量好,并且自己出资预付好儿子的“第一份工资”,却没有向儿了说破,打消儿了认为父亲此举是在讽刺他的疑虑,可见父亲尊重儿子,理解儿子。
    (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十六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更多的却似乎不是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
    ③她对母亲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着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口到房门,短短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然后用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了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几个月里,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隔。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十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
    (选文有改动)
    30.阅读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3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采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补充交代了积压在她心里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一内容。
    B.文章中的外婆、母亲和“她”都是同一类人,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而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C.本文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展开对“母爱”的回忆,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题目,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2.赏析文中处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母亲几乎是即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
    33.如何理解“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这句话的含义?
    34.有人认为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实更需要一个快乐的母亲,一个首先懂得爱自己的母亲,可是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的母亲都是为孩子,为家庭付出所有,直到油尽灯枯,挥手告别。那么,你希望你的妈妈是爱她自己多一点,还是爱你和家人多一点?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答案】30.①认为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了外婆去世的难过。②与母亲重归于好,变得快乐明媚。③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31.B 32.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至少要答到两个描写),通过母亲质朴的语言,推门动作的迅速,慌乱的眼神,直接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爱护/忧虑,表现母亲对子女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爱意。 33.每个女人做了母亲,便会将自己的全部交给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哪怕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自己为子女时不能及时回报母亲,而自己为母亲时一腔感情更多的是倾注在孩子身上,一代又一代,一直如此,不停地重复,辜负母亲的同时,也在被自己的孩子辜负,却又是心甘情愿的。 3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要点为首先要表态,其次要举出自己某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结合题干提示,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由题干“外婆去世的时候”可将答案区域确定在第②段。根据“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十六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知,外婆去世的时候,她非常伤心,母亲放心不下她,日夜守在她身边。据此情节可概括为“认为母亲对她的担心超过了外婆去世的难过”。
    由题干“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可将答案区域确定在第⑤段。根据“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中的“嘻嘻地笑”“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可知,当她要求和母亲一起睡时,她心中对母亲的隔阂已经消失了,其心理可概括为“与母亲重归于好,变得快乐明媚”。
    由题干“初夏的时候”可将答案区域确定在第⑥段。由“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她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等内容可知,在心路历程测试到最后一个目标时她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的瞬间,她内心如刀割般难受。据此,这个情节可概括为“参加‘心路历程’活动,在最后舍弃了母亲”。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B.根据第⑧段“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可知,我和母亲一样,都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而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由第②段“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十六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她记得很清楚,在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等内容可知,文章写外婆的叮咛,表达了外婆对女儿的爱。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外婆“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而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故选B。
    3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划线句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是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推门动作的迅速;“几乎”“即刻就”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听到她招呼自己时的着急;“眼神里有些慌乱”是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以为女儿出了什么问题时的惶恐;“怎么了?做噩梦了?”是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忧虑和焦灼。联系第④段“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喊了一声‘妈’”可知,在母亲听到孩子清晨的呼唤后,立即前去询问情况,通过母亲质朴的语言,推门动作的迅速,慌乱的眼神,直接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忧虑;结合下文的“母亲的爱,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可知,这些描写都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
    3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理解,同时也是对标题含义的理解。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文章第②段写母亲在外婆去世时却“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而第⑥段写在心路历程测试到最后一个目标时,她却“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由这些内容可知,“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的表面含义是:母亲为了爱我,辜负了她的母亲;我为了爱我女儿,辜负了我的母亲。由第⑧段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负了最爱自己的人”,第⑨段“原来,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却永远无怨无悔”可知,“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的深层含义是:每个女人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便会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即便是得不到回应也无怨无悔;自己作为子女时总是不能及时的回报母亲的爱,作为母亲时将心血放在下一代,一代一代的循环往复,辜负母亲的同时,也在被自己的孩子辜负,却又是心甘情愿的。
    3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题要点为首先要表态,其次要举出自己某个生活场景中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我希望妈妈爱我和家人多一点。妈妈是我的天使,我希望妈妈的爱能陪伴在我成长的每一天。当我委屈的时候,可以躺在她怀里哭泣;当我失败的时候,她能帮我轻轻地抹去眼泪;当我成功的时候,能和她一起分享我的快乐。妈妈是家庭的主心骨,她对家庭的无私的付出,让我们家变得更加的温馨美好。
    示例2:我希望妈妈能爱自己多一点。妈妈为孩子、为丈夫、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不想妈妈为了我和家人而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和健康。妈妈。请你多爱自己一点,做个快乐的、健康的妈妈吧!
    (九)勇者赴朝,舍身搭建烈火红桥!感受抗美援朝的伟大,完成下面小题
    烈火红桥
    ①敌人几天几夜沿线倒汽油,专门烧桥,烧材料场,烧山。烧不同炸,炸是炸桥不炸料,烧是桥料一火光。战士们把凝固汽油弹叫“绝户弹”。它甩下来就是一片,像是一滩滩鸡蛋黄子,粘糊糊的,噗哧一声,油一蹦,蹦得满排架满木垛,满桥梁帮子都是。这东西沾上丁点火星子就燃烧,接着炸弹一落地,大桥就烈火焚烧,把全线指战员气得要炸。敌人是决心要把大桥炸断,妄图把要塞桥梁从军事地图上勾掉。
    ②在此关头,前线战事紧急。指挥局特急电报、电话,星火般地催来,要满浦线拼命打赢抢通这一仗。早上指挥局首长又一次电话指示,黎明前一定要把被堵的重型武器、炮兵和坦克部队抢过满浦线,这是死命令,一个小时也不能误点,一定要按原计划三天以内到达前沿!
    ③目前,就数满浦线上的无名川大桥困难最严重:桥高难修,材料和工程量大,现场窄,摆不开许多人马;不到二十四小时,敌人两把大火,烧了几百根枕木;后方线路被炸,材料调运不赢。看来二十二点前突不上来。
    ④郭铁一直坐在掩蔽所等电话。宁静的天空,连个敌机影子也不见,这反倒给郭铁带来了非常重的压力。表针在他眼前喀喀地响,嗖嗖地飞。人到渴极了的时候,多么需要水呀!哪怕是一滴浊水润润唇舌也是好的;郭铁这时的心情就是如此。时间,一秒秒地折磨着他,好象有一群群小虫子,爬过他的知觉器官,爬进他的心房,咬着他的心。要是没有这部电话,要不是期待着的好消息将从电话中传来,他哪里会有这大的耐性,在这紧急关头等待呵!对郭铁来说,等待是一种无声的折磨呀!
    ⑤终于,电话铃响了,郭铁抓起耳机子话就出口了:“黄科长吗……”作战科黄科长告诉他,六连、线路连调给他指挥,参谋长拨的料,至早也得二十二点以后。郭铁急得心往下沉,可是接着听说从桥南一营线路连给调一部分料,又使他乐得不行。热汗冷汗混着往下淌。料是个大问题呀!
    ⑥“嘿!”郭铁把耳机子一撂,跑出掩蔽所,往现场奔去。心想:“管它多少,来一根枕木我摆一根,我一根一根地抢!”
    ⑦正当三个连队大摆战场火热突击的时候,三个山头报警的枪声接连地响起来,这时就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旱雷般的马达声,向无名川大桥滚过来,部队立刻进入待避工事和山根下。敌机群压顶了,高射炮阵地鸦雀无声。郭铁一时莫解地嘀咕:“怎么还不打?”话犹未了,天空掣起闪电,刷地一亮。探照灯射出的雪亮光柱,在天空急速地扫射着,又急速地密集在一点,就见光圈里美帝四架战斗机掩护着一架B-29型重轰炸机,正向投弹水平下降着。敌机一进入光圈,就慌张起来,准备脱身。英雄的炮兵战士,哪里容得它逃。说时迟那时快,高射炮集中火力开火了。一颗颗炮弹,拖着火红的流子,彗星群般地飞上天去,开锅似的在天空爆炸开来,一下子把敌机包围了。漆黑的夜空,一霎时红光闪闪,霹雷滚动,把这群强盗打得懵头转向,阵脚全乱了。显然敌人没有估计到,在一向横行无忌的小小无名川,竟遭到如此猛烈的打击。顺白亮的光柱望上去,看它们多狼狈,灰溜溜的像小偷,刷青的脸儿,摇晃着身子,正在拼命地往高空钻着逃命。
    ⑧一顿高射炮弹打的使战士们心花怒放。他们吐出憋了几十天的闷气,乐呀!笑呀!闹呀!跳呀!一个个劲头绷绷足,腰干棒棒硬。
    (节选抗美援朝小说《激战无名川》)
    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敌人要把要塞桥梁彻底炸断烧毁的企图,交代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B.第④段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主人公郭铁在等待中极不耐烦的状态。
    C.郭铁接电话后“热汗冷汗混着往下淌”,体现了形势危急,虽有希望,但困难更重。
    D.最后一段用短句描写战士们的欢乐,表现了战士们对敌人蔑视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6.文章首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绝户弹”?请简要分析。
    37.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表针在他眼前喀喀地响,嗖嗖地飞。(赏析加点词语)
    (2)看它们多狼狈,灰溜溜的像小偷,刷青的脸儿,摇晃着身子,正在拼命地往高空钻着逃命。(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8.结合抢通无名川大桥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概括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3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烈火红桥”含义的理解。
    【答案】35.B 36.①体现凝固汽油弹的危害之大,表现战争环境的残酷;②敌人的狡猾和凶恶;③突出修桥的危险艰难;④从侧面烘托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答出三点即可) 37.(1))“喀喀”“嗖嗖”运用拟声词,形象的写出了郭铁等待上级指示电话时焦急万分的心情,突出了抢通无名川大桥任务艰巨却又时间紧迫的特点。
    (2)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突遭受我军高射炮火打击狼狈逃窜的情景,表现了战士们痛打敌人的坚决果断,解气解恨。 38.示例一:①面对敌人疯狂轰炸,投掷燃烧弹,战士们没有退缩,体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奋不顾身、视死如归)。②没有修桥材料,时间非常紧迫,施工场地狭窄险要,无法展开,体现了战士们执行命令坚决果断。③敌人轰炸机来袭,迎头痛击,体现战士们的机智灵活。
    示例二:抢通无名川大桥所克服的重重困难:敌人疯狂轰炸,投掷燃烧弹;没有修桥材料,时间非常紧迫,施工场地狭窄险要,无法展开;在施工中,敌人轰炸机偷袭。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执行命令坚决果断、机智灵活的优秀品质。 39.“烈火红桥”表层义是烈火烧红了通往前线的无名川大桥,深层含义是战士们抛洒热血,争分夺秒,用生命抢通大桥的英雄壮举,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视死如归、智勇双全)精神的赞美。
    【解析】3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第④段中,“表针在他眼前喀喀地响,嗖嗖地飞”是夸张手法。本段没有比喻手法,“时间,一秒秒地折磨着他,好像有一群群小虫子,爬过他的知觉器官,爬进他的心房,咬着他的心”,没有本体,只是写了他的感受,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第④段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36.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首段中的“它甩下来就是一片,像是一滩滩鸡蛋黄子,粘糊糊的,噗哧一声,油一蹦,蹦得满排架满木垛,满桥梁帮子都是。这东西沾上丁点火星子就燃烧,接着炸弹一落地,大桥就烈火焚烧”体现了体现凝固汽油弹的危害之大,表现战争环境的残酷。
    联系“敌人是决心要把大桥炸断,妄图把要塞桥梁从军事地图上勾掉”可知,突出了修桥的艰难危险。
    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没有放弃,一定要把桥修好,可知又从侧面烘托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37.考查语句赏析。
    (1))“喀喀”“嗖嗖”是拟声词,模拟的是表针行走的声音。联系第④段中的“哪怕是一滴浊水润润唇舌也是好的;郭铁这时的心情就是如此”可知,形象地表现了郭铁等待上级指示电话时的焦急万心的心情。联系第③段中的“后方线路被炸,材料调运不赢。看来二十二点前突不上来”可知,突出了抢通无名川大桥任务艰巨却又时间紧迫的特点。
    (2)“灰溜溜的像小偷”把敌人的飞机比作小偷,这是比喻。“刷青的脸儿,摇晃着身子,正在拼命地往高空钻着逃命”把飞机人格化,这是拟人。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敌人的飞机遭到我军高射炮打击时狼狈逃窜时的情景。联系“他们吐出憋了几十天的闷气,乐呀!笑呀!闹呀!跳呀”可知,表现了战士们痛打敌人的坚决果断,解气解恨。
    3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阅读启示。本文描写的是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根据第①段中“敌人几天几夜沿线倒汽油,专门烧桥,烧材料场,烧山……炸弹一落地,大桥就烈火焚烧,把全线指战员气得要炸”,面对敌机狂轰乱炸,烈火焚烧,战士们毫不退缩,坚守阵地,可见们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根据第③段中“无名川大桥困难最严重:桥高难修,材料和工程量大,现场窄, 摆不开许多人马;不到二十四小时,敌人两把大火,烧了几百根枕木;后方线路被炸,材料调运不赢。看来二十二点前突不上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战士们依然坚决执行命令,可见他们的意志之顽强、纪律之严明;根据第⑦段中“敌机一进入光圈,就慌张起来,准备脱身。英雄的炮兵战士,哪里容得它逃。说时迟那时快,高射炮集中火力开火了。一颗颗炮弹,拖着火红的流子,彗星群般地飞上天去,开锅似的在天空爆炸开来,一下子把敌机包围了”,面对敌人的轰炸机,志愿军战士迎头痛击,可见他们战法战术之机智灵活。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战士们的优秀品质。第二问,谈谈从志愿军身上学到的东西,可根据志愿军战士面对困难英勇无畏、坚决执行命令、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3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本文的标题“烈火红桥”,是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坚守的英雄桥。因为桥的枕木被敌人用飞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毁了,火焰把桥的铁质部分都烧红了,所以叫“烈火红桥”,这是标题的表层含义;从深层来含义来分析,根据第②段中“在此关头,前线战事紧急。指挥局特急电报、电话和书面指示,星火般地催来,要满浦线拼命打赢抢通这一仗。早上指挥局首长又一次电话指示,黎明前一定要把被堵的重型武器、炮兵和坦克部队抢过满浦线,这是死命令,一个小时也不能误点”,可见战事之紧急,在此情况下,战士们要分秒必争,用生命来修通大桥这条交通要道,“红”代表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了对烈火中誓死捍卫阵地的战士们英雄壮举的赞美之情。根据以上分析,从表层和深层含义两方面简要概括即可。
    (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嗨。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⑪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⑫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⑬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⑭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⑮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
    ⑯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⑰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⑱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⑲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⑳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㉑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节)
    40.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41.揣摩散文语言的情味。
    (1)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同是环境描写,但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第⑨段)
    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第⑪段)
    (2)文中两处加点词“房子”改为“坟墓”是否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看法。
    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第⑭段)
    “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第⑲段)
    42.小语认为,家人腊月廿七召唤父亲回家过年,大年初三过后,再把父亲送回。这些叙述实在太迷信了,是文章的“败笔”。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43.《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放入哪个栏目最适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A.游历山川 B.情寄风物 C.巧撷人事 D.自然物语
    【答案】40.①称心如意/心满意足/满心喜悦 ②提灯串门 ③黯然神伤/悲戚心痛 ④买灯祭父 41.(1)A句写的是年后、灯收,满院漆黑如墨,与之前过年时灯火通明相对比,感慨物质凋敝下的生活不易,心生酸楚。B句写的是父亲过世当年院里未点灯,黑漆的院子较之别人家的灯火辉煌,心生父亡之悲,表达无尽怀念之情。(2)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处的“房子”的确指的就是“坟墓”。作者将其说成“房子”,而不忍心出现“坟墓”一词,可见他长期以来都无法接受父亲过世这一事实,从中流露出了无尽的悲痛与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房子”比“坟墓”更恰当。 42.示例:我不赞同。召唤亡父回家及年后遣送等内容,虽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成分,但作为以写实为主的散文,作者如实记录当地家乡的民风民俗也无可厚非。况且这些内容,看似迷信,实则是情深所至,乃精心谋篇之笔。这种宽慰自我的迷信习俗恰是对逝者无尽的缅怀。 43.示例1:选B,按栏目名“情寄风物”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在创作风格上应侧重寄情于物。本文通过追忆儿时父亲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记述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还插叙了父亲为我取乳名“迎灯”这一趣事,将所有情感寄托于“灯”这一小小物件,且故事因“灯”而生发,情感因“灯”而升华,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与深切怀念,同时让读者联想到亲情之于世人的弥足珍贵。因此,放入“情寄风物”栏目最为适合。
    示例2:选C,按栏目名“巧撷人事”推测,本栏目的文章应该是擅长选取典型人事以表现主题。本文追忆了儿时父亲过年做灯赠我、我提灯串门等美好往事,又以沉重的心情叙述了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等酸楚经历,还插叙了父亲为我取乳名“迎灯”这一趣事,通篇以“灯”这一物件为线索串起诸多典型事件,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恩、怀念与追忆,情深意切。因此,放入“巧撷人事”栏目最为适合。
    【解析】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结合题干可知,梳理事件时,填空处应填四字词语,且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
    根据原文第③段“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可知父亲将灯做好赠予“我”后,便是“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了。
    根据第⑲段“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可知,最后是“我”买灯祭父。
    梳理心情时,也应填四字词语,根据第③段“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可知,父亲送灯,“我”感到心满意足。
    根据第⑪段“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以及此段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所烘托的一种悲伤的氛围,可知,父亲去世后,“我”的心情的黯然神伤的。
    4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A句是将过年后不点灯的环境与过年时点灯的环境做对比,结合第⑨段人物的心理描写“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体现了当时物资匮乏,生活条件的不尽如人意,表达对生活不易的一种酸楚的感慨,也体现了当时家庭中因为父亲在,大家也有对生活的期盼,故过年还是让人喜悦的。
    B句是环境描写,将别人家院子的“灯火辉煌”与我们家院子的“黑漆漆”对比,父亲去世那年家里没有点灯,是因为父亲去世让我们感到悲伤,用环境的悲凉气氛来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结合第⑪段句子“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表达对父亲的无尽怀念之情。
    (2)根据第⑱段“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可知,在遇见卖灯老人时,“我”便已经想念起父亲,怀念父亲在时给家里装上灯的情景,故第⑲段“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父亲的墓地就是父亲的房子,“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就让人联想到前文第⑦段“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可见“我”多么希望父亲还在世,还能陪伴我们一起过年。而“坟墓”一词太过冰冷,也太残酷,用“房子”更显亲切,这样写更能体现作者无尽的悲痛与深切的怀念之情。故,“房子”比“坟墓”更恰当。
    4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此题可从“文段的作用”这个角度阐释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从“体现文章主旨”方面入手。本文前半部分写父亲在过年的时候不怕麻烦地给“我”做灯,在物资匮乏、生活条件一般、生活不易的时候,父亲撑起了一个家,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期盼。后半部分写父亲去世了,“我”祭灯,表达的都是对父亲去世的悲伤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文中腊月廿七召唤父亲回家过年,大年初三过后,再把父亲送回的情节,是作者以及家人表现思念的一种方式,且与前文父亲与我们一同过年的情节形成对比,更突出对父亲的思念。
    43.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游历山川”栏目内容主要是对山川风景的记叙和描绘,不适合此文。
    “情寄风物”意思是借物抒情,本文本文前半部分写父亲在过年的时候不怕麻烦地给“我”做灯,在物资匮乏、生活条件一般、生活不易的时候,父亲撑起了一个家,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期盼。后半部分写父亲去世了,“我”祭灯,表达的都是对父亲去世的悲伤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作者借灯表达对亡父的思念和感怀,适合。
    “巧撷人事”主要是写人写事,本文以灯为线索,记叙了很多有关于父亲的事,如:父亲为“我”做灯,“我”提灯串门 ,父亡灯灭、买灯祭父,父亲为我取乳名“迎灯”。从中流露出了无尽的悲痛与深切的怀念之情,事事真情,感人至深。合适。
    “巧撷人事”,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界中的事物,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事物,表达某种情感,与本文不适合。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叫醒阳光
    白俊华
    ①刚刚睁开眼睛,便被透过窗纱的阳光刺痛。
    ②北方的夏季,凌晨3点左右,天就开始放亮。久居城市,习惯了晚睡晚起。常常受到母亲的训斥,只为懒惰。
    ③记忆深处,母亲的脚步,总是先于阳光。
    ④比如夏季。每天,母亲凌晨3点半左右准时披衣下炕,开始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此时,我们一群儿女,还沉浸在甜甜的梦中。
    ⑤乡下的早晨,清爽,透凉,纯净。不远处的山,依旧朦胧;山脚下的水,还在舒缓鱼儿的呼吸;河水边的树,仍然轻抚小鸟的婉鸣。
    ⑥母亲手握镰刀,迎着细微的晨风,一路走向茂密的深处。待寻得一处小草鲜嫩的地方,便弯下腰,右手持镰,左手搂过一把草,用力割起来。母亲的身上、手上、头上,沾满露珠,间或还有少许的泥土。舍不得擦掉,母亲说过,清晨的泥土,可以给日子带来满满的香气。
    ⑦真的!我们一群儿女,从小到大,总能在母亲的身上,嗅到生活的味道!
    ⑧母亲每割一把草,都顺顺溜溜地码在一起,看上去,像哄孩子休息。差不多时,母亲再从低矮的山榆树上,割下少许榆条,拧成一条绳子,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
    ⑨一头牛,一匹马,正焦急地等母亲回来。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然后,伸出手,摸摸牛角,眼神里是满满的欣慰。
    ⑩天,亮得越来越纯粹。空中无云,一抹悠远的蓝,映着乡村的宁静。间或,几只早醒的鸟,飞过院子。
    ⑪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玉米已经齐腰深了,放眼望去,一片墨绿。其实,这个时节,根本用不着锄草。但母亲说,这时锄有这时锄的好处,可以把杂草锄干净,省得它们长高长大,草籽成熟了,来年田里会更荒。
    ⑫杂草不多,母亲锄得很顺利。只是,玉米叶子越长越宽,把母亲半裸的手臂,划出一道道发红的印子。母亲锄得依旧兴致盎然。
    ⑬锄完几垄田,母亲站在田头,看看天,回转。路上,少不了拔一些业已长得粗壮的野菜。进院,把拔回的野菜一把一把剁碎,放入盆内,倒进玉米面,加上少许的水,用手搅拌均匀。然后,打开栅栏,放出鸡、鸭、鹅,把精心调剂的美味,撒进长长的木槽里。站一会,看一群宝贝似的精灵,疯抢美食。
    ⑭小小的庭院,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⑮忙完这些,母亲开始生火做饭。当袅袅炊烟升起,太阳才从东山后面缓缓地爬上来,热情的目光,把院内屋内,映照得无比温馨。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呼吸清新的空气。母亲一边忙,一边看,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
    ⑯母亲说,走在阳光前面的人,会感受不一样的幸福。这是母亲一辈子的恪守,也是我们一辈子的福分。
    ⑰静下来,仔细回想,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原来,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母亲用辛劳和慈爱叫醒的,她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解读生活,走向未来。
    ⑱不要等阳光叫醒我们,我们要主动叫醒阳光。然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⑲阳光之下,有母亲的幸福。幸福之内,有儿女的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语言诗意,意蕴丰富,还具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母亲把“码草”的事当“哄孩子休息”来对待,把枯燥辛劳的农活过出了“生活的味道”。
    C.母亲的这些劳作是“简单的”,是乡下农民生活中最平常的工作;说它“丰富”言过其实,源于我的偏爱。
    D.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它的纪实性和“传记”“人物通讯”不同,带有强烈的“我”的色彩。
    45.文章描写了母亲的哪些劳作?请简要概括。
    4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然后,伸出手,摸摸牛角,眼神里是满满的欣慰。(赏析加点词)
    (2)而我们一群儿女,也都伸着懒腰,穿衣,下炕,纷纷跑到院子里,呼吸清新的空气。(赏析标点,划线句用逗号比顿号好在哪)
    47.第⑩段画线句采用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8.从母亲的“叫醒”中,“我们”获得了怎样的成长?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4.C 45.①割草;②锄草;③喂家畜;④生火做饭。 46.(1)“轻轻”“慢慢”“摸摸”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喂养牛马牲口的动作轻柔、细心呵护,表现母亲的温柔慈爱(2)相对顿号,用逗号停顿时间更长,放在描写儿女们起床前后的一连串动词中间,更能凸现我们起床节奏的缓慢,与母亲的早起紧张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的勤劳。 47.环境(景色)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乡间早晨的宁静与美好(生机盎然),烘托了母亲劳作后愉快欣慰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48.从母亲的“叫醒”中,“我们”明白:(1)生活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勤恳,不能懒惰。如“每天母亲总是早起开始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既要管理庄稼与牲口,又要照料一群年幼子女的生活起居”。(2)生活要“早”,要学会和时间赛跑,事事及早准备。如“夏季,每天母亲凌晨3点左右准时披衣下炕,开始一天的劳作”“田里的杂草本不急锄,母亲都尽早去锄,为来年准备”。(3)要有一颗知足乐观的心,热爱生活。如“虽然劳作艰辛,但始终‘微笑着回家’,脸上始终是‘满足的笑’”。(4)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要有一颗温柔慈爱的心。如“她对牛马牲口的细心呵护、温柔以待。”(5)虽然劳作简单、繁杂、艰辛,但依然可以过出“生活的味道”(生活的仪式感)。如“码草,看上去,像哄孩子休息”“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锄完几垄田,母亲站在田头,看看天,回转。”“站一会,看一群宝贝似的精灵,疯抢美食。”
    【解析】4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言过其实,源于我的偏爱”表述有误。母亲割草喂牛马、锄草、喂禽、做饭,从一大早开始就做了很多事情,但又全都是平常的家务事,因此,作者说这些劳作是“简单而又繁多”的。根据第⑲段“阳光之下,有母亲的幸福。幸福之内,有儿女的成长”可知母亲的这些劳作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儿女的成长,是丰富的。
    故选C。
    4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从第⑥段的“母亲手握镰刀,迎着细微的晨风,一路走向茂密的深处。待寻得一处小草鲜嫩的地方,便弯下腰,右手持镰,左手搂过一把草,用力割起来”和第⑧段的“母亲每割一把草……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和第⑨段的“一头牛,一匹马,正焦急地等母亲回来。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可以概括出,母亲割草喂牛马;
    从第⑪段的“这时锄有这时锄的好处,可以把杂草锄干净,省得它们长高长大,草籽成熟了,来年田里会更荒”和第⑫段的“杂草不多,母亲锄得很顺利”可概括出,母亲锄草;
    从⑬段的“进院,把拔回的野菜一把一把剁碎,放入盆内,倒进玉面,加上少许的水,用手搅拌均匀。然后,打开栅栏,放出鸡、鸭、鹅,把精心调剂的美味,撒进长长的木槽里”可概括出,母亲喂鸡、鸭、鹅等家禽;
    从⑮段的“忙完这些,母亲开始生火做饭……”可概括出,母亲做饭。
    4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句子。首先判定是什么词性的词语,其次确定描写对象,分析人物心理或事物特点,最后判定有无表达作者的情感。句子中的“轻轻”“慢慢”“摸摸”都是叠词,叠词的作用有突出强调作用,也可增加句子的音律感和和谐美。这些都是形容母亲喂养牛马牲口的动作的,“轻轻”“慢慢”“摸摸”都充满了母亲对它们的温柔和呵护,可见目前珍惜它们,表现母亲的温柔慈爱。
    (2)标点符号中顿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最短,如果用顿号,表示我们起床很匆忙,很仓促;用逗号则突出我们这群儿女起床的从容,与母亲一大早开始的“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对我们的宽容与爱。
    4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划线句属于环境描写,通过对清早家乡天空、鸟儿、乡村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乡下早晨的静谧美好。结合第⑧段“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⑫段“母亲锄得依旧兴致盎然”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母亲早起劳动候愉快的心情。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根据原文第⑯段“母亲说,走在阳光前面的人,会感受不一样的幸福。这是母亲一辈子的恪守,也是我们一辈子的福分”,第④段“夏季,每天母亲凌晨3点左右准时披衣下炕,开始一天的劳作”,第⑪段“田里的杂草本不急锄,母亲都尽早去锄,为来年准备”。可知,母亲教会我们生活要“早”,要学会和时间赛跑,事事及早准备。
    每天母亲总是早起开始简单而又丰富的劳作,既要管理庄稼与牲口,又要照料一群年幼子女的生活起居。教会我们生活要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勤恳,不能懒惰。
    根据原文第第⑧段“把这些鲜嫩的草扎扎实实捆起来,扛在肩上,一路微笑着回家”,⑫段“母亲锄得依旧兴致盎然”可知,教会我们要有一颗知足乐观的心,热爱生活。
    根据原文第⑬段“把精心调剂的美味,撒进长长的木槽里”,第⑨段“伸出手,摸摸牛角,眼神里是满满的欣慰”可知母亲教会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要有一颗温柔慈爱的心。
    根据原文⑧段第“码草,看上去,像哄孩子休息”,第⑨段“母亲轻轻放下草,慢慢打开绳,分成两份,一份给马,一份给牛”,第⑬段“锄完几垄田,母亲站在田头,看看天,回转。”“站一会,看一群宝贝似的精灵,疯抢美食”可知虽然劳作简单、繁杂、艰辛,但依然可以过出“生活的味道”。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趣
    崔馨恬
    ①趁着端午假期坐车去看望姥姥,一路的绿色,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包的粽子,糯米与粽叶混合的香味仿佛依旧清晰可闻。
    ②一进门,一股浓郁又熟悉的粽叶香从锅炉中( ),弥漫到整个房间,蒸起的雾气,笼罩着冲进厨房的我,使得我的眼前一片朦胧。迷离间,我看着姥姥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她一会儿控制着锅炉的温度,一会儿舀水持火。我愣愣地站在门口,不知干些什么。
    ③“恬,快来吃粽子。”姥姥端出一盘刚出锅的粽子,满心欢喜地叫着我。
    ④我连忙答应着,手里接过那盘诱人的粽子,拿起一个,三两下剥开粽叶,刚见一点白色糯米,便一口咬下去。糯米很软、很甜,黏在牙齿上,余香便在嘴里肆意( )。几口过后,香甜的粽子顺利下肚,手中只剩下几根长长的粽叶,散发着残余的清香。回到餐厅,家人都在品尝粽子,桌旁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让人觉得温馨。
    ⑤餐后,姥姥准备好生白米、粽叶、红枣等,又要开始包粽子。我看着好奇,便迫不及待地拎起一片粽叶,随意地卷成沙漏形状,抓起一把米就往里倒,米撒下不少,滴落在发黄的地板上,似点点星辰。我略带尴尬地看向姥姥。“没关系,我来教你。”说着,姥姥便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挽成漏斗状,舀一勺白米,将米徐徐放入漏斗中,一粒也不会撒出来。她的手是那样平稳,丝毫感觉不出一分的急躁。倒好后,她便用手抓起一颗红枣放入米中,紧接着再覆上一层白米,用勺子压平,最后用粽叶覆住,用线裹紧,一个红枣粽就包好了。我又试了几次,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姥姥望着我包好的那几个大粽子,欣慰地笑了。
    ⑥此时的我除了成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百感交集。我犹记得,儿时的端午记忆是漫天的水汽,是永远吃不完的粽子,是黏牙的糯米,是姥姥欢喜的笑脸。她总会给我端来一盘盘粽子,或甜或咸,让我每一次拆粽叶都充满着好奇与欣喜,永远不知道粽叶里是白色的糯米还是紫色的黑米,米下面隐藏着的是圆滚滚的红枣还是咸咸的蛋黄,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尽管只是小小的粽子,却因承载了几分儿时的欢乐和温馨,而变得格外美味。
    ⑦随着我的成长,学业压力大了,我看望姥姥的次数日益减少。每临端午,我总是买商场里那些贴着商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的各种口味的粽子,匆匆忙忙吃完,便回房间学习去了。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的粽子味在我的味蕾中也逐渐( )。
    ⑧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也是那段留不住的时光以及烹饪或品尝之人的情趣。食之有趣,才能让食物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人民周刊网,有删改)
    4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漫游 淡化 溢出B.溢出 漫游 淡化
    C.溢出 淡化 漫游D.淡化 漫游 溢出
    50.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准确地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句。
    端午团聚品尝粽子,觉得__________;包粽子,米却撒出一地,感到__________;回忆童年拆粽叶,充满好奇与欣喜;现在匆匆吃完新奇口味的粽子,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米下面隐藏着的是圆滚滚的红枣还是咸咸的蛋黄,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
    (2)我又试了几次,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
    52.作者说:“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也是那段留不住的时光以及烹饪或品尝之人的情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9.B 50. 温馨 尴尬 怅然若失 51.(1)“圆滚滚”“咸咸”“方方”“小小”,从形状、味觉和视觉上描述了粽子馅料的多种多样,表现了姥姥包粽子技艺的高超;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表现了童年的“我”吃粽子时的期待、欣喜之情,流露出“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2)“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现出“我”在姥姥的指导下没多久就能包出合格的粽子时的意外、惊喜之情 52.[示例]作者吃粽子,不仅仅是喜欢粽子本身,还是通过粽子回忆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和与姥姥共处的美好时光,表达其对童年生活的怀恋和对姥姥的思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生活中,我们也应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解析】49.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漫游”意思是随意游玩,“溢出”意思是充满某个容器并向外流出,“淡化”意思是弱化或减化。
    第一空:结合②段的“一股浓郁又熟悉的粽叶香从锅炉中”可知,应填写“溢出”;
    第二空:结合④段的“余香便在嘴里”可知,应填写“漫游”;
    第三空:结合⑦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的粽子味”可知,应填写“淡化”;
    故选B。
    50.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第一空:由④段的“桌旁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那是温馨的场面”可得出答案:温馨。
    第二空:由⑤段的“我略带尴尬地看向姥姥”可得出答案:尴尬。
    第三空:由⑦段的“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可得出答案:怅然若失。
    5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加点词语“圆滚滚”“咸咸”“方方”“小小”都是叠词,叠词使语句富有韵律美;“圆滚滚”“方方”“小小”从形状,“咸咸”从味觉上对粽子的馅料进行了描述,表现了粽子的多样性,写出了姥姥包粽子技艺的高超;结合⑥段前面的“我每一次拆粽叶都充满着好奇与欣喜”可以看出,这样描写也表现了“我”童年吃粽子时的欣喜和期待之情。
    (2)“竟”,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结合⑤段的“我”开始包粽子时“米撒了一地”的内容可知,这里写出“我”对自己能包出合格的粽子的意外、惊喜之情。
    52.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
    结合①段“趁着端午假期坐车去看望姥姥,一路的绿色,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包的粽子,糯米与粽叶混合的香味仿佛依旧清晰可闻”和④段的“回到餐厅,家人都在品尝粽子,桌旁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让人觉得温馨”可以看出,本文通过写吃粽子,表达的是对童年时光的怀恋和对姥姥的思念之情。“我们所食的,也是那段留不住的时光以及烹饪或品尝之人的情趣”即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珍惜时光,珍惜身边的人,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温馨有趣。
    ①老孙按规定阻拦跟“我”去买班级用品的学生出门

    ③老孙主动揽下失物招领和快递接收、登记、领取工作

    ⑤老孙常替学生们收好电瓶车钥匙并与他们幽默互动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开心快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情节
    心理/表现
    外婆去世的时候

    暗暗生母亲的气
    那天晚上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对母亲提起外婆

    初夏的时候
    心如刀割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0 散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10 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4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9 小说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9 小说阅读(含解析),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翠是怎样的一个女孩?概括回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马说》对比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7《马说》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