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含解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苏州园林(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苏州园林(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榭(xiè) 池沼(zhǎ) 鉴赏(jiàn) 重峦叠嶂(zhàng)
B.亭子(tín) 堆叠(dié) 砌墙(qì) 胸中有丘壑(hè)
C.攀登(pān) 嶙峋(lí) 藤萝(téng) 俯仰生姿(zī)
D.斟酌(zhuō) 阑干(1án) 檐漏(yán) 别具匠心(xīn)
【答案】A
【解析】B.“亭”音tíng;
C.“嶙”音lín;
D.“酌”音zhuó;
故选A。
2.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_____________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_____________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______的图画。
A.自出心裁 只是 似乎 完整
B.别出心裁 可是 几乎 完整
C.自出心裁 可是 似乎 完美
D.别出心裁 只是 几乎 完美
【答案】C
【解析】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词语的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根据语境“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分析,“自出心裁”符合语境。
只是:意思是仅仅是;不过是。就是。一直;一味。表示轻微的转折。
可是: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前一句“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与下一句“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应用“可是”。
似乎:仿佛;好像。
几乎:一指差一点,二指差不多,接近。根据语境“一致追求”分析,“似乎”符合语境。
完整:意思是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
完美:完备美好;没有缺点。根据“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图画,应该突出图画的“完美”,没有缺点而不是没有缺损,故“完美”符合语境。
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确保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可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
B.这里是巨石的世界,无数巨石点缀在重峦叠嶂之中。
C.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及其媒体自出心裁,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歪曲事实的论调。
D.桂花、樱花、海棠、茶花等30多个品种的成片花木在山间错落有致、俯仰生姿。
【答案】C
【解析】A.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恰当;
B.重峦叠嶂:连绵的山。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使用恰当;
C.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的创造,含褒义。用在这里属于感情色彩不当;
D.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使用恰当;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B.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C.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雷同:该相同而不相同。)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嶙峋:枯瘦的样子。)
【答案】C
【解析】雷同:意思是指随声附和,与他人的一样;也指一些事物不该相同而相同。故C错误,选C。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B.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等多方面的特点。
C.课文对苏州园林的介绍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思路清晰。
D.课文在分说苏州园林的特征时采用由次要到主要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
【答案】D
【解析】D.有误。应为“由主要到次要”。故选D。
6.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说明的语言分两类:平实的语言与生动的语言。仔细阅读四个选项,可以看出,C项的句子描写了苏州园林的池沼,不仅生动地描写了池沼里的鱼、荷花、睡莲,还引用了“鱼戏莲叶间”的诗句,所以是生动说明。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8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D.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答案】C
【解析】A.“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C.“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
从以上句子可以判断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C。
8.下列句子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这是为什么?
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①句中的“绝不讲究对称”承接⑤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这一现象,②句用“为什么”引出下文的原因,③为结论。
9.学习了本文,班内开展了以“话说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小张同学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上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来解说】有一个外地朋友发短信向你了解扬州个园、何园的情况,请将下表内容转写成一个判断句,用短信回复给他。
(3)【问题探究】活动成员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推门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风或屏障,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答案】(1)苏州园林冠江南
(2)(示例)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个园、光绪年间建造的何园,当初都是私家园林。
(3)(示例)屏障把空间进行分隔,让庭院更加精致,带有神秘感,制造错落层次,欲扬先抑,体现园林的含蓄婉约;符合古人的风水观念,设置屏障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对对联。细读题干,明确下联的主语是“苏州园林”,然后根据对联的特点对出下联,表达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可以按照题干要求,从所给的表格中获取有关扬州个园、何园的信息,如建造年代、当初权属;再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格式进行表述即可。
(3)答题时,可以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抓住关键句“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一堵墙,有的高有的矮”,从深层探究屏风或屏障在传统文化上的功能。屏风从过去来到现在,除去挡风和屏障这两项最主要功能外,还可以起到分隔、美化、协调、提亮色彩、改变空间导向、划出功能区域等作用。屏障的设置,可通过阳光照射,形成不同的阴影区域,营造出相对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观效果,减弱因垂直厚重、单一乏味而使视觉心理产生的遮蔽隔离感。错落有致,画面感强。还有保护作用。
10.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①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大约有一百七十处左右,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 年,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榜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第①句语序混乱,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不合逻辑,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句中存在词语使用不当的现象,应把“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2)“大约”或“左右” (3)榜样 标本
【解析】(1)语序不当,按照历史顺序,明代应在清代之前。
(2)“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
(3)用词不当,“榜样”指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此处强调的是“代表性”,应改为“标本”。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答案】 (1)作比较 (2)摹状貌 (3)举例子 (4)打比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句(1)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句(2)描写了苏州园林的景致,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句(3)列举摄影师拍照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句(4)用图画比喻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②游览苏州国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③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节选自《苏州园林》)
【乙】
①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②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③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人至此,往往留步。
④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节选自陈从周《廊•亭•桥》,有删改)
12.选文【甲】的说明对象是___,【乙】的说明对象是___。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这一特征时,先介绍了花草树木修剪的技法,再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最后以“古老的藤萝”举例说明。
B.【甲】文第③段中的加点字“补”说明了匠师们的细心,使游览者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C.【乙】文中,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D.【甲】【乙】两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既力求准确,严谨,又不乏生动之处。
14.【乙】文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简要说明“海棠春坞”的设计体现了苏州园林哪两个方面的艺术追求?
【链接材料】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海棠春坞是园中的一处景点。景点中的植物仅有海棠二株,翠竹一丛,在空间布局上,翠竹、海棠都是较矮小的植物,与园外的参天大树相映成趣;翠竹四季常青,绿意袭人,海棠秋季落叶,萧瑟瘦硬,让小园一年四季都充满意趣。
【答案】12.【甲】苏州园林 【乙】园林中的桥
13.A
1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了“桥引人随”的作用。
15.链接材料“海棠春坞”的设计中,翠竹、海棠等低的植物与参天大树俯仰生姿,常绿植物翠竹与落叶的海棠相映成趣,体现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艺术追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解析】12.本题考查说明对象。
由甲文第①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第②段“游览苏州国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和第③段“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可知,文段分别围绕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以及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展开说明,故甲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由乙文第①段“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可知,首先总写园林中的桥,由第②段“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和第③段“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可知,中间介绍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和江南园林之桥。由第④段“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可知,最后总结中国园林桥梁的特点和意义。此可知乙文的说明对象是园林中的桥。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甲文第①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可知,先介绍了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再介绍花草树木修剪的技法。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由“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可知,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由“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可知,这样举例有力地说明了“桥引人随”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材料,然后从文本当中找出相关的语段来即可。材料中“翠竹一丛,在空间布局上,翠竹、海棠都是较矮小的植物,与园外的参天大树相映成趣”体现了甲文中第①段所说“苏州园林栽种”“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特点,而材料中“翠竹四季常青,绿意袭人,海棠秋季落叶,萧瑟瘦硬,让小园一年四季都充满意趣”体现了甲文中第①段所说“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古人既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体悟,又有“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的劝谕。总之是说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同等重要。让我们背起行囊,去远足吧!
园林说趣
陈从周
①我国在园林建造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②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人多处可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如此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清初画家恽寿平曾有过终生难忘的游园体验:
③壬戌八月客吴门拙政园,秋雨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注】闲趣。自南轩过艳雪亭,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问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如,池上为湛华楼,与隔水回廊相望,此一园最胜地也。(《瓯香馆集》卷十二)
④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更为要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也有深居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因地制宜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苏州网师园是公认的小园,“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是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有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说得透彻极了。到今天读起此诗,对造园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亲切的。
【注】濠濮:两条河流的 名称,濠水,濮水。后指闲适无为,逍遥脱俗。
16.近期,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苏州园林研学旅行,请你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的特点,为大家提供条最可取的游园建议。
17.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阅读本文,分别列举出“网师园”和“拙政园”中这样的观赏点。
18.文中多次提到造园的“法”和“理”,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其具体意思。
19.文中说“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请问“此理”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0.如果你是本次研学旅行的导师,请结合“网师园”和“拙政园”中的具体景点,设计两个有趣的游园活动,并各用一个四字词写出游园活动的名称。
【答案】16.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17.网师园:槛前亭中、轩外。拙政园:南轩。
18.因地制宜,各臻其妙(各具一格)。
19.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
20.(示例)槛前垂钓(戏水)、亭中赏月(灯会)、轩外写生(观花)、艳雪对歌红桥泛舟、山龙攀岩、湛华登楼等。(答对两个即可)
【解析】16.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筛选关键信息,提炼文章中心句的能力。本题可由文章第②段内容“如此说来,小因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因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提取信息作答。
17.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第②段写了网师园,抓住“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等描写语句,找出其中提到的具体地点即可;在写拙政园时,抓住“独坐南轩,只见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取,使人悠然有濠濮闲趣”。这里描写的就是拙政园中南轩的画面。
18.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筛选能力。结合文中第④段“计成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可提取“因地制宜”“各臻其妙”作答。
19.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指代的内容往往在此句之前。文章的第④段中,作者首先写到“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由中国画的兰竹的特点与古典折子戏中演员的特点,引出造园之理。故“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中的“此理”是承前指代。据此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借助文章提到的地点及其景物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设计活动内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还要注意符合景点的特点。结合“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中的景,设计如楹前戏水、亭中赏月等游园活动;或结合“独坐南料,只见堤皆美暮,红相河,俯视明,游可取,使人然有埏。自南轩过艳事,演红林而北,機网语石间道,山麓尽处有提通小,林木如,池上为港华楼,与隔水圆麻相望,此一最胜地也”设计红桥泛舟、山麓攀岩、湛华登楼等游园活动。
名称
建造年代
当初权属
个园
清嘉庆
私家园林
何园
清光绪
私家园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现代诗阅读(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小说阅读(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根据提示完成表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老王(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