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部分请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区域内作答,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 “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受到刺激合拢叶片”,都说明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C. “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特性
D. “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虽然大多数生物体确实是由细胞构成的,但病毒是一个例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A错误。
B.“朵朵葵花向太阳”是植物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而“含羞草受到刺激合拢叶片”也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这两种现象都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即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正确。
C.“一猎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实际上描述的是生物的变异现象,即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它并没有直接说明生物具有遗传特性。遗传特性是指生物体能够将其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后代保持与亲代相似的性状,C错误。
D.“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大树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这些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同时,大树的枝叶还能遮挡阳光,减少地面的太阳辐射。这些都有利于在树荫下形成凉爽的环境,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生物圈和栖息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B. 生物圈范围在海平面以下和海平面以上各约10千米的范围内
C.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范围内
D.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答案】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栖息地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场所,不同的栖息地具有不同的特征。
【详解】A.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底部有众多昆虫、鸟类等生物;水圈大部包含海洋、河流、湖泊等,生活着大量水生生物;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中有植物和微生物等,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内涵盖了从深海生物到高山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B正确。
C.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条件相对适宜,所以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而不是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C错误。
D.不同的土壤类型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分布;温度和湿度会影响生物的代谢和生存活动。例如,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温度高、湿度低,适应这种环境的生物具有耐旱等特点;热带雨林地区温度高、湿度大、土壤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所以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3.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A. 强光和无氧B. 室温和低温
C. 有氧和无氧D. 潮湿和干燥
【答案】A
【分析】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唯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详解】A.在对照实验中,我们通常只改变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将强光和无氧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同时改变了两个条件,A符合题意。
B.都代表了温度这一自变量,只是温度的水平不同。在对照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室温作为对照组,低温作为实验组,来观察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有氧和无氧代表了不同的氧气水平。在对照实验中,我们可以将有氧条件作为对照组,无氧条件作为实验组,来观察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这两个条件代表了水分条件这一自变量,变量是水分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如图所示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哪种组合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
A. ①③⑥B. ②④⑥C. ①④⑥D. ②③⑤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因此欲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③和长物镜②,在观察的时,低倍物镜距离玻片远,远了视野就宽,看到的细胞数目就多,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⑤,D符合题意。
故选D。
5. 在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制定计划 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 ⑤表达交流 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⑥⑤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⑤⑥D. ①③②④⑥⑤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①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已有的知识,提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我们可能会提出“草履虫如何对刺激作出反应?”这样的问题。
③作出假设: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假设。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能会假设“草履虫会远离对其不利的刺激,趋向对其有利的刺激”。
②制定计划:有了假设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这包括确定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条件等。在“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草履虫、不同种类的刺激源(如光、热、化学物质等)、显微镜等实验材料,并设计实验步骤来观察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④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我们需要将草履虫置于不同的刺激源下,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反应。
⑥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在“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中,我们可能会得出“草履虫确实会远离对其不利的刺激,趋向对其有利的刺激”的结论。
⑤表达交流:将实验过程和结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实验现象和结论,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之处。
综上所述,正确的实验顺序应该是:①提出问题 → ③作出假设 → ②制定计划 → ④实施计划 → ⑥得出结论 → ⑤表达交流,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中国诗词大会》选拔赛,章丘区某中学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在单人追逐赛环节,要求选手说出有茎和叶植物的诗词。下列哪位选手会被淘汰?( )
A.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B.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D.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答案】C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每个细胞都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没有根,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所以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无果皮的包被。
【详解】A.“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松树属于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A不符合题意。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树是被子植物的一种有根、茎、叶、种子六大器官,B不符合题意。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说的是春天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C符合题意。
D.“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说的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由茎叶的分化,但根是假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D. ③→①→④→②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图③没有放玻片标本,眼视目镜,因此是对光.该步操作的目的是使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在同一直线上.图①是放置玻片标本;
进行图②所示操作时,眼注视图示部位的目的是: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图④的操作是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8. 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视野从“甲”变为“乙”,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
②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③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 ②①⑤B. ③①⑤C. ②①④D. ③①④
【答案】D
【分析】在视野中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大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变少、视野变暗。
【详解】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因此,上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很明显的是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在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故③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9.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漱口用的、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 清水、凉开水、碘液B. 生理盐水、清水、碘液
C. 生理盐水、凉开水、碘液D. 凉开水、清水、碘液
【答案】C
【分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为: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原来形态。
刮: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已漱净(凉开水漱口)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
涂: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产生。
染吸: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详解】由分析可知: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生理盐水,用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漱口用的液体是凉开水,用于清洁口腔;染色用的液体是碘液,用于染色以便观察细胞结构。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结构③
B.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①结构
C. 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结构⑤
D. 决定花瓣颜色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④结构中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⑥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③叶绿体等结构。
【详解】A.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③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A正确。
B.细胞壁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真菌细胞和某些原核生物细胞中,用于提供细胞的结构支持和保护,B正确。
C.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过程,它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各项生命活动使用,C错误。
D.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含有遗传物质DNA,D正确。
故选C。
11. 切洋葱时常会引起流泪,原因是洋葱细胞中含有对眼睛有刺激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在
A. 细胞壁B. 细胞膜C. 液泡D. 细胞核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细胞结构中液泡的功能。
【详解】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知洋葱细胞中含有对眼睛有刺激的物质主要在液泡。
故选C。
12. 西红柿是大家熟悉的一种蔬菜,也是一种水果。西红柿的果皮、果肉和其中的“筋络”分别属于下列组织中的( )
①保护组织 ②输导组织 ③机械组织 ④营养组织 ⑤分生组织
A. ①④③B. ①④②
C. ③④⑤D. ③④①
【答案】B
【分析】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详解】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营养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属于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西红柿的果皮能保护内部的结构,属于①保护组织;里面的果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属于④营养组织;筋络属于②输导组织。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如图表示某植物体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
B. ②过程中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
C. ③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 ②过程产生的新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答案】D
【分析】(1)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有关。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数目增多;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2)题图中,①表示细胞生长,②表示细胞分裂,③表示细胞分化。
【详解】A.由题图可以看出,通过①过程,细胞体积增大,故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A正确。
B.由题图可以看出,通过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多,故②过程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B正确。
C.由题图可以看出,通过③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故③过程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D.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初期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D错误。
故选D。
14. 如图为人体不同结构层次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过程表示细胞分裂
B. 图中②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C. 图中b表示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D. 与植物相比,人体多了a这一层次
【答案】D
【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由图可知:①是细胞的分裂,②细胞的分化,a是器官,b是系统。
【详解】A.①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多,所以①是指细胞分裂,A正确。
B.②是指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B正确。
C.b表示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的组合,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系统,C正确。
D.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与植物相比,人体多了b系统这一层次,D错误。
15. 下列有关绿色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约90%的氧气是藻类植物提供的
B. 葫芦藓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
C. 肾蕨用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D. 银杏结的果实是“白果”,有药用价值
【答案】D
【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详解】A.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虽然大气中氧气的具体来源比例可能因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化,但藻类植物确实是其中重要的贡献者之一,A正确。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它们的根并非真正的根,而是起到固定作用的假根。假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这是苔藓植物与更高等植物在根系结构上的主要区别之一,B正确。
C.肾蕨是一种蕨类植物,这类植物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它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新的植物体。这是蕨类植物繁殖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C正确。
D.银杏是一种裸子植物,其种子裸露在外,没有果皮包被。因此,银杏的“白果”实际上是它的种子,而不是果实。这个描述中的错误在于将银杏的种子误称为果实,D错误。
故选D。
16. 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往低处流,而植物体内的水则往高处移动。高大树木的叶片细胞能够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水分,起主要作用的是: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D. 吸收作用
【答案】C
【分析】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一种浪费,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解答。
【详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可加C符合题意。
17. 在“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实验材料是金鱼藻。或许有同学认为金鱼藻是藻类植物,其实在植物学分类上金鱼藻属于被子植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金鱼藻有根、茎、叶的分化B. 金鱼藻有种子
C. 金鱼藻有发达的输导组织D. 金鱼藻有果实
【答案】D
【分析】熟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正确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是解题关键。
【详解】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而裸子植物虽然也产生种子,但它的种子是裸露的。因为它的胚珠外无子房壁,所以没有形成果实。区分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种子植物能够形成种子,用种子进行繁殖,孢子植物则以孢子进行繁殖。藻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金鱼藻属于被子植物,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金鱼藻有果实。
18.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受( )控制。
A. 表皮细胞B. 保护细胞
C. 保卫细胞D. 叶肉细胞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散失到外界空气中.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在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进出也经过气孔,因此气孔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考点: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
19. 绿色植物在光下可以进行的生命活动有( )
①根的呼吸作用 ②蒸腾作用 ③光合作用 ④叶的呼吸作用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呼吸作用在所有的活细胞每时每刻都能进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是主要是水分和氧气的含量。蒸腾作用受温度、空气的湿度和空气的流动状况的影响。
【详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所以绿色植物在黑暗中不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指活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只要是活细胞在有光和无光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光照强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强度越强,蒸腾作用越强。温度:在一定限度内,蒸腾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反之越强。空气流动状况:空气流动越快,蒸腾作用越强,气孔的开闭受叶内水分、光照强度、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越强,气孔就张开或扩大,蒸腾作用就越强。在晚上,没有光照,植物的气孔就闭合或是缩小,植物的蒸腾作用就弱,所以夜晚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原因是蒸腾作用每时每刻都能进行。因此,在光下,①根的呼吸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光合作用、④叶的呼吸作用,基本的条件都具备了,都能进行。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 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的是( )
A. 植物的蒸腾作用B. 植物的呼吸作用
C. 燃料的燃烧D. 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D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详解】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说,是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故选D。
21. 近些年来,利用大棚种植蔬菜,使我们告别了冬天只吃萝卜、白菜的岁月,从光合作用角度考虑,要提高大棚蔬菜产量,不合理措施是( )
A.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B.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C. 增大昼夜温差D. 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答案】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有关,光照的面积越大,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就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详解】A.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提高蔬菜产量,A正确。
B.光照时间也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意味着植物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蔬菜产量,B正确。
C.增大昼夜温差对光合作用本身没有直接影响,但它主要影响的是呼吸作用。在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而在夜晚,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增大昼夜温差可以减小夜晚的呼吸作用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间接提高蔬菜产量,C错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之一。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使植物在相同时间内积累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蔬菜产量,D正确。
故选C。
22. 下列关于蒸腾作用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 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C. 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运输送到茎、叶等器官
D. 使植物体有效的散热
【答案】A
【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动力都是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并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同时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详解】A.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动力。当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水分从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会在植物体内形成一个从下往上的拉力,促使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但不能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A错误。
B.蒸腾作用确实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进而形成降水。这样,植物就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B正确。
C.蒸腾作用主要促进的是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运输到茎、叶等器官,C正确。
D.蒸腾作用有助于植物体有效的散热。在炎热的夏季,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的蒸发会带走叶片表面的热量,从而降低叶片的温度,防止叶片被高温灼伤,D正确。
故选A
23. 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如图所示的改变,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在B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
【答案】C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机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详解】A.曲线AB段,A点没有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B段随着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小于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
B.曲线BC段表示光照强度较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不只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
D.由曲线可知,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之变化,而呼吸作用不变,D错误。
故选C。
24. 农业生产中,人们采取的下列相关措施与其解释不一致的是( )
A. 水淹后的农田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 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
C. 合理密植——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
D. 春季早播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C
【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影响。
【详解】A.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田淹水后,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中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导致根烂掉。因此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是为了让植物的根得到足够的氧气,维持根的正常呼吸,A不符合题意。
B.夜间降低大棚内的温度,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因此合理密植,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有利于增产,C符合题意。
D.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所以春季早播覆盖地膜是为了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利于种子的萌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 下列有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 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C.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D. 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
【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进而形成降水。这样,绿色植物就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A正确。
B.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大气温度,而不是提高。蒸腾作用释放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这些水蒸气在形成降水时也会释放热量,但这并不直接提高大气温度,而是对大气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些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和发育的基础,也是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如动物、微生物等)的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确实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C正确。
D.绿色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植物的枝叶能够减缓风速,防止风沙侵袭。因此,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确实起着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26. 下图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显微镜中起放大物象作用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2)图乙表示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正确的操作步骤为_______(填序号)
(3)观察临时装片时,想实现图丙中由A到B的效果,应先向_______移动装片,将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然后,由B到D,需要先转动[ ]_______,换成高倍物镜,然后调节[ ]_______,使物像更清晰。
(4)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辣味,该物质存在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_______中。
(5)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相比较,特有的是_______和_______。
【答案】(1)①. 1目镜 ②. 5物镜
(2)cdba (3)①. 右下方 ②. 4转换器 ③. 3细准焦螺旋
(4)液泡 (5)①. 细胞壁 ②. 液泡
【分析】图甲:1目镜,2粗准焦螺旋,3细准焦螺旋,4转换器,5物镜,6反光镜。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详解】(1)显微镜中起放大物象作用的结构主要是目镜和物镜。目镜位于镜筒的上方,靠近眼睛,用于进一步放大物像;物镜则位于转换器上,靠近载物台,用于初次放大物像。因此,显微镜中起放大物象作用的结构是1目镜和5物镜。
(2)图乙表示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其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先擦片,即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确保它们干净无杂质;然后滴加清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以便放置细胞;接着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并将其展平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之后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避免产生气泡;最后进行染色,即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细胞着色便于观察。因此,正确的操作步骤为:cdba。
(3)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物像偏离了视野中央,如想实现图丙中由A到B的效果,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因为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在哪边就往哪边移,图A物像在右下方,应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然后,如果想由B到D,即换成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转动4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由于高倍物镜下视野变暗,物像可能不清晰,因此需要调节3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辣味,这种辣味物质主要存在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包括色素、糖分、有机酸、无机盐等。
(5)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相比较,它们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还特有细胞壁和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它位于细胞的最外层,对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液泡则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含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27. 如图甲中,A~E表示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如图乙是番茄的植物体,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整个人体都是由A细胞发育而成的,由A到B,细胞数量增多是细胞_______的结果,而由B到C是细胞_______的结果。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的变化最明显,其中遗传物质先经过_______,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_______。
(3)番茄属于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图乙中的①②③属于_______器官。
(4)与人体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没有_______这一层次,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人体的结构层次_________。
【答案】(1)①. 分裂 ②. 分化
(2)①. 染色体 ②. 复制 ③. 保持一致##相同
(3)营养 (4)①. 系统 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分析】图甲中,A→B表示细胞的分裂、B→C表示细胞的分化、C是组织、D是器官、E是系统。
图乙中,①是叶、②是茎、③是根、④是果实、⑤花。
【详解】(1)A受精卵分裂形成很多细胞B,使细胞数目增多,B中的细胞一部分具有分裂能力继续分裂,而另一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停止分裂,开始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C组织。故由A到B,是细胞分裂的结果,而由B到C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遗传物质一样。所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是染色体,经过染色体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使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相同)。
(3)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故图乙中的①叶、②茎、③根属于营养器官。
(4)细胞是动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由这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因此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此,与人体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
28. 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____,该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填字母)
(2)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_____,它与图甲中的_____(填字母)生理活动相对应,进行此生理活动的场所是_____。
(3)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和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甲中_____(填字母)生理活动。
(4)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通常采用______方法(答一种即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的______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1) ①. 氧气 ②. AB (2) ③. Ⅰ ④. C ⑤. 叶绿体
(3)⑥. B (4) ⑦. 间作套种 ,合理密植 ⑧. 碳—氧
【分析】(1)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因而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Ⅰ曲线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曲线Ⅱ在一天中变化不大,因此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条件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蒸腾作用全天都能进行。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图甲中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氧气。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呼吸作用和B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Ⅰ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Ⅰ曲线与图甲中的C光合作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3)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同时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4)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增加光照强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
考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9. 下图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上图的甲和乙中,植物细胞是_____图,你的判断依据是该细胞有__________(任写两项结构名称)。
(2)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有_______(填序号),它能起到保护和_______的作用。
(3)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_____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_______对准通光孔。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转动物镜和移动装片时,污点都不动,由此可以判断污点的位置是在_______(填序号)。
(4)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适当将光线调暗一些,可利用显微镜的[ ]_______和[ ]_______进行调节。
【答案】(1)①. 甲 ②. 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任写两项即可)
(2)①. 2 ②. 控制物质进出
(3)①. 低倍物镜 ②. 较大的光圈 ③. 11
(4)①. 10遮光器 ②. 14反光镜
【分析】图中: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7线粒体,8转换器,9物镜,10遮光器,11目镜,12粗准焦螺旋,13细准焦螺旋,14反光镜。
【详解】(1)我们来看甲和乙两个图,它们分别代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观察图甲和图乙,我们可以发现图甲中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图甲是植物细胞。
(2)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在图乙中,这种功能主要由细胞膜(序号2)来承担。细胞膜不仅能保护细胞内部结构,还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确保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我们需要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同时,我们还需要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线量。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并且转动物镜和移动装片时污点都不动,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污点位于目镜上。
(4)由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颜色较浅,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我们需要适当将光线调暗一些。这可以通过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和遮光器来实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使用平面反光镜来减少进入镜筒的光线量,并同时调节遮光器使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0. 图一是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二是植物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示意图,甲为细胞内有关结构,a、b分别表示某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_______作用散失,其失水的“门户”是图一中的[ ]_______,由两个_______构成。
(2)图一中,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_______(填序号)三部分,陆生植物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气孔主要分布于_______表皮。
(3)若图二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则甲代表的结构是_______,此时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为_______作用,该项生命活动能合成贮存能量的_______。
【答案】(1)①. 蒸腾 ②. 5气孔 ③. 保卫细胞
(2)①. 3 ②. 下
(3)①. 叶绿体 ②. 光合 ③. 有机物
【分析】由图知,左图中1是上表皮细胞,2是叶肉细胞,3是叶脉,4是下表皮,5是气孔;右图中a气体如果表示二氧化碳,b气体表示氧气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1)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而叶片上的气孔则是水分散失的“门户”。在图一中,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它们能够调节气孔的开闭,从而控制水分的散失。因此,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其失水的“门户”是图一中的[5]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
(2)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3叶脉三部分。表皮覆盖在叶片的上下表面,具有保护作用;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含有丰富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脉则贯穿于叶肉中,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在图一中,叶片的基本结构已经明确标出,即表皮、叶肉和3叶脉三部分。此外,陆生植物的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分布,但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这可能与下表皮接受阳光照射较少、温度较低、水分散失较少有关。
(3)若图二中的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那么甲代表的结构必然是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因此,此时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植物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还是植物合成有机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31. 为了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三个钟罩中放入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在晴天的上午进行实验,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若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应选的两组实验装置是_______,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若选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_______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抽取丙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分别从甲、乙、丙的植株中各取一片叶,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叶片的颜色由_______变成_______,叶片经过漂洗、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_______装置中的叶片。
【答案】(1)①. 甲丙 ②.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4)①. 绿色 ②. 黄白色 ③. 甲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图示中的实验装置设置的对照实验是:甲与乙,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详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甲和丙的变量是光照,因此若要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甲、丙。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甲装置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乙装置中是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故若选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二氧化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丙是不透明钟罩,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故抽取该装置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4)酒精脱色步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故叶片变成黄白色后漂洗、滴加碘液。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比较甲与乙,甲遇碘变蓝,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比较甲与丙,甲遇碘变蓝,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pdf、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