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岩石圈是指, “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图示行星中,巨行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能源,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
    A. 核聚变反应B. 核裂变反应
    C. 化学反应D. 电能转化
    2. 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海拔B. 电网供电C. 交通流量D. 天气阴晴状况
    【答案】1. A2.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并主要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因此太阳巨大的能量是由太阳内部氢原子发生核聚变释放出来,A符合题意;太阳巨大的能量不是来自核裂变反应、化学反应和电能转化,排除B、C、D。故选A。
    【2题详解】
    太阳能是该红绿灯的主要能源,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应是太阳辐射强弱变化引起。在一周内,海拔高度不会有变化,海拔不会影响到当地太阳辐射的短时间变化,排除A;该交通信号灯的电源不是来自电网供电,因此其亮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可是电网供电,排除B;交通流量不是影响交通信号灯的亮度变化,排除C;在一周内,当地天气极有可能出现阴晴状况,从而导致当地太阳辐射强弱发生变化,使得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小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深约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 岩石圈是指( )
    A. ①的顶部B. ②的顶部C. ①和②的顶部D. ③的外部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池塘种的鱼,都会感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波,上下颠簸D. S波,左右摇晃
    【答案】3. C4. C5. C
    【解析】
    【3题详解】
    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地下约2900千米处时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A错误,C正确;横波和纵波经过①和②之间界面后都增速,可知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B错误;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所以①是地壳,②是地幔,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降速,所以②和③之间是古登堡面,③是地核的外核部分。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的,即软流层以上的固体部分,结合图示,即为①和②的顶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能感到纵波(P波)带来的上下颠簸,C正确。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后感觉到横波带来的左右摇晃,横波不能在空气和水中传播,飞鸟和鱼不能感觉到横波带来的左右摇晃,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
    6.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面问题。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确地质年代的顺序,了解各时代动植物的演化特点。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古生代比太古宙晚,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完成下列小题。
    7. “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转播速度的差异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 建筑物抗震能力在12秒后变脆弱
    8. 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方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应迅速躲到空间较大的房间②在电影院,必须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可以迅速躲到书桌旁或墙角④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7. A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传播速度慢,“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关联度低,BD错误;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不会形成“黄金12秒”, C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地震持续时间短,能使建筑物倒塌。地震发生时,在家里,可躲在床、桌下或空间较小的地方,①错误;在电影院,应就地躲在坚固的物体下,不应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可以迅速躲到书桌旁或墙角,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0. 图示行星中,巨行星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④和⑤
    11. 小行星的特点是( )
    A. 具有大气层B. 绕太阳公转C. 能发射可见光D. 有卫星
    【答案】9. B10. D11.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小行星带应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再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规律判断,③为火星,④木星,则①为金星、②为地球、⑤为土星。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地球,B正确;金星、火星、木星不存在生命,ACD错误。所以选B。
    【10题详解】
    太阳系的巨行星为木星和土星,对应图中的④⑤,所以D正确,ABC正确。所以选D。
    【11题详解】
    小行星体积质量小,没有大气层,A错误;小行星围绕太阳公转,B正确;小行星不发光,C错误;小行星没有卫星,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
    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 气候寒冷,冰川广布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13. 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
    A.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B. 藏南谷地的地热能
    C. 高原北部的风能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12. C13. B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水汽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因此太阳能丰富,A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此太阳能丰富,B不符合题意;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川广布,与太阳光照时间和强度关系不大,不是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C符合题意;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因此太阳能丰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题详解】
    天然气是地质时期生物能演化而来的,而生物能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因此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与太阳能密切相关,A不符合题意;藏南谷地的地热能的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B符合题意;风能来源于大气运动,而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因此高原北部的风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C不符合题意;水能是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太阳辐射能量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因此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
    读某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上图中①、②和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 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壳B. ①岩石圈②上地幔顶部③地壳
    C. ①岩石圈②地壳③地幔D. ①地球内部圈层②地幔③软流层
    15. 地质学家常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图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B.
    C. D.
    【答案】14. D15. A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读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三个圈层之间的关系——①圈层包含②圈层,②圈层包含③圈层。岩石圈与地幔交错,不是包含关系,地幔与地壳、地核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因此AC不符合题意;岩石圈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但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因此B不符合题意;地球内部圈层包含地幔,地幔包含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图B中纵波传播速度低于横波,不符合地震波传播特征,排除B;石油为液态矿产,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因此如果地下储有石油,在一定深度横波传播速度应骤降为0,图A中横波在一定深度波速度骤降为0,因此海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大,A符合题意;图C和图D中横波随深度加深而传播速度增加,表明海底储有石油的可能性小,排除C、D。故选A。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16. 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C.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太阳系中各天体的共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所以B正确。
    17. 液态水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④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液态水的存在与0℃~100℃的温度范围有关系,地表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此地表保持这个温度和日地距离适中直接相关,和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密切相关,②、③符合题意;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与地球拥有大气直接相关,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没有直接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关联不大,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
    18. 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昼夜温差
    C.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D.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程度。作答时应看清题意——“不正确的叙述”。
    【详解】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使得生命有充足的时间孕育诞生及演化,A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地球自转周期适中,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从而导致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生命存在,B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日地距离影响地球获取太阳辐射的多少,从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而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而决定的,故C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D 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 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是( )
    A. 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B. 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C. 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减D. 由平原向高原递减
    【答案】A
    【解析】
    【详解】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9月1日15时34分在北京市顺义区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阴影部分为岩浆的发源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21. 图中岩石圈的构成是( )
    A. ①B. ②C. ①②D. ①②③
    【答案】20. A21. C
    【解析】
    【2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次北京市地震震源深度为17千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图中①,A正确;②③④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属于地幔,BCD错。故选A。
    【21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由图中的①②组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滴落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气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下图),被鉴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的动物界正处于(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 哺乳动物时代
    C. 两栖动物时代D. 爬行动物时代
    23. 下列关于胡康谷地琥珀的形成环境与分布,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B. 琥珀多分布于岩浆岩中
    C. 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D. 稳定的沉积环境,利于琥珀的形成
    【答案】22. D23. B
    【解析】
    【2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盛行,D项正确;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A项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B项错误;古生代时期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为两栖类,C项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胡康谷地是世界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琥珀是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滴落在地下,经过矿化形成的有机化石。所以,胡康谷地气候湿热、植被茂密,且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由于琥珀是经过矿化形成的有机化石,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所以当地有稳定的沉积环境。根据题意,故选B项。
    【点睛】琥珀是距今4500—9900万年前的松柏科、豆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该河流( )
    A. 水流湍急B. 水量季节变化小
    C. 右岸陡峭D. 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25. 近年来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其原因有( )
    A. 下游新建防洪大堤B. 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
    C. 上游建大型水库D. 下游河道不断疏通
    【答案】24. D25. C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流河漫滩面积广大(河漫滩为流水堆积地貌),说明河水流速较慢,A错误;我国西南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误;图示河流右岸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河床平坦,C错误;河漫滩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说明虚线为枯水期河岸,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河漫滩处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为主,其形成速度减慢,主要受上游来沙量的影响,与下游关系不大,因此AD项错误;上游种植规模扩大,会进一步破坏流域植被,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多,河漫滩形成速度会增大,B错误;上游建水库,会起到拦水拦沙的作用,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漫滩增速减缓,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漫滩平原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形成原理: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单位:km)分布及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示区域等厚度线分布,说明( )
    A. 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厚B. 东部沿海地区离莫霍界面远
    C. 距离海洋越近,地壳越厚D. 西北方位地壳的厚度最厚
    27. 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从地球内部到地表要经过( )
    A. 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B. 古登堡界面—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C. 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D. 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答案】26. D27. A
    【解析】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图为地壳等厚度线,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西北方位等厚度线数值最大,说明西北方位地壳的厚度最厚,D正确。等厚度线数值大致自西向东数值逐渐变小,说明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薄,且离海洋越近,地壳越薄,AC错误。图示区域东部沿海地区等厚度线数值小,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地壳较西部地区地壳薄,即离莫霍界面近,B错误。故答案选D。
    【27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从地球内部到地表要经过软流层---上地幔柱顶部---莫霍界面---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地壳等厚度线,数值越大说明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数值越小说明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
    2022年6月19日,长相奇特的三眼恐龙虾又在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稻池里被发现。据专家介绍,三眼恐龙虾学名佳鹏鲎虫,2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因为和恐龙共同度过一个地质年代而得名。下图左图为被发现的三眼恐龙虾照片,右图是地质年代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8. 据材料推断,三眼恐龙虾和恐龙共同度过的地质年代是( )
    A. 元古宙B. 中生代C. 古生代D. 新生代
    29. 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生命最早出现于元古宙中后期B.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在太古代形成雏形
    C. 新生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
    30.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早期B. 中生代C. 古生代晚期D. 新生代
    【答案】28. B29. D30. C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在中生代最为繁盛,中生代末期灭绝。因此,三眼恐龙虾和恐龙共同度过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地球生命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时期,故A错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在古生代中后期形成雏形,故B错误;铁矿主要形成在太古代,故C错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D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晚古生代随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古生代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陆地爬行动物,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简史大概是:原始的蓝细菌、藻类—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寒武纪生命爆发,三叶虫等原始节肢动物繁盛—半索动物出现,鱼类出现,腔肠动物繁盛,海洋节肢动物开始衰落,头足类、腕足类出现—泥盆纪植物登陆,之后节肢动物登陆,鱼类登陆—两栖动物及原始爬行动物出现—爬行动物繁盛,海洋中鱼类繁盛,陆地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繁盛,菊石繁盛,裸子植物繁盛—恐龙绝灭,爬行动物衰落,菊石绝灭,裸子植物衰落,原始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人类出现。
    2023年1月太阳在4天内发出两次X级(最高级)耀斑,几天后指向地球,引发强烈地磁暴(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扰动现象)。完成下列小题。
    31. 有关太阳耀斑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太空中航天器受到威胁
    ③农作物大量死亡农业歉收④无线电长波信号全部中断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2. 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含有大量磁铁矿的岩石圈②地球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
    ③地球外核含大量铁镍物质④存在炽热岩浆的软流层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31. A32. B
    【解析】
    【31题详解】
    耀斑爆发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①正确;耀斑爆发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得太空中航天器受威胁增加,②正确;太阳耀斑频繁发生期间,有地方农业生产歉收,有的地方农业生产反而丰收,③错误;耀斑爆发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但不会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32题详解】
    地球的核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在地球内部的极高温和极高压的环境下,这些金属被磁化,并且在地球内部,这些液态的外核物质会形成对流,构成一个巨大的发电机,地磁场就是由发电机发出的电流激发的,我们可以把对流的物质看作是旋转的圆盘,这两个圆盘之间就会产生两股方向相反的电流,同时激发出两个极性相反的磁场。由于两个圆盘旋转的快慢不同,各自的旋转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个强度更大的磁场就会占据优势。在电磁耦合效应的作用下,这个方向的磁场被不断增强放大,最终就形成了地球磁场,因此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和地球外核含大量铁镍物质,②③正确;岩石圈没有含有大量磁铁矿,①错误;存在炽热岩浆的软流层与磁场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颜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
    33. 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凸岸④河流凹岸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说明河漫滩形成地区的河水流速较慢。河流上游一般河水流速快,不利于形成河漫滩,①错;河流下游一般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度慢,利于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②正确;河流凸岸,流速慢,适合形成河漫滩,③正确;河流的凹岸河水流速快,冲刷作用强,不适合形成河漫滩,④错。②③正确,故选B。
    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某段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该段河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 )
    ①河流上游②风力作用③河流两岸④冰川作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35. 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
    A. 下切—抬升—堆积—崩塌B. 崩塌—沉积—抬升—下切
    C. 下切—沉积—侧蚀—沉积D. 下切—侧蚀—沉积—下切
    【答案】34. B35. D
    【解析】
    【34题详解】
    从图例可知,该河段阶段3出现了堰塞湖相沉积,推测主要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致,故河谷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上游和河流两岸,①③项正确。金沙江地处长江上游,风力作用弱,该段河谷的沉积物由风力作用搬运可能性小,②错误;冰川作用搬运的物质一般是颗粒大小杂乱无章的沉积,形成冰碛物,该段河谷的沉积来自冰川沉积缺乏信息支持,④错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5题详解】
    由图可知,河流早期处于下切,后侧蚀加强,河床展宽;受堰塞影响,流速减慢,出现湖相沉积;后可能冲破堰塞体或达到相对均一后,地壳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D选项符合。故选D。
    【点睛】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初期,侵蚀作⽤以向下蚀为主,河⾕不断加深和延长。等河道冲平后,河流侵蚀凹进去的河岸产生的泥沙,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最后形成蜿蜒的河道。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6. “嫦娥四号”探测的目标天体属于( )
    A. 恒星B. 卫星C. 太阳系D. 河外星系
    37. 在月球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月球探测器( )
    A. 在①处经手太阳高温考验B. 在①处科观测到水星金星
    C. 在②处能拍摄到地球照片D. 在②处可以观测到太阳黑子
    【答案】36. BC37. AB
    【解析】
    【3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目标天体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位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BC正确、AD错。故选BC。
    【37题详解】
    月球探测器在①处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处于太阳强光的照射下,要经受高温考验,A正确;由于地球位于水星、金星的外侧,在①处可以观测到水星和金星,B正确;②处位于地球的背面,由于地球不能自己发光,②对着地球的一侧处于黑夜,不能拍摄到地球的照片,C错误;②处由于地球的遮挡不能拍摄到太阳黑子,D错,故选A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银河系和现阶段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38. 下图为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照片。图中亮点为金星,它正从地球地平线和极光中升起。下列关于极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活动爆发时,极光在各纬度地区上空均有出现B. 极光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夜晚
    C. 极光是对流层大气电离而发光D. 极光的产生于太阳活动有关
    【答案】BD
    【解析】
    【详解】太阳活动强烈时,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的夜晚,白天太阳光线强烈,极光会被阳光淹没,低纬度不易观察到极光,A错、B正确;极光是出现在高层大气中得,并不是出现在对流层大气中,C错误;极光的出现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之一,D正确。故选BD。
    2020年5月29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站数据显示,太阳表面出现了一次极为激烈的耀斑活动,这次的太阳耀斑是自2017年10月以来,太阳爆发的最强的耀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9. 关于太阳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及成因对应关系匹配的是( )
    A. 光球层-太阳黑子-局部温度避光球层平均温度高
    B. 色球层-耀斑-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 日冕层-太阳风-带电粒子高温加速脱离太阳引力场
    D. 日珥-太阳内部-高温高压核聚变
    40. 此次太阳耀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
    A. 出生磁暴,干扰电子设备B. 我国多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C. 浙江地区上空出现极光D.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39. BC40. AD
    【解析】
    【39题详解】
    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黑子,光球层中局部低温区域,A错误;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局部区域突然和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过程,B正确;日冕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日冕层上带电粒子高温加速脱离太阳引力场的一种带电粒子流, C正确;日珥是色球层向外延伸的火舌,D错误; 故选BC。
    【40题详解】
    耀斑大爆发时,释放的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上的电离层和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并干扰电子设备,同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AD正确;地震发生属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方式,与太阳耀斑无关,B错误;极光现象应出现极地高纬度地区,浙江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区,上空不会出现极光,C错误。故选AD。
    【点睛】太阳耀斑是发生在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的一种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它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并伴随粒子辐射突然增强。
    三、非选择题
    41.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
    (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
    (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____。
    (4)若模式示意图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此时地球上的代表植物是____。
    【答案】(1) ①. 土星 ②. 地球
    (2) ①. 日冕 ②. 太阳黑子
    (3) ①. 地壳 ②. 古登堡面
    (4) ①. 古生 ②. 孢子##蕨类
    【解析】
    【分析】本题以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轨道的分布、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历史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①为土星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小问2详解】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为光球层,在光球层上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
    【小问3详解】
    地球的内部圈层自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小问4详解】
    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其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蕨类(孢子)植物繁盛。
    42. 读下列一组地貌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图所表示的地貌名称:A____,C____。
    (2)判断以上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B主要是因____形成的;C主要是因____形成的。
    (3)图A所示的地貌一般出现在____地区,图B所表示的地貌通常分布在____。
    (4)图C所表示的地貌是____地区的基本地表形态。
    【答案】(1) ①. 三角洲 ②. 新月形沙丘(沙丘)
    (2) ①. 流水沉积 ②. 风力沉积
    (3) ①. 大河入海口 ②. 山前(山麓)
    (4)干旱(沙漠)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貌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堆积地貌、风成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从A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主要是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形似三角形,所以为三角洲;从C图可以看出,该地貌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
    【小问2详解】
    从B图可看出,该地貌由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形似扇形,为冲积扇。其成因为:河流从山谷带来泥沙,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所以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C为沙丘,是在干旱地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小问3详解】
    A图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一般出现在大河入海口地区,因为大河携带的泥沙多,在河口处更容易堆积形成三角洲;B图所示的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由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因此通常分布在山前(山麓)。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I,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当“蝴蝶”翩翩起舞的年份, 阶梯状陡崖的发育过程是, 图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