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金华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5页。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如图)。31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两个乘组顺利完成在轨交接。完成下面小题。
1. 最可能干扰对接工作中与地面通信联系的是( )
A. 流星现象B. 星际物质C. 太阳辐射D. 太阳活动
2. 与距地面40千米的大气层比,天和核心舱所在的大气层( )
A. 流星现象多发B. 大气温度更低C. 大气密度较高D. 紫外线吸收多
【答案】1. D2. A
【解析】
【1题详解】
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光和热的现象,不影响通信,A错误;星际物质和太阳辐射不影响通信,BC错误;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最可能干扰对接工作中与地面通信联系,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天和核心舱距离地球约400千米,处于高层大气中;高空中存在灰尘等颗粒的时候更容易出现流星现象,A正确;受太阳辐射和宇宙物质的影响,高层大气气温较高,B错误;与距地面40千米的大气层比,高层大气受地球的引力较小,大气密度较低,C错误;距地面40千米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在平流层有臭氧层,臭氧会大量吸收紫外线,天和核心舱所在的大气层紫外线吸收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余姚四明山地区在新生代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右图为学生在四明山地区拍摄的“鹁鸪鸟”地貌,研究得知它是岩浆活动后受外力侵蚀造成的。完成下面小题。
3. 与形成“鹁鸪鸟”的物质关系最密切的地球圈层是()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4. 新生代时期整体的地球演化史特点是()
A. 气温急剧下降B. 重要造煤时期C.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D. 冰川范围扩大
【答案】3. B4.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鹁鸪鸟”地貌是岩浆活动后受外力侵蚀造成的,岩浆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关系最密切的圈层是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第四纪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气温未急剧下降,冰川面积也发生缩小或增加,新生代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冰川范围缩小,AD错误。重要造煤时期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B错误;中生代泛大陆解体,新生代持续解体,形成现代的地貌格局,C正确;故选C。
【点睛】新生代的气候变化。早第三纪气候分带已经明显,许多地方出现反映不同气候的沉积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出现。晚第三纪气候分带与如今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区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延伸,西风带已经形成。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在冰期干冷气候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第四纪黄土堆积。冰期和干冷气候,也促进了生物的发展,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地球上古人类出现。黄土堆积、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出现被称为第四纪以来三件重大地质事件。
2023年9月,我国某地借助地理信息技术预测了滑坡的发生,进而组织村民成功避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地要监测滑坡体的微小移动,应当借助( )
A. 遥感B. 地理信息系统C. 虚拟现实技术D.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6. 滑坡发生时,村民避险应向滑坡体的( )
A. 上方转移B. 中间转移C. 下方转移D. 两侧转移
【答案】5. D6. D
【解析】
【5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为防范滑坡,需实时获取坡体位置微小变动(移动)的信息(即定位),发现滑坡前兆,及时预警,需要定位,定位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功能,D正确;遥感 (RS) 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侧重于搜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受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读取信息,A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B错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和文博领域,为受众群体提供了多感官体验的虚拟场景,搭建模拟感知的多维环境,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滑坡发生时,要尽量避开滑坡体,要向两侧转移,D正确;向上方、中间、下方都不能避开滑坡体,ABC错误。故选D。
【点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bal Navigatin Satellite System,GNSS),又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新疆“大海道”是我国唯一可合法穿越的无人区。下图为该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风化作用B. 风力侵蚀C. 风力沉积D. 流水侵蚀
8. 若要安全自驾穿越该无人区,游客需携带的必备物品有( )
①数码相机②卫星电话③高反药品④离线地图
A. ②④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7. B8. A
【解析】
【7题详解】
雅丹地貌由风化作用、风力侵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但其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形成堆积地貌,该地貌为侵蚀地貌,而该区域气候干旱,流水侵蚀作用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由于无人区可能出现短暂的信号缺失,安全穿越需要佩带卫星电话和离线下载的地图;数码相机并不是安全穿越的必备物品;该无人区位于新疆,“高反现象”不明显,无需准备“高反药品”。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目要求,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
【点睛】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
丹娘沙丘位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丹娘乡。它遥望皑皑雪峰,背靠葱茏青山,面对碧蓝的雅鲁藏布江。季风不仅给这里送来了湿润,也成就了一片沙海。读丹娘沙丘周边地形及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丹娘沙丘所处河段的地貌为()
A. 高原宽谷B. “U”形槽谷C. 冲积平原D. 河口三角洲
10. 丹娘沙丘属于()
A. 喀斯特地貌B. 流水地貌C. 风成地貌D. 海岸地貌
【答案】9. A10. C
【解析】
9题详解】
从材料可知,丹娘沙丘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内,从图中可发现沙丘所在位置河谷较宽,江中还有较大沙洲,因此地貌为高原宽谷,A正确;U形浅槽谷一般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位于高山地区,而不是在较平坦的高原面上,B错误;冲积平原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海拔较低,而此沙丘所在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C错误;河口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形成的,而此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强风口地段,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吹送搬运并堆积,便形成了这一特别的地貌景观,因此丹娘沙丘是风沙堆积而形成的,属于风成地貌,C符合题意;丹娘沙丘与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态特征和成因不同,排除ABD。故选C。
【点睛】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典型风力沉积地貌,也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
丹霞地貌由红色的砂砾岩层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广西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景区(下图)是广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区内部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具有“雄、奇、险、幽、秀”等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
B. 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固结成岩→沉积作用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 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12. 广西资源县丹霞地区山麓的自然植被是()
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常绿硬叶林D. 高山植被
13. 下列关于园区内很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山顶平缓光照强,土壤保水性差B. “腰身”热量条件不足,植物不易存活
C. 山麓土壤深厚肥沃,水分较充足D. 山体相对高度大,岩石风化差异显著
【答案】11. C12. A13.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红色的砂砾岩,为沉积岩,首先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沉积之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的砂砾岩层,之后因地壳抬升,垂直节理发育,最后受外力进一步侵蚀成各种形态,所以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应该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我国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广西资源县丹霞地区山麓的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自然地带性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高山植被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山顶地区地形平缓,土层较山腰厚,保水性较强,A错误;“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与热量不足无关,B错误;山麓地区土壤深厚,土壤保水性好,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C正确;广西丹霞地貌所在地区相对高度较低,D错误。故选C。
【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等。(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3)流水的沉积作用: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北美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
辐射逆温经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热量散失较快,因而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三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及逆温层顶高度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14. 三个时段中,甲时段大气逆温层厚度最大的原因是( )
A. 大气辐射强B. 地面温度低
C. 地面辐射强D. 大气逆辐射强
15. 乙时段下部逆温层转为非逆温层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面辐射消失B. 太阳辐射减弱
C. 地面持续升温D. 大气辐射减弱
【答案】14. B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三个时段中,甲时段大气逆温层厚度最大,说明甲时段逆温最强烈,近地面气温最低,B正确;逆温时段往往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尤其是黎明前,此种情况下,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弱,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高层气温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叫做逆温,乙时段下部逆温层转为非逆温层的原因可能是底层大气的气温逐渐升高,应该是太阳辐射增强,使得地面辐射加强,地面持续升温导致的,AB错误,C正确;大气辐射减弱会加强逆温,D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下图为某时刻山谷风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B. B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A地低
C. 图中的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D. B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A地低
17.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示时刻为夜晚②图示时刻为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答案】16. B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增,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故AC错误;据图可知,以A、B之间的等温面做参照,A地在等温面的下方,故A地的气温大于等温面上的气温,B地在等温面上,故B地的气温等于等温面上的气温,故B地的气温低于A地,故B选项正确;据图可知,以A、B之间的等压面做参照,A地在等压面上方,故A地的气压低于等压面上的气压,B地在等压面下方,故B地的气压高于等压面上的气压,故B地的气压高于A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AB两地海拔相同,但B地气温低于A地,说明相同海拔的山坡气温高于山谷,因此,应该为白天,故①错误,②正确;山坡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山谷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风由谷地吹向山坡,因此,此时吹谷风,故③错误,④正确。故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山谷风的成因:白天,山坡增热比山谷快,山坡空气受热上升,山谷的空气下沉,谷底的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散热比山谷快,山坡空气温度比山谷地区低,山坡上的空气冷却沿山坡下滑,形成了山风。
山东省成山头位于我国海岸线最东端,是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地方,2021年11月某中学前往该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下左图所示,中午时分,日光和煦,海天一色,写着“天尽头”的石柱耸立岸边。下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与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相符合的是()
A. B.
C. D.
19. 根据上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受①影响
B. 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②增强
C. 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增强③
D. 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④减弱
【答案】18. B19. A
【解析】
【18题详解】
上左图所示时段处在白天,陆地气温高(等温面向上凸出)、近地面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高空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面向下凸出),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出),结合等温面、等压面变化特征可知,图B符合上左图所示时段内温压分布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早上日出前天色已亮,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影响,A正确;②为地面辐射,中午时分日光和煦,主要是太阳辐射影响,与地面辐射无关,B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减弱③,C错误;海边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大气逆辐射(③)较强,D错误。故选A。
【点睛】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云量、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乡之间气温的差异。下图为秋季某市城区和郊区气象站平均气温日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下列时间点中,热岛强度最大的是( )
A. 6:00B. 9:00C. 15:00D. 20:00
21. 关于16-17点城郊气温差异及其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
A. 城区气温较高地面反射强B. 郊区气温较低地面辐射弱
C. 城区气温较低大气削弱作用强D. 郊区气温较高大气保温作用弱
【答案】20. A21. C
【解析】
【20题详解】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乡之间气温的差异,若为热岛效应最强,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值最大,据图示可知在北京时间6时左右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所以热岛强度最大的时间是6:00,A正确,其他的三个时间点的城市与郊区的温差相对较小,BC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据图示可知在16-17时附近是郊区的气温高于城区,AB错误;大气保温作用弱应是气温较低,D错误;城区排放的污染物多于郊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所以推断这段时间里的城区气温较低,C正确。故选C。
【点睛】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城市下垫面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城市下游某水文站观测的城市化前后径流过程曲线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 Q1→城市化前径流曲线B. △Q→城市化后削减洪峰
C. Q2→城市化后径流曲线D. △T→城市化后洪峰提前
23. 图中△Q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城市发生( )
A. 暴雨B. 干旱C. 内涝D. 高温
【答案】22. D23. C
【解析】
【22题详解】
城市化后下垫面透水性能降低,雨后地表径流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大。因此,Q1表示城市化后径流曲线,A错误;Q2表示城市化前的天然下垫面情况下的径流曲线,C错误;△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B错误;△T表示城市化后洪峰提前出现的时间,D正确。所以选D。
【2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因△Q表示城市化后增大的洪峰流量,若城市排水条件有限,很容易出现城市内涝,C正确;△Q的出现是暴雨引发的,不会引发干旱、高温等灾害,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人口大量增多,交通运输压力增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密集,道路铺建面积越来越多,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区域的地表环境,绿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雨水从地表渗透到地下减少,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排水。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初期建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建设标准偏低,且过去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的需求,因此城市内涝现象多发。
图示意不同纬度海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4. 盐度①②③曲线所代表的海域,表层海水水温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②>①D. ①>③>②
25. ③曲线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海区温度低B. 海域封闭C. 大量地表径流汇入D. 全年多雨
【答案】24. B25. A
【解析】
【24题详解】
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增加盐度升高,图中③曲线表示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因此③位于高纬度海区;在0-1000米深度范围内中纬度海区盐度变化幅度最大,图中①曲线表示盐度向下变化幅度最大,①为中纬度海区;低纬度海区降水多,海水表层盐度相对中纬度海区低,图中②曲线向下变化趋势与①相似,但海表盐度低于①,因此②为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水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所以表层海水水温从高到低排列②>①>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根据前一题分析可知,③曲线表示高纬度海区的盐度垂直变化,高纬海区水温低,蒸发弱,这是当地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A符合题意;高纬度海区不一定封闭,排除B;高纬度海区不一定有大量地表径流汇入,如南极洲外围,排除C;高纬度海区受极地高气压带影响大,盛行下沉气流,不具有全年多雨的特征,排除D。故选A。
【点睛】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019年6月28日,我国最大的两艘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蓝海101”“蓝海201”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交付使用。“蓝海101”和“蓝海201”堪称我国农业的“航空母舰”,分别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负责建设和具体运行维护。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蓝海101”和“蓝海201”交付使用后,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有( )
①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调查
②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③提高渔业捕捞能力
④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27. 下列做法中,能够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 )
①制定渔业法,实行休渔制度
②停止海洋矿产的开发
③通过养殖,实现海洋农牧化
④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答案】26. B27. C
【解析】
【2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蓝海101”和“蓝海201”为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因而“蓝海101”和“蓝海201”交付使用后,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调查,①正确;根据调查结果,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有利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②④正确;“蓝海101”和“蓝海201”不承担渔业捕捞任务,不能提高渔业捕捞能力,排除③。故选B。
【27题详解】
制定渔业法,实行休渔制度;通过养殖,实现海洋农牧化可以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故选C。
潮流能是指涨潮和落潮时海水水平流动产生的动能。2022年4月29日,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正式并入国家电网。下图是该发电机组某日发电功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当日一次连续的涨潮、落潮过程中,低潮水位和高潮水位可能分别出现在( )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9. 下图为四个不同日期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仅考虑潮差大小,该发电机组理论发电量最大的是( )
A. B.
CD.
【答案】28. D29. A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潮汐发电是一种利用潮差进行发电的形式,潮差越大,发电功率越大。根据图示可得,①的发电功率在60kw,②④的发电功率为0kw,③的发电功率在80kw,因此,最大发电功率为可能出现在③,因此③对应为涨潮,对应位置②为低潮水位,④为高潮水位,根据选项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潮汐发电是一种利用潮差进行发电的形式,潮差越大,发电功率越大,在大潮时,潮差最大,发电量最大,大潮出现的时间为初一或十五,日地月三者一线时,①日地月三者一线,为农历十五,形成大潮,A正确;②为上弦月,为小潮,B错误;③④为峨眉月,潮差小, C、D错误。故选A。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原生于非洲,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30. 猴面包树原生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 全年高温湿润B. 全年寒冷干燥C. 干湿两季分明D.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31. 该树木生长地区的主要植被是( )
A. 草原B. 森林C. 沼泽D. 苔原
【答案】30. C31. A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包树粗壮,可推测其雨季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以应对漫长的干季,其降水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C正确,AB错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非洲没有温带季风气候,D错误。所以选C。
【3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推测其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植被是稀树高草,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
云杉有塔状树形和针状的树叶,读云杉树景观照,完成下面小题。
32. 关于云杉描述正确的是()
A. 属于亚热带硬叶林B. 针状叶以抗寒抗旱
C. 具有明显季相变化D. 树干高大呈板状根
33. 云杉塔状的树形能够()
A. 增加春季树枝挂果吸收阳光B. 增加夏季枝叶雨水接收面积
C. 减少秋季台风影响树干倒伏D. 减少冬季积雪覆盖压断树枝
【答案】32. B33. D
【解析】
【32题详解】
云杉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B正确;云杉属于针叶林,亚热带硬叶林叶片多呈硬革质,非针状,A错误;云杉四季常绿,无明显季相变化,板状根起支撑作用,主要出现在热带雨林植被,CD错误。故选B。
【33题详解】
塔状的树形不利于树枝挂果,易受雨水、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降低了挂果率,A错误;塔状树干可以减少顶部的阳光遮蔽,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夏季枝叶太阳光照面积,对雨水接收面积增加的影响较小,B错误;云杉分布纬度较高,不受台风的影响,C错误;云杉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塔形树冠表面坡度大,利于积雪滑落,减少冬季积雪覆盖压断树枝。D正确。故选D。
【点睛】云杉为中国宝贵树种,以华北山地分布为广,东北的小兴安岭等地也有分布。产于陕西西南部(凤县)、甘肃东部(两当)及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及大小金川流域;云杉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生长缓慢,属浅根性树种。海拔2400-3600米地带,常与紫果云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成纯林。云杉系浅根性树种,稍耐荫,能耐干燥及寒冷的环境条件,在气候凉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棕色森林土地带生长迅速,发育良好。在全光下,天然更新的森林生长旺盛。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 整体向北移动B. 整体向南移动C. 面积扩大D. 面积缩小
35.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 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B. 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较小
C. 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D. 亚欧大陆降水分布为北部地区最多
【答案】34. D35. B
【解析】
3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亚欧大陆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已经是陆地的最北了,不可能再向北移了,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理论上应该是向北移,而不是向南移,B错误;已经是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再向北是海洋,所以面积只会缩小,不会扩大,D正确,C错误。故选D。
【35题详解】
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差异小,B正确;亚欧大陆降水应该是低纬度地区降水多,北部降水较少,D错误;苔原带一般生长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高纬度地区,对湿度和温度均较敏感,AC错误。故选B。
【点睛】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 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地貌C. 岩石D. 水文
37. “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 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B. 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 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D. 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答案】36. A37. C
【解析】
【36题详解】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地貌、岩石、水文的差异不是其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37题详解】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选C。
【点睛】南北差异是指我国南方北方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表现:气候差异南涝北旱;人文差异南经北政;工业差异南轻北重;农业差异南水田北旱地;交通差异南船北马(历史上);建筑差异南尖北平;饮食差异南米北面。
如图示意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与甲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B. 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D. 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39. 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质层变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B. 降水季节变化减小C. 地表径流堆积加强D. 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答案】38. C39. A
【解析】
【3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土壤表面生长着乔木(灌木),乙地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植株较矮小,A错误;乙土壤表面生长的植被不如甲繁茂,生物量较小,且风化作用是促进母岩形成风化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而不是形成腐殖质,B错误;相较甲土壤,乙土壤生长草本植被,可能是降水少或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积累较多,C正确;乙土壤生长草本植被,降水可能较少,淋溶作用弱,且由图可知,乙土壤的淋溶层和淀积层较薄,说明淋溶作用弱,D错误。故选C。
【39题详解】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减少,且表层土壤易受外力侵蚀,有机质层变薄,A正确;若降水量减少,植被将减少,但降水季节变化减少,对植被的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质层的影响较小,B错误;地表径流堆积加强,土层将变得深厚,有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有机质层变薄,C错误;区域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植物根系、生物遗骸和排泄物等,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流水)导致的流失等。此外,河流沉积作用、火山灰的沉降也能带来肥沃的土壤。
40. 某中学地理社团组织成员开展月相观测。20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八,有同学用肉眼在湛蓝天空中观测到了日、月同天景象,并作记录。同学记录的日、月位置和月相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农历正月初八出现的月相应为上弦月,上弦月时,天球上月球与太阳相距90°,一半被照亮的月相黄昏(日落)时可见,从而出现日、月同天景象;日落时月球在最高处(上中天),且月面朝西;2月19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日落方位是西南方地平面。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红海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该潮以高、多变、凶猛、惊险而堪称一绝。图3为钱塘江口示意图。
(1)图中表示表层海水温度与盐度的变化曲线分别是______和______,(填序号)其盐度分布规律是______。
(2)红海的盐度______(高、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______
(3)分析钱塘江大潮中秋节前后“壮观天下无”的主要原因。
【答案】41. ①. ① ②. ③ ③. 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42. ①. 高 ②. 红海位于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淡水注入少,与外海相通的水域狭窄,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43. 河口呈喇叭口状;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日、月、地位于一条直线上附近,日月引潮力大;此时盛行东南季风,对大潮有推动作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红海局部地区示意图、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信息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海水温度和盐度曲线判断、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掌握潮汐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对应的海水温度越高,所以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为①曲线;赤道地区降水充沛,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低,蒸发少,反复结冰和融冰导致盐度偏低,所以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趋势是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符合③曲线。
【小问2详解】
据所学知识点可知红海是世界上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原因从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河流淡水汇入量、海域封闭度等方面叙述,红海位于副热带低纬海域,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少有河流淡水汇入,淡水注入少,与外海相通的水域狭窄,海水盐度稳定,所以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小问3详解】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可以从地利、天时、水势、风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地利方面,主要是河口形状: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外深内浅,为典型的喇叭状海湾,抬高潮水水位;天时方面,钱塘江大潮恰逢农历的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形成天文大潮;从风势来看:钱塘江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从水势来看,主要是河水顶托强: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河流深度大,顶托作用明显,提高了潮水水位。
【点睛】
4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左图为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使土壤板结,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养分不足等。下右图为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三: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我国南方分布有广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及______等。
(3)受降水、气温和农业灌溉的影响,华北地区______(填季节)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现象。华北地区在治理土壤盐渍化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双选)
A.修建排水管渠,降低地下水位B.大量种植水稻,吸收多余盐分
C.覆盖秸秆麦草,抑制水分蒸发 D.农田大水漫灌,冲刷土壤盐分
(4)简要分析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的原因。
【答案】42. ①. 常绿阔叶林 ②. 红壤
43. ①. 成土母质 ②. 生物 ③. 气候 ④. 地貌 ⑤. 人类活动
44. ①. 春 ②. AC
45. ①雨热同期,草原、森林等植被丰富;②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④全年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和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养护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大尺度看,植被类型取决于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育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类型是红壤。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及人类活动等。
【小问3详解】
华北平原的土壤具有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稳定的特点。春季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同时农耕灌溉用水量大,盐分迅速累积,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现象。华北地区在治理土壤盐渍化过程中,可以修建排水管渠,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覆盖秸秆麦草,抑制水分蒸发返盐,AC正确;华北地区多为旱地,不适合大量种植水稻,B错误;农田大水漫灌会加剧土壤盐渍化,D错误。故选AC。
【小问4详解】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相对较好,草原、森林等植被丰富,有机质来源丰富;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寒冷且漫长,微生物活性弱,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除7、8月外,全年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
【点睛】
43.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亚地区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区内大风日数多,降水普遍较少,但东南侧山地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图1为中亚地区简图。
材料二: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某日湖岸乙处湖陆风现象较显著。
材料三:山麓丙地发育众多洪积扇,其地面主要由粗大砾石构成,形成戈壁(图3)。
(1)图中甲沙漠中常见新月形沙丘,如图2所示,其形态特征为迎风坡坡形微凸,坡度______,背风坡坡形______、坡度较______;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______(上或下)风向。
(2)绘制夏季白天乙地与里海间的热力环流图(在图中适当位置补画箭头),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中亚地区夏季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描述丙地附近戈壁滩的形成过程。
【答案】43. ①. 平缓 ②. 下凹 ③. 陡 ④. 下
44. 45. 中亚地区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46.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碎屑物质多;河流或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形成洪积扇;风力强劲,大风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形成戈壁。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亚地区简图以及沙丘和戈壁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新月形沙丘的特点、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风蚀地貌的形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据所学知识点可知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为平缓,坡形微凸,背风坡坡形坡度较陡,坡形下凹;沙丘的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小问2详解】
乙地在里海东侧陆地地区,夏季白天里海增温较周边陆地慢,气温较低,气流遇冷下沉,而乙地增温较快,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流受气压梯度力由里海指向乙地,高空相反;近地面等压线里海处上凸(凸向气压较低的高空),乙地下凹(凹向气压较高的近地面),高空相反。绘图如下:
【小问3详解】
昼夜温差主要涉及白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间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含水量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不断散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小问4详解】
戈壁滩的物质来源是:该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碎屑物质多;河流或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戈壁滩的动力机制是:风力强劲,大风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形成戈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岩石圈是指, “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图示行星中,巨行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我国能够观测到极光的期间, 洋流, 受图示洋流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月联考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该路段动车组顺利运行的意义是, 图2中丁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