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农业,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组织模式,作物种类,地域中心,地主土地私有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一部中国农业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农为国本——中国古代农业
考情分析:主要考查农耕经济在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劳作方式、农业作物等方面发展的表现,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影响。命题主要侧重于汉、唐、宋和清这一时段。多以图表、新情境展示等形式考查
农业的出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中国古代农业源远流长,在近万年的漫长历程中,发展出独有特色的农业文明体系。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 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 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
种植业为主作物不断丰富
《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为传统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2023·全国卷I)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自耕农经济),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佃农经济),亦有两者兼之。
特点(1)分散性(2)精耕细作(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4)自给自足(封闭性)(5)脆弱性
1.下表为西汉末年的社会状况统计表(部分),这表明,当时( )
A.官商勾结的现象异常严重 B.皇帝母族势力强大C.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D.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青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但是当东汉未年天灾频发、爆发大规模的自耕农起义时,田庄中的农民却没有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田庄中的农民没有行动自由 B.庄园接纳了大量难民为劳力C.大土地所有制比小农更进步 D.豪强地主势力被政府所压制
青瓷坞堡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1986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实质上是大地产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劳动者来源多元;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1)概况: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原因: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自然灾害的严重;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3)根源: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4)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影响国家赋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中国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
据清朝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载:“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这反映了( )A.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农民的赋税过重 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积极性提高,有利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新生产关系的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1)集体劳作(2)家庭式劳作: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3)庄园式劳作: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4)租佃式经营: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集体劳作、个体劳作、工厂集中劳作)
(2023·广东深圳二模)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唐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等,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 B.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C.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 D.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现象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2)科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3)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4)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5)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共10页。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内容,考向综述,法家主张法治,秦汉至隋唐,汉制《九章律》,宋元至明清,明《大明律》,清《大清律例》,宋《天圣令》,主干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经济重心南移,4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