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石器时代与农业发展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石器时代与农业发展,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石器时代的特征,3其他的文化遗存,4农作物的培育,5农作物的传播,7中国古代的民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例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疾病和饥荒盛行 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长 ④手工业劳动出现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例题)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例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 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石家河城遗址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天门,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城市遗址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属于龙山文化一部分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例题)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6)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的影响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大大提高了全球的粮食产量。明清时期,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产生了直接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明清时期引进的玉米、甘薯,使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 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先秦以来,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农业,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土地制度,耕作技术,组织模式,作物种类,地域中心,地主土地私有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经济重心南移,4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 世界社会文化与文明发展 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古时期的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1政治,2经济,3文化,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古时期的非洲,中古时期的美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