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处,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领会:领悟了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结合原文“真切而深刻-诗作的意境之美”可知,此处是说对诗作的意境之美进行辨别欣赏,故可填“领略”。故选C。
A根据前文“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和后文“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此处是说诗人的做法”,“由于”和“使得”造成主语残缺,排除BD:“传达”和“题旨”搭配不当,排除C.
3D.(A项,“赤兔”“的卢”。是古代名马的名字,不是千里马,B项贬官C项《诗》《书》《礼》《乐》《易》《春秋》)
4.A(东坡的号为披贬黄州时才有)
5.C
6.答案B 暂:一下子
7.C潦倒:衰颓,失意
8.【答案]A A.两句中的“之”都是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C.介词,在/向。D.表目的,为了/创作。故选A。
9.【答案]B A.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不是古今异义词,都是“随手”的意思。 C.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所往之地。D.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10.【答案】DA.名词作状语,向北。B.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名词作状语,向上。D.名词作动词,游水。
11.D(A.状语后置B.判断句C.宾语前置)
12.D解析:从修辞手法上看:1:指代洞庭和岳阳指湖赤壁和黄鹤指代湖北2:拟人赤壁览风流。从韵脚上排除A。从内容上最恰当选D。
1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来看,可知“盛唐之音”的爆发建立在之前诗歌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上,故不能说“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的说法也于文无据。
B项,“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故“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是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选项说法绝对。
C项,“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来看。“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与“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4.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黄云蔽天、北风刺骨,认为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了,而不是客观的边塞风光“消失了”。
1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体现了盛唐边塞诗豪迈、正能量的风格特点。
B项,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体现了盛唐边塞诗乐观、浪漫的风格特点。
C项。为卢照邻的《雨雪曲》,情感肃穆、悲凉。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未体现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为王维的《使至塞上》,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具有浑厚感和优美感,符合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A解析:A.顺承,B.介词,因为:连词,来C.代词,这件事;,定语后置标志D.被动;动词,创作,写
17.C.除:授予官职
18.C句意:苏轼的才能,是远大杰出的,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19.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0.D“想召苏轼入翰林让他讲唐朝的故事”错,“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意思是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文中“故事”指旧例。故选D。
21.(1)到二十岁时,(苏轼)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比冠、属文”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或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博学、参省乎己、知明”各1分,共3分)
22.(1)母亲的教导:(2)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3)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共3分)
诗歌鉴赏
23.(1)B (2分),“所乘之舟残破”错。“危樯独夜舟”意为“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危樯”指高高的桅杆。
(2)C(2分)A.意为“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两句写景清冷,侧重抒发思乡念亲之情,与“壮景”无关。
B.意为“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这两句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与“壮景”无关。
C.意为“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箫”“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密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体现了“以壮景写哀情”的特点。
D.意为“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酒洒沉落到低注的水塘里”。这两句侧重写茅草随风飞走的场景,与“壮景”无关。
(3)(4分)①采用了比喻、设问和衬托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自间自答,突出沙鸥的孤独。②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诗人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表达诗人漂泊无依,功业未成的伤感之情。(2分,任意答出两种手法2分,结合诗歌做出解释1分,情感1分)
24、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渌水荡漾清猿啼(3)栗深林兮惊层巅(4)明明如月,何时可掇(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现代文:
25.(4分)BD(B作者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听到“那一片蛙声”。D作者并没有真得听到蛙声,而是一种情至深处的幻觉。)
26、(3分)北国没有雨季:(1分)即使下了槐花雨也不会积上一注水引来小蛙(1分);蛙鸣是游子心灵深处的记忆。(1分)
27、(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小蛙人格化了。(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蛙在水洼尽情游戏的快乐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青蛙的喜爱以及内心的愉快之情。(1分)
28、(3分)“总有”意味着无法拂去:“蛙声”是故乡的象征。(1分)无论何地,在春夜的晚上,我总会想起生命中那一直陪伴我的蛙声:(1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作文:立意:
1.感恩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
2.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3.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4.热爱阅读,继往开来。
例文:
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高中备考时间紧迫,面对“书香校园”的活动,有些同学不理解阅读、更不愿意阅读。他们认为与其下那些没有把握的慢功夫,倒不如多做点题,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生不止有一场高考,人生处处是考试。阅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为备考积累素材,阅读更可以让我们实现人的内心与世界的沟通,在书中可以发现智慧和美好的事物,使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得到升华与净化,从而练达性情、陶冶情操,拓展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让我们更从容、自信得体地面对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阅读举足轻重,所以在高中这个特殊时段更需要阅读的支援与支撑。
正因此,我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而若更采用较为功利化的说法,多阅读也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业和考试成绩。就比如,多阅读可以让你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培养更多的写作灵感。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自己的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给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清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遭逢母亲去世,为母亲守丧。嘉祐五年,调任福吕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见识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管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等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整本书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