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顺序及作用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顺序及作用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段落顺序能否调换,分析文章的说明思路,3米颗粒物不低于95%,99%以上,答题模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分析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说明文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知识性。说明顺序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考查重点:
1.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2.段落顺序能否调换
3.分析文章的说明思路
知识构建:
知识点解析:
说明顺序:最好的说明顺序,就是最容易让人明白的顺序。要使人容易明白,学习安排说明顺序,要先想清楚说明的目的是什么,说明的目的不同,自然说明的顺序也有不同,主要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 ……
以时间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的说明顺序。一般有表时间的词语,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多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和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常综合运用)
指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术、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说明顺序的判断方法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
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空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例如,《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根据说明文的类型作出判断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三、根据说明语言标志作出判断
课堂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时间顺序)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 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方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逻辑顺序)(结果到原因)(总分结构)
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勒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道小梯子走下去,——这么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正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式样。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空间顺序)
鲸的用途很大。一条大鲸。可炼出二三万公斤油。这种油可制肥皂,颜料,人造牛油,蜡油,润滑油以及国防上用的硝化油等。鲸皮可制皮箱,皮鞋,皮包等;牙齿和须可用来制作装饰品和日常用具;鲸肚子上的皮可制电影胶片;用鲸的肝提炼的鱼肝油,含有大量维生素A,营养丰富;鲸骨磨成粉,是极好的肥料。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重。我们选择口罩要遵循“充分而不过分”的原则。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效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按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
(原文有改动)
【试题】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逻辑顺序。这篇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病毒的传播、口罩的分类和区别、口罩的佩戴等知识,所以是逻辑顺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通常用到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通常用于介绍某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空间顺序(用于某个建筑物等)、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事理的内在关系)。这篇文章介绍了按总分总的顺序介绍了病毒的传播、口罩的分类和区别、口罩的佩戴等知识,所以是逻辑顺序。
一、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弄清内涵,依据各种顺序的特征来判定
①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进行说明。写生物大多以生长过程为序,说明某种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常用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来说明事物。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说明文,常常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进行说明。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 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合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④综合顺序
1)兼用空间和逻辑顺序
2)兼用逻辑和时间顺序
3)兼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顺序
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种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2)依据说明顺序判断的技巧来理清
①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准确判断说明顺序。一个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是: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归并成一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依次衔接起来,再加以分析,就可得知文章的说明顺序了。
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准确辨析说明顺序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我们阅读此类文章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来阐述前因后果。
③认清说明对象,准确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选择何种说明顺序。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空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时间顺序来说明;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④根据文中的标志性词语进行分析。时间顺序的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可以从古到今,也可由今到古。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来介绍,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后,或从外到内,或由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等。多出现方位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的标志性词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答题思路
第一步,读题干,明确是定位至全文分析还是定位在某段分析;
第二步,先明确说明顺序,然后遂步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为一部分,对每部分大意归纳概括(可适当摘抄文中关键语句),最后整合语言作答。
课堂练习
材料一:
将人类送上太空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但在太空中,人类怎样才能“待得久”?首先得“有地方住”。空间站就是宇航员在太空中住的“房子”,有了它,宇航员才能在太空中开展科研活动,长时间生活下去。
“对于飞船而言,空间站就是‘码头’。同时,空间站也是太空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里面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和载人多等优点。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是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目前,在太空中只有一个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它由美国主持研制,共有16个国家参加。中国当时也申请参与,但美国拒绝了中国的申请。”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材料二:
梦天实验舱,又称为梦天舱,是组成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的三个舱段之一,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随着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并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将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
梦天实验舱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10年,具有通过维修、更换等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梦天实验舱轴向长约17.9米,结构最大外经超过4米,发射质量约23吨。梦天实验舱采用四舱构型,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密封舱容积近110立方米,可为航天员提供约32立方米活动空间。工作舱总长约9.3米,柱段长6.6米,直径4.2米,前锥布局对接机构、转臂等,作为航天员在梦天实验舱内活动的主要区域,舱内设置工作区、锻炼区与存储区,布局平台设备和实验机柜。货物气闸舱与工作舱连接,嵌套在载荷舱内,总长2.3米,直径约2.2米,容积约8立方米,在航天员和机械臂配合下,用于载荷、设备舱内外转移,运送能力可以达到400千克,单次运送货物的包络可以达到1.15米*1.2米*0.9米。载荷舱总长约4.5米,直径4.1米,I、III象限各配置一个2米*2.5米的展开式暴露平台,用于安装舱外载荷。资源舱总长约5.1米,最大直径超过2.5米,舱外布局中继天线、电源系统设备等,配置一对柔性太阳翼,可通过对日定向装置和驱动机构实现双自由度转动,对接后太阳翼完成二次展开,整体翼展约56米,供电能力不小于6750W。梦天实验舱舱内提供13个标准科学实验柜安装空间,其中随舱上行9个科学实验机柜和1个共用机柜,舱外提供37个标准载荷接口,支持开展舱外实验。此外,梦天实验舱具备在轨释放微小飞行器的能力,在微小飞行器释放机构与机械臂的配合下,能够在轨自动释放微卫星或立方星。
材料三:
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1月1日对接天和核心舱,并按计划实施转位,与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加上神舟飞船以及天舟飞船组成“三室两厅”。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立方米,可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
古时“天宫”入梦,如今梦圆“天宫”。从15立方米的天宫一号,到如今的空间站“三室两厅”,从在轨驻留到开展科学实验,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不断“升级”,不仅越来越宽敞舒适,功能也更加全面。不同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作为航天员工作锻炼的场所,没有设置睡眠区和卫生区,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堪称“天宫”“梦工场”,里面不仅有全球首台空间光钟、制备材料的“八卦炉”,航天员还可以看到悬浮的球形火焰,开展更多“天地间见差异”的新实验,以地面上不可能的方式进入量子力学的奇异世界。此外,“梦天”还可以像“打弹弓”一样在轨释放微小卫星。
有了这样一座国家太空实验室,科学家有望产出一批科学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守护人类健康、推动工业技术革新、改善地球环境等诸多方面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于全世界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试题】“材料二”在介绍梦天实验舱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
【答案】逻辑顺序(总分总)。先总体介绍梦天舱的用途、在轨寿命、轴长、结构最大外径、发射质量、构型,再分别介绍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大小、设置和作用,最后补充介绍梦天实验舱具备在轨释放微小飞行器的能力。(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总)首先,材料二首段总体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的主要用途和特点;(分)然后,在第二段中分别对梦天实验舱的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进行了详细介绍。(总)最后,根据“此外,梦天实验舱具备在轨释放微小飞行器的能力,在微小飞行器释放机构与机械臂的配合下,能够在轨自动释放微卫星或立方星。”可知,补充介绍了梦天实验舱具备在轨释放微小飞行器的能力,即可以在微小飞行器释放机构与机械臂的配合下,在轨自动释放微卫星或立方星。
因此,“材料二”在介绍梦天实验舱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先总体介绍梦天实验舱的特点和构型,再分别对其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最后补充介绍其具备的功能之一。这种说明顺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梦天实验舱的构成和功能。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试题】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逻辑顺序。文章首先通过对动物睡眠需求的探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紧接着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需要睡觉的原因及睡眠的主要作用,最后提出了让大家好好睡觉的建议。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结合第①段“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可知文章首先通过对动物睡眠需求的探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睡眠;
结合第④段“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人需要睡觉的原因;结合第⑤段“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论述了睡眠的主要作用;
结合第⑨段“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可概括为:提出了让大家好好睡觉的建议;
因此,是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推进进行论述,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地表形态的塑造
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②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③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④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⑤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⑥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⑦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痕迹。
⑧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⑨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斛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⑩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⑪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⑫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⑬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⑭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⑮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试题】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
【答案】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第⑧段首先介绍了“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然后第⑨段介绍“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第⑩段介绍“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和“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第⑪段介绍“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和“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是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的顺序。
人能不能微缩
①在科幻电影中,人可以缩到比蚂蚁还小,甚至细胞那么小。要是真能实现该多好啊!我们就可以去看微观的美景,其实际应用价值也不可限量。
②比如旅行。现在的客车一般载几十个人,飞机一般载几百人。要是人能微缩,一架飞机就能载数千人,甚至数万人。那将节省多少燃料啊!
③在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也能变小,躲过敌人的监视,穿过各种障碍物,进行侦察和各种军事活动,使敌人的现代化武器失去作用。
④在医学上,微缩了的医生可以进到身体里面,修补伤口,清除结石,找出癌细胞,甚至可以一根根地去接通断裂了的脊髓神经,让截瘫者重新站起来。
⑤但实际上,这样的微缩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保证微缩以后还是人,那人的每个细胞也要相应缩小。如果人缩到细胞那样小,那原来的细胞就要缩到一个氢原子那样小,那就不可能是细胞了。
⑥不要说把人缩小到细胞那么小不可能,就是缩小到蚂蚁那么小都不可能。那么小的生物不可能是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比较聪明。他不缩小成小孙悟空,而是变成一个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去。
⑦人不能微缩的一个原因就是组成人的细胞不能相应地缩小。否则,就装不下细胞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数量和种类的分子。如果把人缩到蚂蚁那么小,细胞的大小就要缩到10nm左右。而DNA的直径就有2.6nm,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有20nm大小。
⑧即使不考虑细胞缩小,这里也涉及一个基本问题:一个物体(包括生物)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其性质、行为能否还像原来一样?几何的基本定律告诉我们:不会。
⑨原因就是,几何里面的几个参数——长度(一维)、面积(二维)和体积(三维),在一个物体放大或缩小时,变化的方式、速度不同。长度是按线变化,面积是按平方变化,而体积是按立方变化。也就是说,线度增长(或缩小)10倍,面积便增大(或缩小)100倍,而体积则增大(或缩小)1000倍。这个几何关系看似简单却影响世间万物的存在方式和行为,包括生物和人。
⑩比如说,一块石头,扔出去会立刻掉到地上。但如果把它磨成细粉,就可以随风飘扬,尽管每个颗粒的重量还是比同体积的空气重几百倍。这不是浮力,而是石头磨细以后,每个颗粒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大增加。空气流过颗粒时产生的摩擦力大过颗粒的重量,所以颗粒可以随风飘扬。
⑪缩小是如此,放大也是一样。
⑫在日常生活中,用纸叠一个飞机,纸飞机可以自己立住。但如果把它放大到真的飞机那么大,它就会垮塌。因为重量和线度的比值大大增加了,而纸的机械强度并没有变化。同理,我们可以用钢筋水泥建造两米宽的阳台,但我们不可能用钢筋水泥建造同样形状的两百米宽的阳台。它一定会垮塌。
⑬这种关系也影响到生物,导致很多有趣的现象。
⑭动物的高度缩小一半,重量就要减为八分之一,而关节表面积只减为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关节所承受的力就会减少一半。1厘米高的生物,关节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就是一米高的生物的一百分之一。所以,蚂蚁和蜘蛛的细腿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大象就要很粗的腿才能站住。长颈鹿既要吃高处的食物(脖子要长),又要跑得快以逃避野兽(腿要长),就只要缩小躯干和四肢的比例以减轻重量,特别是缩短身长。所以长颈鹿就只能是这个怪样子。
⑮同样,从人的大小到蚂蚁的大小,体重迅速变小,但肌肉横切面变小的速度却慢得多。所以蚂蚁可以举起比自己重100倍的物体,跳蚤可以跳出比自己身高高100倍的高度,人就绝对做不到。
⑯反过来说,如果把蚂蚁按比例放大到人那么大,那它就会有比人大得多的脑袋,细得多的脖子,再加一个巨大无比的“肚子”。它会连头都抬不起来,更别说快跑了。
⑰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生物更是变化多端。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内中都有规律存在。一个简单的几何原理所导致的力学后果,却影响到世间万物的存在方式。我们越能看到事物表面现象后面的原因,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越深刻。
【试题】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逻辑顺序。首先,从幻想人微缩后的美好前景入手,引出下文关于不能被微缩的原理介绍;接着,简略介绍了人不能被微缩的细胞原理;然后,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了物体放大或缩小后其性质、行为不能保持原样的几何定律;最后,总结说明生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实内在都有自身规律存在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和内容梳理。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个别到一般、主要到次要或现象到本质等介绍。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有利一全面说明事件各方面的特征。
首先,文章的①—④段从幻想人微缩后在旅行、战争、医学等方面的美好前景入手,列出现象;然后在第⑤段,引出下文关于不能被微缩的原理介绍,并用“如果人缩到细胞那样小,那原来的细胞就要缩到一个氢原子那样小,那就不可能是细胞了”句,简略介绍了人不能微缩细胞的原因;
接下来,第⑥段运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例子来说明把人缩小到细胞那么大小、蚂蚁那么大小的不可能;第⑦段“如果把人缩到蚂蚁那么小,细胞的大小就要缩到10nm左右。而DNA的直径就有2.6nm,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有20nm大小”句,直接列数字,然后第⑨段“也就是说,线度增长(或缩小)10倍,面积便增大(或缩小)100倍,而体积则增大(或缩小)1000倍”用具体的数字比较说明,进一步分析说明方物体放大或缩小后其性质、行为不能保持原样的几何定律;
接下来从第⑪—⑯段,从“缩小”到“放大”用大象,蚂蚁等例子,挨过来说明放大与缩小改变结构带来力学后果,说明事物无法缩小的事理;
最后,第⑰段“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生物更是变化多端。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内中都有规律存在”总结说明生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实内在都有自身规律存在的道理。
故本文按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二、分析说明顺序的作用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和事理之间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变化】可以使读者清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和布局】使读者一目了然、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和事理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符合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样写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能让读者对……过程(流程)了解得更清楚。
答题模板: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将说明对象说明清楚,解说到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方便理解。
分析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第一步,弄清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内涵及其特征,对照说明顺序的特点来判断说明顺序的类型;
第二步,区分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步,抓标志词判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第四步,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将各部分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加以分析。
课堂练习
人脸识别,如何防范“假脸”蒙混过关?
①手机解锁、超市支付、银行取款……都只需要轻轻一扫。人脸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于是,人脸活体检测应运而生。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把它变为一面坚盾,以阻挡随磅礴信息流而来的危机。人脸活体检测是如何精准识人的?又是如何防范各种“假脸”攻击的呢?
②与想象的不同,较早出现的人脸活体检测方式是动态检测,它需要用户根据系统提示做出眨眼、张嘴等动作,而算法会根据相邻帧之间的画面变化,判断采集到的是否为真人面部图像。而静态检测则不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可以直接用算法判断真伪,这种方式速度快,更适合时间较为紧张的场合。
③人脸识别最大的隐患就是攻击者可以使用各种“假脸”蒙骗系统。近年来,攻击者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照片,随着技术的革新,他们能将照片合成带有眨眼、张嘴等动作的视频,看起来惟妙惟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检测算法来抵御这些攻击。
④目前,可以将人脸活体检测技术分为三大类:
⑤一是基于红、绿、蓝颜色系统图像的单目活体检测技术。这种技术使用普通的单目摄像头,用算法分析面部纹理、形变、反射率等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脸”。
⑥二是基于红外光的双目活体检测技术。在颜色系统图像算法的基础上,该技术又增加了红外摄像头,它可以捕捉人体辐射出的红外线,平面上的人脸出现在红外摄像头前时,画面里只有一片“白花花”,因此该技术十分擅长抵御“假脸”攻击。
⑦三是基于三维摄像的活体检测技术。该技术使用特殊的三维深度摄像头,可以获取人脸的三维结构信息,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轻易识别出照片。屏幕等二维媒介的特征。这种技术的防御能力最强,但它的硬件成本也最高。
⑧3种人脸活体检测技术各有优劣,为了发挥它们的长处,当前的主流做法是将颜色系统图像与三维深度摄像头结合,共同完成人脸活体检测。这种融合了多种检测模式的设计可以大大提高算法的防攻击能力,其准确率可达99.99%以上。
⑨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优异的人脸活体检测算法,它们能对光线变化等复杂画面得出准确判断。未来,人脸活体检测技术必将成为人脸识别系统的标配功能,它将进一步推广人脸识别在金融支付、公共服务等关键安全领域的应用,让普通人能够更安心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
【试题】第⑤~⑦段说明人体活脸的检测技术,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逻辑顺序按照检测技术效果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的,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第⑤~⑦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体活脸的检测技术,这三种技术分别是基于红、绿、蓝颜色系统图像的单目活体检测技术、基于红外光的双目活体检测技术和基于三维摄像的活体检测技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三种技术是按照其检测效果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来说,单目活体检测技术的效果相对较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脸”;双目活体检测技术增加了红外摄像头,防御能力更强;而三维摄像的活体检测技术则能轻易识别出照片等二维媒介的特征,防御能力最强。一般来说,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往往习惯于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顺序。因此,这样的顺序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三种检测技术。
实至名归话“襄阳”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襄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襄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至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试题】第⑥段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3 分)
答案:时间顺序。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充分地说明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或:从而充分地说明从古至今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思路
说明文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说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选择具体的特点和细节来说明。所以,说明文的思路要围绕说明顺序、事物的特点和细节展开。
概括说明文的行文思路其实就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内容归纳出来并运用顺序词连贯表达。
1.考点分析
为了明确考生能够划分文章层次,清晰地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有些地区会从说明顺序考点中延伸出说明思路考点。又或者作为初步接触的重要概括能力来考察。
2.常见题型
(1)根据文章行文思路把下图补充完整。(一般当做概括题填空,注意有没有要求格式即可。)
(2)概括文章/某段的说明思路
3.答题思路
①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弄清文章或段落要表达的中心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②结合关键句即说明内容,概括文段内容
③确定说明的顺序
④提炼文章各部分或段落的内容要点
⑤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将内容要点串连表述。根据题目要求(有时需要仿写格式)或加上顺序词组织语言
4.答题模板
公式:本文/本段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
注意:结合文章/文段的结构(总分总等),或抓文章的说明顺序,结合中心句/关键句都是概括的关键。
课堂练习
亦真亦幻摩尔纹
①摩尔纹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事实上,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②当我们拍摄到物体时,摩尔纹总是任性地给我们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我们在拍摄屏幕时,诸如电视屏、显示器、手机屏等,明明肉眼看来非常清晰的,但相机拍摄出的照片上却会显示出一圈圈、一条条的波纹,影响屏幕的色彩和清晰度。
③事实上,摩尔纹是一种光学现象。从技术的角度讲,摩尔纹是两条线或两个物体之间以恒定角度和频率发生干涉的视觉结果。当肉眼无法分辨这两条线或两个物体时,只能看到干涉的纹样,这就产生了摩尔纹。从数学上讲,两个频率接近的等幅正弦波叠加,合成信号的幅度将按照两个频率之差变化,这就是差拍原理。当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的感光元件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时,摩尔纹就产生了。
④摩尔纹应用最常见是在纸币的防伪技术中。世界上几乎所有纸币都由密密麻麻的交叉线绘制而成,放大纸币时,纸币中交叉的网点会不停抖动,产生众多纹理,这就是摩尔纹。在对纸币进行扫描、放大、缩小及变形的过程中,网点会随之扩大或缩小,导致模糊,加大制造假钞的难度及成本。
⑤有一本名为《视错觉》的书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它汇集了由日本设计师仓岛隆广设计的摩尔纹作品。这本书不需要任何阅读技巧,甚至不用读者识字。它就像一所开放的游乐园,入场券便是一张黑色胶片,随意翻开,将胶片覆盖在图片上朝任意方向移动,乐园就会被唤醒,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随机效果,让你意想不到。仓岛隆广将诗歌转化为抽象的图形,通过交叠移动产生魔幻的视觉效果,呈现出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
⑥另一个平面设计方面的经典例子是NORDSTREAM(诺德流)海鲜品牌的包装设计,该作品为2018年全球包装设计大奖赛(它被称为“包装设计界的奥斯卡”)获奖作品。该品牌包括五种不同的产品:沙丁鱼、熏贻贝、螃蟹、章鱼、鱿鱼。设计师将包装盒设计成抽拉式,通过位于外盒上的栅栏与内盒上印刷的图案进行抽拉,栅栏与图案开始移动,从而形成了一组摩尔动画,打开包装可以看到“鲜活”的食材。
⑦在建筑外立面设计表现中,摩尔纹的出镜率也很高。在纽约曼哈顿,一栋有40年历史的车库改造设计就完美地运用了摩尔设计手法。改造构思是将两层不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线叠加在一起,形成新建筑的“表皮”。当观众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这些图案似乎会在建筑物表面上移动。这样一个“摩尔纹形态建筑‘表皮’”改造设计,使原本老旧、平淡的街道灵动了许多。
⑧我们常被提醒不要穿条纹衣服拍摄,因为会产生干涉影像。但有时候服装设计师会刻意在服装中将条纹作为装饰,就像彼得大帝身穿摩尔条纹肩带一样。
⑨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在巴黎举办了一场时装秀,以炫目的摩尔纹线条营造未来感3D视错觉,立体建筑感的廓形与褶皱完美融合。模特鞋底被涂上各种鲜亮的颜色,在反光地板上映射出夺目的色彩。
⑩摩尔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不规则的,并没有明显的形状规律,它产生的无数变化,会让你意识到眼睛所见的世界并不是全部。
【试题】作者是如何解释摩尔纹现象的?(2分)
【答案】作者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的方法,分别从技术和数学的角度解释了摩尔纹产生的原因。
【解析】文章首先从技术的角度,说明摩尔纹是两条线或两个物体之间以恒定角度和频率发生干涉的视觉结果接着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两个频率接近的等幅正弦波叠加,合成信号的福度将按照两个频率之差变化的差拍原理。分别从技术和数学的角度解释了摩尔纹产生的原因。
无刺蜂的奇异世界王正君
无刺蜂隶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无刺蜂属,起源于非洲,随着蜂群队伍的不断壮大,其分布越来越广泛,逐步扩展到热带与亚热带的各个地区。在中国,它们占据着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地带。
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上了“螯刺”这扇门,又打开了“强有力的嘴巴--下颚”这扇窗。失去螯刺的无刺蜂,自有一套独创的看家本领。它们的制敌策略通常有3 种:释放蜂胶,粘住敌人,遂以叮咬,制服敌人;释放毒气、毒液,自卫防身:钻入毛发,粘住咬断。
无刺蜂的后足带有胶状小球,其内含有粘性极强的蜂胶,在遇到挑衅者(如胡蜂)时,它们利用蜂胶的粘性,将胡蜂的翅膀粘住,使其以自由落体之姿坠到地面,之后对其进行撕咬,彻底将其消灭。
有的无刺蜂则以“毒气与毒液”为杀手锏。在遭遇敌害时,它们如黄鼠狼一般释放一股极其难闻的气体,在熏跑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有的种类则喷出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所溅之处,无不被其“毁容”,极具杀伤力。有的无刺蜂在人触碰其巢穴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人的头发、眉毛中,甚至会进入人的眼睛、耳朵,旋即释放粘液,用下颚撕咬,令人产生不适感但相对蜜蜂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无刺蜂是一类比较温顺的小动物,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动物。
无刺蜂秉承着“自卫防身”的原则施用着它们的独门武器,算是一群和平爱好者。
无刺蜂生来与众不同,它设计的“小屋”也别具一格,其复杂程度堪称“蜜蜂之最”。无刺蜂通常把“家”安在中空的树干或树权上,巢在树洞内呈长桶状,密封性良好,只留一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孔的外侧通常连有一根“管子”,此“管状通道”由蜂蜡和泥土混合筑成,有的“管状通道”还被设计成“喇叭状”,向内一直通到蜂王繁殖的区域。整个蜂巢采用多种建筑材料:蜂蜡、蜂胶以及树脂等。这些建筑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防水。因而蜂巢就像一个裹紧的粽子,既保温、防水,又御敌。
无刺蜂蜂蜜呈绿褐色,与普通蜂蜜相比,具有水分大、口感略酸、香味更浓郁还原糖含量较低、淀粉酶值较低等特点。无刺蜂蜂蜜还以药用价值高而著称。它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白内障、皮肤病以及一些妇科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试题】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3分)
【答案】全文先介绍无刺蜂的类属起源,分布范围,再介绍其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说明它的药用价值。严格遵循了科普文逻辑思维严谨的要求,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病毒巨库蝙蝠
①说蝙蝠是一个病毒巨库,一点不冤枉它。令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马尔堡病毒……竟然都来自蝙蝠!
②为什么蝙蝠会成为病毒的最佳宿主?首先,蝙蝠喜欢群居生活,它们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树上,这就为病毒在种群间大量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蝙蝠还能飞翔,除南极洲以外,这些飞行能手们去过世界各个角落,这样就能把病毒带到更远的地方,不像老鼠,只在有限的区域活动。在这两点上,当然鸟类也相似,但因为蝙蝠是哺乳动物,比鸟类更高等,与人类更接近一些,所以蝙蝠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人类。
③其次,在寒夜乃至整个冬天,很多蝙蝠要进入冬眠,这个时候它们的体温会降下来。通常在正常体温下,病毒可以被许多动物很快清除掉,但蝙蝠却像冰箱一样,可以把病毒保存很久,甚至保存整个冬天。
④再次,蝙蝠的寿命长达50年,这相对于一些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来说,已经属于相当长的了。这就使得病毒可以稳定地存在于蝙蝠体内,不必在短时间内总要不停地“搬家”。“搬家”总是一件麻烦事,弄不好的话会“露宿街头”,况且,病毒并不具备露宿街头(即离开宿主细胞)独自生存的能力。
⑤最后,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而蝙蝠也是。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蝙蝠没有被病毒击溃,反而进化出非常出色的免疫系统,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携带病毒,成为天然的病毒库。这话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道理很简单:一般动物倘若自身免疫力差。一染病就死掉,或者无法活动,那么病毒也只好与它同归于尽,不能传播更远了。而蝙蝠的免疫系统强,它可以携带大量病毒,自己却不会得病。
⑥既然蝙蝠是病毒寄宿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那在它们把病毒传给我们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下手为强,把它们捕杀掉呢?
⑦很遗憾,历史证明,大规模捕杀蝙蝠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以南美洲为例。自1970年以来,当地人为了防止狂犬病爆发,一直在大规模地毒杀吸血蝙蝠。问题在于,要把每只蝙蝠消灭净尽几乎是办不到的。而只要留有“种子”,在食物资源丰富又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蝙蝠的数量会很快反弹。另外,蝙蝠的种类几乎占哺乳动物品种总数的1/4之多,它们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⑧话说回来,把责任全推到蝙蝠身上,也不公正。传染病的出现需要各种因素的巧合,携带病毒的动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在疾病从蝙蝠传给人的过程中,其实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气候变暖,城镇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蝙蝠的柄息环境恶化,都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⑨因此,别总想着去捕杀蝙蝠,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在传播给人之前,提前找出已经潜伏在蝙蝠身上的新病毒,提前研制疫苗并接种,这才是有效的办法。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则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远离蝙蝠,不吃被野生动物吃过的果实,更要少吃和不吃野生动物。
⑩总之,不管愿意与否,我们都得学会与蝙蝠在这个地球上和平相处。
【试题】本文是如何采用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首先,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说明对象——病毒巨库蝙蝠:然后从蝙蝠的生活习性、寿命、进化角度等方面,具体说明蝙蝠成为毒库宿主的原因:接着分别从史实、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等角度,说明我们不可能把蝙蝠都杀掉;最后指出人类得学会和蝙蝠和平相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写作思路的梳理分析。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来说明的,说明对象是病毒巨库蝙蝠,由第①段“说蝙蝠是一个病毒巨库,一点不冤枉它”可知,第①段开篇直接点出说明对象——病毒巨库蝙蝠;第②段到第⑤段“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由主到次分别介绍了蝙蝠会成为病毒最佳宿主的几个原因;第⑥⑦⑧段从历史证明和蝙蝠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方面,来说明我们不可能把蝙蝠捕杀掉;最后第⑨⑩段,呼吁人们“我们别总想着去捕杀蝙蝠,要学会与蝙蝠在这个地球上和平相处”。
红 树 林
① 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树干里富含单宁。一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潮间带滩涂上。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 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便会扎根发芽。
④ 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软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异的根系。为抵抗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露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 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特殊的“半透膜”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滤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含盐体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 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御台风、海啸、风暴潮。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 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20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000公顷。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3.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3分)
参考答案
(1)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2)逻辑顺序(3)总分结构
四、划分文章层次
1、按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根据对事物或事理在不同时间的介绍来划分。
②空间顺序。根据对事物空间转换的介绍顺序来划分。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划分。
2、 按说明结构:从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入手。
3、按说明对象:看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一对象,从这些不同方面人手进行划分。
4、抓联系纽带:依据过渡句或过渡段划分。(过渡句、过渡段一般划分到下一层次)
鸟巢
①“鸟巢”是国家体育场的形象称呼,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络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它造型独特,简洁典雅,成为2008年奥运会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②“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体育场外壳采用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③“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贴有一层半透明的膜,它不但有为座席遮风挡雨功能,而且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反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滑动式的可开启屋顶如同一个容器的盖子,不管屋顶是闭合还是开启,它都是体育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
④许多看过“鸟巢”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可容10万人的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起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试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鸟巢”作了介绍,请在空格内填上恰当的内容。
整体情况______________特殊材料和结构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殊村料和结构外形结构、 人文意义
世界跨峡谷最大的悬索桥
①被誉为桥梁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典范的湘西矮寨县悬索大桥,位于湖南吉首矮寨镇,是长沙至重庆公路通道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距吉首市约20公里,在矮寨镇上空355米处跨越德夯大峡谷,德夯河流经谷底,十分雄伟壮观。悬索桥主跨1176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①梁悬索桥。主桥采用钢桁加劲梁,梁高为7.5米,梁宽27米,节段梁长14.5米,全桥共69节,主梁全长1000.5米。由于桥位地形险要,交通极为不便,使得大桥钢桁梁架设成为世界级的难题。
②矮寨大峡谷是吉茶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悬索桥方案成为最佳选择,矮寨特大悬索桥成为吉茶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让这座世界级的峡谷大桥面临五大“世界级”施工难题。
③首先地形险要:桥面到峡谷底高差达355来,两岸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至100米。其次地质复杂:索塔处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体等不良地质现象。仅在吉首崖索塔基坑附近就发现大小溶洞18个,其中最大的溶洞体积近万立方米。第三气象多变:峡谷多雾,瞬间最大风速为31.9米每秒,严重影响施工测量和主缆架设。第四吊装困难:主缆及钢桁梁在300至400米高空架设,单件吊装最大重量达120吨。最后运输困难:土建工程运量大,仅钢材、水泥、砂石等材料运输总量就达18万吨。
④曾被国家交通部授予“中国桥梁十大英雄团队”的湖南省路桥集团公司面对重重困难,精心施工,完成了目前世界上峡谷间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建没。在施工中,首次采用轨索移梁工艺进行主桁粱架设。轨索移粱法即利用大桥永久吊索,在其下端安装水平轨索。再将水平轨索张紧作为加劲梁的运梁轨道,实现由跨中往两端节段拼装大桥的钢桁加劲梁。相对于桥面吊机拼装方案,轨索移梁方案可大大减少钢桁梁的高空拼装作业,既可节省工期和节约投资,又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一般悬索桥设计中塔与梁相接,但矮寨大桥索塔位置距悬崖边缘仅70—100米,下面即是数百米高的谷底,地形比较特殊。使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山体的开挖,缩短钢衔粱长度,节省投资。首次在悬索桥上使用大型若锚吊索。由于使用了塔梁分离式悬索桥结构,使钢桁梁长度小于主塔中心距,主缆存在无吊索区,吊索卸载应力为零的情况就会出现,并且对大桥的钢桁梁受力也有不利影响。因而,大桥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在吉首岸设置1对岩锚吊索,茶峒岸设置2对岩锚吊索。岩锚吊索作为调节器,让主梁受力平衡。并首次采用碳纤维预应力索对岩锚底座进行锚固。将岩锚吊索所受的拉力传至地面岩体上,常规岩锚预应力筋材采用钢绞线,矮寨大桥根据研究试验后采用了高性能的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与传统钢绞线相比,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特点,为桥梁的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⑤大桥建成后,矮寨公路堵车的现状将成为历史,而长沙到重庆、成都之间,再也不需要经历这惊心动魄矮寨特大悬索桥的“公路奇观”。不过,那时候,当汽车在世界第一峡谷钢拉悬索桥上行走时那种感觉也是以让人心颤的。作为吉茶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该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非常重大:古茶高速公路是国室规划的八条西部公路大通道之一——长沙至重庆高速公路中的一段,是湘西北的重要出口,作为该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矮寨大桥的作用真可谓是“天堑变通途”。矮寨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目前湘渝两省市的交通现状,对两省市乃至中西部的对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试题】根据文章结构,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
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重大创新→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地理位置施工难度、重大创新施工意义提示: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
抓
关
键
词
时间顺序
(常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
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由古到今,季节由春到冬,时间由早到晚,朝代的更替
空间顺序
(常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示事物空间的位置关系)
抓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的词语,如由内到外、由前到后、由远到近、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
逻辑顺序
(常用关联性词语来凸显事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推理过程)
抓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例如,“因为”“因此”一般标明层次间的因果关系;“首先”“其次”一般 标明层次间的主次关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体现准确性和严密性,体现生动形象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分析重要词语含义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析词语指代内容,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分析句段作用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