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下册8.5 垂直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8.5 垂直第一课时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深入认识垂线段AD⊥L,∠ADB=90°,D为垂足,垂线段AD的长度比其他线段AB、AC、AE……中是最短的.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AD的长度是点A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AB、AC、AE……长度都不是点A到L的距离.
2.初步应用.
练习1:已知直线a、b,过点a上一点A作AB⊥a,交b于点B,过B作BC⊥b交a 上于点C.请说出哪一条线段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 并且用刻度尺测量这个距离.
练习2: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
练习3: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
(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如图,线段AE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3)如图,线段CD的长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三、作业
1.课本P19课本习题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BC,C为垂足,CD⊥AB,D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_______,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点B到CD 的距离是_____,A、B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
2.在线段AB、AC、AD、AE、AF中AD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 因此线段AD的长是点A到BF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1)用三角尺画一个是30°的∠AOB,在边OA上任取一点P,过P作PQ⊥OB, 垂足为Q,量一量OP的长,你发现点P到OB的距离与OP长的关系吗?
(2)若所画的∠AOB为60°角,重复上述的作图和测量,你能发现什么?
2.分别画出点A、B、C到BC、AC、AB的垂线段,再量出A到BC、点B到AC、 点C到AB的距离.
作业答案:
一、,6,6.4,10 2.小明说法是错误的,因为AD与BE是否垂直无判定.
二、1.(1)PQ= OP (2)OQ= OP 2.略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数学苏科版6.5 垂直优秀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65垂直1导学案无答案doc、65垂直2导学案无答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9.5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变式1-1,题型2公因式,变式2-1,变式3-1,题型4公式法因式分解,变式4-1,题型5十字相乘法,变式5-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