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物态变化(讲义)(8考点+16题型)(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385779/0-17316443020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物态变化(讲义)(8考点+16题型)(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385779/0-17316443021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物态变化(讲义)(8考点+16题型)(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385779/0-17316443021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下册5.4 物态变化学案设计
展开TOC \ "1-3" \h \z \u \l "_Tc176949442" 考点一 温度与温度测量 PAGEREF _Tc176949442 \h 1
\l "_Tc176949443" 考点二 物态变化 PAGEREF _Tc176949443 \h 3
\l "_Tc176949444"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PAGEREF _Tc176949444 \h 6
\l "_Tc176949445"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PAGEREF _Tc176949445 \h 7
\l "_Tc176949446" 考点五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PAGEREF _Tc176949446 \h 8
\l "_Tc176949447" 考点六 物态变化图像 PAGEREF _Tc176949447 \h 8
\l "_Tc176949448" 考点七 物态变化的应用 PAGEREF _Tc176949448 \h 9
\l "_Tc176949449" 考点八 水的三态 PAGEREF _Tc176949449 \h 10
TOC \ "4-4" \h \z \u \l "_Tc176949450" 题型1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PAGEREF _Tc176949450 \h 11
\l "_Tc176949451" 题型2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PAGEREF _Tc176949451 \h 11
\l "_Tc176949452" 题型3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处理 PAGEREF _Tc176949452 \h 12
\l "_Tc176949453" 题型4晶体熔化的特点 PAGEREF _Tc176949453 \h 15
\l "_Tc176949454" 题型5熔化与凝固的温度曲线 PAGEREF _Tc176949454 \h 16
\l "_Tc176949455" 题型6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曲线的区别 PAGEREF _Tc176949455 \h 17
\l "_Tc176949456" 题型7沸腾的条件 PAGEREF _Tc176949456 \h 18
\l "_Tc176949457" 题型8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PAGEREF _Tc176949457 \h 18
\l "_Tc176949458" 题型9探究水沸腾实验沸腾前后气泡的状态 PAGEREF _Tc176949458 \h 20
\l "_Tc176949459" 题型10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PAGEREF _Tc176949459 \h 21
\l "_Tc176949460" 题型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PAGEREF _Tc176949460 \h 22
\l "_Tc176949461" 题型12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PAGEREF _Tc176949461 \h 23
\l "_Tc176949462" 题型13升华的概念及现象 PAGEREF _Tc176949462 \h 24
\l "_Tc176949463" 题型14升华的吸热特点 PAGEREF _Tc176949463 \h 25
\l "_Tc176949464" 题型15凝华的概念及现象 PAGEREF _Tc176949464 \h 26
\l "_Tc176949465" 题型16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PAGEREF _Tc176949465 \h 26
考点一 温度与温度测量
一、温度
1.温度:在物理学中,通常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温度计的种类:根据测温物质不同,温度计分为三种:①液体温度计;②固体温度计;③气体温度计。
4.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我们把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5.温度估测:①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②人感觉最舒服的环境温度为24℃~26℃;③洗澡水的合适温度是40℃~50℃;④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为30℃以上;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个标准大气压下);⑥沸水的温度为100℃(1个标准大气压下)。
二、温度测量
1.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温度计
(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
(4)特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内径是粗细均匀的,温度计的分度值设计的越小,温度计的灵敏度越高。
(5)常用温度计:
①实验室温度计(图甲):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精。
②体温计(图乙):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
③寒暑表(图丙):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3.温度计的种类:根据测温物质不同,温度计分为三种:①液体温度计;②固体温度计;③气体温度计。
4.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做到“六会”:
(1)会认: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会选: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会拿:在拿温度计时,要拿住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
(4)会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
(5)会读: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会记: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负号。
5.体温计
(1)体温计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2)结构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3)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将缩口上方的水银甩到玻璃泡中(其他温度计不用甩),消毒后才能进行测量。
(4)体温计的使用
1)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是因为体温计在正常使用时,示数只升不降,当人体的温度高于体温计原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上升,此时能测量出人体的实际温度。
2)读数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
3)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时精确到0.1℃。
考点二 物态变化
一、物态变化
1.物质的三态:自然界中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热量的传递。
4.温度是物态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温度的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都会发生物态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与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2.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3.晶体的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4.晶体的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5.晶体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持续吸热,物态是固液共存。
6.晶体凝固特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持续放热,物态是固液共存。
7.非晶体熔化特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由固态变为黏稠,最后变为液态。
8.非晶体凝固特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没有固定的凝固点,随着温度的降低,物体由液态变为黏稠,最后变为固态。
9.晶体和非晶体异同
(1)有无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10.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被测物质充分接触,但不能触碰试管壁或试管底。
(2)酒精灯的使用:1)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用外焰加热;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3)让固体均匀受热的三种措施:1)采用水浴法加热;2)在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搅拌;3)将物质研碎。
(4)切勿将温度计当搅拌器。
(5)探究实验常见的考向:
1)使用适量的物质(海波、石蜡)的原因:避免加热时间过长;
2)器材安装顺序:自下而上;
3)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均匀受热;
4)采用水浴法的好处:是物质均匀受热;
5)记录时间间隔不能过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温度不变的过程;
6)海波熔化和石蜡熔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海波熔化分为固态、固液共存态和液态三个物质状态;海波有明显的转折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石蜡没有明显转折点,温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考点三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2)蒸发的特点:1)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2)只发生在液体表面;3)蒸发是缓慢地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对同一种液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3)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蒸发得越快。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不同物体蒸发快慢不同。
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5.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
6.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液体的沸点和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7.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与联系:第一、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第二、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第三、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第四、沸腾比蒸发剧烈。
8.探究水的沸腾规律实验
(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为了便于调整器材固定的高度应先放好酒精灯,再确定铁圈的高度;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且不能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实验时,烧杯内的水要适量。水太多,加热时间会太长;水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会露出水面或在很短时间内水杯烧开,导致实验观察时间太短;
(5)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温水进行实验;②用适量的水进行实验;③调大酒精灯的火焰,并用外焰加热;④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量损失;
(6)刚撤去酒精灯时,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这是因为此时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暂时还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从石棉网和烧杯底继续吸热。
(7)液体的沸点和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实验时,由于大气压的影响,测出水的沸点可能不是100℃。
二、液化
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4.液化放热:水蒸气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要放出部分热。
5.“白气”与“白雾”
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小水珠)。
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即形成“白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水滴。夜间气温下降,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凝结在空中的尘埃上形成“雾”,凝结在地面物体上则形成“露”。
考点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升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升华时要吸热。如: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3.常见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4.对升华的理解
(1)升华是指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存在液态这一状态。
(2)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都可以认为时不升华的。
(3)加热可以加速固态物质的升华现象。
5.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6.凝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7.常见凝华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8.对凝华现象的理解
(1)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直接”说明变化过程中物质不存在液态这一状态。
(2)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都难以发生或者进行得及其缓慢。
考点五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1.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考点六 物态变化图像
1.熔化图像
(1)如图甲所示,为晶体熔化图像。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固态,吸热升温;在B点时,物质开始熔化,到C点熔化结束;BC段表示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CD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液态,吸热升温。
(2)如图乙所示,为非晶体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2.凝固图像
(1)如图甲所示,为晶体的凝固图像。EF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液态,放热降温;在F点物质开始凝固,到G点凝固结束;FG段表示凝固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温度保持不变;GH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是固态,放热降温。
(2)如图乙所示,为非晶体凝固图像。由图像可知: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3.水的沸腾图像
如图所示,前4min,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水温度达到98℃时,水开始沸腾;沸腾时,水温保持不变。
考点七 物态变化的应用
一、熔化与凝固的应用
1.用0℃的冰冷却饮料比用0℃的水效果要好,是因为0℃的冰熔化成0℃的水要吸热。
2.夏天吃雪糕感觉凉快,是因为雪糕与凉水相比,要从人体吸收更多的热量。
3.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放几桶水,这是因为水结成冰时放热,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二、蒸发制冷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所以蒸发具有制冷作用。蒸发越快,制冷作用越明显。例如,人们将中暑的患者,扶到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并在患者皮肤上擦拭温水(酒精),这样水蒸发吸热能使患者的体温快速下降,缓解中暑症状。
三、气体液化的应用
气体液化后,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如液化石油气、火箭中的液氢和液氧等。
四、升华吸热
物质升华时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干冰的升华。
1.人工降雨:将干冰撒入云层,干冰升华吸热时空气温度急剧降低,云层中的水蒸气大量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进而相互聚集形成了雨。
2.储藏物品:干冰升华不但能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因而可以将干冰制成强制冷剂,用于储藏物品。
3.制造舞台效果: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可使舞台上方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成小水滴,可形成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
4.医疗手术:将干冰放在人体组织上,可让该组织温度迅速降至极低,使组织坏死、脱落,从而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考点八 水的三态
1.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
2.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3.水循环
云: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
雨:云中小水滴或小冰晶随气流变化,体积增大,下落过程中小水滴变大,小冰晶熔化,大水滴下落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遇0°C以下气温,凝华成小冰晶,体积增大下落。
冰雹:云中水蒸气遇冷气团,凝华成小冰块,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落到地面。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
题型1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2023秋•大连期中)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中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中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解答】解: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故A错误;
B、夏季,小明手中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冰块熔化成水,吸收热量,手感到凉,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晶体,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题型2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2022秋•平坝区期中)当我们买来冻鱼、冻鸡、冻肉等食品时,为了化开冰把它放在凉水中浸泡。泡到相当长时间,就会发现冻鱼外面结了一层冰。当这层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鱼身的冰层可见到鱼已化冻,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冷水拔冰”。请你解释为什么要用冷水而不用热水?
【解答】答:冷水较热水更容易凝固结冰,而水凝固时会放热,使食品上的冰较容易熔化。
题型3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处理
(2023秋•榆阳区校级期末)图甲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
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25min
C.该物质在15~20min内温度不变,说明没有吸收热量
D.采用“水浴法”对试管内物质加热,是为了缩短实验时间
【解答】解:A、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因此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该物质熔化时间为25min﹣10min=15min,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物质在15~20min内处于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C错误;
D、“水浴法”加热,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较慢,便于记录熔化时间以及观察物质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A。
(2023秋•宿城区期末)为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明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试管中装有适量的冰。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除了温度计以外还需要 ;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 状态,冰熔化过程需要 分钟;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像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沸腾,原因是 ;
(4)小华同学将图甲中试管换成碘锤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如图丙所示(碘的熔点为113.7℃,碘的沸点为184.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选填“受热均匀”或者“控制温度”)。
【解答】(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要每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一次温度,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由图像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处于固液共存态。冰完全熔化的时间段是1min~4min,所以冰熔化过程需要3min;
(3)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收热量。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温到达沸点,但是因为试管内外没有温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能沸腾。
(4)因为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所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碘时会出现升华现象,我们只要降低加热温度,使碘在温度低于熔点时,固态碘仍可变成碘蒸气,所以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 控制温度。
故答案为:(1)秒表;(2)固液共存;3;(3)不能;不能持续吸热;(4)升华;控制温度。
(2023秋•安阳期中)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将质量相等的A、B两种固体物质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再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和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A、B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乙和图丙可知,一定属于晶体的是 (选填“A”或“B”)物质。
(2)B物质在第8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6min时的内能。
(3)丙图中第0~4min比第10~14min升温快,是因为B物质在第0~4min时的 小。物质B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
【解答】解:(1)A和B两种物质都在不断吸收热量,物质B在一段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B是晶体;物质A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物质A可能熔化了,则物质A是非晶体,若物质A的熔点大于图像中显示的温度,则物质A有可能是晶体;
(2)由图可知,B物质从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熔化结束,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故第8分钟时的内能比第6分钟时的内能大;
(3)当丙图中第0~4min比第10~14min升温快,质量和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不变,根据Q吸=cmΔt可知,B物质在第0~4min时的比热容小,根据图像知,B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B;(2)大于;(3)比热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022秋•麻阳县期中)为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A、B两种物质、电热水壶和水、两支试管、铁架台、2个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验,温度传感器测量出两种被测物体的温度,并在电脑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B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 ;
(2)电热水壶可以调节功率控制水温一定,选择控制水温为 (选填“40℃”或“60℃”)更合适;
(3)图乙中的A线,0~2min的温度变化速度比5~7min的温度变比速度要快,可以说明以下哪个观点 。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不同
B.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吸热的快慢不同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的比热容不同
【解答】解:(1)物质B是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
(2)晶体物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且要不断吸热,由图像得,A物质的熔点为50℃,热量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则为了使A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温选择控制为60℃更合适。
(3)图像乙中的A线,0~2min的温度变化速度比5~7min的温度变比速度要快,物体熔化前后,状态改变,质量不变,采用相同热源加热,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热量相同,由得,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的比热容不同,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温度持续上升;(2)60℃;(3)C。
题型4晶体熔化的特点
(2023秋•凉州区期末)冰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冰有固定的熔点,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
C.冰熔化时吸热,石蜡熔化时不吸热
D.天上飘落的雪花不是晶体
【解答】解:A、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A错误;
B、冰有固定的熔点,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正确;
C、冰和石蜡熔化时都吸热,故C错误;
D、雪花是小冰晶组成的,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题型5熔化与凝固的温度曲线
(2023秋•濮阳期中)某同学在做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如果数据记录和作图都没有错误,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t=0时刻显示的温度就是海波的熔点
B.在0~t1时间内海波在不断的放出热量
C.在t1∼t2时间内含有海波的放热过程
D.在t2时刻刚停止加热,t3时刻又开始加热
【解答】解:A、海波是晶体,其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是它的熔点,则图像中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为海波的熔点;在t=0时刻显示的温度是海波的初始温度,低于海波的熔点,故A错误;
B、图中0~t1时间内海波的温度持续上升,不断吸收热量,此时海波为固态,故B错误;
CD、t1~t2时间内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显示的温度为海波的熔点或凝固点,为固液共存状态;t2~t3时间内海波的温度降低,放出热量,此时为固态;t3时刻后海波的温度又升高,说明t3时刻又开始加热(或吸热);
由以上分析可知,t1时刻海波为固态,t1~t2时间内海波为固液共存状态,t2时刻海波为固态,则t1~t2时间内海波一定是先熔化,后凝固,所以在t1∼t2时间内既有海波的吸热过程,又有海波的放热过程,且在t2时刻之前就停止了加热,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023秋•常州期中)小明对甲、乙两种物质做凝固实验,得到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甲在第2min时是液态B.甲在ab段吸热
C.甲的凝固点是48℃D.乙是非晶体
【解答】解:
AC、由图知,甲在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是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甲的凝固点为48℃,第2min时,还没有开始凝固,所以为液态,故A、C正确;
B、该图象为凝固图象,所以甲在ab段放热,故B错误;
D、在上述两个图象中,甲在凝固时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故该过程为晶体的凝固过程,所以甲是晶体,乙的温度不断下降,所以乙为非晶体,故D正确。
故选:B。
题型6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曲线的区别
(2023秋•海淀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在实验室通过对物体均匀的加热方式研究物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依据实验数据正确地画出了如图所示的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属于晶体凝固图像的是( )
A.B.
C.D.
【解答】解:A、如图,物质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图象是晶体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B、如图,物质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该图象是非晶体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如图,物质在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图象是晶体凝固图象。符合题意。
D、如图,物质在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该图象是非晶体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7沸腾的条件
(2023秋•涧西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解答】解:在大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由于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温度首先达到酒精的沸点,由于继续加热,所以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而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虽然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同温度的大烧杯里的水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故选:D。
题型8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023秋•宣汉县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50℃的酒精温度计
B.如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解:
A、选用的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50℃,而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故A错误;
B、乙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图象,甲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图象,故B正确;
C、水沸腾时,烧杯口上方有大量的“白气”产生,这主要是因为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是因为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从石棉网吸热,水沸腾是需要持续吸热的,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是小明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硬纸板的主要目的是 。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可知,水 (选填“已经”或“还没有”)沸腾。
(3)常用温度计用酒精或水银制作而成,根据下表可知,本实验应选用 (选填序号)制作的温度计。
(4)实验过程中,透明的烧杯壁上蒙上了一层“雾”,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5)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评估时,所有小组测出水的沸点都低于100℃,这是由于 (选填序号)导致的。
A.实验错误B.实验误差C.当地大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解答】解:(1)实验中在烧杯上方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从第6min开始水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再变化,所以水已经沸腾;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则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温度,而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实验中应用水银温度计能完成此实验;
(4)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杯壁上,使烧杯壁上蒙上了一层“雾”;
(5)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测出水的沸点都低于100℃,说明当地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选C;
故答案为:(1)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2)已经;(3)②;(4)液化;(5)C。
题型9探究水沸腾实验沸腾前后气泡的状态
(2023秋•曲阜市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解答】解:A、水不断冒出“白气”不是沸腾现象,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水沸腾时气泡上升逐渐变大,至液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沸腾前,气泡上升变小,故B错误;
C、水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吸热,故C错误;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98℃,低于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所以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D。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6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表: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表格内填的数据为 ℃。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3)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乙中(a)、(b)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
(2)由表格中数据知,从4到8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逐渐上升;故a是水沸腾时。
故答案为:(1)96;(2)98;低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a。
题型10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
(2017秋•杜尔伯特县期末)小雨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分别绘制了冰熔化时和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丁所示。请你回答:
(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在图丙中, 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选填“AB”、“BC”或“CD”);在第10分钟,杯里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
(3)由图丁可知,水的沸点是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小明猜想GH段不是根据实验的测量数据画出来的,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或“保持不变”或“降低”)。
【解答】解:(1)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2℃。
(2)如丙图,冰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C段冰处于熔化过程。冰熔化时,固液共存,是固液混合态。
(3)①如丁图,水在FG段,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②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又因为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③因为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会出现升高的现象,所以GH段不是根据实验的测量数据画出来的。
故答案为:(1)92;(2)BC;固液混合态;(3)98;小于;保持不变。
题型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023秋•凉州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容器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甲中酒精消失了,乙中剩余较多水。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B.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C.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以上结论都能得出
【解答】解:根据题中条件可知两种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相同,而液体的种类不同,因此只能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题型12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2023秋•广陵区校级期末)冬季开暖气的房间很干燥,常需要加湿器加湿。如图,超声波加湿器是用超声波把水打成水雾喷出,从而增加了房间的湿度,房间内有一干湿泡温度计测量湿度(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湿器产生的超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B.水雾是水被超声波液化形成的
C.水雾消失的过程需要吸热
D.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变大
【解答】解:A.加湿器产生的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故A错误;
B.水被打成水雾是将水振碎,变为细小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水雾消失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故C正确,
D.增加加湿器加湿后,空气的湿度越大,液体蒸发越慢,湿泡温度计的温度降低的越少,因此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故D错误。
故选:C。
(2023秋•东西湖区期中)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也会发生汽化现象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的“白气”实际是水蒸气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若撤去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
D.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解答】解: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也存在蒸发现象,故A正确;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能继续吸热,故水不会继续沸腾,故C正确;
D、纸盒不会烧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B。
题型13升华的概念及现象
(2023秋•市南区校级期末)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水循环。水循环时刻在进行,因此环境保护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物态变化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变成云是凝固过程
B.水蒸气变为草上露珠是熔化过程
C.地表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过程
D.寒冬的雪人慢慢变小是凝华过程
【解答】解:A、水蒸气在高空变成云是液化过程,故A错误;
B、水蒸气变为草上露珠是液化过程,故B错误;
C、地表的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故C正确;
D、寒冬的雪人慢慢变小是升华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2023秋•曲阜市期中)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常在比赛间隙向冰面上浇水,同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补冰”。“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升华,凝华B.汽化,凝固C.升华,凝固D.熔化,凝华
【解答】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升华吸热使水放热凝固成冰,因此“补冰”时干冰和水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升华和凝固,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题型14升华的吸热特点
(2023秋•龙华区期末)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人们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干冰( )
A.熔化吸热B.液化吸热C.升华吸热D.凝华吸热
【解答】解:常温下干冰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17秋•开县期末)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熔化成液体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B.游泳时,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吸热
C.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固现象
D.汽化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
【解答】解:A、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A错误。
B、从水中出来后,身体表面上的水蒸发,蒸发吸收热量,因此感到冷,故B正确。
C、冬天,室内温度较高,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室外温度特别低时,室内水蒸气会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冰花”,附着在室内的玻璃上,发生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汽化包括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完成,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可以完成。故D错误。
故选:B。
题型15凝华的概念及现象
(2023秋•永春县期中)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下列唐诗中加点字所对应的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喧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题型16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2023秋•永城市期末)中华诗词,寄情于景,包含了各种自然现象。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和雪都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热
C.“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是汽化形成的,需要放热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
【解答】解:A.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需要放热,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需要放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B错误;
C.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2023秋•凉州区校级期末)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解答】解: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B正确;
C、“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的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2023秋•锦江区校级期末)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雨的形成是甲到丙的过程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
A.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的过程,是乙到甲的过程,故A错误;
B.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是甲到丙的过程,故B错误;
C.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丙到甲的过程,故C正确;
D.雨可能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如果遇到地面附近的气温较高,熔化成的水珠,是乙到甲的过程;也可能是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时,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的水珠,是丙到甲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2022秋•固始县校级期中)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解答】解: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A正确;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C错误;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故D错误。
故选:A。
(2023秋•沈北新区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夏至翻白云,平地见鱼鳞”,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解答】解: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020秋•安宁区校级期中)“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的形成是吸热汽化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放热凝华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吸热凝固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泪是放热熔化
【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正确;
C、冰的形成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蜡炬成泪是熔化,此过程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中)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体、乙是固态。
A.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的过程,是乙到甲的过程,故A错误;
B.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是甲到丙的过程,故B错误;
C.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丙到甲的过程,故C正确;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是丙到乙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物理过程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熔化图象
凝固图象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物质
熔点/℃
沸点/℃
①酒精
﹣117
78
②水银
﹣39
357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复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期末题型复习讲义: 这是一份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复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期末题型复习讲义,文件包含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新教材第一辑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教师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期末题型复习讲义pdf、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新教材第一辑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学生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期末题型复习讲义pdf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节 温度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198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节 温度优秀学案</a>,文件包含31温度考点解读解析版docx、31温度考点解读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温度,温度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