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5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6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7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课件第8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与《吕氏春秋》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国人、道、闻”等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内容。(重点)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个性化解读文章,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难点)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 该书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内容的理论体系,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后人称它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得一人之使(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 )
    有闻而传之者( )家无井而出溉汲( )
    闻之于宋君( )
    ◆古今异义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故事里,有三类人讲过类似“穿井得一人”的话,你注意到了吗?请同学们根据其语言分析一下。
    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宋君?结合具体内容简单分析。
    宋君:不随意听信传言,注意实际调查。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君在听到传言之后,不太相信这种事情,没有以讹传讹,而是立刻派人去问丁氏,弄清事情真相。
    针对这起谣言,宋君打算拿人问罪。你认为谁该为这次举国轰动的谣言负责?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①丁氏:说话要说清楚,避免歧义。 ②国人: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不要乱传小道消息。 ③宋君:对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
    请分别从丁氏、传之者和宋君的角度说说故事给你的启迪。
    从丁氏的角度来说,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很重要,我们应尽量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免造成歧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传之者的角度来说,对于传闻,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而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实地调查,避免以讹传讹。 从宋君的角度来说,对于问题要有求证精神,对谣言不轻信、不轻传。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一个姓丁的人家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乱传,一定要详察事实真相的道理。
    这则寓言读起来幽默有趣,结合内容说说“趣”在哪里。
    1、对话中的“人”是多义词,既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因而被人误解为“挖井挖出一个人”。2、真相与传闻相差太大,令人发笑。
    发展: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
    开端:丁氏穿井,告人“得一人”
    结局: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
    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 一次两国交战,一方的将士刚听到鼓点一响,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士卒跑得快,一口气跑了一百步远;有的士卒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这时候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士卒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说:”你们真是胆小鬼,跑得那么快!“
    故事讽刺一些人在嘲笑别人的同时,却对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视若无睹,毫无觉悟的行为。

    相关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知大意,闻而传之,国人道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新知作品简介,课堂练习于,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进寓言,活动一录制音频,活动二构思封面,古义国都,今义国家,使听到,表示对象,成果展示,活动三设计人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