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语境,看位置,看标点,看结构,看成份,看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知识梳理】
    把握虚词的方法主要有:
    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
    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
    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
    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句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
    二、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句中“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三、看标点。同一个虚词(指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常要看标点符号的虚词有“也”“矣”“乎”、“焉”等,如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一般说来,句号表陈述或判断,问号表疑问或反问,叹号表感叹、命令、祈使或禁止等语气。例句中句末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
    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别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好理解了。常用呼应方式来理解的虚词有“为”、“者”“乎”等。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中动词“有”放在句末,“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意为“有何陋?”“有”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何”解释为什么?
    五、看结构。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实词与虚词相对,我们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出该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常见的这种情况的虚词有“而”“以”“因”“之”“焉”。
    六、看成份。一部分虚词在句子里不作什么成份;或者不能作什么成份;或者起“破坏”作用,使本可成为一个句子的,被取消其成为句子的功能,常见的虚词有“其”、“之”语气助词等。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例句中的“矣”是语气助词,不作句子成份。
    七、看句式。文言文常用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虚词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常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虚词。常见的格式有:
    1、判断句。常用“者,也”、“者,””,也”、“者也”
    “则”、“乃”“亦”“为”等虚词表判断。如: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则”连接了主语“此”和宾语“乒阳楼之大观”,处于动词的位置,但它是副词,表判断。
    被动句。常用“为所”、“为所”等格式表被动。
    3、倒装句。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zhàn) 蒙络(luò)
    C.佁然(yǐ) 参差(cān) 披拂(fú)
    D.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幽邃(suì)
    B.为坻(chí) 为嵁(kān) 为屿(yǔ)
    C.参差(cēn c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
    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俶尔(chù) 佁然(yǐ) 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竹(huáng)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披拂(fú)
    D.翠蔓(wàn) 龚古(gōng)差互(cī) 珮环(pèi)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青树翠蔓(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C.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佁然/不动
    D.似/与游者相乐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表示能愿)
    C.隶而从者(随从)
    D.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B.心乐之
    C.如鸣珮环D.其岸势犬牙差互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11.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翕忽:静止不动的样子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拂:随风飘拂
    D.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
    1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添了寻幽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村,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怆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1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刘柳”。
    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1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
    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1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
    B.《小石潭记》按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C.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 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章开头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其中 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愉悦的感情基调。
    20.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21.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卷石/底以出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四面竹树/环合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全石以为底
    2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似与游者相乐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其岸势犬牙差互
    26.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2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不可知其源(源头)
    B.佁然不动(呆呆地)
    C.参差披拂(长短不齐的样子)
    D.凄神寒骨(凄凉)
    28.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丽的环境与作者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9.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境过清
    A.全石以为底
    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近岸,卷石底以出
    3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3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
    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俶尔远逝(忽然)
    二、填空题
    32.《小石潭记》全文按照 顺序,采用 的写作手法,依次描写了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源流, ,记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 ,它给作者 的感受。
    33.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 的第四篇。
    34.本文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源流; ;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 ,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 。
    35.填空。
    ①《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 。
    ②文中写出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句子有“ , ”和“ ”等。
    ③小潭之所以命“小石潭”之名的原因是 。
    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嵁( ) 佁然( )
    翕忽(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 )
    3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嵁( )
    差互( ) 翕忽( ) 佁然( ) 悄怆幽邃( )
    38.【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为坻( )
    为嵁 ( )
    佁然( )
    幽邃( )
    参差( )
    俶尔( )
    翕忽( )
    悄怆( )
    寂寥( )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往来翕忽:
    ⑶斗折蛇行:
    ⑷以其境过清:
    (5)乃记之而去:
    40.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坻( ) 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幽邃( )
    41.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42.填空。
    (1)《小石潭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4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见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3)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5)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卷石底以出:
    ②为坻,为屿:
    ③怡然不动:
    ④俶尔远逝:
    ⑤往来翕忽:
    ⑥斗折蛇行:
    ⑦犬牙差互:
    ⑧凄神寒骨:
    ⑨悄怆幽邃:
    ⑩不可久居:
    ⑪乃记之而去:
    ⑫崔氏二小生:
    45.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6.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柳宗元与 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②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 , , , 。
    47.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含有“石”字的语句,并仔细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⑵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水”的语句,并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它们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2)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49.一词多义。
    (1)环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2)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50.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鸣珮环
    (2)为坻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隶而从者
    5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隶而从者( )
    (2)见 ①下见小潭( )
    ②明灭可见( )
    (3)清 ①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
    (4)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心乐之
    乐:
    5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隔篁竹 篁竹:
    (2)水尤清冽 尤:
    (3)为坻 坻:
    (4)为嵁 嵁:
    (5)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
    (6)日光下澈 澈:
    (7)俶尔远逝 俶尔:
    (8)往来翕忽 翕忽:
    (9)悄怆幽邃 悄怆:
    5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见:①下见小潭
    ②明灭可见
    (3)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56.按提示填空。
    《小石潭记》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57.按提示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
    (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青葱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作者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
    5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
    (2)心乐之
    (3)潭中鱼可百许头 _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3)为坻
    (4)为嵁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日光下澈
    (7)佁然不动
    (8)俶尔远逝
    (9)往来翕忽
    (10)悄怆幽邃
    60.《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二)(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B.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C.潭中鱼可百许头(答应)D.悄怆幽邃(深)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中“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B.文中画线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隔/篁竹,闻/水声。
    C.文中以珮、环相击的响声来形容潭水的声音。
    D.作者借小石潭环境的凄清衬托被贬谪后内心的孤寂。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选文记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经过。第2段用“佁然不动”写鱼之“静”,用“ ”(原句)写鱼之“动”。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潭水 的特点,通过描写游鱼自由自在的情态,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三)(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1.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
    评析: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不可久居 居:停留
    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
    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二)(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18.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20.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三)(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2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3.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4.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5.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四)(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恶伤。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其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27.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2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一、课内阅读
    (一)(2023·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小石潭记》 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往来翕忽 (静悄悄的样子)
    C.悄怆幽邃 (深)
    D.以其境过清 (凄清)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
    D.四面竹树环合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二)(2023·广东肇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凄神寒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三)(2023·北京·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以其境过清”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坐以待毙
    C.勿以恶小而为之D.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7.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苍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石潭中的鱼儿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时隐时现。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凄凉的神情,寒冷的骨头,幽深极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山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翌日,饭于林虑③,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遶(rà)观:四顾,环视。②箠(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③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两文都采用了“① ”的写法来写景,在移动变换中带领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如:《游天平山记》作者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到达② ,傍晚到达明教院,最后夜宿于连云阁。
    (2)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
    《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游天平山记》: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透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考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簪菙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观:环视。③菙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丙】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B.四顾气象潇洒/顾野有麦场
    C.凄神寒骨/属引凄异D.留连徐步/清风徐来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1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坐石弄泉”中的“弄”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C.乙文“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化用了丙诗的颈联,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
    12.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小语和小文就甲乙丙三篇游记的写法展开了讨论,请结合甲乙两文,将两人对话补充完整。
    我认为① 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② 。
    我认为③ 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④ 。
    13.古代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请你结合【甲】【乙】【丙】内容,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023·浙江丽水·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杜甫立于泰山脚下,极目远眺,神奇秀美、雄伟磅礴的气象激荡起“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倚东风, ”,秦观春游村野,沐浴着东风,信步而行,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阅读山水小品文,同样要咀嚼山水之英华,在作者的情性中体悟时代的风云际会与文人群像。
    请你阅读以下文章,完成探究。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①芜刈翳,梯危缒②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③,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④,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论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
    (白居易《三游洞序》⑤节选)
    (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⑥自可留。
    【注释】①芟:割除。②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③仰睇俯察:上下察看。④薄:碰击。⑤写作背景: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与好友元慎(字微之)、弟弟白知退奉命将各自到达所任,本文写于三人分别前的一次出行。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实亦自指。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
    【说文解字】
    14.文言词语释义有奥妙,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如“绝”。请根据以下表格内容,给下列句中的“绝”选择正确的释义。(填序号)
    (1)如不绝线 (2)绝无人迹 (3)斯境胜绝
    【山水之趣】
    15.文人喜欢由“象”及“意”,请结合他们笔下石头的共同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人情性】
    16.将文段中缺少的诗句补写完整。
    17.甲乙两文作者皆“闻水声”“探幽境”,面对“斯境胜绝”,柳宗元“心乐之”,白居易“爱不能去”,然而徜徉山水终究只能偷来片刻欢愉,他们作别时且叹且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元慎的感叹。
    微之曰:“诚哉是! ”
    18.跨越时空距离,你会推荐那位文人与柳宗元一同出游?说说你的理由。
    A.白居易 B.王维
    (三)(2023·山东德州·统考二模)小江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一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19.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源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B.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不可知其源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任务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2.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古代游记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像《与朱元思书》就受到《永州八记》的影响。
    B.古人称谓: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成为柳宗元同时代的人,你在与他人提及柳宗元时可以称“河东先生”,以示尊敬,初次见到柳宗元时可以称“宗元先生”,以示亲近。
    C.玉文化:珮、环都是玉饰;瑜、瑾、琼、瑕都是美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的说法。
    D.竹文化:甲文中“篁竹”是竹林的意思,乙文中“竹箭”指竹制的利箭。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代指音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也与竹有关。
    【任务三:探究游记写法】
    23.甲文中小石潭和乙文中石涧的水都非常清澈,作者是如何表现表现这一点的?请举例分析。
    24.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①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②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④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⑤寸许。
    【注释】①niàn二十;②肥沃;③hú,天鹅;④huì,洗脸;⑤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5.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B.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6.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27.对两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随着地点的转移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经历了由“乐”至“凄”的波动。
    B.同样写水的“清澈”,乙文划线句子运用“直接描写”,甲文划线句子则以“鱼”和“鱼影”来“间接描写”。
    C.乙文“若脱笼之鹄”一句,比喻生动,写出了游者欣喜、兴奋之情。
    D.两文都属于“记”这一文体,综合运用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
    28.两选文写景视角灵活:甲文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①视;“潭西南而望”,为仰视(或远视)。乙文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为②视。
    (五)(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
    ③俶尔远逝 ④而犹不忍去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 闻疾雷声B.潭中鱼可百许头 模棱两可
    C.暮归,各赋诗 朝思暮想D.潭西南而望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
    3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2.根据对联的特点,将下面句子改成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上联: ;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33.【甲】文作者面对美景,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邃?(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轩邈(miǎ):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34.《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35.《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 ”相似。两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情感),《渡荆门送别》含蓄表达了诗人少年远游的 之情。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从流飘荡
    ②窥谷忘反
    37.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B.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38.《与朱元思书》和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教材《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 的意思,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只是此文还用了一句“ , ”侧面描写这个特点,与《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作者写“奇山异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现在山势险峻,还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小石潭记》(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知识梳理】
    把握虚词的方法主要有:
    一、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二个方面:
    1、看语意。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句群,甚至于所在的段落,将词与词,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顺延的意思联成一片来思考,才能求得准确。通过语意来理解的虚词很多,尤其是“其”、“之”“者”“于”等。
    2、看关系。有些虚词在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时存在某种关系,或复句关系,或支配关系,或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出来了。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而”“以”、“于”等。例如:
    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句中的“而”连接“太守归”和“宾客从”两个词组,“归”和“从”两个动作同时产生,属于并列关系,“而”是连词,表并列。
    二、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常见的有“为”、“也”“焉”、“乎”、“矣”、“于”等。例如: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句中“焉”用在动词之前,且是疑问句,则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三、看标点。同一个虚词(指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常要看标点符号的虚词有“也”“矣”“乎”、“焉”等,如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一般说来,句号表陈述或判断,问号表疑问或反问,叹号表感叹、命令、祈使或禁止等语气。例句中句末用了句号,且是判断句,“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
    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别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好理解了。常用呼应方式来理解的虚词有“为”、“者”“乎”等。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中动词“有”放在句末,“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意为“有何陋?”“有”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何”解释为什么?
    五、看结构。文言文中常用排偶句,上下句结构一致,有时实词与实词相对,有时实词与虚词相对,有时虚实词与虚词相对,我们根据与虚词相对的那个实词(或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推出该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文中也常有“互文见义”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常见的这种情况的虚词有“而”“以”“因”“之”“焉”。
    六、看成份。一部分虚词在句子里不作什么成份;或者不能作什么成份;或者起“破坏”作用,使本可成为一个句子的,被取消其成为句子的功能,常见的虚词有“其”、“之”语气助词等。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例句中的“矣”是语气助词,不作句子成份。
    七、看句式。文言文常用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虚词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常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虚词。常见的格式有:
    1、判断句。常用“者,也”、“者,””,也”、“者也”
    “则”、“乃”“亦”“为”等虚词表判断。如: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则”连接了主语“此”和宾语“乒阳楼之大观”,处于动词的位置,但它是副词,表判断。
    被动句。常用“为所”、“为所”等格式表被动。
    3、倒装句。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zhàn) 蒙络(luò)
    C.佁然(yǐ) 参差(cān) 披拂(fú)
    D.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坻”应读“chí”。B项“嵁”应读“kān”。C项“参”应读“cēn”。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幽邃(suì)
    B.为坻(chí) 为嵁(kān) 为屿(yǔ)
    C.参差(cēn cī) 佁然(yǐ) 卷石底(quán)
    D.俶尔(shū) 翕忽(xī) 悄怆(qiǎ)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D项不正确,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俶”应读chù。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俶尔(chù) 佁然(yǐ) 奉壹(yī) 幽邃(suì)
    B.篁竹(huáng)清冽(liè) 翕忽(xī) 为屿(yǔ)
    C.为坻(chí) 为嵁(kān) 寂寥(liá)披拂(fú)
    D.翠蔓(wàn) 龚古(gōng)差互(cī) 珮环(pèi)
    【答案】D
    【详解】D.翠蔓màn 故选D。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青树翠蔓(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C.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D.正确的翻译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故选D。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C.有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意思是“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正确的朗读停顿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故选C。
    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四面竹树/环合
    【答案】D
    【详解】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判断能力,D应为“四面/竹树环合”。故答案为:D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佁然/不动
    D.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前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A项,朗读节奏停顿有误,应改为:潭中/鱼/可百许头。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表示能愿)
    C.隶而从者(随从)
    D.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B.句意: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可:大约,副词;
    故选B。
    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B.心乐之
    C.如鸣珮环D.其岸势犬牙差互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句意为:往下可以看到一个小石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B.句意为:心里感到快乐。乐:感到快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句意为: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珮:玉饰,名词;
    D.句意为: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
    故选C。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答案】C
    【详解】A.“乐”的意思依次为“高兴”“玩乐”;
    B.“以”的意思依次为“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C.两个“其”均做代词,代指“小石潭”。
    D.“之”的意思依次为“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
    故选C。
    11.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B
    【详解】此题意在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句意:像玉佩玉环在碰响,悦耳的水声使我心中快乐,把流水的声音比作玉佩玉环碰响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C句意: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流动,把溪岸的曲折比作北斗星和蛇的爬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句意: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把两岸的高低不平比作狗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CD项均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没用运用修辞。
    故选B。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C
    【详解】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C.项应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交代同游之人”;“景随情迁”也应改为“情随景迁”。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潭中气氛”与“小潭源流”应互换位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翕忽:静止不动的样子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拂:随风飘拂
    D.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
    【答案】B
    【详解】B.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故选B。
    1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添了寻幽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村,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怆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答案】D
    【详解】D.“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说法有误。应该是借景抒情,委婉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故选D。
    1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刘柳”。
    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答案】B
    【详解】B.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韩柳”。故选B。
    1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C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A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
    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B项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
    1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山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组游记中的第四篇。这组游记名为“永州八记”。
    B.《小石潭记》按游览顺序写景,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值得借鉴。其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C.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而这幽静 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D.文章开头写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其中 的“心乐之”三个字奠定了全文愉悦的感情基调。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能力。D“奠定了全文愉悦的感情基调”错。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0.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答案】B
    【详解】A.青树/翠蔓;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21.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卷石/底以出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四面竹树/环合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改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全石以为底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名词作状语,“向西”。B“心乐之”的“乐”,意动用法,“以……为乐”。C“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2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答案】B
    【详解】A:青树/翠蔓。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故选B。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C项不同,乐:逗乐。形容词作动词。其余各项都是作状语。A项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B项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D项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似与游者相乐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A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此句没有词类活用。B名词作状语。像在空中。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像犬牙。
    26.下面句子中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答案】D
    【详解】A.因为;B.认为;C.表目的,用来;D.与“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用法相同。都是“用、凭借”之意;故选D。
    2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不可知其源(源头)
    B.佁然不动(呆呆地)
    C.参差披拂(长短不齐的样子)
    D.凄神寒骨(凄凉)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D“凄神寒骨(凄凉)” 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应该是“使人感到凄凉”。
    28.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丽的环境与作者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A项理解不正确,正确表述应为“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乐’到‘凄’,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清静神乐,后半部分是幽深凄怆”。
    29.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境过清
    A.全石以为底
    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例句和C项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介词,把。B项连词,来。D项连词,而。
    3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B项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3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
    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俶尔远逝(忽然)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解释有误,“蛇”在句中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二、填空题
    32.《小石潭记》全文按照 顺序,采用 的写作手法,依次描写了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源流, ,记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 ,它给作者 的感受。
    【答案】 游览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幽静 幽邃冷寂,孤凄悲凉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小石潭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的源流——谭中气氛——介绍同游者。从“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看出,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幽静。小石潭带给作者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用自己的话概括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3.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本文是 的第四篇。
    【答案】 (1)抒情议论 散文 (2)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小石潭记》的阅读理解。
    34.本文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源流; ;同游者。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 ,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 。
    【答案】 游览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幽静 幽邃冷寂,孤凄悲凉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按照游览顺序,内容分别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5.填空。
    ①《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是 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 。
    ②文中写出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句子有“ , ”和“ ”等。
    ③小潭之所以命“小石潭”之名的原因是 。
    【答案】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唐; “永州八记”; 隔篁竹; 闻水声;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详解】本题是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查。这里是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家柳宗元及其作品《小石潭记》的考查。要求考生在课内对这些文学常识类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如“篁、屿、坻”等字的书写。
    点评: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作品、称号、官职、历法、封号、谥号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嵁( ) 佁然( )
    翕忽(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 )
    【答案】 huáng liè quán chí kān yǐ xī cī qiǎ su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注意“差”是多音字,读音有chà、chā、chāi、cī、chài,“悄”读音有qiā、qiǎ,注意结合词语来写。
    3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嵁( )
    差互( ) 翕忽( ) 佁然( ) 悄怆幽邃( )
    【答案】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卷石底(quán) 坻(chí) 嵁(kān) 犬牙差互(cī) 翕忽(xī) 佁然(yǐ) 悄怆幽邃(qiǎ) (su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差”应读cī。
    38.【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为坻( )
    为嵁 ( )
    佁然( )
    幽邃( )
    参差( )
    俶尔( )
    翕忽( )
    悄怆( )
    寂寥( )
    【答案】 huánɡ liè quán chí kān yǐ suì cēncī chù xī qiǎchuàng liá
    【详解】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篁”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要注意“嵁”“俶”等生僻字的读音。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往来翕忽:
    ⑶斗折蛇行:
    ⑷以其境过清:
    (5)乃记之而去:
    【答案】 (1)格外 (2)轻快敏捷的样子 (3)像蛇一样 (4)因为 (5)于是
    【详解】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蛇”:像蛇一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尤”在现代汉语中有“格外”的意思,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0.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坻( ) 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幽邃( )
    【答案】 huáng liè chí kān yǐ chù xī cī chuàng suì
    【详解】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注意:“坻”“嵁”“俶”等都是生僻字。
    清冽:读音qīng liè,意思为澄清而寒冷;
    佁然:yǐ rán,静止的样子;
    翕忽:读音 xī hū,形容轻快敏捷的样子。
    差互:拼音cī hù,交错;
    悄怆:读音qiǎ chuàng,指(景物)凄凉寂静;
    幽邃:拼音是yōu suì,释义是幽深,深远。
    41.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答案】 “全石以为底”; “下见小潭”; “俶尔远逝”; 鱼; 水
    【详解】“全石以为底”是写整个小石潭,所以是“面”;远处即可听到水声,而见到小石潭必须的近处,所以“下见小潭”是近写,“下”即有穿过竹林走到谭边的意思;“俶而远逝”是写水中鱼突出向远处游走,不见踪影,显然是写鱼的动态;水中鱼能数出来,可见水清,所以此句用写鱼来突出水的清。
    42.填空。
    (1)《小石潭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属于 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 。
    (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的气氛。
    (4)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答案】 (1)抒情议论散文 (2)柳宗元 山水游记 (3)潭中景物 小潭 源流 (4)六
    【详解】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小石潭记》有关的文学常识。后面几道小题要细读文章,把握其人物、景物特点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4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见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3)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5)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答案】 (1)由; 跟随,随从 (2)现出; 看见 (3)清澈; 凄清 (4)大约; 能够,可以 (5)长短不一; 交错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实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均为课内的实词,要准确记忆。答案分别为:(1)由;跟随,随从;(2)现出;看见;(3)清澈;凄清;(4)大约;能够,可以;(5)长短不一;交错。
    4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卷石底以出:
    ②为坻,为屿:
    ③怡然不动:
    ④俶尔远逝:
    ⑤往来翕忽:
    ⑥斗折蛇行:
    ⑦犬牙差互:
    ⑧凄神寒骨:
    ⑨悄怆幽邃:
    ⑩不可久居:
    ⑪乃记之而去:
    ⑫崔氏二小生:
    【答案】 弯曲; 成为;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像北斗一样; 参差不齐; 使……凄凉; 忧伤; 停留; 于是; 年轻人
    【详解】此题意在考查对文言字词的解释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本题中“斗”就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凄”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
    故答案为:(1)弯曲;(2)成为;(3)静止不动的样子;(4)忽然;(5)轻快敏捷的样子;(6)像北斗一样;(7)参差不齐;(8)使……凄凉;(9)忧伤;(10)停留;(11)于是;(12)年轻人
    45.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1)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3)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5)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详解】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如第一句中的“乐”为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快乐”,第二句“下”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在下面”,第三句中的“凄”为形容中意动用法,译作“感到凄寒”,第四句中的“下”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向下”,第六句中“犬牙”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像狗牙”。
    46.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柳宗元与 并称“韩柳”。《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②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 , , , 。
    【答案】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代 柳河东 韩愈 柳宗元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详解】这是一道语言综合题。第(1)小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第(2)小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参差”“澈”“寥”“怆”“邃”是易错字,注意和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47.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含有“石”字的语句,并仔细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⑵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水”的语句,并仔细体会这些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它们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答案】 ⑴“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2)正侧 面推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 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侧面表现潭水的清 澈、透明;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傲尔远逝”为动。 答案不唯一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和提取重要词语的能力。含有“石”字的语句有两类,一类是“全石以为底”和“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另一类是“*影布石上”,意思是鱼影都印在石头上,这一句是侧面写水的清澈。(2)考查文章写水的方法及水的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是通过鱼来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3)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能力。如可提出如下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2)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答案】 (1)玉质饰物 环绕 (2)清澈 凄清 (3)大约 可以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一词多义。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水尤清冽”的“清”是“清澈”之意。而“以其境过清”的“清”却是“凄清”之意,这与语境有很大的关系。
    49.一词多义。
    (1)环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2)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答案】(1)如鸣珮环(玉制的装饰品)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2)清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明灭可见 (可以) 不可知其源 (能)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0.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氛。 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蔓”意思是“藤蔓”,“犬牙”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意思是“交错相通”,“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意思是“忧伤的样子”,“邃”意思是“深”,“以”意思是“因为”,“清”意思是“凄清”。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如鸣珮环
    (2)为坻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隶而从者
    【答案】(1)如鸣珮环 (使动用法,使……鸣响) (2)为坻(动词,成为,变成)(水中高地)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数目不确定) (4)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的样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深) (6)隶而从者 (跟从)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鸣:使动用法,使……鸣响。
    5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②隶而从者( )
    (2)见 ①下见小潭( )
    ②明灭可见( )
    (3)清 ①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
    (4)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明灭可见( )
    【答案】 由 跟随,跟从 现出 看见 清澈 凄清 大约 能够、可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心乐之
    乐:
    【答案】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爬行)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详解】本题是对词类活用的考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的特殊现象。“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边;“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隔篁竹 篁竹:
    (2)水尤清冽 尤:
    (3)为坻 坻:
    (4)为嵁 嵁:
    (5)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
    (6)日光下澈 澈:
    (7)俶尔远逝 俶尔:
    (8)往来翕忽 翕忽:
    (9)悄怆幽邃 悄怆:
    【答案】 竹林 格外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表示约数 穿透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忧伤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许”是古今异义,古义“表示约数”的意思。
    5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见:①下见小潭
    ②明灭可见
    (3)清: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明灭可见
    【答案】(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2)见:①下见小潭(现出) ②明灭可见(看见)
    (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本题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6.按提示填空。
    《小石潭记》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答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详解】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57.按提示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
    (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青葱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作者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
    【答案】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详解】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凄,邃。
    5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
    (2)心乐之
    (3)潭中鱼可百许头 _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 (1)发出声响 (2)以……为乐 (3)表示约数 (4)映 (5)忽然 (6)深
    【详解】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鸣”:发出声响。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5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3)为坻
    (4)为嵁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日光下澈
    (7)佁然不动
    (8)俶尔远逝
    (9)往来翕忽
    (10)悄怆幽邃
    【答案】(1) 篁竹:竹林 (2) 尤:格外 (3) 坻:水中高地 (4) 嵁:不平的岩石 (5) 许:表示约数 (6) 澈:穿透 (7)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8) 俶尔:忽然 (9)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0) 悄怆:忧伤 邃:深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60.《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
    【答案】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详解】写水的清澈是第二段,先是直接写水清,从通过写游鱼来衬托水清。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调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
    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
    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文中写清潭中的游鱼,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B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3.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的的“可”是大约,不是“可以”;“日光下澈”的“澈”是穿透,不是“清澈”。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清(冷清)、居(停留)、去(离开)”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而探山访水。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叙写作者初见小石潭,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因此,作者写清潭中的游鱼,抒发了作者贬谪后初见小石潭的欢愉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B.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C.潭中鱼可百许头(答应)D.悄怆幽邃(深)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中“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B.文中画线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隔/篁竹,闻/水声。
    C.文中以珮、环相击的响声来形容潭水的声音。
    D.作者借小石潭环境的凄清衬托被贬谪后内心的孤寂。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选文记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经过。第2段用“佁然不动”写鱼之“静”,用“ ”(原句)写鱼之“动”。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出潭水 的特点,通过描写游鱼自由自在的情态,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答案】4.C 5.A 6.(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 游览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清澈
    快乐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意理解。
    C.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表述错误。“潭西南而望”中“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7.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第一空:《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从第①段“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这是作者浏览的第一步:发现小石潭。
    从第①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第③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这是写作者游览小石潭;
    从第④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这是离开小石潭。
    第二空:第②段描写鱼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佁然不动”写鱼之“静”,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写鱼的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第三空:第②段中侧面描写潭水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用鱼儿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突出了水的清澈透底。
    第四空:从“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可知,作者此时心情也是快乐的。故表达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1.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
    评析:
    【答案】8.D 9.(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 10.B 11. 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
    【解析】8.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
    故选D。
    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
    (2)句重点词语: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C.“‘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D.“‘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
    故选B。
    11.(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2)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
    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
    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不可久居 居:停留
    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
    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答案】12.A 13.C 14.B 15.(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6.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景。
    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
    B.不同,动词,到;
    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D.不同,助词,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
    (二)(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18.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20.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1.【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答案】17. 像 回头
    参差不齐 离开 18.B 19.父叔辈/张灯/龙山 20.(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21.【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
    (2)句意为:头也回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
    (3)句意为: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差互:参差不齐;
    (4)句意为: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
    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
    A.对,对于;
    B.在;
    C.到;
    D.比;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父叔辈张灯龙山”句意为:父叔辈在龙山放灯。“父叔辈”名词,做主语,应在“辈”后停顿;“张灯”动词,作谓语,应在“灯”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自:从。至:到。灯:用如动词,挂灯。
    (2)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
    21.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文言小贴士】中“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明人生虚幻,但仍有所留恋。
    根据【甲】“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等可知,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根据【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前面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此处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贬谪之忧。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万历辛丑年(1601),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乙】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三)(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2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3.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4.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5.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22.C 23.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24.“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25. 潭周围环境 到桃林村 环翠亭 明教院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24.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
    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2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
    (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
    (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
    (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四)(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恶伤。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其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27.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2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2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答案】26.C 27.B 28.D 29.(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2)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解析】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向西/朝西边流去;
    B.当作/是;
    C.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
    D.因为/把;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辨析。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故断句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故选B。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可知,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故选项“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理解有误。
    故选D。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疾,疾病;愈,病好了;游,游览。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兰溪水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一、课内阅读
    (一)(2023·天津东丽·统考二模)阅读《小石潭记》 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往来翕忽 (静悄悄的样子)
    C.悄怆幽邃 (深)
    D.以其境过清 (凄清)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
    D.四面竹树环合
    3.下面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答案】1.B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B.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句式。
    A.全石以为底:是倒装句,介词的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是“以全石为底”,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意思是:(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C.意思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D.意思是: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作者先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小石潭和周围的景色;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2023·广东肇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凄神寒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4.(1)尤:格外(2)可:大约(3)寒:使……感到寒冷 5.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解析】4.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水尤清冽”的句意是: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句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3)“凄神寒骨”的句意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寒:使……感到寒冷。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明灭(明亮昏暗)”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三)(2023·北京·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以其境过清”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坐以待毙
    C.勿以恶小而为之D.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7.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苍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石潭中的鱼儿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时隐时现。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凄凉的神情,寒冷的骨头,幽深极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①山俯览,遂忘箠辔②之劳。翌日,饭于林虑③,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遶(rà)观:四顾,环视。②箠(chuí)辔:马鞭子、马笼头。③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两文都采用了“① ”的写法来写景,在移动变换中带领读者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如:《游天平山记》作者早上从林虑出发,中午到达② ,傍晚到达明教院,最后夜宿于连云阁。
    (2)两文都描写了水、树、石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结合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体会两位作者情感的不同。
    《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游天平山记》: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透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答案】6.A 7.D 8.(1)①移步换景 ②桃林村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忘箠辔之劳”写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A.句意: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B.句意:坐着等待死亡,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以:来;
    C.句意: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以:以为,认为;
    D.句意: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以:凭借,依靠;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D:“凄凉的神情,寒冷的骨头,幽深极了”翻译错误。应译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故选D。
    8.(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两篇文章都是游记,
    第一空:《小石潭记》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潭中鱼可……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可知,采用的写作手法是移步换景;柳开《游天平山记》文,从“初自马岭入龙山……入龙口谷……抵桃林村……槐林。坐石弄泉……明教院……”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故两文采用的写作手法都是移步换景。
    第二空:根据“亭午抵桃林村”可知,中午到达桃林村。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一方面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具体的词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意思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乙文从“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透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可知,“忘箠辔之劳”是因为“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透观俯览”,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是周围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从而可见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赞美。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柳开《游天平山记》:
    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吃过饭从林虑出发,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泉水声在道路两旁响着,怪石奇花数不胜数。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慢慢走着,留恋忘归。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考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初自马岭入龙山①,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②俯览,遂忘簪菙辔③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④,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龙山:与下文“林虑”均为山名。②遶(rà)观:环视。③菙辔:马鞭子、马笼头。④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丙】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B.四顾气象潇洒/顾野有麦场
    C.凄神寒骨/属引凄异D.留连徐步/清风徐来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1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坐石弄泉”中的“弄”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C.乙文“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化用了丙诗的颈联,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
    12.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小语和小文就甲乙丙三篇游记的写法展开了讨论,请结合甲乙两文,将两人对话补充完整。
    我认为① 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因为② 。
    我认为③ 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因为④ 。
    13.古代诗文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解读作者情感的变化,请你结合【甲】【乙】【丙】内容,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答案】9.C 10.①鱼儿呆呆的不动,忽然向远方游去,游来游去轻快迅捷。
    ②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 11.C 12. 乙 作者从马岭依次到龙口谷,林虑、桃林村、槐林、环翠亭、明教院、连云阁。(写出其中四个地名即可) 甲; 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潭周围环境进行了描绘。 13. “倦意”和“忘箠辔之劳”“留连徐步”等写出了作者由困倦到愉悦。(“有倦意”必答,其他写到一个具体行为的词语即刻) ④ 由孤寂悲凉变为慷慨豁达。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因为\因为;
    B.看\看;
    C.使……感到凄凉\凄凉;
    D.慢慢地\慢慢地;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恍然,恍惚的样子。物外,人世之外。徐,慢慢地。步,走。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字义、断句和词句赏析。
    C.“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句意为: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正确断句为: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故选C。
    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定点观察:观察者选定一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对象有次序地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初自马岭入龙山”“入龙口谷”“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憩环翠亭”“至明教院”可知,本文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观察地点随着游踪在不断变换。
    第二空和第三空:根据甲文中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可知,作者的观察地点限于小石潭,对潭底、潭边绿树、潭中游鱼、潭水源头、周围环境进行了描写,所以这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1)根据“小径崎岖,有倦意”“遂忘簪菙辔之劳”“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可知,作者是由困倦到愉悦。
    (2)“征蓬”“归雁”“孤烟直”“落日圆”都是诗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描写意象的变化来展现作者心情的变化,故选择方法是“根据意象掌握情感”。
    (3)“征蓬”“归雁”,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
    “孤烟直”“落日圆”,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慷慨豁达。
    故作者的心情变化是由孤寂悲凉变为慷慨豁达。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开始从马岭进入龙山,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头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视,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间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慢慢走着,流连忘返。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2023·浙江丽水·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杜甫立于泰山脚下,极目远眺,神奇秀美、雄伟磅礴的气象激荡起“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倚东风, ”,秦观春游村野,沐浴着东风,信步而行,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阅读山水小品文,同样要咀嚼山水之英华,在作者的情性中体悟时代的风云际会与文人群像。
    请你阅读以下文章,完成探究。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①芜刈翳,梯危缒②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③,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④,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论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
    (白居易《三游洞序》⑤节选)
    (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⑥自可留。
    【注释】①芟:割除。②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③仰睇俯察:上下察看。④薄:碰击。⑤写作背景: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与好友元慎(字微之)、弟弟白知退奉命将各自到达所任,本文写于三人分别前的一次出行。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实亦自指。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
    【说文解字】
    14.文言词语释义有奥妙,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如“绝”。请根据以下表格内容,给下列句中的“绝”选择正确的释义。(填序号)
    (1)如不绝线 (2)绝无人迹 (3)斯境胜绝
    【山水之趣】
    15.文人喜欢由“象”及“意”,请结合他们笔下石头的共同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人情性】
    16.将文段中缺少的诗句补写完整。
    17.甲乙两文作者皆“闻水声”“探幽境”,面对“斯境胜绝”,柳宗元“心乐之”,白居易“爱不能去”,然而徜徉山水终究只能偷来片刻欢愉,他们作别时且叹且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元慎的感叹。
    微之曰:“诚哉是! ”
    18.跨越时空距离,你会推荐那位文人与柳宗元一同出游?说说你的理由。
    A.白居易 B.王维
    【答案】14. A F D 15.他们笔下的石头全是奇形怪状,未经雕琢的。它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生成各种形状,如“坻”如“屿”;甚至如刀削般陡峭,如张开的翅膀、下垂的旗帜般怪异,尽显原生态和自由自在,这与作者的追求相吻合。 16.会当凌绝顶 豪兴徜徉 17.这般美景,能欣赏的人却不多,如多少英才,空有才志也是无人赏识啊! 18.示例:我推荐白居易。因为两位文人境遇相似,都是被贬谪后为排解内心的愁懑,探山访水;小石潭清幽荒僻,三游洞人迹罕至,而两位文人都有欣赏奇景的情趣雅致;同时美景无人赏识,激荡起他们相似的情绪,想必能够互诉衷肠,所以我推荐白居易与柳宗元同游。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像绵延不断的丝线。绝:(动)断,断绝;
    故选A。
    (2)句意:完全没有人行走的痕迹。绝:(副)绝对,完全;
    故选F。
    (3)句意:这个地方美丽到了极点。绝:(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故选D。
    15.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意思是: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意思是: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从句意可以看出,他们笔下的石头全是奇形怪状,未经雕琢的,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生成各种形状,如“坻”如“屿”;如“叠”如“削”如“引臂”如“垂幢”,尽显原生态和自由自在。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于谪居地永州,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白居易《三游洞序》也是写于被贬谪之时,作者的慨叹,借此喻彼,含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
    结合文句的理解和写作背景可知,柳宗元和白居易都因为在现实官场的黑暗和束缚而不得志,更欣赏原生态大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既表达了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又借自然生态的山水排遣情绪,释放胸中积郁。
    16.本题考查诗文默写。
    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本题中的“凌、绝、徜徉”等字词容易写错。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补写句子。
    “诚哉是”意思是:此话对极!可知,“微之”的这句话是对前文的肯定和感叹。“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表达了美丽景色无人常识的遗憾;“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作者借此喻彼,含怀才不遇、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由此可推知补写的句子,既有对美丽景色无人常识的遗憾,也有英才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示例:绝佳的景色却籍籍无名,不被人欣赏;多少英才满腹经纶却不被重用,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18.本题考查推荐词。开放性题目,围绕柳宗元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志趣,结合被推荐人的具体境遇,写出推荐词即可,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
    示例:我推荐王维。他们都有欣赏美景的情趣雅致,能一同欣赏奇山异水。但同是官场失意,两人心境却不相同。春光已逝,秋景更佳,王维寄情山水喜归自然,一句“王孙自可留”,放下官海沉浮,享受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如果让王维同柳宗元游玩,他或许能够宽慰疏解柳宗元的愁闷。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正喝得尽兴时,听到石间有泉水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头,如叠如削,奇怪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带着仆夫割倒杂草,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水石相激,水清石明,跳珠溅玉,惊动耳目。我们从未时直到戌时,流连忘返。
    再过了一会儿峡山昏黑,云破月出,月华忽明忽暗,互相交替。晶莹奇幻,各种美妙的景象于此地展现。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即将别离,边惊叹边说着话。
    知退说道:“这个地方如此美丽,天地间能有几处?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多年来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微之说:“此话对极!……”
    (三)(2023·山东德州·统考二模)小江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一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
    19.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源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B.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不可知其源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2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任务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2.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古代游记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像《与朱元思书》就受到《永州八记》的影响。
    B.古人称谓: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成为柳宗元同时代的人,你在与他人提及柳宗元时可以称“河东先生”,以示尊敬,初次见到柳宗元时可以称“宗元先生”,以示亲近。
    C.玉文化:珮、环都是玉饰;瑜、瑾、琼、瑕都是美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的说法。
    D.竹文化:甲文中“篁竹”是竹林的意思,乙文中“竹箭”指竹制的利箭。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代指音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也与竹有关。
    【任务三:探究游记写法】
    23.甲文中小石潭和乙文中石涧的水都非常清澈,作者是如何表现表现这一点的?请举例分析。
    24.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9. 已经 排列 纹彩、花纹 架桥 20.A 2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2.D 23.甲文中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小石潭潭水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则从侧面突出小石潭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中作者用侧面描写手法,“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用贴切的比喻描绘铺满水底的石头侧面突出石涧里的水清澈的特点。 24.示例:【甲】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方法提示和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空:结合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的意思:(渔人)已经出来,就顺着旧的路(回去)。这里的“既”的意思是已经。“石渠之事既穷”的意思是: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既:已经。
    ②空:“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的意思是: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根据此句的语境可知,这里的“罗”的意思是:排列。
    ③空:“左手倚一衡木”的意思是: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衡”同“横”,横着。“流若织文”的意思是: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方法提示此处“文”是通假字,结合意思可知这里的“文”同“纹”,意思是:纹彩、花纹。
    ④空:“公将鼓之”的意思是:(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鼓”是名词作动词,击鼓。“民又桥焉”的意思是: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方法提示此处的“桥”是词类活用,结合句意可知这里的“桥”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架桥。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可”都是副词,大约;
    B.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C.介词,把/连词,因为;
    D.代词,代指溪水/副词,大概;
    故选A。
    2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
    A.《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不是山水散文;
    B.古代人打招呼的时候,一般不能直呼对方的姓名,这是极其不尊重人的表现,称呼对方通常是叫对方的号或姓加上官职的形式。这里“宗元先生”称呼不正确;
    C.“瑕”指的是玉上面的斑点,不是美玉;
    故选D。
    2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的意思: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由此可知,这里直接写出了潭水非常清澈;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由此可知,这里将水中鱼儿的状态描写得生动传神,这是从侧面体现了潭水的清澈;
    结合乙文“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的意思: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的石头比作床、筵席上摆满菜肴的基石、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石头的外形,水中石头的外形清晰可见,可知这是从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由此可知,面对幽静环境,虽然能让内心放松,但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产生了凄凉孤独的感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乙文“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四)(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①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②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④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⑤寸许。
    【注释】①niàn二十;②肥沃;③hú,天鹅;④huì,洗脸;⑤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5.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B.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6.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27.对两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随着地点的转移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经历了由“乐”至“凄”的波动。
    B.同样写水的“清澈”,乙文划线句子运用“直接描写”,甲文划线句子则以“鱼”和“鱼影”来“间接描写”。
    C.乙文“若脱笼之鹄”一句,比喻生动,写出了游者欣喜、兴奋之情。
    D.两文都属于“记”这一文体,综合运用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
    28.两选文写景视角灵活:甲文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①视;“潭西南而望”,为仰视(或远视)。乙文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为②视。
    【答案】25.A 26.(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意思到即可)(2)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发,到了满井。(意思到即可) 27.D 28.俯 仰(或“远”)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两项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
    B.动词,成为\名词,心理活动;
    C.连词,表修饰\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D.代词,它的\副词,表反问。
    故选A。
    2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和:暖和;偕:一同;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至:到。
    2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D.“综合运用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述错误。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记述为主,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但甲文没有议论,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抒情;乙文是《满井游记》的节选,选文部分主要是记叙和描写为主,也没有抒情和议论。
    故选D。
    28.本题考查写作角度的理解。
    写景的角度有:远近、动静、声色和视角,视角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写景物前,需先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来观察景物,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
    甲文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下见”意为“向下看可见”,故为俯视;
    “潭西南而望”,是向潭水的西南方向看,是向远处看,自然为为仰视(或远视);
    乙文中“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这是看远处的山峦,则需要是向远处看,为仰视,才能看到大范围的事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五)(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
    ③俶尔远逝 ④而犹不忍去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 闻疾雷声B.潭中鱼可百许头 模棱两可
    C.暮归,各赋诗 朝思暮想D.潭西南而望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
    3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2.根据对联的特点,将下面句子改成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上联: ;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33.【甲】文作者面对美景,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邃?(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29. 格外 穿透 忽然 离开 30.B 31.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2.示例: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33.柳宗元遭贬,心情悲伤,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意对即可)
    【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②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④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
    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B.不同,可:大约/可以;
    C.相同,暮:都是“晚上”的意思;
    D.相同,望:都是“远看”的意思;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时隐时现;
    ②重点词:态,气势;愈,更加;极,最;观,景象。
    32.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
    根据下联,再联系上联的意思可知,前半句“醉翁亭中”可对“小石潭上”;后半句上联意思是“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可用“凄神寒骨”来概括,正好可以与下联并列短语“赏心悦目”相对。
    3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
    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由“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的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六)(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轩邈(miǎ):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34.《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35.《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 ”相似。两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情感),《渡荆门送别》含蓄表达了诗人少年远游的 之情。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从流飘荡
    ②窥谷忘反
    37.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B.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38.《与朱元思书》和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教材《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 的意思,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只是此文还用了一句“ , ”侧面描写这个特点,与《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作者写“奇山异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现在山势险峻,还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34.柳宗元 35. 万里送行舟 忧伤(凄苦) 思乡 36. 跟从,跟随 同“返”,返回 37.D 38. 信,书信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奇峰众多 山上长满奋发向上,奇特雄姿的树
    【解析】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万里送行舟”相似,“万里送行舟”一句表面写家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和不舍;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过程和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其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写远游点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表达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从,跟随。
    ②句意:观赏到这山谷,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急湍:急流的水;湍,水势急速。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因此翻译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故选D。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书信的意思;“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或抒发情志。
    第二、三空,结合“水的清澈见底”“侧面描写”可知,《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通过描写水中鱼儿清晰可见的情形,侧面描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第四空,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的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由此可知,作者不仅写山势的险峻,还写了群山上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奋发生长的树木。
    【点睛】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与朱元思书】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材料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甲】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乙】
    ②⑤
    (1)
    【丙】
    (2)
    “征蓬”“归雁”“孤烟直”“落日圆”可见作者心情变化是
    (3)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
    ②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
    ③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
    ⑤从人物行为分析其情感
    汉字
    释义

    A.(动)断,断绝;B.(动)隔绝,隔断;C.(动词)停止,止歇;
    D.(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E.(动)绝命,死;F.(副)绝对,完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文言加点字解释
    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
    ①石渠之事既穷:
    联系语境法:
    ②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
    ③流若织文:
    词类活用:公将鼓之。
    ④民又桥焉:
    材料
    选择方法
    结合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甲】

    前文“心乐之”、下文“悄怆幽邃”可见作者心情由乐转忧。
    【乙】
    ②⑤
    (1)
    【丙】
    (2)
    “征蓬”“归雁”“孤烟直”“落日圆”可见作者心情变化是
    (3)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情感;
    ②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
    ③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④根据意象掌握情感
    ⑤从人物行为分析其情感
    汉字
    释义

    A.(动)断,断绝;B.(动)隔绝,隔断;C.(动词)停止,止歇;
    D.(形)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E.(动)绝命,死;F.(副)绝对,完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文言加点字解释
    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
    ①石渠之事既穷:
    联系语境法:
    ②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
    ③流若织文:
    词类活用:公将鼓之。
    ④民又桥焉: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然而,但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筑,造,题,写,看作,当成,当作,结为,成,成为,以为,认为,是,表判断,心理活动,心情,表示疑问语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