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7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81页。
    文言文阅读之“以”的用法
    ★[考查方式】
    1.选出下列词语中“以”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知识梳理】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a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二、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用力鼓动翅膀) 其翼若垂天之云(好像)
    B.志怪者也(记载) 固不知子矣(固然)
    C.请循其本(追溯) 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南/冥者,天池/也
    4.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其翼若/垂天/之云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
    二、填空题
    7.《北冥有鱼》节选自《 》,通过 和 两个故事,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8.庄子,名 , 时期宋国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 》。
    9.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北冥有鱼
    ②其正色邪
    10.【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
    鹏( )
    齐谐( )
    南冥( )
    抟( )
    尘埃( )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其名为鲲( )
    其名为鹏( )
    抟( )
    1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
    13.【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其yì( )若chuí( )天之云
    (2)鹏之xǐ( )于南mínɡ( )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5.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北冥有鱼
    (2)其名为鲲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2)其 视 下 也,亦 若 是 则 已 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怒而飞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8.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为
    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3)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4)其
    其名为鹏
    其视下也
    其正色邪
    (5)而
    化而为鸟
    怒而飞
    19.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20.“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中考真题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
    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
    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
    D.是鸟也/斯是陋室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二)(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对楚王问(节选)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①欤?何士民众庶不誉②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③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①〔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②〔誉〕称誉,赞美。③〔属(zhǔ)而和〕跟随着唱和。④〔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⑤〔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水击:拍打水面〕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
    C.志怪者也〔志:记载〕D.抟扶摇而上者〔扶摇:盘旋飞翔〕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乃记之而去B.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真无马邪
    C.化而为鸟/学而时习之D.去以六月息者也/无从致书以观
    8.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语义直白,节奏轻快。前句写不避路途遥远,后句写对游览去处的向往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B.颔联化静为动,气势不凡。前句摹写轻舟直下,群山后退,平野推移的动态;后句著一“入”字,既写出江水奔腾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
    C.颈联视角变换,比喻精妙。前句俯视,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后句仰视,写江面云霞蒸腾,映照的美景宛如海市蜃楼。
    D.尾联反面立意,物我相融。本来是“我”恋故乡,却偏写故乡的水一路送“我”远行,表面写水的深情,意在写人的厚意,由此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
    9.下面对《北冥有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想象中运用比喻。如写鹏鸟展翅“若垂天之云”,生动地表现了鹏鸟硕大无比的身形和搏击奋飞的壮美景象。
    B.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夸张。如写鲲鹏身形用“几千里也”,写鹏鸟奋飞用“三千里”“九万里”,均为用夸张手法造成浩大声势和广阔意境。
    C.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对比。文中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雾气、尘埃等极小之物,用极大与极小对比,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D.本文在想象中寄寓理想。文中的“鹏”无需借助外力,踔厉奋发、自由翱翔,寄寓了庄子超脱万物、志存高远、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10.下面对《对楚王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使用比喻说理、类比论证的手法巧妙地为自己辩解。
    B.宋玉借曲高和寡的故事暗比自己是少有人理解的雅乐名曲,意在表明自己超凡脱俗、卓然独秀的高洁品质。
    C.《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流行于楚国的音乐,宋玉指出国人喜爱前者而鄙弃后者,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
    D.宋玉把自己比作翱翔九天的凤凰,是世俗之民无法理解的瑰意琦行、超然独处的杰出人物。
    11.用“/”给《对楚王问》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2021·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翼若垂天之云
    C.是日更定矣 是谓大同
    D.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1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
    B.使老有所终 女有归(词类活用)
    C.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
    D.南冥者,天池也 天下为公(表判断)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C.甲文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乙文中孔子阐述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在写法上,甲乙两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其中甲文极富想象力,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瑰丽,行文汪洋恣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四)(2021·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怒而飞 怒:振奋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①海运:或海水运动 ②鲲:大鱼名
    C.①野马也:野外的马 ②去以六月息 息:呼吸
    D.①抟扶摇而上者 抟:盘旋飞翔 ②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2023·广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北冥有鱼( )
    (2)天池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2023·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怪:怪异的事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C.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野中奔腾的野马
    D.怒而飞 怒: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去以六月息者也 必以信
    D.南冥者,天池也 佣者笑而应曰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庄子借鲲鹏的寓言意在说明世间万物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
    C.本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D.《齐谐》中的话证明了鲲鹏是真实存在的。
    二、对比阅读
    (一)(2023·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内篇·北冥有鱼》
    【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庄子·外篇·知北游》
    【丙】
    《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于南冥 (2)志怪者也
    (3)亦若是则已矣 (4)自古以固存 (5)天下莫不沈浮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11.【甲】、【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12.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乙】文作者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必须遵循其规律,即所谓的“道法自然”。
    B.【甲】文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鲲鹏起飞的时候,说它们“翼若垂天之云”,造成了一种浩大的声势。
    C.【丙】文通过邀“明月”与“影子”相伴为友,同舞共乐,从而表现出诗人超然洒脱、豪放乐观的思想感情。
    D.【甲】文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对比:【乙】文运用“六合”与“秋毫”对比。两文都采用了大小对比的方式来阐明自己所说的道理。
    (二)(2023·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明】谢肇湍《五杂组》)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③淛(zhè):同“浙”,钱塘江的古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亦若是则已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常无以应之也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学而不思则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常无以应之也
    1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16.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三)(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岳飞,宇鹏举。飞生时,有大禽若鸽,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同③,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④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名之者谁B.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C.诵习达旦不寐/一狼假寐D.尤好《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李清照和岳飞是南宋同时期的人。
    B.丙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甲文的语句,气势磅礴,颇有豪放之风。
    C.乙文之中“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文用赞美大鹏起飞时无需凭借,自由翱翔于万里长空,出入天地之间。
    20.【甲】【丙】两篇古诗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1.【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事例分析。
    (四)(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①南华老仙①,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②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③之春流,晞④扶桑之朝暾。燀赫⑤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②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⑥之野入乎汪湟⑦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⑧沸渭,岩峦纷披。天吴⑨为之怵栗,海若⑩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并序》,有删改)
    【注释】①南华老仙:庄子。庄子著有《南华经》,故亦被称为南华真人。②鬐鬣(qíliè):此指鱼的脊鳍。③渤澥(bó xiè):即渤海。④晞(xī):方言词,急聚,快捷。⑤燀赫(chǎnhè):显赫。⑥泱漭:亦作“泱莽”,广大无际的样子。⑦汪湟:深广。⑧溪涨,溪海与涨海,此泛指大海。⑨天吴:水神名。⑩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往上(飞)
    C.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鼓:击鼓
    D.盖乃造化之所为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
    23.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徵至怪于齐谐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舜发于畎亩之中
    C.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
    2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甲文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鲲鹏身躯之大,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及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
    C.乙文语言精妙,主要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鲲鹏“力大无穷、变化莫测、飞翔时气势壮美”的形象特点。
    D.甲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景,乙文中李白以大鹏自比,表明他具有远大的志向。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
    (五)(2023·山东东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北海若曰:“井鼃①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②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③于时也;曲士④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⑤,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⑦;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庄子·秋水》)
    【注】①鼃(wā):同“蛙”。②虚:同“墟”,居住的地方。③笃(dǔ):固。引申为束缚、限制。④曲士:孤陋寡闻的人。⑤丑:鄙陋,缺乏知识。⑥尾闾(lǘ):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⑦虚:流空。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怒而飞 怒:
    ②志怪者也 志:
    ③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
    ④又奚以自多 奚:
    28.古人擅长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文阐述的道理。
    29.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六)(2023·河南南阳·南阳市第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
    注: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间:缝隙,此处指河面很窄。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小狸:小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0.下列加点的字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怒:①怒而飞 ②一怒而诸侯惧 ③怒发冲冠
    B.志:①志怪者也 ②寻向所志 ③聊斋志异
    C.水:①其名为鲲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难以名状
    D.已:①亦若是则已矣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2.请简要分析“大鹏”这一形象在【甲】【丙】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3.【甲】【乙】都运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七)(2023·安徽安庆·安庆市第二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④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跂;踮脚后跟,②舆:车厢,这里指车,③利足:脚走得快。④生非异:本性(同一股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野马也 野马:
    (3)声非加疾也 疾:
    (4)而绝江河 绝: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6.【甲】文中大鹏迁往南海需要凭借的外部条件是“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乙】文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成为君子。
    37.阅读《上李邕》,请你说说李白借大鹏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③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李邕(yōng):唐代书法家、文学家。②宜父:即孔子。孔子曾说“后生可畏”。③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八)(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8.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贼既至 (4)一郡尽空
    39.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40.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北冥有鱼》(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以”的用法
    ★[考查方式】
    1.选出下列词语中“以”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知识梳理】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a
    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六、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八、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二、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用力鼓动翅膀) 其翼若垂天之云(好像)
    B.志怪者也(记载) 固不知子矣(固然)
    C.请循其本(追溯) 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答案】D
    【详解】D.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完备。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案】C
    【详解】A.代词,代鲲;
    B.代词,代鹏;
    C.表选择;
    D.代词,代鹏;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南/冥者,天池/也
    【答案】A
    【详解】B.正确停顿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正确停顿为: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正确停顿为:南冥/者,天池/也;
    故选A。
    4.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和主谓之间要断句即可句读。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是指“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不是指航海运输。据此,答案为D。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
    【答案】C
    【详解】【分析】AB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7.《北冥有鱼》节选自《 》,通过 和 两个故事,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答案】 逍遥游 鲲鹏变化 鹏飞南冥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通过叙写“鲲的神奇变化”和“鹏的遨游飞南冥”两个故事,意在表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这一道理。概括内容时要做到语言简洁。
    8.庄子,名 , 时期宋国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 》。
    【答案】答案 周 战国 道 逍遥游 秋水
    【详解】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9.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北冥有鱼
    ②其正色邪
    【答案】 “冥”通“溟”,海 “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详解】①句意为:北海有一条鱼。冥:指幽暗不明、深奥等,属于形容词,这里它通假名词,通“溟”,指大海。
    ②句意为:是它真正的颜色吗?邪:用在句尾属于语气词,这里是通假语气词,通“耶”,相当于“呢”。
    10.【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
    鹏( )
    齐谐( )
    南冥( )
    抟( )
    尘埃( )
    【答案】 kūn pénɡ xié míng tuán āi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文言文中的字音要注意某些特殊的情况。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其名为鲲( )
    其名为鹏( )
    抟( )
    【答案】 mínɡ kūn pénɡ tuán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冥”和“抟”的音。
    1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2)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平时要对这类词认真识记并进行归类整理。本题中的“海运”古义是指海水的运动;今义是指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天池”的古义是指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是湖泊的名称。
    13.【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其yì( )若chuí( )天之云
    (2)鹏之xǐ( )于南mínɡ( )也
    【答案】 (1)翼 垂 (2)徙 冥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案】(1)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之、知、也”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视下(向下看)、亦(也)、若是(像这样)”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本句要结合语境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北冥有鱼
    (2)其名为鲲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 míng kūn xǐ tuán
    【详解】【分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的识记。考生要注意平时的正确识读和积累。冥—— míng 鲲—— kūn 徙 ——xǐ 抟 ——tuán
    故答案为:⑴ míng ⑵ kūn ⑶ xǐ ⑷ tuán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16.【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2)其 视 下 也,亦 若 是 则 已 矣
    【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1)依据句意和虚词“者”可句读;(2)依据句意,主谓之间和表达意思转折要句读可作答。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怒而飞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1)同“溟”,海。(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3)盘旋飞翔。(4)吹拂。
    【详解】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的“冥”通“溟”,指“海”;“怒”是古今异义词,“奋起,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抟”是“盘旋飞翔”。“息”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意为吹动,吹拂”。
    18.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为
    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3)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4)其
    其名为鹏
    其视下也
    其正色邪
    (5)而
    化而为鸟
    怒而飞
    【答案】 气息,这里指风 气息 叫作 成为 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它的 代词,代大鹏 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
    (1)息:①气息,这里指风,②气息;
    (2)为:③叫作,④成为;
    (3)之:⑤的,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⑦代词,它的,⑧代词,代大鹏,⑨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而:⑩连词,表顺承⑪连词,表修饰。
    19.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答案】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从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及活动范围之大的角度描绘了其形象。描写“鲲鹏形体硕大无比”用“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等语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其体形的特点。描写“鲲鹏活动范围大”用“北冥”“南冥”“九万里”等词句,展示其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20.“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案】“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这里的“野马”是指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是指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后句话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就是:“野马”“尘埃”形成的景象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的。意在表明世间万物都是“有所恃”的。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据此理解作答。
    中考真题
    一、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
    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
    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
    D.是鸟也/斯是陋室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答案】1.(1)①盘旋飞翔 ②像
    (2)C 2.D 3.(1)(大鹏)用力鼓动翅膀飞翔,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于是(或“在这时”)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 4.C 5.庄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李白以大鹏自比,以斥鷃等俗鸟形象作对比,寄托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想要摆脱现实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
    ②句意为: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若,像。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助词,的/代词,指大鹏;
    B.代词,它的/表疑问语气;
    C.人称代词,你/人称代词,你;
    D.代词,这/表判断,是;
    故选C。
    2.考查句式。
    例句句意: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判断句式。
    A.倒装句式,正确语序是:孔子云:有何陋之;
    B.句意: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被动句式;
    C.句意:村中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省略句式;
    D.句意: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判断句式;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其,它的。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2)于是,在这时。许,答应。欣然,高兴的样子。随,跟随。
    4.考查内容赏析。
    C.“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是正面写出希有鸟之大。
    故选C。
    5.考查比较阅读。
    庄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了对比。联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庄子的思想是万物的运动都有所凭依,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
    李白:乙文运用对比手法,大鹏“登于寥廓”与斥鷃之辈的“空见笑于藩篱”形成了对比。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所抱负,以大鹏“登于寥廓”,表现了他想脱离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二)(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对楚王问(节选)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①欤?何士民众庶不誉②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③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①〔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②〔誉〕称誉,赞美。③〔属(zhǔ)而和〕跟随着唱和。④〔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⑤〔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击三千里〔水击:拍打水面〕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
    C.志怪者也〔志:记载〕D.抟扶摇而上者〔扶摇:盘旋飞翔〕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乃记之而去B.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真无马邪
    C.化而为鸟/学而时习之D.去以六月息者也/无从致书以观
    8.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语义直白,节奏轻快。前句写不避路途遥远,后句写对游览去处的向往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B.颔联化静为动,气势不凡。前句摹写轻舟直下,群山后退,平野推移的动态;后句著一“入”字,既写出江水奔腾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
    C.颈联视角变换,比喻精妙。前句俯视,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后句仰视,写江面云霞蒸腾,映照的美景宛如海市蜃楼。
    D.尾联反面立意,物我相融。本来是“我”恋故乡,却偏写故乡的水一路送“我”远行,表面写水的深情,意在写人的厚意,由此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
    9.下面对《北冥有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想象中运用比喻。如写鹏鸟展翅“若垂天之云”,生动地表现了鹏鸟硕大无比的身形和搏击奋飞的壮美景象。
    B.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夸张。如写鲲鹏身形用“几千里也”,写鹏鸟奋飞用“三千里”“九万里”,均为用夸张手法造成浩大声势和广阔意境。
    C.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对比。文中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雾气、尘埃等极小之物,用极大与极小对比,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
    D.本文在想象中寄寓理想。文中的“鹏”无需借助外力,踔厉奋发、自由翱翔,寄寓了庄子超脱万物、志存高远、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10.下面对《对楚王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使用比喻说理、类比论证的手法巧妙地为自己辩解。
    B.宋玉借曲高和寡的故事暗比自己是少有人理解的雅乐名曲,意在表明自己超凡脱俗、卓然独秀的高洁品质。
    C.《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流行于楚国的音乐,宋玉指出国人喜爱前者而鄙弃后者,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
    D.宋玉把自己比作翱翔九天的凤凰,是世俗之民无法理解的瑰意琦行、超然独处的杰出人物。
    11.用“/”给《对楚王问》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6.D 7.C 8.D 9.D 10.C 11.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 1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环绕着旋风飞上了(高空)。扶摇:旋风。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代词,它;
    B.代词,它的/表诘问;
    C.连词,表承接;
    D.介词,凭借/连词,来;
    故选C。
    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错误,应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无需借助外力”错误,结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也要借助外力。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可知,《阳春》《白雪》不是流行音乐;结合“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可知,不是“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而是表现自己志趣高洁。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意思是: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
    因此断句为: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
    1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等。
    【点睛】参考译文:
    《北冥有鱼》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三)(2021·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翼若垂天之云
    C.是日更定矣 是谓大同
    D.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1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
    B.使老有所终 女有归(词类活用)
    C.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
    D.南冥者,天池也 天下为公(表判断)
    1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C.甲文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乙文中孔子阐述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在写法上,甲乙两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其中甲文极富想象力,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瑰丽,行文汪洋恣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3.C 14.D 15.D 16.(1)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偷盗财物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必起。
    【分析】13.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其:表示选择/代词,指大鹏;
    C.是:都是这的意思,指示代词;
    D.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发怒;
    故选C。
    14.A.创业:创立帝业,不是古今异义词/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B.老:老年人/女:女子,不是词类活用;
    C.与:同“举”,推荐/与:参与,这里有欣赏的意思,不是通假字;
    D.者……也:表判断/为:是,表判断;
    故选D。
    15.D.甲文没有运用对偶句,选项错误;
    故选D。
    1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是(这)海运(海水运动),徙(迁徙),冥(同“溟”,海)”(2)“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点睛】[甲]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四)(2021·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答案】17.A 18.C
    【分析】17.A.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而,表修饰。故选A。
    18.C.甲文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故选C。
    【点睛】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怒而飞 怒:振奋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B.①海运:或海水运动 ②鲲:大鱼名
    C.①野马也:野外的马 ②去以六月息 息:呼吸
    D.①抟扶摇而上者 抟:盘旋飞翔 ②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1.C 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野马也:是山野中的雾气。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苍苍:湛蓝;其: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
    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作者笔下的“鹏”硕大无比;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可知“鹏”力大无穷;根据“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巨大,不知道有几干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干里;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2023·广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北冥有鱼( )
    (2)天池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案】4. 同“溟”,海 天然形成的水池 气息,这里指风 5.(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解析】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北海有一条鱼。冥:同“溟”,海;
    (2)句意: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3)句意:大鹏鸟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垂:悬挂;
    (2)重点词语:其:代词,代指大鹏鸟;视下:从天空往下看;是:这样。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2023·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志怪者也 怪:怪异的事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C.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山野中奔腾的野马
    D.怒而飞 怒: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去以六月息者也 必以信
    D.南冥者,天池也 佣者笑而应曰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庄子借鲲鹏的寓言意在说明世间万物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
    C.本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D.《齐谐》中的话证明了鲲鹏是真实存在的。
    【答案】6.C 7.B 8.D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故选C。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连词,表选择/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凭借/按照;
    D.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的人;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
    D.错误。引用《齐谐》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但不意味着“鲲鹏是真实存在的”;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对比阅读
    (一)(2023·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内篇·北冥有鱼》
    【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庄子·外篇·知北游》
    【丙】
    《月下独酌·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徙于南冥 (2)志怪者也
    (3)亦若是则已矣 (4)自古以固存 (5)天下莫不沈浮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11.【甲】、【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12.对甲、乙、丙三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凭借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乙】文作者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必须遵循其规律,即所谓的“道法自然”。
    B.【甲】文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鲲鹏起飞的时候,说它们“翼若垂天之云”,造成了一种浩大的声势。
    C.【丙】文通过邀“明月”与“影子”相伴为友,同舞共乐,从而表现出诗人超然洒脱、豪放乐观的思想感情。
    D.【甲】文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对比:【乙】文运用“六合”与“秋毫”对比。两文都采用了大小对比的方式来阐明自己所说的道理。
    【答案】9. 迁徙,迁移 记载,记录 这样 本来 )升降、往来。表示万物的相互作用与无穷变化。沈,通“沉”。 10.(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11.【甲】文中,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丙】文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地请明月和影子为友,同喝共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父欢,醉后各分散。水结尤情游,相期邈云汉”等句,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相伴之游,并相约在远的天上仙境重见,想象奇特而丰富。 12.C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徙,迁徙,迁移;
    (2)句意: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记录;
    (3)句意: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是,这样;
    (4)句意:自古以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固,本来;
    (5)句意:天下事物没有不是起落的;沈浮,沈,通“沉”,升降、往来,表示万物的相互作用与无穷变化。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其,表示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至,到;极,极点,尽头;
    (2)重点词:原,推究;美,美德;达,通达。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与语言风格的理解。
    根据题干信息,“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两文在语言风格上县里出瑰丽的想象色彩与奇幻的浪漫主义色彩。从甲文中对鲲、鹏形象的描写,例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作者借用这种奇幻的神话变幻故事,显现出鲲鹏变化中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同时,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展开对比,以大小对立阐述了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同样,在丙文中,李白的诗歌想象也很奇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请明月和影子为友,同喝共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父欢,醉后各分散。水结尤情游,相期邈云汉”等句,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相伴之游,并相约在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这种上天入地的想象奇特而丰富。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有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思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人性化,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至人是无为的,大圣人不予操作。圣人就是依据天地的美而实现万物生成的秩序,就是说他是在注视着天地来行事。天地灵通而最精妙,万物普遍地随着它进行多种变化。物类既已有了死、生、方、圆,但不知它们的根在哪里,自古以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上下四方是大了,也还在天地以里;秋天的毫毛尖是小了,也是等待天地使它成形。天下事物没有不是起落的,一辈子不会总是老样子。阴阳四时的运行,各有自己的次序,懵懵懂懂仿佛没有却还是有的,雾气蒸蒸的没有表现便显出神妙;万物生长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本根,这就可以看到天了。
    【丙】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二)(2023·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明】谢肇湍《五杂组》)
    【注释】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②啖(dàn):吃。③淛(zhè):同“浙”,钱塘江的古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志怪者也 寻向所志
    D.亦若是则已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 安陵君其许寡人
    B.鹏之徙于南冥也 常无以应之也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学而不思则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常无以应之也
    1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16.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13.D 14.C 15.(1)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2)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16.示例:【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大鹏形象意在表现其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道理;【乙】文中借监司和吴江顾道行先生喜欢吃闽地便宜的带鱼,主要说明了人对事物的喜好与其贵贱无关的道理。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辨析。
    A.形容词作动词,振翅/怒斥;
    B.尽/到达;
    C.记载/标记;
    D.都是“这样”的意思;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A.代词,它的/表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B.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C.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就;
    D.连词,凭借/连词,用来;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翻译及特殊句式。注意:
    (1)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这里指风。这句话是判断句。
    (2)自是:从此;欲:想;去:离开;思:想着;置:放下。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写了鹏体型巨大、志向高远,“去以六月息者也”写出鹏善于借风。鹏因为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写出大鹏振翅高飞,表现其志向高远;【乙】文,通读全文可知,对于带鱼,由于“无鱗而腥”,因此闵地人轻贱它,“献客不以登俎”;但带鱼“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因此它的香味吸引了监司,令监司念念不忘;“人之嗜好无常如此”这就说明,对于同一个东西,人们对它喜爱与否与它的贵贱是无关系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乙】闽地有一种带鱼,长约一丈多,没有鳞甲,味道很腥,是众多鱼类中的价格最便宜的,献给客人上不了台面,但是普通人家,用油煎着吃,也还是芳香扑鼻的。曾经有一个监司,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饿得很,在道路边闻到很浓的香气,问是什么东西,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大称味道好,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一个人对事物的好竟然像这样。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所做的煎带鱼,通过探子前往去索要,但闽地的人轻视这种味道,常常没有人来回应他。
    (三)(2023·广东深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岳飞,宇鹏举。飞生时,有大禽若鸽,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同③,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④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鹏/名之者谁B.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C.诵习达旦不寐/一狼假寐D.尤好《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李清照和岳飞是南宋同时期的人。
    B.丙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甲文的语句,气势磅礴,颇有豪放之风。
    C.乙文之中“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文用赞美大鹏起飞时无需凭借,自由翱翔于万里长空,出入天地之间。
    20.【甲】【丙】两篇古诗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1.【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事例分析。
    【答案】17.A 18.(1)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如果)你因时势所需而被重用,一定会为国献身,为正义而死吧! 19.D 20.第一层级:空白,或写法回答错误。
    第二层级:只答出一种写法,并能结合甲文/丙词其中一篇的内容,但缺乏分析。
    示例1:用了夸张写法,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用了夸张手法写大鹏。
    示例2:用了想象写法,丙词“云涛晓雾、星河千帆”“九万里风鹏正举”等句是想象。
    第三层级:只答出一种写法,能结合甲文和丙词两篇文本的具体内容,但缺乏分析。
    示例:了夸张写法,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和丙词“九万里风鹏正举”等句,都是想象。
    第四层级:答出两种共同写法,并结合甲文和丙词两篇文本的具体内容,但对这两种写法的作用缺乏分析。
    示例: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写法,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了夸张想象的写法;丙词“云涛晓雾、星河千帆”“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了夸张想象的写法。
    第五层级:提及两种共同写法,并结合甲文和丙词两篇文本的具体内容,对这两种写法的作用加以分析。
    示例:均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写法,根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甲文运用了夸张想象写法,写出了鹏鸟之大;丙词李清照借助梦境描述想象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夸张和想象写法,写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21.第一层级:空白,观点错误及分析错误。
    第二层级:观点正确,能分析出岳飞和大鹏二者契合的形象特点,但可能不够全面,并且没有结合事例分析。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他们都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善借外力。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他们都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他们都志存高远、善借外力。/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他们都奋发向上、善借外力。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他们都志存高远,奋发有为,善借外力。
    第三层级:观点正确,能分析出岳飞和大鹏二者契合的形象特点并结合事例,但不全面。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少负气节,像徙于南冥的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家贫力学、达旦不寐,勤学苦练像怒而飞的大鹏一样奋发有为。/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好读书,学射于周同,与借助海运、扶摇、六月息的大鹏一样善借外力。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少负气节,像徙于南冥的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岳飞家贫力学、达旦不寐,勤学苦练像怒而飞的大鹏一样奋发有为。/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少负气节,像徙于南冥的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岳飞好读书,学射于周同,与借助海运、扶摇、六月息的大鹏一样善借外力。/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家贫力学、达旦不寐,勤学苦练像怒而飞的大鹏一样奋发有为。岳飞好读书,学射于周同,与借助海运、扶摇、六月息的大鹏一样善借外力。
    第四层级:观点正确,全面分析岳飞和大鹏二者契合的形象,结合事例,分析合理。
    示例:岳飞和大鹏形象契合,岳飞少负气节,像徙于南冥的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岳飞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同,像借助海运、扶摇、六月息的大鹏一样善借外力;岳飞家贫力学、达旦不寐,勤学苦练,像怒而飞的大鹏一样奋发有为。
    【解析】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字/命名;
    B.离开/离开;
    C.睡觉/睡觉;
    D.爱好/爱好;
    故选A。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2)汝,你。为,被。用,重用。其,表推测。殉国,为国而死。
    19.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甲文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起飞凭借的是六月的大风,本项“大鹏起飞时无需凭借”有误;
    故选D。
    20.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的“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意为: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这句话运用想象与夸张手法,表现了鹏鸟的硕大。
    丙词中的“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样是作者的想象,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答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大鹏乘风直上九万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与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2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甲文中的“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表现了大鹏的志向高远。乙文中的“少负气节”表现了岳飞的志向高远。
    甲文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表现了大鹏关于借助外力乘风远游。乙文中的“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表现了岳飞学习古代先贤的兵法知识,又向周同学习,同样是关于借助外力的表现。
    甲文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现了大鹏的奋发有为。乙文中的“家贫力学”“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同样表现了岳飞的奋发有为。
    所以岳飞的形象与大鹏的形象是契合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
    乙:岳飞,字鹏举。岳飞出生时,有大雁般的鸟,在屋顶上飞鸣,其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从小就很有气节,敦厚少言,家中贫困却爱好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里很贫穷,捡柴火点亮当做蜡烛照明,通宵达旦的诵读学习,不睡觉。天生神力,还未成年,能拉开三百斤重的弓,射八石重的箭,在周同门下学习射箭,学完了老师的技艺,能熟练地的使用弓箭。老师周同死后,岳飞每到初一十五便在老师坟前设坛祭奠。他的父亲岳和赞许他,说:“你将因这个时代而大展宏图,也许将为国死难或为忠义而死吧。”
    丙: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答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①南华老仙①,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②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③之春流,晞④扶桑之朝暾。燀赫⑤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②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⑥之野入乎汪湟⑦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⑧沸渭,岩峦纷披。天吴⑨为之怵栗,海若⑩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并序》,有删改)
    【注释】①南华老仙:庄子。庄子著有《南华经》,故亦被称为南华真人。②鬐鬣(qíliè):此指鱼的脊鳍。③渤澥(bó xiè):即渤海。④晞(xī):方言词,急聚,快捷。⑤燀赫(chǎnhè):显赫。⑥泱漭:亦作“泱莽”,广大无际的样子。⑦汪湟:深广。⑧溪涨,溪海与涨海,此泛指大海。⑨天吴:水神名。⑩海若:传说中的海神。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往上(飞)
    C.一鼓一舞,烟朦沙昏 鼓:击鼓
    D.盖乃造化之所为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
    23.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徵至怪于齐谐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舜发于畎亩之中
    C.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
    2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甲文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鲲鹏身躯之大,飞离北海时的壮观场面及磅礴的气势,意境壮阔雄浑。
    C.乙文语言精妙,主要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鲲鹏“力大无穷、变化莫测、飞翔时气势壮美”的形象特点。
    D.甲乙两文都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景,乙文中李白以大鹏自比,表明他具有远大的志向。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
    【答案】22.C 23.B 24.D 25.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6.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解释不正确。“一鼓一舞,烟朦沙昏”意思是:每扇动一次翅膀,烟雾朦胧,沙土飞起,天色都昏暗下来。“鼓”是鼓动(翅膀)的意思,而非“击鼓”。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例句“徵至怪于齐谐”中的“于”是介词,从。
    A.于:介词,对于;
    B.于:介词,从;
    C.于:介词,比;
    D.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件事;
    故选B。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庄子是战国中期哲学家,而非“春秋时期”;
    B.【甲】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C.【乙】文“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吾不知其几千里”“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等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苍苍:深蓝。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意思是:从天而降时巨大的身形向下垂挂着,在广大无边的原野上休息,有时进入深广的湖水。“逆高天而下垂”动宾结构,应在“垂”后停顿;“憩乎泱漭之野”状语后置句,应在“野”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庄子在漆园发挥他天赋的灵机,口吐不平凡的高论,发出广大旷远的奇言,从齐谐那里收集了非常怪异的事情,谈论北海里的大鱼,我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它的名字叫鲲。鲲化成大鹏,本体就凝结成为浑混的胚胎。在海岛上脱去脊鳍,在天门张开羽毛。迅猛超过流往渤海的春天的河水,急骤胜过朝阳从树梢升起。显赫宇宙之间,高飞超过昆仑。每扇动一次翅膀,烟雾朦胧,沙土飞起,天色都昏暗下来。五岳因它而震动倒塌,百川因为它而冲破堤岸。
    每过六个月的时间就它到海边歇息一次。忽然间,它高举奋飞,遮蔽了日月的光辉,从天而降时巨大的身形向下垂挂着。在广大无边的原野上休息,有时进入深广的湖水。它迅猛的气势喷射到的地方,大海翻腾奔涌;余风吹过的地方,高峻的山峦一片散乱。水神天吴看到后惊恐不安,海神海若畏惧得一动不敢动。头脑像山一样的巨鳌退避跑开,腾飞在大海上的长鲸往下游飞驰。至于其它的生物,有的把头缩进壳中,有的收缩鬣毛,恐惧得连看都不敢看大鹏一眼。我也没有料想它的神奇怪异能到这种程度,这大约是大自然所创造的吧。
    (五)(2023·山东东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北海若曰:“井鼃①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②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③于时也;曲士④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⑤,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⑦;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庄子·秋水》)
    【注】①鼃(wā):同“蛙”。②虚:同“墟”,居住的地方。③笃(dǔ):固。引申为束缚、限制。④曲士:孤陋寡闻的人。⑤丑:鄙陋,缺乏知识。⑥尾闾(lǘ):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⑦虚:流空。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怒而飞 怒:
    ②志怪者也 志:
    ③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
    ④又奚以自多 奚:
    28.古人擅长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文阐述的道理。
    29.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27.①用力鼓动翅膀;②记载;③停止;④怎么。 28.甲文借用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的故事,阐发作者追求精神自由和阐述万物都要有所依凭的道理。乙文用井蛙夏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通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阐释了不能被外界环境所束缚,要有长远目光的道理。 2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甲文以大鹏南飞借助风力之例作为类比,阐述万物都要有所依凭的道理。乙文用井蛙、夏虫、曲士类比,强调说明人不能被外界环境所束缚,要有长远目光。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奋起,这里是用力鼓起翅膀。
    ②句意为: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③句意为: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不流空。已:停止。
    ④句意为:又怎么会自傲自夸。奚:为何,怎么。
    28.本题考查主题分析。
    甲文中,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看出,鹏飞南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借助于击水的力量,因此阐述万物都要有所依凭的道理。
    乙文中,从“井耄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可知,井里的蛤蟆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里的虫子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乡曲之士受到了教养的束缚。强调说明由于环境的差异,人各有不同,从而告诉我们,人不能被外界环境所束缚,要有长远目光。
    2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甲文以大鹏南飞作比喻,用“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人也一样。是运用了类比法;乙文中,“井靠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是运用类比,强调说明由于环境的差异,人各有不同,从而告诉我们,人不能受限于外在环境因素,要有长远目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不流空;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
    (六)(2023·河南南阳·南阳市第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一一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生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②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③,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④,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⑤;干将⑥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
    注: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间:缝隙,此处指河面很窄。③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④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⑤小狸:小野猫。⑥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0.下列加点的字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怒:①怒而飞 ②一怒而诸侯惧 ③怒发冲冠
    B.志:①志怪者也 ②寻向所志 ③聊斋志异
    C.水:①其名为鲲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难以名状
    D.已:①亦若是则已矣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2.请简要分析“大鹏”这一形象在【甲】【丙】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3.【甲】【乙】都运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请具体分析两篇文章借助哪些事物,具体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30.C 3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2.【甲】文中的大鹏是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表达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乙】文中,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远走高飞,表达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的追求,她想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 33.语段【甲】:用大鹏凭借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野马”“尘埃”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语段【乙】:甘戊以千里马不能捕老鼠,和利剑干将不能砍木头的例子类比自己不会渡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解析】30.考查一词多义。
    A.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愤怒\愤怒;
    B.记载\标志\记载;
    C.名字\闻名,出名\说出;
    D.罢了\停止\停止;
    故选C。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苍苍,青黑色。正色,真正的颜色。其,表选择。至,到。极,尽。
    32.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大鹏硕大无比。根据“怒而飞,其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力大无穷。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可知,大鹏志存高远。根据“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善借长风。作者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丙词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为: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载着我的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词人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33.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大鹏在往南方之海迁徙时,水面激起三千里高的浪,羽翼拍起旋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高空,去时乘的是六月的风。可知,大鹏要凭借六月的长风才能迁徙到南海,“野马”“尘埃”也是生物用息吹拂的结果,也就是说万物运行都要有所凭借,有所借助,都有局限。
    乙文“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意思是: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的锋利名声传遍天下,木匠用它砍木头,就不如斧头得心应手。可知,甘戊以千里马不能捕老鼠,利剑不能砍木头的例子类比自己不会渡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鲷。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文: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怎样说服齐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不派用处;好马(可以)日行干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七)(2023·安徽安庆·安庆市第二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④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跂;踮脚后跟,②舆:车厢,这里指车,③利足:脚走得快。④生非异:本性(同一股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野马也 野马:
    (3)声非加疾也 疾:
    (4)而绝江河 绝:
    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6.【甲】文中大鹏迁往南海需要凭借的外部条件是“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乙】文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成为君子。
    37.阅读《上李邕》,请你说说李白借大鹏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③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李邕(yōng):唐代书法家、文学家。②宜父:即孔子。孔子曾说“后生可畏”。③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答案】34.(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山中的雾气;(3)大(响亮);(4)渡过(横渡) 35.(1)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离开的时候凭借六月的大风。
    (2)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收获大)。 36. “扶摇”或“六月息” “学” 37.李白借大鹏的形象抒发了自己虽然一时不能被世人理解接受,但相信自己一定能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实现高远志向的思想情感。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犹如奔马的雾气。野马,山中的雾气。
    (3)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疾,大(响亮)。
    (4)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六月息,六月的大风。
    (2)尝,曾经。终日,整天。而,表修饰。须臾,片刻。
    36.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为: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这句话指明大鹏迁往南海需要凭借的是旋风和六月的大风。故可填“扶摇”或“六月息”。
    第二空:画线句意为: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联系前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知,画线句子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学”成为君子。
    37.考查诗歌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所以本诗借大鹏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凌云壮志,也表现了不被世人认同的伤感,还隐含了希望得到李邕引荐的意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空气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天空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乙】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八)(2023·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8.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贼既至 (4)一郡尽空
    39.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40.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证明。
    【答案】38.(1)都得到(2)同“避”,躲避(3)已经(4)都 39.(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得兼:都得到。
    (2)句意为: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辟:同“避”,躲避。
    (3)句意为:等到贼兵来了。既:已经。
    (4)句意为:全城的人都逃走了。尽:都。
    3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样。皆:都。
    (2)遂:于是,就。班军:调动整个军队。获全:得以保全。
    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贤者指的是有才德,有贤能的人。甲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体现了舍生取义的品质。
    乙文中“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体现了在朋友危难之时不离不弃的讲义气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然而,但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筑,造,题,写,看作,当成,当作,结为,成,成为,以为,认为,是,表判断,心理活动,心情,表示疑问语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