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6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68页。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点解读】: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 技巧点拨 ]
    模式:由整体阅读出发,从若干方面分别检测考查整体把握的能力。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步骤,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就是认真地整体阅读。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对记叙文体,能大概读出什么时代,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各如何,能懂个七八成即可。“以意逆志”或“以意会之”,阅读就有了基础。如果一遍读不明白,只好重读,这不免延误了时间。
    第二步细读题目,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学过的知识,较易题和中等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做客观题时,要充分利用所给的选项,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带着须从整体上回答的问题再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如原文的文意,人物行为的总评价等)认知全文。这一步较第一步更深入,大致达到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一纠正,因此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解题思路]
    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
    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句子默写
    2.直接性默写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 ,百里奚举于市。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 , 。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4.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 , , ”,只有这样,才能“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 , , ; , , ”。
    (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 , , , , , ”。
    三、翻译
    5.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活用情况: 释义:
    (2)富贵不能淫 活用情况: 释义:
    (3)贫贱不能移 活用情况: 释义:
    (4)威武不能屈 活用情况: 释义:
    (5)苦其心志 活用情况: 释义:
    (6)劳其筋骨 活用情况: 释义:
    (7)饿其体肤 活用情况: 释义:
    (8)空乏其身 活用情况: 释义:
    (9)动心忍性 活用情况: 释义:
    (10)人恒过 活用情况: 释义:
    四、课内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论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选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选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的启发。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二、对比阅读
    (一)(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于虑 衡:平衡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2022·广西梧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8.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
    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征于色 言和而色夷
    B.百里奚举于市 东市买骏马
    C.孙叔敖之知 五十而知天命
    D.请寝之丘 战则请从
    10.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
    11.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12.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三)(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萧何且死 ④固宜如此也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15.【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16.【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四)(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一、课内阅读
    (2023·吉林·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C.增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
    D.降大任于是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
    二、对比阅读
    (一)(2023·辽宁丹东·校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
    【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
    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6.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7.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 。(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 。
    (二)(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居安思危》)
    【注】①上:唐太宗。②侥:倘若。③遮:匆忙,立即。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ě)
    C.傥遽自放纵(tǎng)D.傥遽自放纵(jǜ)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 (2)行拂乱其所为(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1.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三)(2023·广东惠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圈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人恒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②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④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注释】①系:拘囚。②奔:意为逃往。③折节:屈己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越王勾践反国
    (2)为质于吴
    15.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乃 苦 身 焦 思 置 胆 子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
    16.结合【甲】文观点,简要分析【乙】文中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
    (四)(2023·江苏泰州·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①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诚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传:通“转”,辗转。鬻(yù):卖。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选自《马说》)
    【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乃天下笑乎( )
    ②彼诚贤( )
    ③敌国且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百里奚虽贤 故虽有名马
    B.饭牛于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缪公遂用之 策之不以其道
    D.亡虢而虏晋 信贤而任之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19.翻译下列句子。
    (1)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0.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说一说,从百里奚的经历中,你读到了哪些人才观。
    (五)(2023·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马后①闻得元府库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得元府库②何物?”太祖曰:“宝货耳。”
    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③,诚战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④,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21.【甲】文的作者是 (填姓名)。
    2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得元府库何物( ) (2)珠玉为荡心鸩毒( )
    2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24.【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甲】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 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2段中“ ”。
    25.【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 ”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 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2022·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①”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26.【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以下( )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
    A.《北冥有鱼》 B.《记承天寺夜游》 C.《醉翁亭记》 D.《富贵不能淫》
    27.解释下列加点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秦欲伐楚(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29.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甲】文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 ,而昭奚恤认为是 ;“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 的道理。
    30.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政治远见B.洁身自好C.有高远志向D.智勇双全
    (七)(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机: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此处指灾祥之兆。
    31.【甲】文选自《孟子》,它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时期人。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人恒过 过:
    (2)故至今不失 故:
    3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聪明的人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B.聪明的人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C.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D.懂得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3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35.【甲】文在个人层面正面论证 ,在国家层面反面论证 。
    36.孙叔敖临死前告诫儿子,王上封赏时应选择能够长久拥有的“ ”,是因为该地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 的道理。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点解读】: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 技巧点拨 ]
    模式:由整体阅读出发,从若干方面分别检测考查整体把握的能力。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步骤,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就是认真地整体阅读。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对记叙文体,能大概读出什么时代,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各如何,能懂个七八成即可。“以意逆志”或“以意会之”,阅读就有了基础。如果一遍读不明白,只好重读,这不免延误了时间。
    第二步细读题目,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学过的知识,较易题和中等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做客观题时,要充分利用所给的选项,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带着须从整体上回答的问题再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如原文的文意,人物行为的总评价等)认知全文。这一步较第一步更深入,大致达到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一纠正,因此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解题思路]
    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
    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D.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动心忍性”的状态,中间应断开;“曾益”是动词,增加。“其所不能”是“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的意思。其中“其”是代词,指他。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选D。
    二、句子默写
    2.直接性默写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 ,百里奚举于市。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 , 。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孙叔敖举于海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衡于虑 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傅说、版筑、敖、筋骨、拂、衡”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淫、贱、威、武、曾”这几个字的写法。
    4.理解性默写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 , , ”,只有这样,才能“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 , , ; , , ”。
    (4)文中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或: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些事例是“ , , , , , ”。
    【答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忧患、拂、筋、饿、空乏、拂、曾、恒、衡、喻、舜、畎、傅说、版筑、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书写。
    三、翻译
    5.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活用情况: 释义:
    (2)富贵不能淫 活用情况: 释义:
    (3)贫贱不能移 活用情况: 释义:
    (4)威武不能屈 活用情况: 释义:
    (5)苦其心志 活用情况: 释义:
    (6)劳其筋骨 活用情况: 释义:
    (7)饿其体肤 活用情况: 释义:
    (8)空乏其身 活用情况: 释义:
    (9)动心忍性 活用情况: 释义:
    (10)人恒过 活用情况: 释义:
    【答案】 名词作动词 限制在疆域之内,居住 使动用法 使……惑乱,使……迷惑 使动用法 使……改变,使……动摇 使动用法 使……屈服 使动用法 使……痛苦 使动用法 使……劳累 使动用法 使……饥饿 使动用法 使……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 使……震撼;使……坚忍 名词作动词 犯错误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1)句意: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之内,居住。
    (2)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3)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移: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4)句意: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5)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6)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7)句意:使他忍饥挨饿。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8)句意: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9)句意: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忍。动:使动用法,使……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10)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四、课内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论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选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选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的启发。
    【答案】6.D 7.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8.艰苦环境的磨炼(或:逆境)。【示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要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我就会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振作起来,重拾勇气,迎接新的挑战。
    【解析】6.A.兴起,指被任用/射,发射。
    B.违背/同“弼”,辅佐。
    C.代词,这个/判断动词,是。
    D.两个“然”都是这样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中重点词: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曾,同“增”。
    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由选文第1段作者列出的六个经历磨难成才的事例,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成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炼。
    第二问,先阅读选文,找出孟子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炼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示例: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我懂得,要想成才,一定要在困境中磨炼。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就会用孟子的话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通过这种途径)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愁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D.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答案】1.D 2.(1)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3.D
    【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征于色,发于声”的意思是: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征:征验、表现。不是“征服”。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苦(使……受苦)、劳(使……受到劳累)、饿(使……受到饥饿)其体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入(指在国内)、则(如果)、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拂,同“弼”,辅佐。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二、对比阅读
    (一)(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于虑 衡:平衡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4.D 5.A 6.D 7.B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
    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
    C.介词,从/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022·广西梧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8.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
    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征于色 言和而色夷
    B.百里奚举于市 东市买骏马
    C.孙叔敖之知 五十而知天命
    D.请寝之丘 战则请从
    10.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
    11.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12.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8.A 9.C 10.B 11.B 12.(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解析】8.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
    A.句意: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句中“天”是主语,“降”是谓语,“大任”是宾语,而“于”是介词,和“是人”构成一个介宾短语,不可分开。正确断句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选A。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译为“脸色”;
    B.都译为“集市”;
    C.通“智”,智慧/知道;
    D.都译为“请允许”;
    故选C。
    10.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以:介词,用,拿。
    A.连词,因,因为;
    B.介词,用,拿;
    C.介词,凭借;
    D.连词,来,用来,表目的;
    故选B。
    11.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原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叙事部分理清事件的脉络,议论部分可结合事件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表述有误,根据乙文“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可知,孙叔敖死后,楚王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而是按照其父所说的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
    故选B。
    1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2) 知:知道。恶:厌恶。以……为:把……作为。
    【点睛】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三)(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萧何且死 ④固宜如此也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15.【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16.【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答案】13. 使……受苦。 扰乱。 将,将要。 本来。 14.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 15.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 16.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
    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②以:因为。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乙】我看史䲡,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四)(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B.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C.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于”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
    B.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C.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D.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9.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颓废死亡。
    B.【乙】文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侧重议论,表达孟子鲜明的观点;【乙】文侧重描写,通过语言描写表达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D.【甲】文从国家到个人,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答案】17.D 18.C 19.A 20.D
    【解析】1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拂:违背/飘拂;
    B.曾:同“增”,增加/竟然;
    C.将:扶,持/将要;
    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
    故选D。
    18.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词,在,给”的意思。
    A.介词,向;
    B.介词,从;
    C.介词,在,给;
    D.介词,比;
    故选C。
    1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意思是: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选A。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文是“从个人到国家”进行论证,不是“从国家到个人”进行论证的。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侍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仍然应该扶持养护。倘若迅速自我放纵,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现在中国侥幸安宁,周边各民族全都服从统治,确实是从古至今希望看到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只是担心这种谨慎不能坚持到底,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规劝。”魏征说:“国家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这种情况值得高兴,我只是高兴陛下能居安思危。”
    一、课内阅读
    (2023·吉林·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C.增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
    D.降大任于是人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与《鱼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开篇列举的六位圣贤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业。
    C.文章从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两方面展开论述,一详一略。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借鉴本文的观点,说说我们应当怎样面对逆境与顺境。
    【答案】1.D 2.A 3.孟子认为“生于忧患”, 我们应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坚韧性情,增长才干;孟子还提醒我们“死于安乐”,面对顺境,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心存忧患意识,避免消磨了意志导致祸患的来临。
    【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士:狱官/将士;
    B.市:市井/买;
    C.益:增加/更加;
    D.是:都是“代词,这”;
    故选D。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是文末归纳出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是在文章的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本文中孟子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人因有忧患意识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在人生的旅途让,长期处于逆境的人,由于看不到光明的前程,比较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然而,逆境同时也是磨炼人们意志的极好机会。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坦然面对眼前的黑暗,锲而不舍,最终必然可以走向成功。相反,如果过度贪图安逸的心态也足以葬送一个原本有希望走向成功的生命。因此,面对逆境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理解不懈地努力奋斗;面对顺境,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据此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二、对比阅读
    (一)(2023·辽宁丹东·校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③,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④。”
    【注释】①存:抚恤。②耽:沉溺。③九重:深宫之内。④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爱莲说》)
    B.生于忧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D.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6.请选择“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B.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C.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D.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7.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是:“存百姓”“不敢纵逸”还要 。(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强调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是: 。
    【答案】4.C 5.(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我常常想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 6.B 7. 广开言路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动词,增加\副词,更加;
    B.介词,在\介词,比;
    C.都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D.动词,损害损伤\动词,减少;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征:表现;于:在;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2)伤:损害;者:……的原因;嗜欲:贪欲;以:以致。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意为“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由此可知,“古之昏君”是后面几句话的共同主语,要停顿;“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以是灭亡”的原因,故中间要停顿;而“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是三个不同的原因,构成并列关系,要停顿。
    所以停顿为: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故选B。
    7.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提炼能力。
    第一空:从“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知,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造成他们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所以还要“广开言路”;
    第二空: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所以,一个国家常常兴盛的原因就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二)(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居安思危》)
    【注】①上:唐太宗。②侥:倘若。③遮:匆忙,立即。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ě)
    C.傥遽自放纵(tǎng)D.傥遽自放纵(jǜ)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 (2)行拂乱其所为(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1.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答案】8.B 9. (1)狱官 (2)违背 (3)即使 (4)臣服,服从 10.(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11.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中可以使人死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8.本题考查字音。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子意思: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士:狱官。
    (2)句子意思: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拂:违背。
    (3)句子意思:即使病好了。虽:即使。
    (4)句子意思: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服:臣服,服从。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1)所以:用来,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起来,曾:通“增”,增加。
    (2)故:所以,谏争:进谏争辩。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唯喜陛下居安思危”意思是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却总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居安思危的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让魏征“唯喜”,因为只有这样,国家才会长久兴盛。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三)(2023·广东惠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圈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人恒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①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②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④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注释】①系:拘囚。②奔:意为逃往。③折节:屈己下人。④填抚:镇定安抚。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越王勾践反国
    (2)为质于吴
    15.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乃 苦 身 焦 思 置 胆 子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
    16.结合【甲】文观点,简要分析【乙】文中越王勾践最终能反败为胜的原因。
    【答案】12.(1)兴起,指被任用 (2)犯过失(犯错误) (3)守法度的大臣。 1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14.(1)同“返”,返回 (2)人质 15.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6.【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中越王勾践在越国被吴国打败后立志报仇。他只在柴草上头睡觉,并且在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警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的准备,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这正是【甲】文观点的最佳体现。
    【解析】1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指被任用;
    (2)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过失(犯错误);
    (3)句意为: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1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而后喻,才能被人们了解。
    1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越王勾践回国后。反:同“返”,返回;
    (2)句意为:到吴国作人质。质:人质。
    15.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苦身焦思”并列结构,作谓语,应在“思”后停顿;“置胆于坐”状语后置,应在“坐”后停顿;“坐卧即仰胆”主谓结构,应在“胆”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6.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通过乙文中“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的内容可知,越王勾践回国后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正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尊放下架子,礼待那些 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热情款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四)(2023·江苏泰州·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①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诚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传:通“转”,辗转。鬻(yù):卖。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选自《马说》)
    【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乃天下笑乎( )
    ②彼诚贤( )
    ③敌国且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使百里奚虽贤 故虽有名马
    B.饭牛于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缪公遂用之 策之不以其道
    D.亡虢而虏晋 信贤而任之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19.翻译下列句子。
    (1)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0.结合以上三段文字,说一说,从百里奚的经历中,你读到了哪些人才观。
    【答案】17. 被……耻笑/嘲笑 确实,的确 将要 增加 B 18.公 孙 枝 得 而 说 之/ 献 诸 缪 公 /请 属 事 焉 19.(1)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2)(千里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0.①英雄不问出处,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买回并起用,身份卑贱并不影响才能的发挥;②人才需要自我修炼,经过一系列的磨砺才能增长才干,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③人才需要遇到赏识他的人,百里奚如果没有遇到公孙枝的力荐,缪公的信任和任用,他就只能和千里马一样被埋没;④人才需要及时把握机遇,竭力展现自己,百里奚被赏识后,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他牢牢地抓住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笑:被……耻笑/嘲笑;
    ②句意:他如果确实贤德。诚:确实,的确;
    ③句意:敌国都将畏惧。且:将要;
    ④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益:增加。
    (2)本题考查虚词。
    A.均为连词,虽然;
    B.介词,在\动词,到;
    C.均为代词,他(它);
    D.均为连词,均表顺承;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请求委任他官职。
    根据句意断为:公孙枝得而说之/ 献诸缪公/请属事焉。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让:让位;贤:指贤人;忠:忠诚;
    (2)祗:同“衹(只)”,只、仅;辱:指受到屈辱;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请属事焉”可知,公孙枝将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买回并举荐给缪公;可见身份卑贱并不影响才能的发挥,英雄不问出处;
    根据乙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人才需要遇到赏识他的人,才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像百里奚得到公孙枝的力荐,缪公的信任和任用,才得以施展抱负,否则他就只能和千里马一样被埋没;
    根据丙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人才会经历一系列的磨砺才能增长才干,可见人才需要自我修炼,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联系甲文“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可知,百里奚得到任用后,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他牢牢地抓住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可见人才需要及时把握机遇,竭力展现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虽然贤能,假如没有得到缪公的重用,必定不会留下这样的美名。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丙】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到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五)(2023·上海青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马后①闻得元府库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得元府库②何物?”太祖曰:“宝货耳。”
    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③,诚战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④,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21.【甲】文的作者是 (填姓名)。
    2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得元府库何物( ) (2)珠玉为荡心鸩毒( )
    2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24.【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甲】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 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2段中“ ”。
    25.【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 ”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 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1.孟子 22. 得到 是 23.B 24. 逆境出人才 法家拂士 25. 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 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
    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得:得到;
    ②句意: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为:是。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非宝:不是宝贝;抑:抑或,或许。句意: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故选B。
    2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第①段列举六个历史人物,这六个历史人物都是经历了挫折,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从而阐释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②段中“法家拂士”。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意思是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结合“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可知最终得出了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的结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马皇后听说夺得的元府库的宝物被送至京师,便问朱元璋说:“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朱元璋道:“是宝贝。”
    马皇后却说道:“元代有的是宝,为什么不能守而失去了呢?因为货物财物不是宝,或许帝王自有自己的宝贝。”朱元璋说:“皇后的意思我知道了,是说得到贤才才是真的宝贝。”马皇后说:“我经常每见人家家产丰厚就骄傲,命运顺遂就变得安逸,家和国一样,道理也没有不同。所以世间传闻,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这确实说的对。只有得到贤才,朝夕听取他们的劝谏和谋略,同心协力共保江山,这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六)(2022·上海徐汇·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①”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26.【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以下( )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
    A.《北冥有鱼》 B.《记承天寺夜游》 C.《醉翁亭记》 D.《富贵不能淫》
    27.解释下列加点词
    (1)曾益其所不能( ) (2)秦欲伐楚(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29.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甲】文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 ,而昭奚恤认为是 ;“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 的道理。
    30.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政治远见B.洁身自好C.有高远志向D.智勇双全
    【答案】26. 孟子(孟轲) D 27. (1)增加 (2)攻打,讨伐 28.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珠宝玩好之物(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贤臣 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 30.A
    【解析】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第一空:【甲】文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第二空:A.《北冥有鱼》作者是先秦时期的庄周(庄子);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C.《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益:增加;
    (2)句意: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伐:攻打,讨伐。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声,言谈。喻,知晓,明白。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根据【甲】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概括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空:根据【乙】文“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可概括为: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第三空:根据【乙】文“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可概括为:贤臣;
    第四空:根据【乙】文“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可概括为,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意为: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据此可知,昭奚恤是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派使者去楚国参观楚国的国宝,楚王听说,叫来令尹子西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 可以给他看吗?”子西说:“臣不知道。”招来昭奚恤问这个问题,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楚王于是就让昭奚恤接待。
    (七)(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机: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此处指灾祥之兆。
    31.【甲】文选自《孟子》,它是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是 时期人。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人恒过 过:
    (2)故至今不失 故:
    3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聪明的人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B.聪明的人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C.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D.懂得把别人所憎恨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3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35.【甲】文在个人层面正面论证 ,在国家层面反面论证 。
    36.孙叔敖临死前告诫儿子,王上封赏时应选择能够长久拥有的“ ”,是因为该地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 的道理。
    【答案】31. 儒家 战国 32.(1)犯错误 (2)所以 33.C 34.B 35. 忧患使人成功 享乐使国家灭亡 36. 寝之丘者 土地贫瘠,名声不好,楚、越两国人都认为此地不详 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要长远地考虑问题
    【解析】3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过:犯错误 。
    (2)句意为: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故:所以。
    3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知:懂得 。以:把。恶:厌恶。故意思为: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故选C。
    34.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B.“接受肥沃封地”错误,应是接受“不利,而名甚恶”即贫瘠而且名声很难听的封地。故选B。
    3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在个人层面正面论证忧患使人成功,结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在国家层面反面论证享乐使国家灭亡。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乙】文,结合“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可知,孙叔敖临死前告诫儿子,王上封赏时应选择能够长久拥有的“土地贫瘠,名声不好”,是因为该地楚、越两国人都认为此地不详;结合“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可知,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懂得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要长远地考虑问题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假如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地方,这地方贫瘠,而且名声很难听。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用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王把寝之丘封给自己,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世人所认为的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19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9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