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81页。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启示感悟
★【考查要点】:
启示感悟类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答题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宣扬或赞美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过激,甚至错误。
(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技巧点拨]
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也就是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二、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三、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
四、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五、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
★[要点小结]
在进行概括时,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留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留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水皆缥碧(piǎ) 急湍甚箭(tuān) 猛浪若奔(bēn)
B.互相轩邈(miǎ) 泠泠作响(líng) 直视无碍(ài)
C.嘤嘤成韵(yùn) 鸢飞戾天(lì) 窥谷忘反(kuī)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à) 疏条交映(shū)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ā) 急湍(tuān) 泠泠(líng) 皆生寒树(jiē)
B.窥谷(guī) 鸢飞(yuān) 轩邈(miǎ) 直视无碍(ài)
C.经纶(lún) 嘤嘤(yīng) 俱净(jǜ) 猛浪若奔(bēn)
D.独绝(jué) 飘荡(dàng) 戾天(lì) 横柯上蔽(kē)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跟、随) 负势竞上(凭、依)
B.水皆缥碧(缥缈的碧水) 嘤嘤成韵(和谐动听)
C.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清越)
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急湍甚箭(急流)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超过)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撞击)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指东、西两个方向)
5.下列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B.游鱼细石C.蝉则千转不穷D.窥谷忘反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B.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D.一百许里 其间千二百里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B.猛浪若奔C.有时见日D.互相轩邈
8.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猛浪若奔上善若水
D.争高直指直视无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动词,生长)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至、到达)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百许里 高可二黍许
B.猿则百叫无绝群响毕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烟/倶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3.下列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佛印绝类弥勒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蝉则千转不穷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书。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1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二、填空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任意东西( )
(4)天下独绝( )
(5)水皆缥碧( )
(6)急湍甚箭( )
(7)互相轩邈( )
(8)泉水激石( )
(9) 鸢飞戾天者( )
(10) 经纶世务者( )
20.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他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 ”。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
2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ǎ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千转( ) yuān飞( ) 戾天( ) 经纶( ) kuī谷( )
22.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活用情况: 释义:
(2)负势竞上 活用情况: 释义:
(3)互相轩邈 活用情况: 释义:
(4)望峰息心 活用情况: 释义:
(5)横柯上蔽 活用情况: 释义: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 从: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3)急湍甚箭 甚:
(4)泉水激石 激:
(5)鸢飞戾天者 戾:
(6)经纶世务者 经纶:
24.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字 ,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时称“ ”。
(2)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文中既表现了富春江两岸高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的句子是: , ; , 。
25.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 轩邈( ) 泠泠( ) 千转不穷(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窥谷( )
26.一词多义
(1)绝
①天下独绝 ②猿则百叫无绝
(2)直
①直视无碍 ②争高直指
(3)百
①一百许里 ②猿则百叫无绝
27.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 ”同“ ” 释义:
(2)窥谷忘反
“ ”同“ ” 释义:
2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 俱:
(2)从流飘荡 从:
(3)水皆缥碧 缥碧
(4)经纶世务者 经纶:
(5)疏条交映 映:
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2)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天山共色/巧言令色
(4)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5)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
(6)好鸟相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蝉则千转不穷/人穷志短
(8)与朱元思书/孤常读书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 )
(2)猛浪若奔( )
(3)互相轩邈( )
(4)经纶世务者( )
(5)皆生寒树( )
(6)蝉则千转不穷( )
(7)窥谷忘反( )
31.直接性默写填空 吴均《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
(2) ,任意东西。
(3) ,天下独绝。
(4) ,千丈见底。
(5) ,猛浪若奔。
(6)负势竞上, 。
(7)泉水激石, 。
(8) ,猿则百叫无绝。
(9) ,望峰息心。
(10)横柯上蔽, 。
三、句子默写
3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 。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
(4)写山“奇”的句子: 。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3.理解性默写填空。吴均《与朱元思书》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的句子是“ , ”。
(3)《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江水碧绿清澈,我们同吴均共赏富春江“ , ”(《与朱元思书》)的画卷。
(5)《与朱元思书》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 , , ”。
(6)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 , ”。
34.根据《与朱元思书》的内容,按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2)《三峡》一文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 。
35.按原文填空。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 。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 。
(4)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5)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 , ; , 。
36.根据提示默写原文。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 。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
(5)写听觉感受的: 。
37.默写。
(1)总领全篇的中心句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 , ; , ”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3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2)文中点明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是: 。
(3)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4)文中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的句子是: 。
四、语言表达
39.《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面对雄奇秀丽的山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怎么理解这种赞叹?
40.诵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能够领略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请你结合该文,给那些想畅游富春江的游客,写一段简洁的导游词。(不少于80字)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0·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跟、随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许可
C.互相轩邈 轩:往高处伸展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猛浪若奔 若士必怒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鸢飞戾天者 宜多应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二、对比阅读
(2021·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
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从流飘荡 从:跟、随 ②任意东西 东西:东面和西面
B.①互相轩邈 轩:高 ②泉水激石 激:冲击
C.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 ②负势竞上 负:凭借
D.①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②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2.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本文主要围绕富春江的山和水展开描写,其特点可用“ ”(请填原文)二字概括。文章以“千丈见底”写出了水之 ;以“猛浪若奔”写出了水之 。
(二)(2022·广东广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B.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C.横柯上蔽/隐天蔽日D.猿则百叫无绝/绝多生怪柏
5.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翻译成现代汉语。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总写富春江特点;然后,先后从“急”和“清”写“异水”:最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奇山。
B.文章用拟人手法描写两岸高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雄奇气势,赋予高山奋发向上的生命感。
C.作者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也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D.文中泉水激石之声、鸟儿嘤嘤之声,蝉鸣与猿叫,动人心弦,交织成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交响乐。
(2022·山东德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A.吾妻之美我者B.一狼洞其中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有人认为锦上添花,有人认为画蛇添足,你的看法呢?
二、对比阅读
(一)(2023·江苏南京·十三中三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0.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自从B.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C.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2.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作者先以俯视角度近处观江水,游鱼和小石块都清晰可见;接着平视其奔涌的状态,江水极富动态美,凸显了其“异”的特点。
C.本文写山突出“奇”字,除了写山的高峻,还将泉水、树木、鸟兽和人身处此景中的感受一同描述,反衬山中的清幽与静寂。
D.本文景物描写颇具特色,声色、光影交织,动静、虚实结合,使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总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①,不容寸肤②,三面皆郛③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歌若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④,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选自《袁中郎全集·观第五泄记》)
【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②寸肤:古代长度单位。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③郛(fú):古代域的外域培。④纬:编织物的模线。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B.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C.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D.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14.结合两篇选文,简要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不同。
(二)(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猛浪若奔 奔:奔跑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蒙络摇缀 络:缠绕D.心乐之 乐:以⋯⋯为乐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乃记之而去 吾妻之美我者
C.相与步于中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17.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A.日光下,潭水清澈,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B.日光下,潭水清澈,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又轻快地向远处游去。
C.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D.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又轻快地向远处游去。
1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景物各有特色。甲文富春江雄奇秀丽,乙文庭院月色空明澄澈,丙文小石潭静谧清幽。
B.选文均景中传情。甲文含避世退隐之心,乙文有幽微难言之情,丙文因美景而全然忘却官场失意。
C.选文均用侧面描写。甲文以“直视无碍”证明水清,乙文以竹柏影子烘托月明,丙文以鱼影突出水清。
D.选文写景方法各异。甲文多角度多感官写景;乙文虚实结合;丙文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结合。
(三)(2021·广东揭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1.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四)(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轩邈(miǎ):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2.《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23.《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 ”相似。两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情感),《渡荆门送别》含蓄表达了诗人少年远游的 之情。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从流飘荡
②窥谷忘反
25.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B.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26.《与朱元思书》和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教材《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 的意思,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只是此文还用了一句“ , ”侧面描写这个特点,与《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作者写“奇山异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现在山势险峻,还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日光下澈( ) ②以其境过清( )
28.翻译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9.下面链接材料也写到了水,试与本文对水的描写作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链接材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六)(2022·山东枣庄·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30.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东方西方)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B.猛浪若奔(奔腾的马) 泉水激石(冲击)
C.嘤嘤成韵(鸟鸣声) 蝉吟鹤唳(鹤的啼叫)
D.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岂徒语哉(说)
3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仁智之乐 辍耕之垄上B.鸢飞戾天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于斯已办 皆以美于徐公D.自富阳至桐庐 自三峡七百里中
32.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B.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C.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D.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3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3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共同之处?
(七)(2023·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
B.良多趣味 良:甚,很
C.望峰息心 息:平息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3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
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3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8.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与朱元思书》(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启示感悟
★【考查要点】:
启示感悟类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答题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宣扬或赞美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过激,甚至错误。
(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技巧点拨]
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也就是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二、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三、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
四、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五、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
★[要点小结]
在进行概括时,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留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留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水皆缥碧(piǎ) 急湍甚箭(tuān) 猛浪若奔(bēn)
B.互相轩邈(miǎ) 泠泠作响(líng) 直视无碍(ài)
C.嘤嘤成韵(yùn) 鸢飞戾天(lì) 窥谷忘反(kuī)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à) 疏条交映(shū)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项,“好”应读“hǎ”。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ā) 急湍(tuān) 泠泠(líng) 皆生寒树(jiē)
B.窥谷(guī) 鸢飞(yuān) 轩邈(miǎ) 直视无碍(ài)
C.经纶(lún) 嘤嘤(yīng) 俱净(jǜ) 猛浪若奔(bēn)
D.独绝(jué) 飘荡(dàng) 戾天(lì) 横柯上蔽(kē)
【答案】D
【详解】A.缥piǎ;
B.窥kuī;
C.俱jù;
故选D。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跟、随) 负势竞上(凭、依)
B.水皆缥碧(缥缈的碧水) 嘤嘤成韵(和谐动听)
C.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清越)
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急湍甚箭(急流)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B.句意:水都是青白色的。缥碧:青白色,淡青色。故选B。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超过)
B.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撞击)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指东、西两个方向)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D.“东西”在这里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故选D。
5.下列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B.游鱼细石C.蝉则千转不穷D.窥谷忘反
【答案】B
【详解】A.说,同“悦”,愉快;
C.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D.反,同“返”,返回;
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B.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D.一百许里 其间千二百里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绝妙的/断,停止。
B.婉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C.直接/笔直。
D.两个“百”都是数词。
故选D。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B.猛浪若奔C.有时见日D.互相轩邈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辨别词类活用的能力。
A.“东西”,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向东或向西。
B.“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意为飞奔的马。
D.“轩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故选C。
8.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B
【详解】B.骈句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以此为根据判断即可。“鸢飞戾天者”的词性结构不能与“望峰息心”构成对应关系,字数也不相等,所以B项不是骈句。
故选B。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猛浪若奔上善若水
D.争高直指直视无碍
【答案】C
【详解】A.独一无二的/断,停;
B.向上/在上边;
C.都解释为“好像”;
D.笔直/直接;
故选C。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动词,生长)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至、到达)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答案】D
【详解】考查对实词的理解。D“奔”是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百许里 高可二黍许
B.猿则百叫无绝群响毕绝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余,大喜曰
D.在昼犹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答案】D
【详解】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大约。B停止。C看见。D“犹”分别译为“好像”和“尚且,还”。
1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烟/倶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答案】C
【详解】考查对句子停顿的理解。C项错误,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下列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佛印绝类弥勒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D
【详解】“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解释为:停止;A项的“绝”解释为:妙到极处;B项的“绝”解释为:很像;C项的“绝”解释为:断绝;D项的“绝”解释为:停止。故选D。
1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蝉则千转不穷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把握。ABD三项没有通假字。C项:“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读古今异义词语的辨析能力,要注意在句子翻译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C.“天山”在文中的意思是天和山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天山”是山名,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欧亚大陆腹地,天山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
1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书。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一种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故 A项说法有误。
1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时根据各个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判断。A.“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的修辞;B.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C.此句没有运用修辞;D. 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故选C。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把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D.作者在第三段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是为了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景象,表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为后面写“息心”作铺垫,并不是为了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故选D。
二、填空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任意东西( )
(4)天下独绝( )
(5)水皆缥碧( )
(6)急湍甚箭( )
(7)互相轩邈( )
(8)泉水激石( )
(9) 鸢飞戾天者( )
(10) 经纶世务者( )
【答案】 (1)同样的颜色 (2)跟、随 (3)向东或向西 (4)独一无二 (5)青白色 (6)超过 (7)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 (8)冲击,撞击 (9)至、到达 (10)筹划、治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共色,本义,同样的颜色。从,本义,跟、随。东西,方向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独绝,本义,独一无二。缥碧,本义,青白色。甚,本义,超过。轩邈,词类活用,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激,本义,冲击,撞击。戾,一词多义,至、达到。经纶,本义,筹划,治理。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0.文学常识填空。
《与朱元思书》作者 ,字 , (朝代)文学家。他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 ”。题目中的“书”是 的意思。
【答案】 吴均 叔庠 南朝梁 吴均体 书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
2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ǎ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千转( ) yuān飞( ) 戾天( ) 经纶( ) kuī谷( )
【答案】 缥 tuān xuān miǎ líng yīng zhuàn 鸢 lì lún 窥
【详解】考查给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注意“缥、鸢、窥”的正确书写。经纶,jīng lún:整理蚕丝。比喻筹划、处理国家大事。也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转,通“啭”,鸟鸣声。
22.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活用情况: 释义:
(2)负势竞上 活用情况: 释义:
(3)互相轩邈 活用情况: 释义:
(4)望峰息心 活用情况: 释义:
(5)横柯上蔽 活用情况: 释义:
【答案】 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东或向西 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上 形容词作动词 往高处远处伸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平息 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上面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1)句意: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句意: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3)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4)句意: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使追逐名利的心平静下来。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5)句意: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 从: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3)急湍甚箭 甚:
(4)泉水激石 激:
(5)鸢飞戾天者 戾:
(6)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答案】 跟,随 表示约数 超过 冲击,撞击 至,到达 筹划,治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这里需要注意“许”是用来表示约数,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激”意思是“冲击,撞击”。“经纶”意思是“治理,筹划”。
24.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字 ,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时称“ ”。
(2)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文中既表现了富春江两岸高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的思想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吴均 南朝梁 叔庠 吴均体 (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吴均(469~521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
25.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 ) 轩邈( ) 泠泠( ) 千转不穷( )
鸢飞( ) 戾天( ) 经纶( ) 窥谷( )
【答案】 piǎ miǎ línɡ zhuǎn yuān lì lún kuī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缥”不能拼成“piā”;“千转不穷”的“转”通“啭”,所以应读作“zhuàn ”。
26.一词多义
(1)绝
①天下独绝 ②猿则百叫无绝
(2)直
①直视无碍 ②争高直指
(3)百
①一百许里 ②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 独一无二 穷尽、断绝 直接 笔直 确数,十个十 概数,极言其多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绝
①天下独绝:天下独一无二。绝:独一无二。
②猿则百叫无绝: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绝:穷尽、断绝。
(2)直
①直视无碍 :可以直接看得见,毫无障碍。直:直接。
②争高直指 :(群山)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笔直。
(3)百
①一百许里:一百来里。百:确数,十个十。
②猿则百叫无绝: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百:概数,极言其多。
27.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 ”同“ ” 释义:
(2)窥谷忘反
“ ”同“ ” 释义:
【答案】 转 啭 鸟鸣,这里指蝉鸣 反 返 返回
【详解】此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解答这类题可以利用句子翻译,理解该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思来回答。
(1)蝉则千转不穷:蝉长久不断地叫着。“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2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 俱:
(2)从流飘荡 从:
(3)水皆缥碧 缥碧
(4)经纶世务者 经纶:
(5)疏条交映 映:
【答案】 全,都 跟、随 浅青色 筹划、治理 掩映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烟雾都消散尽净。俱:全,都。
(2)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3)句意:水都是青白色的。缥碧:浅青色。
(4)句意: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5)句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映:掩映。
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2)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3)天山共色/巧言令色
(4)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5)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
(6)好鸟相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蝉则千转不穷/人穷志短
(8)与朱元思书/孤常读书
【答案】(1)没有第二个/断,停止 (2)向上/在上边(3)颜色/脸色(4)确数,十的倍数/概数,表示多(5)比……快/很,十分(6)美好的/喜爱(7)穷尽/生活困难(8)信/书籍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注意“横柯上蔽”中“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好鸟相鸣”中“好”读“hǎ”,意思是“美好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好”读“hà”,意思是“爱好”。
3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流飘荡( )
(2)猛浪若奔( )
(3)互相轩邈( )
(4)经纶世务者( )
(5)皆生寒树( )
(6)蝉则千转不穷( )
(7)窥谷忘反( )
【答案】 (1)顺、随 (2)飞奔的马 (3)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筹划 (5)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6)通“啭”,鸟叫声 (7)通“返”,返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奔”是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转”是通假字,通“啭”,鸟叫声;“反”是通假字,通“返”,返回。
31.直接性默写填空 吴均《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
(2) ,任意东西。
(3) ,天下独绝。
(4) ,千丈见底。
(5) ,猛浪若奔。
(6)负势竞上, 。
(7)泉水激石, 。
(8) ,猿则百叫无绝。
(9) ,望峰息心。
(10)横柯上蔽, 。
【答案】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奇山异水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互相轩邈 泠泠作响 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 在昼犹昏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飘荡、缥碧、湍、箭、轩邈、泠、鸢、戾、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句子默写
3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 。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
(4)写山“奇”的句子: 。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答案】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漂荡”“缥碧”“轩邈”“暮”“御风”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33.理解性默写填空。吴均《与朱元思书》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的句子是“ , ”。
(3)《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江水碧绿清澈,我们同吴均共赏富春江“ , ”(《与朱元思书》)的画卷。
(5)《与朱元思书》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 , , ”。
(6)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 , ”。
【答案】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蝉、猿、碍、湍、缥碧、竞、轩邈、鸢、戾、经纶、窥、反”的书写。
34.根据《与朱元思书》的内容,按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2)《三峡》一文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3)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 , 。
【答案】 (1)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2)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详解】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碍、奔、御、疾、湍、箭几个易错的字形。
35.按原文填空。
(1)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
(2)点明作者浏览路线的句子是: 。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 。
(4)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5)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生活的句子是: , ; , 。
【答案】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桐庐、流、鸢、戾、经纶、世务、窥、反”等字词容易写错。
36.根据提示默写原文。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 。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
(5)写听觉感受的: 。
【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详解】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要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默写时,要注意俱、缥、碧、湍、荡、碍、蝉、猿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37.默写。
(1)总领全篇的中心句是“ , ”。
(2)《与朱元思书》中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 , ; , ”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答案】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详解】默写时注意易错字:碍、鸢、戾、纶。
3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总领全篇的句子是: 。
(2)文中点明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是: 。
(3)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4)文中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的句子是: 。
【答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详解】答题时,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提示默写相关语句;同时注意易写错的字,如“鸢”“戾”“纶”“窥”“反”等。
四、语言表达
39.《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面对雄奇秀丽的山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怎么理解这种赞叹?
【答案】面对雄奇秀丽的山水,作者由衷赞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衬出景物之怡人。既自述心志,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又或是在劝说朋友,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奇妙美景。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根据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面对雄奇秀丽的山水,作者由衷赞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意思是: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第三段描写山中景物,作者插入一组议论性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慨。又或是在劝说朋友,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奇妙美景。
40.诵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能够领略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请你结合该文,给那些想畅游富春江的游客,写一段简洁的导游词。(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富春江人民欢迎各位的到来!富春江有着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山奇,主要表现为山高、树多、景美;水异,主要表现在水清、水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富春江之旅,领略这山水之美吧。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
作答时,首先要有欢迎词,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其次是景点概述,让游客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要对景点进行详述,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可对游客表达感谢与美好的祝愿等。
示例: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这山,这水,真是集天下的美于一身。从古时起,便已经有文人墨客为富春江所折服,倾笔写下众多诗文。此时,我们身临其境,定能品出诗文中的神韵。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虽映照出她的生机勃勃,却掩不住其真正的奇伟嶙峋;虽令人心生寒意,却更激起一种兴奋之情。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水,潺潺细流,清澈见底,游动的小鱼儿与细石“交纵嬉戏”,不亦乐乎。在这儿我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心如止水,真正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她绝,却真实;她险,却活泼,令人不得不爱啊!
中考真题
一、课内阅读
(2020·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跟、随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许可
C.互相轩邈 轩:往高处伸展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猛浪若奔 若士必怒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鸢飞戾天者 宜多应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①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
B.第②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直接描写了江水的清澈。
C.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
D.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答案】1.B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B.句意: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许,表示约数。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给\语气词,同“欤”;
B.副词,好像\连词,如果;
C.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表假设,如果;
D.……的人\……的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这句话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辨,表现出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故选B。
【点睛】译文: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二、对比阅读
(2021·四川乐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
吴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有删减)
【注】①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B.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C.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D.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
B.余怜而售之怜:怜惜,喜爱。
C.以效兹丘之下效:效仿。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依仗。
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山丘很小,而且价格便宜。
B.乙文第二段描写了修整后的小丘美景尽显,作者置身其间则有心醉神迷的独特感受。
C.两文都写到了山景,乙文写了山石的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甲文写了山峰的高峻挺拔,树木繁茂。
D.甲、乙两文都在写景中抒情,但所抒之情不同:甲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水美景以及鄙弃世俗名利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发现并买到奇美小丘后欣喜、自得之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上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4.B 5.C 6.A 7.(1)不满十天我就找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未能到过这些地方。 (2)(村中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因此断句为: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故选B。
5.C.以效兹丘之下: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效:效力。故选C。
6.A.乙文中作者之所以要买下“唐氏之弃地”的小丘,最主要原因是“余怜而售之”,即“我”喜欢它。故选A。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不匝旬,不满十天;虽,即使;或,或许。
(2)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
【点睛】译文:
【甲】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从流飘荡 从:跟、随 ②任意东西 东西:东面和西面
B.①互相轩邈 轩:高 ②泉水激石 激:冲击
C.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 ②负势竞上 负:凭借
D.①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②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2.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本文主要围绕富春江的山和水展开描写,其特点可用“ ”(请填原文)二字概括。文章以“千丈见底”写出了水之 ;以“猛浪若奔”写出了水之 。
【答案】1.A 2.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3. 独绝 清澈 湍急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任意东西”意为: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故选A。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要注意重点字词“鸢飞戾天者(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息(平静,平息),经纶世务者(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窥(看),反(同‘返’,返回)”要理解正确。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知,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故可用“独绝”二字概括富春江的山和水的特点;
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可知,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千丈见底”写出了水之“清澈”;
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猛浪若奔”写出了水之“湍急”。
【点睛】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二)(2022·广东广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B.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C.横柯上蔽/隐天蔽日D.猿则百叫无绝/绝多生怪柏
5.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翻译成现代汉语。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总写富春江特点;然后,先后从“急”和“清”写“异水”:最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奇山。
B.文章用拟人手法描写两岸高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雄奇气势,赋予高山奋发向上的生命感。
C.作者通过描写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也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D.文中泉水激石之声、鸟儿嘤嘤之声,蝉鸣与猿叫,动人心弦,交织成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交响乐。
【答案】4.C 5.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A
【解析】4.A.从/如果;
B.甚于/很;
C.都译为“遮蔽”;
D.停止/消失;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鸢飞戾天,鸢鸟飞到天上,比喻极力追求名利;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返回。
6.A.根据第二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知,写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鱼与细石都清晰可见,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写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水流之湍急,可见是先后从“清”和“急”写“异水”;“先后从‘急’和‘清’写‘异水’”表述有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2022·山东德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A.吾妻之美我者B.一狼洞其中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有人认为锦上添花,有人认为画蛇添足,你的看法呢?
【答案】7.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意思对即可) 8.B 9.(1)示例:锦上添花,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三是更加表现作者流连山水,意犹未尽。四是以景喻“理”。用林木中的“阴”与“明”,比喻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一种哲理。人生也好,生活也罢,总是有明有暗,有得有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前途选择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向友人表露心迹之所在。所以,结尾才真正体现了作者写信给友人的意图,是绝不可少的妙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画蛇添足,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说,这几句可以不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已经抒发了议论,这既是与友人的共勉,也是自己的人生态度,至此文章应该完美收束,最后的写景没有必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8.本题考查词语用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意思是: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A.句意: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B.句意: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我美。
C.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D.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故选B。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主旨和写作技巧的角度来分析作答。两种观点,可赞同任意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种观点,文章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认为锦上添花。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从主旨和写作技巧看,作者采用虚实结合、光与影巧妙结合的写法,再次描绘了这里景致的幽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尚和归隐之心,从侧面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结尾是画蛇添足,可从前一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已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不需要再写景的角度来说明理由。
【点睛】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二、对比阅读
(一)(2023·江苏南京·十三中三模)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樱樱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10.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 从:自从B.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C.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2.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作者先以俯视角度近处观江水,游鱼和小石块都清晰可见;接着平视其奔涌的状态,江水极富动态美,凸显了其“异”的特点。
C.本文写山突出“奇”字,除了写山的高峻,还将泉水、树木、鸟兽和人身处此景中的感受一同描述,反衬山中的清幽与静寂。
D.本文景物描写颇具特色,声色、光影交织,动静、虚实结合,使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总体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①,不容寸肤②,三面皆郛③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歌若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④,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选自《袁中郎全集·观第五泄记》)
【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②寸肤:古代长度单位。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③郛(fú):古代域的外域培。④纬:编织物的模线。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B.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C.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D.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14.结合两篇选文,简要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不同。
【答案】10.A 11.(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2)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12.C 13.D 14.甲文的江水,主要特点是“清”“深”“急”;乙文的瀑布,远望时主要特点是雄奇壮观;近观时则水雾弥漫,轻柔细密。
【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句意:随着江流漂荡。从:随着,一起。
故选A。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急湍:湍急的水流;甚:超过;猛浪:汹涌的巨浪;若:像,一样;奔: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骏马。
(2)负:凭依着、凭借;势:地势;竞:词类活用,动词作状语,竞先,争着;轩邈: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写山突出“奇”字,除了写山的高峻,还将泉水、树木、鸟兽和人身处此景中的感受一同描述,突出山中生机与活力,并非“反衬山中的清幽与静寂”;
故选C。
1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
因此断句为: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故选D。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根据“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知,水清、深、急的特点;
【乙】文中根据“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知,远看瀑布非常的雄奇壮观;根据“游人坐歌若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可知,从近处看是则水雾缭绕,轻柔细密。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二)(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猛浪若奔 奔:奔跑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C.蒙络摇缀 络:缠绕D.心乐之 乐:以⋯⋯为乐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转不穷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乃记之而去 吾妻之美我者
C.相与步于中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17.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A.日光下,潭水清澈,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B.日光下,潭水清澈,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又轻快地向远处游去。
C.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D.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又轻快地向远处游去。
1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景物各有特色。甲文富春江雄奇秀丽,乙文庭院月色空明澄澈,丙文小石潭静谧清幽。
B.选文均景中传情。甲文含避世退隐之心,乙文有幽微难言之情,丙文因美景而全然忘却官场失意。
C.选文均用侧面描写。甲文以“直视无碍”证明水清,乙文以竹柏影子烘托月明,丙文以鱼影突出水清。
D.选文写景方法各异。甲文多角度多感官写景;乙文虚实结合;丙文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结合。
【答案】15.A 16.C 17.C 18.B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
故选A。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顺承,就/表假设,如果;
B.代词,代小石潭的景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介词,在/介词,在;
D.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澈,穿透;俶尔,忽然;
故译为: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故选C。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作者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内心为之喜悦;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联系《小石潭记原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乐”是短暂的,“乐”的底色是“悲”,是“忧”,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丙文因美景而全然忘却官场失意”有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三)(2021·广东揭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1.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答案】19.B 20.(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21.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B.加点词理解错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为: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奔:奔跑的骏马。
故选B。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颓(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从(随着,顺着),东西(向东或向西)”要理解正确。
2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与分析文章情感主旨。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比较异同。
结合两文内容可知,甲乙两文都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结合【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甲】文是以山川美景为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全文都是在表达作者内心欢喜的情感,全篇充满乐观情趣;
结合【乙】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等可知,【乙】文则是以山水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山水间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有借景抒情之意,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这些语句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之情。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四)(2023·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piǎ)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轩邈(miǎ):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③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2.《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 (人名)
23.《小石潭记》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 ”相似。两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 (情感),《渡荆门送别》含蓄表达了诗人少年远游的 之情。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从流飘荡
②窥谷忘反
25.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B.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凶猛的巨浪像在飞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26.《与朱元思书》和我们学过的八年级上册教材《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 的意思,两篇文章均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只是此文还用了一句“ , ”侧面描写这个特点,与《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朱元思书》作者写“奇山异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现在山势险峻,还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2.柳宗元 23. 万里送行舟 忧伤(凄苦) 思乡 24. 跟从,跟随 同“返”,返回 25.D 26. 信,书信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奇峰众多 山上长满奋发向上,奇特雄姿的树
【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面写鱼儿之乐,实则写游人之乐,这一写法与《渡荆门送别》中一句“万里送行舟”相似,“万里送行舟”一句表面写家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和不舍;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过程和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其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写远游点题,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表达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从,跟随。
②句意:观赏到这山谷,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急湍:急流的水;湍,水势急速。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因此翻译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故选D。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与朱元思书》和《答谢中书书》中的“书”都是书信的意思;“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或抒发情志。
第二、三空,结合“水的清澈见底”“侧面描写”可知,《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通过描写水中鱼儿清晰可见的情形,侧面描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第四空,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富春江两岸的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由此可知,作者不仅写山势的险峻,还写了群山上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奋发生长的树木。
【点睛】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与朱元思书】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五)(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日光下澈( ) ②以其境过清( )
28.翻译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9.下面链接材料也写到了水,试与本文对水的描写作比较,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链接材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答案】27. 穿透 凄清 28.(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9.相同:两者都写了水的清澈。不同:《小石潭记》中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水的清澈;链接材料中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水的迅猛。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加点字的意思。
①句意:阳光直射穿透潭底。澈:穿透。
②句意:由于这地方过于凄清。清:凄清。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本题时应注意如下句式以及重点字词的意思:
“斗折蛇行”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溪水”。斗:像北斗星一样。折:曲折。蛇:像蛇一样。行:前行。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小石潭记》描写水的句子“全石以为底”可知,能清楚看见小潭以全石为底,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根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通过写游鱼的活动,也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根据“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通过写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侧面烘托水的清澈;根据“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小石潭是活水,再次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
根据链接材料《与朱元思书》片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可知,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这是从正面直接点明水清澈的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是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一览无余,侧面突出水的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的是这里的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出的是水流的急速迅猛,因而此处写水的清澈主要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综合以上可知,两者写水相同点:都是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不同点:《小石潭记》侧重于侧面描写;链接材料《与朱元思书》则采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水的清澈,同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水流的急速迅猛。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链接材料】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六)(2022·山东枣庄·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30.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东方西方)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B.猛浪若奔(奔腾的马) 泉水激石(冲击)
C.嘤嘤成韵(鸟鸣声) 蝉吟鹤唳(鹤的啼叫)
D.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岂徒语哉(说)
3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仁智之乐 辍耕之垄上B.鸢飞戾天者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于斯已办 皆以美于徐公D.自富阳至桐庐 自三峡七百里中
32.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B.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C.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D.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33.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3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30.A 31.B 32.D 33.(1)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2)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建筑了房子。 34.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A.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东方西方,这里是向东或向西 。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
故选A。
3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
A.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到;
B.都解释为:……的人;
C.介词,在/介词,比;
D.连词,从/介词,在;
故选B。
3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根据句意断句为: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故选D。
3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直:一直看下去。无碍:毫无障碍。
(2)素:向来;重:推崇;幽居:隐居;葺宇:建筑房子。
3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结合重点句子回答。
甲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乙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写作者因感受山水之美想远离世俗的纷扰,想寻找静谧之所。“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可知,借写猿啼叫的声音,写出山的幽静、美妙,充满生机;结合“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可知,表达作者对隐居山野的向往和喜爱。
据此,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七)(2023·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奔:奔跑
B.良多趣味 良:甚,很
C.望峰息心 息:平息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3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安陵君其许寡人
B.春冬之时 小大之狱
C.蝉则千转不穷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不以疾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3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B.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在高处远处伸展。
C.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D.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8.下列句子中甲文与乙文所写景物的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案】35.A 36.B 37.D 38.D
【解析】35.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错误,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故选A。
36.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代词,指代怪柏(柏树)/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可要”;
B.都是助词,的;
C.连词,就,便/连词,表假设,如果;
D.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故选B。
37.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要词语有:负,凭借;势,地势;竞,争着;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整句的意思是: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故选D。
38.考查比较阅读和内容理解。
D.不一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凄凉气氛;“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描写山间的声音,勾勒出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以动衬静,用声音来衬托山林的寂静;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下册《马说》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然而,但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