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2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层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2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层练(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一、《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①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⑥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注】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⑨[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诗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① 苏轼
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⑪。
【注】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于黄州期间。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③[念]考虑,想到。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⑤[相与]共同,一起。⑥[中庭]院子里。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的植物。⑨[盖]大概是。⑩[但]只是。⑪[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0分)
答谢中书①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③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④,居是州,恒惴⑤栗。其隟⑥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谢中书:即谢征,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②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③《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④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⑤惴栗:恐惧不安。⑥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颓废
C.穷回溪:走到尽头D.倾壶而醉:倒出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觉而起,起而归。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14分)
徐霞客游记二则(节选)
甲
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①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②。
(节选自《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乙
于是又西南行塍③间,三里,转而西,三里,过一小石梁,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④,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乃遵堤西行,极似明圣苏堤,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⑤碧”,有以也。
(节选自《游茈碧湖日记》)
【注】①阜:土山。②谦慊(qiàn):遗馆。③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④雉堞(zhì dié):泛指城墙。⑤茈:zǐ。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4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见其下截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盖为对崖所隔也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C.乃遵堤西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其西则平湖浩然其真无马邪(《马说》)
3.乙文画线句中加点动词运用精当,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其表达效果。(3分)
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
4.同是写水,甲乙两文所写之水特点迥异,作者观水之情亦不相同,请概括分析。(4分)
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10分)
1.(2分)A
2.(2分)C
3.(4分)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4.(2分)《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参考译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二、(13分)
1.(3分)C
2.(3分)A
3.(3分)B
4.(4分)
(1)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吗?
参考译文:
已卯年上元之夜,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看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响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醒来)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14分)
1.(4分)只到越过,超过隔断
2.(3分)B
3.(3分)这句话描写了桥西是浩荡的平湖,北边和浪穹海子相连,南边映衬山色,而西边城墙耸立,湖中有堤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的美景。“映”是映衬的意思,写出了山光水色相映衬的美景;“浮”字表现了城墙耸立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4.(4分)甲文作者因为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仍很遗憾。乙文作者表达了对茈碧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参考译
参考译文:
甲
又往西行二里,远远听见水声轰轰隆隆响,从山垄的缺缝朝北望去,忽见有河水自东北山窝往山崖下倾泻,捣入重重的深渊,只见它上半截横着白色的水流,宽有数丈,如涌雪翻空,却见不到它的下半截,因被对面的山崖挡住了。再越过山阜下走半里,便面临瀑布的下游,顺着浩浩荡荡的水流向西走去,回头望东北方悬挂着的激流,我恨不得到它下面去看一看。挑夫说:“这是白水河。前边有河水从高处悬空下坠的地方,比这里更深。”我恨不能亲临其境一次,心里仍很遗憾。
乙
于是又往西南从田间走,走了三里,转向西,走三里,过一座小石桥,桥西是浩荡的平湖,北边和浪穹海子相连,南边映衬山色,而西边城墙耸立,湖中有堤为界,堤一直往西通到城。于是顺堤往西行,堤和西湖的苏堤极其相似,虽然没有六桥花柳,但四周青山环绕,湖中的小岛如珠串,又是西湖所赶不上的。湖中鱼船泛泛,新长出的蒲草毛茸茸的,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的意境。湖名“茈碧”,真是名副其实啊。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
课内迁移法: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
遂临其下流
参考成语法:身临其境
临:
复逾阜下半里
查阅字典法:①越过,超过。②更加。
逾:
有堤界其中
古今联系法: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苏州园林》)
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8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7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5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