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备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期末考前复习-专题08:阅读理解之课内文言文
展开专题08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部编版)
阅读理解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版
一《岳阳楼记》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谪守(zhé) 怒号(háo) 岸芷(zhǐ) 心旷神怡(yí)
B.舟楫(jí) 汀兰(tīng) 薄暮(báo) 宠辱偕忘(jiē)
C.波澜(lán) 淫雨(yín) 霏霏(fēi) 巴陵胜状(shèng)
D.冥冥(míng) 谗言(chán) 皓月(hào) 浩浩汤汤(shāng)
[解析] B “薄”应读“bó”,“偕”应读“xi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或长烟一空 一:
(2)郁郁青青 郁郁:
(3)连月不开 开:
(4)此乐何极 极:
(5)微斯人 微:
(6)宠辱偕忘 宠:
(7)百废具兴 具:
(8)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9)薄暮冥冥 薄:
(10)浊浪排空 排:
[解析] (1)全。 (2)形容草木茂盛。
(3) 指天气放晴。 (4)尽头。
(5)如果没有。 (6)荣耀。
(7) 同“俱”,全、皆。 (8)同“嘱”,嘱托。
(9)迫近。 (10)冲向。
3.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题目。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朝晖夕阴 晖:日光
C.樯倾楫摧 倾:倒下
D.宠辱偕忘 偕:和谐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至若春和景明
D.而或长烟一空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寥寥数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C.第④段中“登斯楼也”的心境,层层渲染,渐次铺叙,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D.第⑤段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全篇主旨。
(1)[解析] D 偕:一起。
(2)[解析] A “属”同“嘱”,嘱托。
(3)[解析] B “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有误,应把“作者”改为“迁客骚人”。
二《醉翁亭记》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滁(chú) 岩穴(xuè) 琅琊(lángyá)
B.林霏(fēi) 晦明(mèi) 山肴(yáo)
C.野蔌(shù) 阴翳(yì) 弈者胜(yì)
D.翼然(yì) 酒洌(liè) 饮少辄醉(zhé)
[解析] D A项,“穴”应读“xué”;B项,“晦”应读“huì”;C项,“蔌”应读“s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太守自谓也 谓: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寓: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5)云归而岩穴暝 暝:
(6)野芳发而幽香 芳:
(7)杂然而前陈者 陈:
(8)宴酣之乐 酣:
(9)觥筹交错 觥:
(10)树林阴翳 翳:
[解析](1)命名。(2)意趣,情趣。
(3)领会。寄托。(4)散开。
(5)昏暗。(6)花。
(7)陈列,摆开。(8)尽兴地喝酒。
(9)酒杯。(10)遮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行者休于树
B.作亭者谁 水落而石出者
C.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D.溪深而鱼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 A
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的意思;第二个“者”是语气词,不译。C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的意思;第二个“之”为代词,代指醉翁亭。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顺承。
4.课内精读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负者歌于途 负者:失败的人
(2)下面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环滁皆山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人影散乱。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典型情景来写四季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表现了滁州的富足,也表现了野餐的简朴。
C.课文围绕“乐”字,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课文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1)[解析] D
“负者”应解释为“背着东西的人”。
(2)[解析] A
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解析] D
“全用对句”有误,本文句式是整散结合,多用对句。
三《鱼我所欲也》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蹴尔而与之(cù) 故不为苟得也(jù)
B.一豆羹(gēng)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ǔ)
C.死亦我所恶(wù) 乞人不屑也(xiè)
D.一箪食(dàn) 乡为身死而不受(xiāng)
[解析] C
A项,“苟”应读“gǒu”;B项,“与”应读“yú”;D项,“箪”应读“dān”,“乡”应读“xiàng”。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乡为身死而不受
[解析] C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因此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却
C.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对
D.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解析] C
“于”的意思是“比”。
4.填空。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4)文中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
。
(5)本文选自《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 。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还有“ ”“ ”等。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蹴尔而与之
(3)舍生而取义者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鱼,我所欲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士
D.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坚持不动摇。
C.第2段开头直接阐述道理。
D.作者善于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5.[解析] A “恶”的意思是“讨厌,憎恨”。
6.[解析] D A项,语气词,表判断,“是”。B项,连词,表修饰,不译。C项,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语气词,无实义;兼词,在其中。
7.[解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项“第2段开头直接阐述道理”表述有误。第2段开头作者用“行道之人”和“乞人”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这属于举例论证,并不是“直接阐述道理”。
四《唐雎不辱使命》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休浸(jìn) 唐雎(jū) 韩傀(guī) 以头抢地(qiǎng)
B.色挠(náo) 怫然(fú) 晓谕(yù) 免冠徒跣(xiǎn)
C.缟素(gǎo) 安凌(líng) 庆忌(jí) 白虹贯日(hóng)
D.庸夫(rōng) 专诸(zhū) 寡人(guǎ) 流血千里(xuě)
[解析] B
A项,“休浸”应为“休祲”,“抢”应读“qiāng”;C项,“安凌”应为“安陵”,“忌”应读“jì”;D项,“庸”应读“yōng”,“血”应读“xu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
(2)秦王怫然怒 怫然:
(3)天下缟素 缟素:
(4)秦王色挠 色挠:
(5)寡人谕矣 谕:
(1)出使。
(2)愤怒的样子。
(3)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4)面露胆怯之色。
(5)明白,懂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其境过清
B.要离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解析] B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代词,代指小溪。D项,介词,到;介词,比。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D.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 C
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中表示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析] C
A项为疑问语气,B项为陈述语气,D项为判断语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是对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共32篇,分为12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在现代汉语里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有胆识的平民发怒的壮举。
[解析] C
A项,“寡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B项,《战国策》共33篇;D项,唐雎列举了三个有胆识的平民发怒的壮举。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大易小 易:交换
B.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粗布做的衣服
D.徒以有先生也 徒:只,仅仅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2、3、4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3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推向了高潮。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戾、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7.[解析] C
“布衣”应解释为“平民”。
8.[解析] B
A项,“仓”同“苍”;C项,“错”同“措”;D项,“属”同“嘱”。
9.[解析] D
“唐雎谦恭”表述有误。
五《送东阳马生序》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援疑质理(yuán) 或遇其叱咄(duō)
B.足肤皲裂(jūn) 负箧曳屣(xiá)
C.寓逆旅(nì) 戴朱缨宝饰之帽(yīng)
D.烨然若神人(yè) 缊袍敝衣处其间(yùn)
[解析] B
“箧”应读“qiè”。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挤满
B.无冻馁之患也 馁:饥饿
C.右备容臭 臭:臭味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解析] C
“臭”的意思是“香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解析]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援疑质理
B.录毕,走送之
C.俟其欣悦
D.弗之怠
[解析] B
“走”的古义是“跑”,今义是“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足肤皲裂而不知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解析] D
A项,前者是助词,意思是“的”;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老师;后者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意思分别为“用”“把”。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但”的意思。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辩解
B.穷冬烈风 穷:极
C.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D.缀公卿之后 缀:装饰,点缀
7.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尝趋百里外
B.援疑质理
C.色愈恭,礼愈至
D.四支僵劲不能动
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甘于清贫、以读书为乐的精神。
B.第②段中,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动传神。
C.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造成作者“求书之难”的原因是“先达德隆望尊”。
D.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而作者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6.[解析] D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D项句意为:跟随(在)公卿大人后面。“缀”在这里意为“跟随”。
7. [解析] D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D项,“支”同“肢”,肢体。
8. [解析] C
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分析。造成作者“求书之难”的原因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六《曹刿论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解析] A
“间”应读“jiàn”。
2.下列加点的“以”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B.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 B
B项中“以”的意思是“把”,其他三项中的“以”都是“凭、靠”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未能远谋
B.牺牲玉帛
C.可以一战
D.再而衰
[解析] A
“谋”的古今义都是“谋划”。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
C.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公问其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解析] C
A项,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伐”的意思;B项,两个“加”分别为“虚夸,夸大”“施与”的意思;C项,两个“属”都是“类”的意思;D项,两个“故”分别为“原因”“旧、原来”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D.富贵不能淫
[解析] C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患之属也。可以一战。
(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7.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 时期 (人名)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 ,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3)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1)春秋 左丘明 编年
(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齐军三鼓后 齐军辙乱旗靡时
(3)一鼓作气
(4)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弗敢专也 专:专一
C.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D.望其旗靡 靡:倒下
9.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
A.必以分人。 B.可以一战。
C.夫大国,难测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例子,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了出来。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对战争的经过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8.[解析] B
专:独自享有。
9.[解析] C
A项,“必以分人”应该是“必以(之)分人”。B项,“可以一战”应该是“可以(之)一战”。D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该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0.[解析] D
本文对于战争的经过并不是一概不提,而是略有提及,比如“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等。
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妾(qiè) 期年(qī)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皆朝于齐(cháo)
C.窥镜(kuì) 昳丽(yì) 数月之后(shuò)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进(jiān)
[解析] B
A项,“期”应读“jī”;C项,“窥”应读“kuī”,“数”应读“shù”;D项,“寝”应读“qǐn”,“间”应读“jiàn”。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解析] B
A、C、D三项中的“美”均为形容词,“美丽”的意思;B项中的“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人恒过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解析] D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听到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朝拜,表示尊重。
B.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邹忌进谏的成功,除了他运用了巧妙的进谏方法外,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励进谏者的方案。
D.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类人都为得到奖赏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解析] D
各类人并不是为得到奖赏而来,而是感动于齐威王的开明,纷纷来为国家献计献策。
5.填空。
(1)本文选自 体历史著作《 》。
(2)文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 , ;
, ; , 。
(3)文中表现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所收到的效果的句子是: , 。
(1)国别 战国策
(2)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3)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明日徐公来 明日:次日,第二天
C.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
D.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 B.今齐地方千里
C.王之蔽甚矣 D.闻寡人之耳者
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1段表现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的品质。
B.本文第2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3段从侧面表现了邹忌善于劝谏,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的故事,告诫大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
6.[解析] C
“谤讥”是“指责讥刺”的意思。
7. [解析] B
“地方”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土地方圆”,今义为“某一区域”。
8. [解析] D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写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一事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故事,说明“只有兴利除弊,才能兴国”的道理。
八《陈涉世家》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广素爱人 素:sù 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鞭、杖或竹板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bèi 同“披”,穿着
[解析] C
A项,“素”的意思是“向来”;B项,“亡”的意思是“逃跑”;D项,“被”应读“pī”。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
B.并杀两尉 并:一齐
C.为坛而盟 盟:发誓、起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坚强
[解析] D
坚:铠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谏故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士卒多为用者
D.复立楚国之社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解析] D
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表示肯定,就是。C项,动词,是;介词,被。D项,“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句中的“王”字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的意思。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王”字不同的一项是 ( )
A.置人所罾鱼腹中
B.尉果笞广
C.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D.夜篝火,狐鸣呼曰
[解析] D
A项,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B项,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C项,指目,名词用作动词,手指目视;D项,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下列句子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项是 ( )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
[解析] D
“法皆斩”不是省略句。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课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解析] A
“并杀两尉”不是起义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也不是舆论准备,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辍:停止
B.苟富贵,无相忘 苟:如果
C.尝与人佣耕 尝:曾经
D.若为佣耕 若:好像
8.下列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表现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做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课文善于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7.[解析] D
“若”是“你”的意思。
8.[解析] B
正常语序是“以尉首祭”。
9. [解析] B
陈胜、吴广为了制造舆论压力、得到人民响应,做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准备,并不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
九《出师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
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
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
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
[解析] B
“遗”应读“wèi”。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陟罚臧否 臧否:赞扬和批评
B.悉以咨之 咨:询问
C.以彰其咎 彰:揭示
D.引喻失义 义:意义
[解析] D
“引喻失义”的“义”是“道理”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此皆良实 火伴皆惊忙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解析] C
A项,前一个“以”是“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一个“于”是“到”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C项,两个“皆”都是“全,都”的意思;D项,前一个“所以”表示原因,后一个“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2)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西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5.文学常识填空。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说这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三绝”,即“智绝” 、“奸绝” 和“义绝” 。
诸葛亮 诸葛亮 曹操 关羽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题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耕于南阳 躬耕:亲身耕种
B.后值倾覆 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C.攘除奸凶 攘除:排除,铲除
D.察纳雅言 雅言:文雅的语言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深入不毛
D.兴复汉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策之不以其道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以激怒其众
1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B.作者追述以往经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奖率三军”“庶竭驽钝”。
D.全文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6.[解析] D
“雅言”是“正确合理的言论”的意思。
7. [解析] A
“卑鄙”的古义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8. [解析] A
A项,目光短浅。B项,答应;表示约数。C项,把;因为。D项,益处;更加。
9. [解析] C
“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按照;C项,介词,用,拿;D项,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10. [解析]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专题07 阅读理解之课内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阅读理解之课内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10页。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8: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8: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文件包含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8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解析版docx、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8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6:阅读理解之文言文(课内:课外):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6:阅读理解之文言文(课内:课外),文件包含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6阅读理解之文言文课内课外解析版docx、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预测备考-专题06阅读理解之文言文课内课外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