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第1页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第2页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机械波,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声波,针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机械振动)②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机械波的分类 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点。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1)干涉 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发生干涉还要求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要上下振动就都是上下振动,要左右振动就都是左右振动),还要求相差恒定。我们经常列举的干涉都是相差为零的,也就是同向的。如果两个波源是振动是反向的,那么在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位置就正好颠倒过来了。
    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
    ①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
    ②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至于“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例1】 如图所示,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同步且振幅相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a、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质点振动最强,d质点振动既不是最强也不是最弱
    B.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d质点振动都最强
    C.a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 b、c、d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D再过T/4后的时刻a、b、c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
    解析: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质点振动最强,这不难理解。但是d既不是波峰和波峰叠加,又不是波谷和波谷叠加,如何判定其振动强弱?这就要用到充要条件:“到两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振动最强,从图中可以看出,d是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到S1、S2的距离相等,所以必然为振动最强点。 本题答案应选B、C
    点评: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例2】 如图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的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设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 cm,且图示的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C点是BE连线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C、E两点都保持静止不动 B.图示时刻A、B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
    C.图示时刻C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运动
    D.从图示的时刻起经0.25s,B点通过的路程为20cm
    解析:由波的干涉知识可知图6中的质点A、B、E的连线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叠加是加强区,过D、F的连线处和过P、Q的连线处波峰和波谷叠加是减弱区。C、E两点是振动的加强点,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在图示时刻,A在波峰,B在波谷,它们振动是加强的,振幅均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均为10cm,此时的高度差为20cm,所以B选项正确。
    A、B、C、E均在振动加强区,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由题图可知波是由E处向A处传播,在图示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C点向水面运动,所以C选项正确。
    波的周期T=/v = 0.5s,经过0.25s,即经过半个周期。在半个周期内,质点的路程为振幅的2倍,所以振动加强点B的路程为20cm,所以D选项正确。
    点评: 关于波的干涉,要正确理解稳定的干涉图样是表示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相对稳定,但加强区和减弱区还是在做振动,加强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减弱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发生变化的是振幅增大和减少的区别,而且波形图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前进。
    (2)衍射。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3)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
    独立传播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不互相影响。
    叠加原理:介质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等于几列波单独转播时引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和。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不矛盾。前者是描述波的性质:同时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都是独立的。比如一个乐队中各种乐器发出的声波可以在空气中同时向外传播,我们仍然能分清其中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波。后者是描述介质质点的运动情况:每个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各列波在该点引起的运动的矢量和。这好比老师给学生留作业:各个老师要留的作业与其他老师无关,是独立的;但每个学生要做的作业却是所有老师留的作业的总和。
    【例3】 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振幅、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的两列正弦波(都只有一个完整波形)沿同一条直线向相反方向传播,在相遇阶段(一个周期内),试画出每隔T/4后的波形图。并分析相遇后T/2时刻叠加区域内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解析:根据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可作出每隔T/4后的波形图如①②③④所示。
    相遇后T/2时刻叠加区域内abcde各质点的位移都是零,但速度各不相同,其中a、c、e三质点速度最大,方向如图所示,而b、d两质点速度为零。这说明在叠加区域内,a、c、e三质点的振动是最强的,b、d两质点振动是最弱的。
    6.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接受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学习“多普勒效应”必须弄清的几个问题:
    1)当波源以速率v匀速靠近静止的观察者A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了。但不是“越来越大”。
    2)当波源静止,观察者以速率v匀速靠近波源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也变大了。
    3)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
    4)当波源与观察者背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小。
    【例4】(2004年高考科研测试)a为声源,发出声波;b为接收者,接收a发出的声波。a、b若运动,只限于在沿两者连线方向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静止,b向a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
    B.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高
    C.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低
    D.a、b都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 答案:A
    二、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1.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从图形上看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1)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
    (2)图象的横坐标的单位不同: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距离。
    (3)从振动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周期;从波的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波长。
    简谐振动图象与简谐横波图象的列表比较:
    2.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1)波速v:运动状态或波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率;同一种波的波速由介质决定。
    注:在横波中,某一波峰(波谷)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速。
    (2)周期T:即质点的振动周期;由波源决定。
    (3)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注: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结论: 1)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为波长。由此:①v=λ/T=λf;λ=vT. ②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决定。2)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3)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
    3.波的图象的画法
    波的图象中,波的图形、波的传播方向、某一介质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这三者中已知任意两者,可以判定另一个。(口诀为“上坡下,下坡上” ;或者“右上右、左上左))
    4.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在一个周期内,波形匀速向前推进一个波长。n个周期波形向前推进n个波长(n可以是任意正数)。因此在计算中既可以使用v=λf,也可以使用v=s/t,后者往往更方便。
    5.介质质点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任何一个介质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4A,在半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2A,但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就不一定是A了。
    6.起振方向 介质中每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都和振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S
    【例5】 在均匀介质中有一个振源S,它以50HZ的频率上下振动,该振动以40m/s的速度沿弹性绳向左、右两边传播。开始时刻S的速度方向向下,试画出在t=0.03s时刻的波形。
    v v
    1.2 0.8 0.4
    解析:从开始计时到t=0.03s经历了1.5个周期,波分别向左、右传播1.5个波长,该时刻波源S的速度方向向上,所以波形如右图所示。
    5
    0
    -5
    y/m
    2 4 x/m
    P
    【例6】 如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20m/s。P是离原点为2m的一个介质质点,则在t=0.17s时刻,质点P的:①速度和加速度都沿-y方向;②速度沿+y方向,加速度沿-y方向;③速度和加速度都正在增大;④速度正在增大,加速度正在减小。
    以上四种判断中正确的是A.只有① B.只有④ C.只有①④ D.只有②③
    解析:由已知,该波的波长λ=4m,波速v=20m/s,因此周期为T=λ/v=0.2s;因为波向右传播,所以t=0时刻P T TA=TB>TC;
    再结合波动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得:C图中的P点首先达到波谷。
    (3)两个时刻的波形问题:设质点的振动时间(波的传播时间)为t,波传播的距离为x。
    则:t=nT+△t即有x=nλ+△x (△x=v△t) 且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①根据某时刻的波形,画另一时刻的波形。
    方法1:波形平移法:当波传播距离x=nλ+△x时,波形平移△x即可。
    方法2:特殊质点振动法:当波传播时间t=nT+△t时,根据振动方向判断相邻特殊点(峰点,谷
    点,平衡点)振动△t后的位置进而确定波形。
    ②根据两时刻的波形,求某些物理量(周期、波速、传播方向等)
    【例10】如图是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
    已知波速v=/s,画出该时刻7s前及7s后的瞬时波形图。
    0
    x/m
    y
    解析:λ=2m,v=/s,T =⑴波在7s内传播的距离为x=vt==1λ
    ⑵质点振动时间为1T。
    方法1 波形平移法:现有波形向右平移λ可得7s后的波形;
    现有波形向左平移λ可得7s前的波形。 由上得到图中7s后的瞬时波形图(粗实线)和7s前的瞬时波形图(虚线)。
    方法2 特殊质点振动法:根据波动方向和振动方向的关系,确定两个特殊点(如平衡点和峰点)在3T/4前和3T/4后的位置进而确定波形。请读者试着自行分析画出波形。
    4
    x/m
    y
    0
    时的波形图象。求:
    ①波传播的可能距离 ②可能的周期(频率)
    ③可能的波速 ④若波速是35m/s,求波的传播方向
    ⑤若0.2s小于一个周期时,传播的距离、周期(频率)、波速。
    解析: ①题中没给出波的传播方向,所以有两种可能:向左传播或向右传播。
    向左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x=nλ+3λ/4=(4n+3)m (n=0、1、2 …)
    向右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x=nλ+λ/4=(4n+1)m (n=0、1、2 …)
    ②向左传播时,传播的时间为t=nT+3T/4得:T=4t/(4n+3)=0.8 /(4n+3)(n=0、1、2 …)
    向右传播时,传播的时间为t=nT+T/4得:T=4t/(4n+1)=0.8 /(4n+1) (n=0、1、2 …)
    ③计算波速,有两种方法。v=x/t 或v=λ/T
    向左传播时,v=x/t=(4n+3)/0.2=(20n+15)m/s. 或v=λ/T=4 (4n+3)/0.8=(20n+15)m/s.(n=0、1、2 …)
    向右传播时,v=x/t=(4n+1)/0.2=(20n+5)m/s. 或v=λ/T=4 (4n+1)/0.8=(20n+5)m/s. (n=0、1、2 …)
    ④若波速是35mx=vt=35×=7m=1λ,所以波向左传播。
    ⑤若0.2s小于一个周期,说明波在0.2s内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则:
    向左传播时,传播的距离x=3λ/4=3m;传播的时间t=3T/4得:周期T=0.267s;波速v=15m/s.向右传播时,传播的距离为λ/4=1m;传播的时间t=T/4得:周期T=0.8s;波速v =5m/s.
    点评:做此类问题的选择题时,可用答案代入检验法。
    (4)根据波的传播特点(运动状态向后传)确定某质点的运动状态问题:
    【例12】一列波在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是此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且此时振动还只发生在M、N之间,并知此波的周期为T,Q质点速度方向在波形中是向下的。则:波源是_____;P质点的起振方向为_________;从波源起振开始计时时,P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______。
    解析:由Q点的振动方向可知波向左传播,N是波源。
    由M点的起振方向(向上)得P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上。振动从N点传播到M点需要1T,传播到P点需要3T/4,所以质点P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4.
    【例13】如图是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开始计时)的波形图,已知在t=1s时,B点第三次达到波峰(在1s内B点有三次达到波峰)。则:
    ①周期为________ ②波速为______;
    ③D点起振的方向为_________;④在t=____s时刻,此波传到D点;在t=____s和t=___s时D点分别首次达到波峰和波谷;在t=____s和t=___s时D点分别第二次达到波峰和波谷。
    解析:①B点从t=0时刻开始在经过tT=1s第三次达到波峰,故周期T=0.4s.
    ②由v=λ/T=10m/s.
    ③D点的起振方向与介质中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在图示时刻,C点恰好开始起振,由波动方向可知C点起振方向向下。所以,D点起振方向也是向下。
    ④从图示状态开始计时:此波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等于波从C点传播到D需要的时间,
    即:t=(45-4)/10=4.1s; 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等于A质点的振动状态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即:t=(45-1) /10=4.4s; D点首次达到波谷的时间等于B质点的振动状态传到D点需要的时间,即:t=(45-3)/10=4.2s;D点第二次达到波峰的时间等于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再加上一个周期,即:t=4.4 s+s= s. D点第二次达到波谷的时间等于D点首次达到波峰的时间再加上一个周期,即:t=4.2s+s=s.
    【例14】 已知在t1时刻简谐横波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在时刻t2该波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t2-t1 = 0.02s。求:(1)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
    (2)若已知T< t2-t1

    相关试卷

    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单摆,受迫振动,机械波,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 ★波动图像,波动问题多解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物理动量-专项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物理动量-专项训练-含解析,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量和冲量,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爆炸与碰撞,反冲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物理第七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物理第七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专项训练-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振动中的能量转化,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波的叠加,多普勒效应Ⅰ,周期性引起多解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