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测试题
展开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01知识常识】
慷慨悲歌求贤才——《短歌行》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欲一举扫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大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鸣南而去。曹操有感此景,横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歌就是《短歌行》。
建 安 文 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年间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其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还有女文学家蔡琰(文姬)。建安诗歌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使建安文人拥有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慷慨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他们的创作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归隐田园寻净土——《归园田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政局变幻不定,社会动荡不安,名士们思治而不得,于是一些人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力量在无形中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绝望里迷失,于是就有了“魏晋风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陶渊明走出了官场,也写出了绝世佳作。《归园田居》就是他辞官归田一年之后所写,共五首,课文为其中第一首。
【作家金句】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3.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
1.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陶渊明
【02诗歌诵读】
短 歌 行
(1)对(面对着)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即“慷慨”,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忧思难忘。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②青青子衿(jīn)(衣服的交领),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至今。
呦(yōu)(象声词,鹿的叫声)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
(拾取,摘取)?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度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yàn同“宴”),心念旧恩。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zā,周、圈),何枝可依?
山不厌(满足)高,海不厌深。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诵读示范
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古诗文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点评,并概括段意。
第(1)部分:
语句点评①:宾语前置句,“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用设问方式强调自己忧愁的不可排解。
段意概括:借酒抒情,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但功业未就。
感悟·质疑: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也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你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2)部分:
语句点评②:对偶句,道出了忧思的真正原因,就是想要招揽人才,想让天下名士都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段意概括:抒发对贤才的渴望。
感悟·质疑:诗人将《诗经》中的这几句诗,信手拈来,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愿,与全诗融为一体,显得巧妙和谐。
第(3)部分:
语句点评③:比喻句,将贤才喻为天空中皎洁的明月,想要摘取,却难以触碰。
段意概括:续写渴望贤才,道出“忧思”的原因。
感悟·质疑:到这里,曹操依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用了典故来做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第(4)部分:
语句点评④:比喻句,以“周公吐哺”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段意概括: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感悟·质疑:全诗的落脚点还在于“天下归心”四个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情绪是从忧郁低沉转而变得昂扬、充满斗志。深沉忧郁中回荡着昂扬斗志、锐意进取的精神。
*归园田居(其一)
(1)①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性本爱丘山。
②误落尘网(指尘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三十年。
③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①开荒南野际,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归园田。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yìn,荫蔽)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ài,迷蒙隐约的样子)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①户庭(门户庭院)无尘杂,虚室(静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诵读示范
根据教材注释及所学本诗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1.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2.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点评,并概括段意。
第(1)部分:
语句点评①: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语句点评②:“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语句点评③:对偶、比喻句。暗示诗人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
段意概括:写诗人因鄙弃官场而欲归田园。
感悟·质疑: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第(2)部分:
语句点评①:“开荒南野际”是省略句,“开荒(于)南野际”。
语句点评②:这几句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语句点评③:炊烟飘动,狗儿吠叫,家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只有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听见鸡鸣狗吠。
段意概括:写美好的田园生活。
感悟·质疑: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
第(3)部分:
语句点评①:尘杂是指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就是静室。如今俗务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最令诗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段意概括:写诗人愉快的心情。
感悟·质疑:结尾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
重点梳理
【重点01】把握诗歌内容
1.《短歌行》根据内容可分四个部分,请分别用两个四字词概括各部分内容,依次填入下列方框中。
答案:②思慕贤才,求贤如渴 ④贤才择主,天下归心
2.《短歌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全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情感着眼点:忧。
3.古代诗歌的标题比较讲究,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诗作的意旨,从而提高鉴赏的准确性。“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园田”即“田园”,文中指陶渊明远离官场的乡下田产和家园,可知诗中会描绘田园的风貌。“居”,定居,是说要长居或永居田园了。“归”,回归、归去。意味着原本是居住在田园的。这是诗的题眼,诗歌应涉及“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鉴赏此诗可按这个思路进行。
【重点02】感悟作者情感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个政治家身处乱世,渴望招揽贤才、一统天下的慨叹。表面上是要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表现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
“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出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为人才难得,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
“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重点03】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1.《短歌行》:善于用典,妙用比喻。
(1)善于用典是《短歌行》的特色。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分事典、言典两类。请找出诗中任意三处用典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
(2)请对下面的诗句进行点评,可组织同学分别从诗中找出不同的比喻句进行品评,并将点评文字在班内交流,加工编辑,集结为“班级微点评”。
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朝露”指早晨的露水,其特点是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这里将人生喻为“朝露”,抒发了人生有限、生命易逝的感慨和想要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2.《归园田居(其一)》:写景传神,情景交融。
(1)文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2)《归园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表现了乡村景色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考点链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诗歌的抒情
一、情以物兴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霎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即情以物兴。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还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赏析诗歌的比兴与白描手法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所谓“比”,是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短歌行》开头以“朝露”比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比喻才德高盛。以山、海比喻胸怀宽阔,招纳人才越多越好;语言质朴自然,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情绪。
白描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相交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现了朴拙自然的趣味。
新高考在“古代诗文阅读”中主要考查: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试题从鉴赏的角度命制,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必考内容。
修辞手法鉴赏“三步法”
比兴属于修辞方法。
第一步:判。品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
第二步: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第三步:赏。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条列出。
描写方法鉴赏“三步法”
第一步:指。指出诗歌中描写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联。联系具体内容,阐释该描写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赏。赏析该描写方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分条列出。
能力拓展
1.诗人们通常会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意愿、追求喜好、内心世界等,会塑造出丰满的自我形象。诵读诗歌,说一说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2.鲁迅先生曾分别评价过曹操和陶渊明,请结合本课两首诗歌,谈谈你对鲁迅先生评价的理解。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题未定草》)
《短歌行》表现了曹操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仍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的心声。这样一个在乱世中有顽强进取精神的人,称之为“英雄”也是实至名归的。
陶渊明选择出仕,固然有养家糊口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安世济民”,所以与世俗官场格格不入,不适应仕途中繁文缛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不愿同流合污而数次挂冠而去,最终选择彻底归隐,终老田园。正是因为他并未完全脱离现实,保有这样的精神气节,“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在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平和。只有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听见鸡鸣狗吠。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段24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田园上最先欢快起来的便是那群两栖的朋友,嘹亮的歌声从每一棵玉米株下,每一片庄稼叶底,每一潭积水洼旁,掠过涟涟的牛毛细波,冲破莽莽的青纱屏障,回荡在茫茫的青山白云间。除了蛙鼓,还有一两声清脆的蝉鸣点缀其间,还有偶尔星星点点不知名的虫嘶,种种声音巧妙地配合在一起,一直在田园上空回荡,回荡……
与之相映成趣的画面,便是深邃的碧空下,苍劲如黛的远山,其怀抱中的广阔无垠的玉米地,地头及田边的绿树……但这画面并不静止而单调:玉米在相互招手致敬,大树在沙沙地轻轻打着拍子,更兼满天的蜻蜓在悠闲地飞舞,偶然间飞鸟的身影从碧空中滑过……这立体的画面!这唯美的画卷!
实践飞跃
1.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名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对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和阅历。
[傍晚,树林,一条古道蜿蜒伸展向树林深处。林边,陶渊明左手背在身后,手里握一把菊花,右手拈须,望着远方的山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曹 操 (骑马从林间古道而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陶渊明 (作揖相让路边)此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乃曹公名作也。
曹 操 (下马)哈哈,正是拙作。
陶渊明 (暗暗吃惊,仍不卑不亢)偶遇曹公,实乃三生有幸。
曹 操 孤也有幸得见先生。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陶渊明 在下姓陶,名潜,字渊明。
曹 操 陶先生,刚刚听闻先生的吟作,也委实不世之材。现如今天下大乱,所谓“乱世之中出枭雄”,先生可否出山,助孤一臂之力?
陶渊明 于今乱世,曹公还能有何理想?
曹 操 先生可以帮孤出谋划策,助孤立下赫赫威名,先生亦可功名在身,扬名天下。
陶渊明 功名利禄于我如浮云。吾身处乱世中,自当斩破红尘,既然不能提剑安天下,也应留清白之名于后世。
曹 操 天下不幸,有才学之人理应奋起拯救万民于水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才是一个志士的理想。
陶渊明 在下不这样认为,乱世之中,做一个隐士才能以平和的心情去独守自己的本分。(深深一揖)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还是回到我的桃花源去吧。(说完飘然离去)
曹 操 (高声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扬鞭奋蹄而去)
2.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漫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纯真。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你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③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④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3.学习诗歌评点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串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请结合注释阅读其余四首,选择一首进行评点。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⑥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ɡ):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已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①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①山泽游,浪莽②林野娱。
试③携子侄辈,披榛④步荒墟。
徘徊丘垄⑤间,依依⑥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①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②以濯吾足。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策:策杖,拄杖。②遇: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评点《归园田居(其三)》
(1)“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指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2)“晨兴”,早起;“理荒秽”,除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3)“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4)“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总评: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B.方宅十余亩方:四周围绕
C.桃李罗堂前罗:排列
D.复得返自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答案】D
【解析】 “自然”应是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答案】A
【解析】掇:动词,拾取,摘取;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D项,荫:名词作动词,遮蔽。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以“尘网”喻“官场”;B项,以“朝露”喻“过去的日子”;C项,以“樊笼”喻“官场”;D项,使用了设问、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酒”。
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D
【解析】D项,两句诗直接用白描的手法写鸡和狗,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而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A
【解析】“讌”同“宴”。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无适俗韵 适:适应 何时可掇 掇:拾取,摘取
B.枉用相存 存:生存 桃李罗堂前 罗:罗列
C.守拙归园田 守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绕树三匝 匝:周、圈
D.契阔谈讌 契阔:久别重逢 山不厌高 厌:满足
【答案】B
【解析】存:问候、探望。
7.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显然如此;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答案】D
【解析】“自然”的古义为大自然,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对酒当歌 B.乌鹊南飞
C.鸡鸣桑树颠D.鼓瑟吹笙
【答案】C
【解析】A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项,“鼓”,名词作动词,吹奏。
9.下面对诗句修辞运用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短歌行》三、四节运用了引用的手法,突出了诗人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B.《短歌行》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以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D.《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B
【解析】诗的最后两节运用了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
10.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对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答案】D
【解析】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答案】D
【解析】“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
答案:(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6)户庭无 尘杂,虚室有余闲 (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二、课内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节选的部分,完成13-14题。
短歌行(节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下列对该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明”二句,作者把贤士难求比作明月无法揽取,用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状来表明求贤不得的忧思。
B.“乌鹊……何枝可依?”诗人借乌鹊讥讽那些找不到寄身之地的所谓贤才,还在忙忙碌碌到处奔波。
C.作者用“山不厌高”两句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统一天下的大志。
D.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篇幅不长,但情调健康,内容积极,其中的进取精神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答案】B
【解析】选B。这几句的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还是到我这里来吧,与我一起共同创建丰功伟业。不存在“讥讽”的意思。
14.找出运用典故的诗句,分析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自《管子·形势解》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心情
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节选的部分,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5.下列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不仅解释了诗人进入官场却归于田园的根本原因,也透露出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人格格不入的性格。
B.第三句的“误”字含义深邃,透露出对违逆自己的“韵”和“性”而误入束缚人性的世俗之网的深刻反思。
C.“羁鸟……故渊”两句对偶工整,形象地写出作者对旧生活厌倦、对新生活向往的情绪。
D.“守拙”就是持守愚拙的本性,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这两句也恰恰照应了“少无适俗韵”。
【答案】A
【解析】“与世人格格不入的性格”的说法不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作者与世俗的官场格格不入。
16.开头两句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两个?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头两句的“无”“爱”二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清高孤傲的品格,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 ,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
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
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
【答案】 1.B 2.B 3.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________________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案: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或: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语必须是“他的诗”)
5.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根据所给篇目,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句。(6分)
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例句: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
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对所选篇目内容非常熟悉,其次要做到内容、结构、修辞、句式一致。
6.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不超过1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述:在漫画的左下方有一个陷阱,陷阱底部有尖锐的石块(或“尖刺”“尖锥”“竹签”等);在陷阱上面的两侧各立着一根木杆,两个木杆被一条绳子连接起来,在绳子上挂着一条大鱼;一只猫站在陷阱的右侧,瞪大眼睛看着那条大鱼。
寓意:最诱人的地方最危险,拒绝诱惑才能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解析】本题考查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二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 QUOTE ② 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③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不安的样子。②厉响:激越的叫声。③翮:hé,鸟的翅膀。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写一只失群孤鸟最终栖居于一棵松树,借此表达诗人的情思心志。
B.前六句写孤鸟徘徊悲鸣,无所依托,苦苦找不到适合自己栖居的归宿。
C.诗中的孤松在凛冽的劲风中荫绿不减,万象萧索中孤鸟只能无奈寄留。
D.全诗感情基调虽然悲凉,最后两句却昂然有力,表现出诗人操守的坚贞。
【答案】C
【解析】“只能无奈”错误,与诗后六句的意思不符。
8.诗中前后两个“独”字的意味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处“独”是“孤独”的意思,日暮时分,本是群鸟休憩之时,但失群的鸟儿仍在孤独地飞翔;与上句中的“群”形成对照,更加突出鸟儿的形单影只。第二处“独”是“独独、唯独”的意思,秋尽冬来,万木凋谢,唯独这棵松树荫绿不减;“独”与上句的“无”形成对照,更加凸显松树的与众不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蒿 里 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会孟津”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会师。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使人争”句到“刻玺于北方”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答案】C
【解析】“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错。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叙述,选项曲解文意。
10.在《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人生短暂的忧叹,诗人的这一情感与本诗的哪些诗句存在关联?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消除百姓苦难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从《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发了人生短暂的忧叹,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与本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描绘的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的景象存在关联,诗人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C
【解析】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2.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③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③反:通“返”。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
B.“田中有转蓬”四句中,诗人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
C.“奈何此征夫”六句中,诗人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概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
D.本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激昂的特色,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答案】D
【解析】“慷慨激昂”理解有误,应为“慷慨悲凉”。
4.“奈何此征夫”至“何时反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
(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
【解析】具体概括时,要抓住描写征夫生活的关键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反故乡”等进行概括。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学习《短歌行》中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的诗歌写作技巧
1.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典故的运用
诗句
类别
作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言典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言典
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事典
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诗句
角度
景物特点及诗人情感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近景
①表现了环境的雅致、美丽,表达了诗人满足欣慰的情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景
②动静结合,表现乡村的宁静、平和,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巩固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模拟题,课内默写训练题,开放性默写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72课《归园田居其一》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72课《归园田居其一》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巩固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