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百家争鸣》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百家争鸣》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百家争鸣》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7课 百家争鸣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7课 百家争鸣学案及答案,共4页。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春秋晚期,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心怀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
    孔子从鲁国出发,他的第一站是卫国。在卫国,孔子受到了卫灵公的礼遇。卫灵公对孔子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他能为卫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孔子在卫国停留期间,向卫国的君臣和百姓们宣扬他的 “仁”“礼” 思想。他主张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遵循周礼所规定的礼仪规范。例如,他教导卫国的贵族们要有谦逊的品德,对待百姓要宽厚,不能随意滥用权力。然而,卫灵公虽然表面上尊重孔子,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理解和接受孔子的主张。孔子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看到卫灵公更关心的是军事力量和自身的权力,而不是道德和礼仪的建设,于是决定离开卫国。
    离开卫国后,孔子一行人来到了曹国。曹国的国君对孔子不太重视,孔子在曹国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只是稍作停留便继续前行。之后,孔子来到了宋国。在宋国,孔子和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嫉妒孔子的名声,担心孔子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派人来砍伐大树,试图驱赶孔子。孔子和弟子们只好匆忙离开。这次遭遇并没有让孔子放弃,他继续前往郑国。
    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四处寻找孔子,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他看到一个人 “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孔子。子贡找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话告诉了他,孔子听后却笑着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显示出孔子面对困境时的豁达。
    孔子接着来到陈国。在陈国,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对陈国的一些政治和文化问题提出了见解。他向陈国的官员们讲述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希望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然而,陈国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政治斗争复杂,外部又受到楚国等强国的威胁,孔子的主张在这里同样难以完全实现。
    在陈国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只隼鸟被箭射中,箭上有特殊的石头和文字。陈国的国君和大臣们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向孔子请教。孔子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认出这是来自远方肃慎国的箭,并讲述了其中的历史典故,让陈国君臣大为惊叹。
    由于局势动荡,孔子又打算前往楚国。在去楚国的途中,孔子一行人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围困在野外。他们粮食断绝,处境十分艰难。但孔子依然弦歌不辍,他向弟子们讲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鼓励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的弟子们有的开始抱怨,有的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孔子则借此机会与弟子们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价值等问题。比如,他与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的对话,让弟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君子固穷”“仁” 等思想。最终,楚国派兵来迎接孔子,他们才摆脱了困境。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学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对各国的文化和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当时,各国诸侯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策,孟子希望能通过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来到魏国,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见到孟子后,第一句话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关心的是如何使魏国获得实际的利益,比如增加土地、增强军事力量等。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只追求利益,那么上下都会为了利益而争斗,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他向梁惠王阐述了 “仁政” 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接着用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他说:“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有能者矣,欲轻之于民而固存之,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彼而为此,时有古今,而民之主者不变。” 意思是君主就像照顾庄稼的人,如果百姓得不到君主的爱护,就像庄稼得不到雨水一样会枯萎。君主应该像及时雨一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孟子还向梁惠王讲述了 “五十步笑百步” 的故事。他说战场上有两个士兵,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逃跑一百步的士兵。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逃避战争,本质是一样的。孟子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魏国和其他国家在治理国家上的问题,虽然各国采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实行仁政,都是没有意义的。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后,虽然有所触动,但并没有完全接受孟子的主张。魏国当时面临着秦国等强国的威胁,梁惠王更希望能找到立竿见影的强国之法。不过,孟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继续在魏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与魏国的大臣们进行讨论。
    后来,孟子又见到了梁襄王。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回答 “定于一”,意思是天下要统一才能安定。梁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即不喜欢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爱护百姓,才能赢得民心,最终实现天下统一。但梁襄王和梁惠王一样,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采纳。
    孟子在魏国的经历只是他周游列国的一部分,但这一系列的会见和对话,充分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 思想,以及他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的精神。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被诸侯们完全接受,但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逍遥游的故事与思想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对自由的追求,《逍遥游》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
    《逍遥游》开篇就讲述了鲲鹏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鸟要迁徙到南冥去,它需要借助六月的大风才能飞起。当鹏鸟起飞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个巨大的鲲鹏形象,象征着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宏大力量和自由境界。
    与鲲鹏形成对比的是蜩与学鸠。它们嘲笑鲲鹏:“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不同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蜩与学鸠生活在狭小的世界里,它们满足于自己短暂的飞翔和眼前的小天地,无法理解鲲鹏那种追求高远目标和广阔自由的境界。
    庄子还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宋荣子能够做到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超脱世俗评价的境界,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列子能够驾风而行,轻盈美妙,但他还是需要依赖风,没有完全的自由。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是一种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他认为人们往往被世俗的名利、欲望、是非观念等所束缚,就像被丝线捆绑的木偶一样,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只有摆脱这些束缚,超越世俗的观念,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在庄子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他这种思想的故事。有一次,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两位大夫回答说:“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便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了楚王的邀请,他宁愿过着自由自在、贫困但不被世俗权力束缚的生活。
    还有一次,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子来吊唁,却发现庄子正敲着盆子唱歌。惠子很不理解,责备庄子太无情。庄子却说,妻子刚去世时他也很悲伤,但后来他想通了,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一样自然,为什么要为了这种自然的变化而过度悲伤呢?这体现了庄子对生死等世俗观念的超脱。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和他的这些故事,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追求精神自由的大门,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世界中,不断思考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希望各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阻止这场战争。
    墨子日夜兼程,从鲁国赶到楚国。他先找到了鲁班,鲁班是当时著名的工匠,为楚国制造了许多先进的攻城器械。墨子见到鲁班后,并没有直接指责他,而是通过巧妙的对话引起鲁班的注意。他对鲁班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鲁班听后很不高兴,回答说:“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抓住这句话,反问鲁班:“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意思是你说你不杀人是因为正义,但是你现在为楚国制造攻城器械,帮助楚国攻打宋国,这会导致无数人死亡,这难道是正义的吗?鲁班无言以对,但他表示自己只是按照楚王的命令行事。
    于是,墨子让鲁班带他去见楚王。见到楚王后,墨子又用了一个比喻来劝说楚王。他说:“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楚王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接着说,楚国地大物博,就像有华丽车子、锦绣衣服和美食的人,而宋国土地狭小、资源匮乏,就像有破车、粗布衣服和糟糠的人,楚国攻打宋国,就像有盗窃癖的人一样,是不正义的行为。
    楚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攻打宋国一定能成功。于是,墨子解下自己的腰带,当作城墙,用一些小木板当作攻城和守城的器械,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攻防战。鲁班使用了他所制造的各种攻城器械,如云梯等,但都被墨子一一化解。鲁班的攻城方法用尽了,墨子还有很多守城的办法。
    最后,鲁班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我不说。” 墨子回答:“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我也不说。” 楚王很奇怪,问他们是什么意思。墨子说,鲁班是想杀了他,这样就没有人能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了。但墨子已经派了他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拿着他发明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军。如果楚王杀了他,这场战争还是无法避免,而且楚国也会背上不义之名。楚王听了墨子的话后,终于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的 “非攻” 思想和智慧。他不仅通过讲道理劝说楚王,还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宋国的防御能力,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战争,保护了宋国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为墨家思想的传播和实践树立了典范。
    韩非与秦王政的故事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生活在战国末期,他的思想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但他看到韩国的衰弱,多次向韩王进谏,提出变法图强的建议,却未被韩王采纳。于是,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写在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一系列文章中。这些文章传到了秦国,秦王政读了之后,对韩非的思想大为赞赏,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政以为这些精彩的文章是秦国的一位名叫李斯的客卿所写,李斯是韩非的同学,他告诉秦王政,这些文章是韩非所写。秦王政为了得到韩非,便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在秦国的压力下,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来到秦国后,秦王政对他十分礼遇。韩非向秦王政阐述了自己的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在战国乱世,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强大的君主集权,才能使国家强大,实现统一。他的思想与秦王政的野心不谋而合。
    然而,韩非在秦国也遭遇了困境。他的同学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担心韩非会取代自己在秦王政心中的地位。同时,韩非作为韩国人,虽然希望秦国强大,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韩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这种复杂的身份和立场,让他在秦国的处境变得微妙。
    李斯在秦王政面前诋毁韩非,说他是韩国的间谍,来秦国是为了帮助韩国。秦王政听信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韩非在狱中试图向秦王政解释,但没有机会。后来,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韩非含冤而死。
    虽然韩非死了,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秦王政后来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在政治、法律等方面都深受韩非思想的影响。例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严刑峻法等政策,都能看到韩非思想的影子。韩非与秦王政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与政治的紧密交织,以及人才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命运,同时也凸显了法家思想在秦国崛起和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故事、轶事和传说生动地展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各位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和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多元。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政治理念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