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重要理论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重要理论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皮亚杰生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 题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重要理论2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王振宇主编,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开始开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设计与指导》提供心理学依据 ,奠定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要尽量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能最大的调动她们的学习主动性,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学习、自主研讨、交流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完全的参与课堂。本章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理解,多采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课程讲解会让课程进行的更加顺利。
学习目标
了解认知发展理论和高级心理机能学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牢固识记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掌握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掌握客体永久性、自我中心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儿童认知特点、过程,应用相应理论于幼儿活动设计当中;
3.重视幼儿的心理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学习重难点
认知发展理论和高级心理机能学说的理论观点及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导学案、教案等
教学媒体
本章节PPT、案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视频导入:
【皮亚杰生平】 &vd_surce=0824eb760e6b4962db293870250c1ff9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自然引出本节课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话题。
活动二: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
实验:三山实验
观点: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既有遗传又有环境、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指的是身体的成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验:重点是指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环境: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但这种作用只有被儿童的认知结构接受时才起作用;
4.平衡化:它是认知结构的固有功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平衡化的结果是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知觉动作(既出现了智慧动作),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
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
当事物不在眼前,依然能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比如:3岁的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思维不可逆:比如: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
不守恒:当外部物体的形态、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后,儿童就会认为物体的数量也发生了变化。皮亚杰认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儿童认知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重量守恒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该阶段的孩子可辨别出它们体积是相等的。
具体事物支持的运算:比如: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可以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根指头。
思维可逆性:比如: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
去自我中心:比如: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并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调和起来。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进行能假设-演绎推理:比如:钟摆实验,实验证明了,少年期的儿童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少年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比如: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会考虑把东西拿走,这是可逆思维。而高一级的补偿性可逆思维是考虑改变另一边的力臂来维持平衡,不是简单地拿走东西,即从另外的方面入手。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比如:他们能够理解“=”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观点上的现象。
1.儿童的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儿童的语言、表象和逻辑中;
2.思维的自我中心还反映在幼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界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线,经常把自己想象的事当做真实的事来说,导致成人会指责他们“说谎”。
3.思维的自我中心也表现在儿童有强烈的“拟人化倾向”,例如:幼儿认为,月亮是跟着他们走的,花儿是朝他们笑的,小草是会哭的…
4.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只知道规则是有权威的人制定的,必须遵守,不能改变,而不知道任何规则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程序加以修立和改变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幼儿对成人有一种“单方画的服从”。表现在道德判断中,幼儿倾向于根据事情的实际结果来评判好坏,不善于考察行为动机。
儿童寻找大象的视频,展示实验。
根据课本总结:认知发展理论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独立思考理解客体永久性概念。
活动三:
调动思维
探究新知
维果茨基(Vyg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真正受到重视是在70年代后期,并成为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发展心理与教学理论之一。
维果茨基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二、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
1.低级心理机能:指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记忆、情绪、直观动作思维等。
2.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二)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ZPD):是指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P0=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P=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三)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
2.幼儿园教学应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园教学应提供一个支架式教学情景;
4.幼儿园教学应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活动四:
巩固练习
素质提升
课堂练习:
1.小明去过几次肯德基,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这说明小明的认知发展水平达到了(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小明知道,一个碗里的水倒进杯子里,水没有变少,这说明小明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皮亚杰
实验:三山实验
观点: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既有遗传又有环境、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三)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智慧动作、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思维不可逆、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具体事物支持的运算、思维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进行能假设-演绎推理、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1.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儿童的语言、表象和逻辑中
2.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界线
3.“拟人化倾向”
4.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
二、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1.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
(二)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三)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作业:
1.总结认知发展理论和高级心理机能学说的观点和影响因素,写到本子上。
2.请根据本次学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1.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儿童的语言、表象和逻辑中
2.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界线
3.“拟人化倾向”
4.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
二、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心理发展观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
(二)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三)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皮亚杰
实验:三山实验
观点: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既有遗传又有环境、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经验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三)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智慧动作、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思维不可逆、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具体事物支持的运算
思维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进行能假设-演绎推理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重要理论2
教学反思
幼儿教育心理学部分非常重要的考点,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大,考生对此部分的内容需要达到掌握并运用的程度。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实例进行认识。上课时注重专业概念的讲解,运用实际案例来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学习效果非常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概述,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气质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