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月考A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月考A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 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别是( )
A. S型肺炎链球菌菌株和R型肺炎链球菌菌株
B. R型肺炎链球菌菌株和S型肺炎链球菌菌株
C. R型肺炎链球菌菌株和R型肺炎链球菌菌株
D. S型肺炎链球菌菌株和S型肺炎链球菌菌株
【答案】D
【分析】1、肺炎链球菌包括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其中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而S型细菌含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
2、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肺炎链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不同类型的肺炎链球菌毒性不同,S型细菌的菌体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如图所示,从而导致某些基因表达受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中胞嘧啶突变成胸腺嘧啶,则DNA的稳定性增强
B. 胞嘧啶甲基化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
C. 表观遗传贯穿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D. 基因型相同的同一个蜂群中的蜂王、工蜂性状的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答案】A
【分析】根据题干表观遗传的定义分析,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
【详解】A、DNA的稳定性与氢键的数目有关,G-C含三个氢键,A-T含2个氢键,甲基化的胞嘧啶脱氨基后会变成胸腺嘧啶,氢键数目减少,则DNA的稳定性减弱,A错误;
B、启动子位于DNA上,所以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产物为RNA,该过程为转录,因此,胞嘧啶甲基化可能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B正确;
C、表观遗传是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导致生物的表现型发生了改变,该现象可贯穿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C正确;
D、基因型相同的同一个蜂群中的蜂王、工蜂,其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未发生变化,但性状的差异可能是甲基化修饰造成的,D正确。
故选A。
3. 下列有关生物学中“骨架”或“支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B.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 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D.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C
【分析】1、DNA 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中,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即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主链的外侧,碱基则位于主链内侧。
2、细胞骨架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由蛋白质纤维交错连接的网络结构。就像骨骼对于人的作用一样,细胞骨架给细胞提供一个支架,在维持细胞形态、胞内运输、变形运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碳原子间可以共用电子形成共价键,从而由很多碳原子串起长长的直链结构、支链结构或环状结构,共同形成碳骨架。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是以碳骨架作为结构基础的,主要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详解】A、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因此,生物大分子也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A正确;
B、磷脂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其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头部在外(与水接触)、尾部相对(形成疏水环境)的磷脂双分子层;生物膜生活的环境属于水环境,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交错连接的网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C错误;
D、DNA分子属于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即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4. 某一蛋白质分子共有50个氨基酸,则翻译该蛋白质分子的模板mRNA及控制合成该蛋白质分子的基因片段中至少含有碱基数目分别是?( )
A. 50个、150个B. 150个300个
C. 300个150个D. 150个、50个
【答案】B
【分析】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过程,因此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中碱基数:肽链中氨基酸数=6:3:1。
【详解】DNA以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因此,DNA中的碱基数:mRNA中的碱基数:氨基酸数为6:3:1。所以控制5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合成的mRNA和转录mRNA的基因中的碱基的最少个数分别是150和300。
故选B。
5. 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为( )
A. 0.4、0.6B. 2.5、1.0C. 0.4、0.4D. 0.6、1.0
【答案】B
【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A一定与T配对,C一定与G配对,这样碱基一一对应的原则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整个DNA分子中,因为A=T,G=C,所以(A+G)/(T+C)比值为1.0。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A+G)/(T+C)与另一条链上(A+G)/(T+C)互为倒数,因而互补链中(A+G)/(T+C)=2.5,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 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可称为“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真核生物核基因在表达过程中产生的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如图是核基因S的表达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①②过程可能都存在“核酸-蛋白质”复合物
B. S基因中某些序列不编码产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
C. ①过程相比③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U-A
D. 过程①和过程④中的酶均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答案】C
【分析】图中表示S基因的表达过程,①表示转录,②表示RNA前体形成mRNA的过程,③表示正常mRNA翻译形成正常蛋白质的过程,④表示异常mRNA由于含有未“剪尽”的片段,被细胞检测出并分解形成核苷酸。
【详解】A、图中①转录和②RNA前体形成mRNA的过程均需要酶的参与,都存在着“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
B、S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B正确;
C、①转录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T-A、G-C、C-G。③翻译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U-A、G-C、C-G,故①过程相比③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T-A,C错误;
D、①转录经酶的催化将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④酶可催化断裂磷酸二酯键分解成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B. 不需要DNA连接酶
C. 需要消耗能量D. 子代DNA由两条新链组成
【答案】D
【分析】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A、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正确;
B、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不需要DNA连接酶,B正确;
C、DNA的复制需要ATP供能,C正确;
D、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由一条母链和一条新链组成,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RNA聚合酶和RNA复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而RNA复制酶在病毒体内发挥作用
B. RNA聚合酶参与的反应模板是DNA,而RNA复制酶参与的反应模板是RNA
C. RNA聚合酶参与的反应中没有A-U配对,而RNA复制酶参与的反应中没有A—T配对
D. RNA聚合酶的功能是构建磷酸二酯键,而RNA复制酶的功能是构建氢键
【答案】B
【分析】RNA聚合酶可以催化核糖核苷酸聚合形成RNA,催化转录过程,RNA复制酶催化RNA的复制过程。
【详解】A、RNA聚合酶和RNA复制酶都需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错误;
B、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反应模板是DNA,而RNA复制酶参与RNA的复制过程,反应模板是RNA,B正确;
C、RNA聚合酶参与的反应中有A-U配对,RNA复制酶参与的反应中没有A-T配对,C错误;
D、RNA聚合酶和RNA复制酶的功能都是构建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B。
9. Qβ噬菌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当Qβ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三种蛋白质(含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Qβ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B. QβRNA上一定含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C. QβRNA的复制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大肠杆菌的线粒体提供
D. QβRNA侵入大肠杆菌后会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中
【答案】B
【分析】由题意知,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即大肠杆菌后,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 。
【详解】A、Qβ噬菌体的增殖方式是自我复制,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二者不相同,A错误;
B、由题可知,QβRNA可直接当模板进行翻译,QβRNA上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B正确;
C、QβRNA的复制过程所需要的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B. 基因与性状一一对应
C. 多个基因有可能共同决定一种性状D. 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
【答案】B
【分析】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或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C、基因与性状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B错误、C正确;
D、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1. 如图是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参与图示过程的RNA有3种类型
B. ②与③基本骨架的组成成分有差异
C. ⑤的形成过程有水产生
D. ③在④上移动合成⑤
【答案】D
【分析】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细胞内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其中①②表示DNA的两条链,其中以②为模板转录合成③mRNA,④表示核糖体,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⑤多肽链。
【详解】A、参与图示过程的RNA有3种类型,分别是mRNA、rRNA和tRNA,A正确;
B、②DNA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链接组成,③RNA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核糖交替链接组成,B正确;
C、⑤表示多肽链,多肽链的合成是由多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所以有水的生成,C正确;
D、④核糖体在③mRNA上移动合成⑤多肽链,D错误。
故选D。
12. 美国科学家Ru将禽类的恶性肉瘤组织液注射到正常禽类体内,一段时间后正常禽类也长出了一样的恶性肉瘤。经过提取分离最终发现病原体是一种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Rus肉瘤病毒。在仅感染了Rus肉瘤病毒一种病原体的家禽体内,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
A. 图中①-⑤过程会发生在被Rus肉瘤病毒侵染的靶细胞中
B. 该病毒通过⑤得到的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引发细胞癌变
C. ③过程至少有三种RNA参与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 没有被Rus肉瘤病毒侵染的神经细胞核中不会发生①过程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DNA复制;②过程为转录;③过程为翻译;④过程为RNA复制;⑤过程为逆转录。
【详解】A、Rus肉瘤病毒属于致癌病毒,通过逆转录产生DNA,再将逆转录产生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中的DNA上,但是进行⑤过程的病毒不会同时进行④过程,A符合题意;
B、宿主细胞癌变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是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所致,B不符合题意;
C、③为翻译过程,mRNA提供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能量主要由宿主细胞的线粒体提供,C不符合题意;
D、神经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已不再进行核DNA的复制,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 非等位基因之间都可以自由组合
【答案】A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两种比值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值相等的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
B、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性状表现可能相同,例如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B错误;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除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还能推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才可以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可以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A。
14. 鸡的雄羽和母羽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H/h)控制,母鸡只有母羽一种表现型。表现型均为母羽的亲本交配,F1母羽母鸡:母羽公鸡:雄羽公鸡=4:3:1。据此判断( )
A. 母羽鸡亲本基因型为Hh和hh
B. F1雄羽公鸡存在部分致死现象
C. F1母鸡隐性纯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
D. 雄羽和母羽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表现型均为母羽的亲本交配,F1母羽母鸡:母羽公鸡:雄羽公鸡=4:3:1,说明母羽为显性性状,又因为F1出现了雄羽公鸡(hh),所以亲本的基因型都为Hh。那么Hh杂交,F1代中出现HH:Hh:hh=1:2:1,在母鸡中全表现为母羽,在公鸡中hh表现为雄羽,其余表现为母羽,所以F1母羽母鸡:母羽公鸡:雄羽公鸡=4:3:1。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表现型均为母羽的亲本交配,F1母羽母鸡:母羽公鸡:雄羽公鸡=4:3:1,说明母羽为显性性状,又因为F1出现了雄羽公鸡(hh),所以亲本的基因型都为Hh,A错误;
B、由分析可知,F1代中出现HH:Hh:hh=1:2:1,在公鸡中hh表现为雄羽,其余表现为母羽,所以F1公鸡中,母羽公鸡:雄羽公鸡=3:1,说明F1雄羽公鸡不存在部分致死现象,B错误;
C、由分析可知,Hh杂交,F1代中出现HH:Hh:hh=1:2:1,在母鸡中全表现为母羽,C正确;
D、雄羽和母羽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为从性遗传,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5. 继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之后,1952年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本实验利用了__________技术。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__________两种物质。
(2)获得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
(3)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两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若搅拌不充分,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填“较低”或“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当充分搅拌以后,上清液中的³S和²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推测最可能是__________进入细菌,将各种性状遗传给子代噬菌体。
(4)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5)本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1)①.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②. 蛋白质、DNA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①. 较低 ②. 噬菌体的DNA
(4)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
(5)DNA是遗传物质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物质的放射性。
【小问1详解】
本实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35S和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小问2详解】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先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分别获得被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
【小问3详解】
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所以搅拌不充分时,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部分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否则上清液32P放射性会增高。
【小问4详解】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
【小问5详解】
由于DNA进入到大肠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所以可得出本实验的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16. 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DNA片段的__________结构,图乙是DNA片段的___________结构。
(2)填出图中部分结构的名称:[2]_____、[5]______、[3]_____、[4]_____________、[1]________、[6]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由磷酸和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的。
(4)连接碱基对的结构是[7]________,碱基配对的方式如下:即________配对;_______配对。
(5)从图甲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_____________的,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独特的____________结构。
【答案】(1)①. 平面 ②. 立体
(2)①.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②.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③. 脱氧核糖 ④. 磷酸基团 ⑤. C-G碱基对 ⑥. 腺嘌呤
(3)脱氧核糖 (4)①. 氢键 ②. A与T ③. G与C
(5)①. 反向平行 ②. 双螺旋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其中1是碱基对,2是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3是脱氧核糖,4是磷酸,5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6是腺嘌呤碱基,7是氢键。
2、图乙是DNA分子的空间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小问1详解】
图甲是DNA片段的平面结构,图乙是DNA片段的立体(或空间)结构。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甲可知,2是由多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形成的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3是脱氧核糖,4是磷酸,6是碱基腺嘌呤(A),故5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1是由C与G配对形成的碱基对。
【小问3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
【小问4详解】
碱基互补配对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的[7]是氢键,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C(胞嘧啶)与G(鸟嘌呤)配对。
【小问5详解】
从图甲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反向平行,从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稳定性。
17. 下面表示蜘蛛的丝腺细胞合成蛛丝蛋白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该图表示的过程称为____,图中4的结构名称是____,该过程的模板是[ ]____;
(2)由图中信息可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
(3)根据图并参考下表分析:[1]____上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这个氨基酸与前面的氨基酸是通过____反应连接在一起的;
(4)在物质3合成过程中,与其DNA模板链上碱基A相配对的碱基是____;
(5)在丝腺细胞中,与蛛丝蛋白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
【答案】(1)①. 翻译 ②. 核糖体 ③. 3 mRNA
(2)ACCCGATTTGGC
(3)①. 转运RNA ②. 丙氨酸 ③. 脱水缩合
(4)U (5)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在翻译过程示意图,其中1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为肽链;3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4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小问1详解】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该图表示的过程称为翻译图中4的结构名称是核糖体,翻译的模板是图中的3—mRNA。
【小问2详解】
MRNA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而来,由图中信息可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CCCGATTTGGC。
【小问3详解】
图中[1]为tRNA,其对应的密码子是GCU,编码的是丙氨酸,因此该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是丙氨酸,这个氨基酸与前面的氨基酸是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连接在一起的。
【小问4详解】
在物质3mRNA合成过程中,与其DNA模板链上碱基A相配对的碱基是U。
【小问5详解】
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是合成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和分泌、线粒体供能。
18. 某昆虫肤色有白色、黄色、绿色三种类型,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作答。
(1)图中过程①包括的两个阶段分别是 ______、______ 。绿色虫体中,只有皮肤细胞才呈现绿色,这是 ______ 的结果。
(2)一纯合黄雌虫与一白雄虫杂交,F1全为绿色。则亲本雌虫基因型为______ 。将F1代雌雄虫随机交配,所得F2代黄肤色后代中雌雄比例为______ 。
(3)若该昆虫有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E-e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受精卵致死(注:EE、XeXe、XEY、Xe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该物种昆虫杂交,得到F1代昆虫共301只,其中雄性101只,由此可知,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______ 染色体上。
(4)①若F1代雌虫中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 ______ ;
②若F1代雌虫中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 ______ 。
【答案】(1)①. 转录 ②. 翻译 ③. 基因选择性表达
(2)①. aaXBXB ②. 2:1
(3)X (4)①. e ②. E
【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某昆虫肤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绿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_XB_,黄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aXB_,白色肤色的基因型为aaXbY(或Xb)、A_XbY(或Xb)。
2、图中过程①③表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②④表示酶A和酶B催化物质反应的过程。
【详解】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①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绿色虫体中,只有皮肤细胞才呈现绿色,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根据题意,纯合黄雌虫为aaXBXB ,白雄虫为aaXbY或者A_XbY,因为F1全为绿色A_XBX_,A_XBY,故亲本白雄虫为AAXbY,则F1代雌雄虫随机交配组合为:AaXBY×AaXBXb;所得F2代雌性黄肤色后代为aaXBX-=1/2×1/4=1/8,雄性黄肤色后代为aaXBY=1/4×1/4=1/16,故F2代黄肤色后代中雌雄比例为2:1。
(3)根据题意分析,F1代昆虫雌雄数量不等,故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不可能位于Y,否则就没有雄性了。设致死基因是E,则亲本杂交组合为XEXe×XeY,后代为1XEXe:1XeY:1XeXe:1XEY(致死),即F1代雌虫中共有两种表现型;设致死基因是e,则亲本杂交组合为XEXe×XEY,后代为1XEXE:1XEXe:1XEY:1XeY(致死),即F1代雌虫中共有一种表现型
19. 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两病致病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且独立遗传。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Ⅱ-7为纯合子,请据图回答:
(1)甲病为_____性遗传病,乙病为_____性遗传病。
(2)Ⅱ-5的基因型是_____,Ⅲ-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
(3)Ⅲ-10与Ⅲ-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①. 显 ②. 隐
(2)①. aaBB或aaBb ②. 2/3
(3)5/12
【分析】由“Ⅰ-1、Ⅰ-2和Ⅱ-5的表现型”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Ⅰ-1、Ⅰ-2和Ⅱ-4的表现型”可推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这两种遗传病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可确定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Ⅱ-5正常,据此可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Ⅰ-1和Ⅰ-2均不患乙病,其女儿Ⅱ-4患乙病,据此可推知: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Ⅱ-5表现型正常,含有基因aa,Ⅱ-4患两种病,含有基因bb,因此双亲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Ⅱ-5 的基因型为aaBB 或 aaBb。Ⅱ-7不患病。若Ⅱ-7为纯合子,则Ⅱ-7的基因型为aaBB。Ⅱ-6表现型正常,其双亲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Bb,因此Ⅱ-6的基因型为1/3aaBB或2/3aaBb,所以Ⅲ-10的基因型及其所占比例为1/3aaBB+2/3×1/2aaBB=2/3aaBB、2/3×1/2aaBb=1/3aaBb,即aaBB:aaBb=2:1,所以Ⅲ-10是纯合子(aaBB)的概率是2/3。
【小问3详解】
Ⅲ-9 为乙病男性,其基因型为aabb;Ⅲ-10的基因型为2/3aaBB或1/3aaBb。若Ⅲ-9 与Ⅲ-10 结婚,生下患病的孩子(aabb)的概率为1/3×1/2=1/6,因此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1/6)×1/2=5/12。
20. 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___,图2中表示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___。
(2)图1中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图2中丙所示的细胞对应图1中的___。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II的过程,细胞核内主要发生的分子变化是___;
(4)符合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与图1中___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5)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2的___过程。图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___。
(6)下图表示减数分裂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请在坐标图中画出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答案】(1)①. a ②. 甲
(2)①. 乙 ②. II
(3)DNA复制 (4)①.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②. III和IV
(5)①. 丙 ②. 减数分裂 II中期
(6)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b有为零的时期,故b表示染色单体,且b只要不等于零,即表现为与c数量相等,因此c表示DNA,a表示染色体。图1的Ⅰ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Ⅰ处于有丝分裂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有丝分裂末期;图1的Ⅱ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Ⅱ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Ⅲ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Ⅳ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Ⅳ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
图2中,甲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1中,Ⅰ和Ⅳ中不含b,说明b表示染色单体;Ⅱ、Ⅲ中a:b都是1:2,说明a表示染色体,则c表示DNA分子。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图甲,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图1中Ⅲ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对应于图2中的乙;图2中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Ⅱ。
【小问3详解】
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要进行染色体复制,其中细胞核内主要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和分析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图1中Ⅳ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故此时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极体。图1中Ⅲ对应的时期染色体减半,但仍含有染色单体,说明该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分离,所以图1中Ⅲ和Ⅳ时期所对应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小问5详解】
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的丙过程;图乙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减数分裂 II中期。
【小问6详解】
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图中1~2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2~4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故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为: 。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月考B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