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2份,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docx
    • 解析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 .docx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 第1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 第2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 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 生命活动调节(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生命活动调节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8生命活动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题型解读
    二、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1】过程表述类
    【题型2】原因分析类
    【题型3】实验思路类
    三、最新模考题组练
    生命活动调节在高考试卷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中同时出现有关的考点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生命活动调节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及固定说法,应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因“自创术语”或“词不达意”而失分。生命活动调节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两大部分内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容易出现实验设计题。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排除、对照组的设置以及语言的准确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题型1】过程表述类
    【典例分析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 。
    【答案】(1) 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的信号 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详解】(1)由图示可知, IL-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提分秘籍】过程表述类方法突破:
    1、过程表述题答题涉及的关键能力包括提取信息、图文转化(或图表分析)和科学表述。提取信息是阅读题干,识别关键信息,并正确理解试题要求的能力,是答题的基础。图表分析是依据试题要求,分析实验数据图表或遗传系谱图,推导研究结论的能力,体现科学探究素养。图文转化是通过阅读生理过程模式图,将其中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体现科学思维素养。
    2、过程表述型结合生理过程模式图命题,需将图中信息转化为科学语言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图文转化能力,答题模式:①引用题干中提供的文字信息;②使用题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描述;③得出题干所要求的结论。
    【变式演练1-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手指割破时机体常出现疼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下图为吞噬细胞参与痛觉调控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该药的作用机制是 。
    【答案】(5)抑制NGF与NGF受体结合,进而抑制感受器的兴奋,使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痛觉
    【详解】(5)药物MNACI3是一种抗NGF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使得NGF不能与NGF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引起感受器兴奋,也不能将兴奋传导大大脑皮层,因此感觉不到疼痛。
    【变式演练1-2】(2022·广东·高考真题)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 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 过程。
    【答案】(1) 特异性 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
    【详解】(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
    【题型2】原因分析类
    【典例分析2】(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科学家研发了多种RNA药物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图中①~④示意4种RNA药物的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6)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根据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机制分析,进一步提高免疫力的原因有: 。
    【答案】(6)疫苗上新的抗原决定簇激发新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决定簇激发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详解】(6)接种了两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若第三次加强接种改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由于疫苗上新的抗原决定簇激发新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决定簇激发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力。
    【提分秘籍】原因分析类解题思路:
    在题干中找到“起因”和“结果”
    2、是找“桥梁”,用顺推法或逆推法找出“桥梁”,其一般来源于题干或者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变式演练2-1】(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C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 。
    【答案】(2)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详解】(2)由图可知,AL菌密度达到相应的值后会骤降,而L蛋白可使细菌裂解。可推测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启动L蛋白表达引起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变式演练2-2】(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新冠病毒(SARS-CV-2)引起的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接种疫苗是控制全球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新冠病毒疫苗有多种,其中我国科学家已研发出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是一种基因工程疫苗,其基本制备步骤是:将新冠病毒的S基因连接到位于载体上的腺病毒基因组DNA中,重组载体经扩增后转入特定动物细胞,进而获得重组腺病毒并制成疫苗。
    (1)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一般先通过 得到cDNA,经 获取S基因,酶切后再连接到载体。
    (2)重组疫苗中的S基因应编码________。
    A.病毒与细胞识别的蛋白B.与病毒核酸结合的蛋白
    C.催化病毒核酸复制的酶D.帮助病毒组装的蛋白
    (3)为保证安全性,制备重组疫苗时删除了腺病毒的某些基因,使其在人体中无法增殖,但重组疫苗仍然可以诱发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 → →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4)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DNA,但其DNA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 。
    【答案】(4)重组腺病毒DNA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详解】(4)接种疫苗后,由于长时间内接种者体内仍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DNA,而DNA会不断表达出S蛋白,S蛋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故机体会反复针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题型3】实验思路类
    【典例分析3】(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下丘脑通过整合来自循环系统的激素和消化系统的信号调节食欲,是食欲调节控制中心。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能调节A神经元直接促进食欲。A神经元还能分泌神经递质GABA,调节B神经元。GABA的作用机制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4)科研人员用不同剂量的GABA对小鼠灌胃,发现30 mg·kg-1 GABA能有效促进小鼠的食欲,表明外源的GABA被肠道吸收后也能调节食欲。有人推测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另设4个组别,验证推测。
    ①完善实验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成4组。
    A组:灌胃生理盐水;
    B组:假手术 + 灌胃生理盐水;
    C组:假手术 + ;
    D组: + ;
    (说明:假手术是指暴露小鼠腹腔后再缝合。手术后的小鼠均需恢复后再与其他组同时处理。)
    连续处理一段时间,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的摄食量。
    ②预期结果与结论:若 ,则推测成立。
    【答案】(4) ①灌胃30mg•kg-1GABA 切断迷走神经 灌胃30mg•kg-1GABA A组小鼠的摄食量与B组差异不明显,C组小鼠的摄食量比B组高,D组小鼠的摄食量比C组低
    【详解】(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信号通路是否被阻断,因变量是食欲变化,据此做出判断:C组与B组对照,单一变量是有无灌胃30mg•kg-1GABA,验证GABA的作用;D组与C组对照,单一变量为是否切断迷走神经,即验证外源GABA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对实验结果进行两两比较。若最终A组小鼠的摄食量与B组差异不明显,C组小鼠的摄食量比B组高,D组小鼠的摄食量比C组低,则说明外源 GABA 信号是通过肠道的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继而调节小鼠的食欲。
    【提分秘籍】实验思路与实验步骤区别:
    实验思路:思路是“想法”,是较为粗线条的思考过程,其要求“言简意赅”。比如:用某种方法处理某种材料,观察其对某方面的影响效果。一般须体现“对照思想”,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对无关变量表述时,应注意体现“相同且适宜”。
    (2)实验步骤:步骤是“做法”,是更为“细节化”的操作流程,其要求“精确细致”。必须体现“自变量”如何设置,“因变量”如何获得,“无关变量”如何保证相同且适宜。
    【变式演练3-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某儿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抗体浓度相对值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3)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 。
    【答案】
    (3)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效应器(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 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详解】(3)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了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若骨骼肌功能损伤,则用电刺激骨骼肌(效应器),则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否则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因此实验思路是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肢体效应器(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变式演练3-2】(2019·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请以该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 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详解】(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故实验应分为两部分:①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②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该实验材料为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合成ABA),自变量应分别为①正常条件和缺水环境、②植物体中ABA的有无,因变量均为气孔开度变化,据此设计实验。
    ①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缺水环境不影响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气孔开度变化,即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
    ②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
    1.(2023·安徽·校联考模拟预测)人和动物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如图表示某刺激引起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某危险状况的刺激下,心肌收缩会增强,心跳和呼吸会加快,此过程的效应器有 ;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 (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2)在水盐调节过程中,激素a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其原因是 ;若图中激素b为醛固酮,其作用是 。
    (3)对于尿崩症患者,服用药物Z可使尿量减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药物Z可能的作用机制是 。
    【答案】(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和心肌 神经递质
    (2)只有靶细胞上存在与激素a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3)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1)神经系统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则图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和心肌。图中由传出神经是否去甲肾上腺素,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
    (2)由于只有靶细胞上存在与激素a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所以在水盐调节过程中,激素a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3)药物Z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或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对于尿崩症患者,服用药物Z可使尿量减小。
    2.(2023·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三中校考模拟预测)生长素可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效果与生长素浓度等因素有关,图1为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的效果。某生物兴趣小组将某幼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然后将切开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不同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表现为 ﹔生长素作用效果除了与浓度有关,还与 和 有关。
    (2)已知兴趣小组实验中茎段内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且茎段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的可能原因: 。(答出一种即可)
    (3)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机制是:首先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 ,从而表现效应。
    【答案】(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细胞成熟情况 器官种类
    (2)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3)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
    【详解】(1)因生长素浓度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的作用效果还与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器官种类有关,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如根、芽、茎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2)由题意可知,同一器官的内外侧细胞因为生长素而表现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内侧细胞的生长速度大于外侧,导致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从细胞分析,可能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浓度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若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则可能是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3)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与动物体内激素起作用的方式基本相似,所以其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最终会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效应,这中间,会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从而将信号传递到特定基因。
    3.(2023·辽宁沈阳·沈阳二十中校考三模)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结构A、B、C,Ⅰ表示分别单次刺激A或B;Ⅱ表示以连续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A;Ⅲ表示单次刺激C。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侧和外侧,记录不同刺激下D的电位变化,结果产生如图2所示。(注:阈电位是指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就是阈强度。)
    (1)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Na+浓度 (填“高于”或“低于”)细胞内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 。
    (2))图2中Ⅰ所示波形推测,单次刺激A或B,由于刺激强度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数量少, ,导致示波器出现波形但不能产生超过阈电位的兴奋,不能引发动作电位。图2中Ⅲ所示波形推测,C神经元释放的是 性神经递质。
    (3)通过Ⅱ和Ⅰ对照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具有时间总和效应(即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低强度刺激,效果可以叠加)。据此有同学提出新的假设:在相邻部位给予多个低强度刺激,效果也可以叠加。请利用图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
    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
    若 则表明不同突触的阈下刺激能叠加。
    【答案】(1) 高于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突触后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 抑制
    (3) 在A、B两个神经元上同时给予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 观察到与Ⅱ相同的波形
    【分析】1、图1中神经元A、神经元B、神经元C分别与神经元D构成突触,且神经元D的细胞膜在突触中均为突触后膜。
    2、图2中Ⅰ显示分别给予神经元A和神经元B一个阈下刺激,神经元D发生膜电位变化但不产生动作电位;Ⅱ显示连续给予神经元A两个相同的阈下刺激,神经元D产生动作电位;Ⅲ显示给予神经元C一个刺激,神经元D产生膜电位,且该电位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加。
    【详解】(1)Na+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为膜外高于膜内,因此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依靠突触,只有突触前膜中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包裹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图2中Ⅰ所示,示波器显示神经元D出现电位变化,但并未产生动作电位,说明神经元D存在Na+内流,但Na+内流量较少,原理是刺激强度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数量少,作用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Ⅲ中显示刺激神经元C后,神经元D的膜内负电位增大,说明存在阴离子内流,神经元D的兴奋性下降,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3)为探究在相邻部位给予多个低强度刺激效果可叠加,应选择不同的神经元进行刺激;又因刺激神经元A和神经元B示波器显示的波形一致,更容易从观察波形来判断刺激效果是否叠加;因此应在A、B两个神经元上同时给予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图2中Ⅱ显示的是效果叠加的波形,因此若观察到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表明不同突触的阈下刺激能叠加。
    4.(2023·江苏南京·南京市中华中学校联考一模)I、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是一种可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的气体分子。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1)据图判断,NO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 ,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 。(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分子
    (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 。。
    (3)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据图及所学知识,阐述导致上述现象的生物学机制:长期睡眠不足,导致 ,机体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4)NO含量异常容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疾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是_____________。
    A、过敏反应 B、风湿性心脏病 C、艾滋病 D、白化病
    (5)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到 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与接触。
    II、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研究者对小鼠(夜行动物)开展实验:将脂肪细胞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和正常小鼠(Zfp423)置于30℃环境下,分别在白天(非活跃期)和夜晚(活跃期)喂食高脂食物,测得体重变化如图(a)所示。
    (6)小鼠维持体温时能量消耗最小的温度为30℃。当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立毛肌舒张
    (7)线粒体内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研究发现,白天喂食小鼠的体内该蛋白水平降低,则小鼠产生的热量会 。
    (8)据图(a)推测:ZFP423的表达量升高,可推测ZFP423的 (填“高”或“低”)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导致小鼠肥胖。
    (9)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如图(b)和(c)所示。据图及相关信息,简述长期“吃夜宵”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原因 。
    【答案】(1) 自由扩散/扩散 ②
    (2)I
    (3)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O 含量增加,NO 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4)B
    (5)细胞毒性T
    (6)A
    (7)减少
    (8)高
    (9)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NO是气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据图判断,NO存在于突触间隙中,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②神经递质 。
    (2)由题意“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途径I能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3)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O含量增加,NO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机体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4)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A错误;
    B、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B正确;
    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
    D、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5)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NO含量异常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影响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导致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减少,进而影响到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与接触。
    (6)分析题意,本实验研究的是: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进而对实验造成干扰,故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故选A。
    (7)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线粒体主要通过线粒体内膜两侧H+的浓度差产生ATP,膜蛋白UCP1能消除线粒体内膜两侧的跨膜质子浓度差,导致无法形成ATP,产热量增加,白天喂食小鼠的体内该蛋白水平降低,可形成较多ATP,小鼠产生的热量会减少 。
    (8)根据图(a)可知,正常小鼠(Zfp423)与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对比,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可推测ZFP423的高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
    (9)小鼠为夜行动物,白天进食属于不规律饮食,在小鼠不规律饮食,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发现不规律饮食后小鼠的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的小鼠,可推测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人体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
    5.(2022·北京海淀·统考一模)为研究机械压力在豌豆幼苗出土时对上胚轴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完成下列实验。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答出2点即可)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对出土的豌豆幼苗而言,机械压力具有重要影响。
    (2)科研人员将若干豌豆幼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加机械压力,对照组不施加(如图1),测定幼苗的乙烯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2。

    请结合图1,解释图2中20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 。
    (3)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60mm、90mm、120mm的玻璃珠)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ppm),得到图3所示结果。
    ①由实验结果分析, 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
    ②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 。
    (4)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 共同调节的。
    【答案】(1)光、温度和重力
    (2)20天后,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烯产生
    (3) 机械压力和乙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 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
    (4)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光、温度和重力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
    (2)造成图2中20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是20天后,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烯产生。
    (3)由实验结果分析,无论是施加机械压力还是施用乙烯都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故机械压力和乙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
    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
    (4)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6.(2023·浙江台州·统考一模)科学家发现大部分的乳腺癌细胞都是雌激素敏感型,乳腺癌细胞会表达雌激素受体α(ERα),而且雌激素会促进肿瘤的生长。药物甲和药物乙对乳腺癌都有疗效,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实验目的:验证药物甲和药物乙对乳腺癌都有治疗作用,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实验材料:人乳腺癌细胞悬液、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甲、生理盐水配制的药物乙、生理盐水、相应检查装置。
    (要求与说明:药物浓度用量不作要求;用增殖率反映癌细胞活性,检测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分组:取等量已知细胞密度的人乳腺癌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含细胞培养液的四组
    培养瓶中,然后置于. 中培养。
    ②处理:A组:乳腺癌细胞悬液+生理盐水;
    B组: ;
    C组: ;
    D组: ;
    ③检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乳腺癌细胞数量并计算乳腺癌细胞的
    (2)预测结果:请绘制一个柱状图表示实验结果 。
    (3)分析与讨论:
    ①雌激素可与位于肿瘤细胞 (填部位)的雌激素受体α(ERα)结合,形成 复合物。随后该复合物与DNA特定区域结合,影响 ,从而调节相应代谢过程。
    ②研究发现药物甲能抑制身体产生雌激素,而药物乙能加速雌激素受体的降解,请在以上两种药物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思路 。
    ③临床发现,男性也会患乳腺癌,请根据题中信息推测可能的原因: 。
    【答案】(1) CO2培养箱 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甲 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乙 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甲+药物乙 增殖率
    (2)
    (3) 细胞内(细胞质、细胞核、胞浆均可) 激素-受体 基因的表达 减少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 该男性体内产生了较多的雌激素(乳腺细胞表达了更多的雌激素受体)
    【分析】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加入药物甲和药物乙,因变量是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率。
    【详解】(1)本实验要验证药物甲和药物乙对乳腺癌都有治疗作用,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好,自变量为是否给予药物甲、药物乙以及同时给予药物甲和药物乙,因变量为乳腺癌细胞的数量,故实验需要分四组。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结合题干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可设计的实验思路如下:①分组:取等量已知细胞密度的人乳腺癌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含细胞培养液的四组培养瓶中,然后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
    ②处理:A组:乳腺癌细胞悬液+生理盐水;B组: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甲;C组: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乙;D组:乳腺癌细胞悬液+药物甲+药物乙;
    ③检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乳腺癌细胞数量并计算乳腺癌细胞的增殖率。
    (2)预测结果:药物甲和药物乙对乳腺癌都有疗效,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好,所以B组、C组和D组乳腺细胞的增殖率都低于A组,且D组乳腺细胞的增殖率最低,柱状图表示的实验结果如图:
    (3)①雌激素为脂溶性激素,所以雌激素可与位于肿瘤细胞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α(ERα)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随后该复合物与DNA特定区域结合,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相应代谢过程。
    ②研究发现药物甲能抑制身体产生雌激素,而药物乙能加速雌激素受体的降解,因此可以研究通过减少雌激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思路。
    ③分析题中信息可推测男性患乳腺癌的原因可能为该男性体内产生了较多的雌激素或该男性乳腺细胞表达了更多的雌激素受体。

    相关试卷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7 遗传变异(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7 遗传变异(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7遗传变异原卷版docx、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07遗传变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卷08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卷08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小题小卷】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小题限时集训(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8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探究(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8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实验探究(原卷版),共1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