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盘点+训练专题(含解析)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盘点+训练专题01+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盘点+训练专题01+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元一体,工商食官,“敬天保民”,家国同构,民族关系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导航
01 阶段特征
02 知识整合
03 易错概念
04 重难深化
05 专题训练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
(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
1.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家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2.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西周时期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占有大量被称作“百工”的手工业者,其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产品主要供贵族统治者使用,不在市场上交易;工商业者身份世袭。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营工商业者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渐被打破。
3.“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其内涵是“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4.家国同构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1)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2)沿河沿江分布且分布广泛(3)区分布不平衡(4)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绵延不断(5)本土性、多源性、开放性、包容性等。
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特点
3.春秋战国孕育的统一因素
1.政治上
(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
5.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农”: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
“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
2.原因
(1)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
(2)工商业自身缺陷:
①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②商人积累大量财富,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3.目的
(1)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发展历程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
(2)西汉时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
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政策
(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5.“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
①(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
①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②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抑制社会经济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1·山东卷)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2.(2023·辽宁抚顺3月模拟)右图内容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这幅图体现了( )
A.此陶钵是用来喂猪的器皿B.猪开始成为十二生肖之一
C.原始绘画的抽象主义风格D.动物驯化、家畜饲养的情况
3.(2023·东北三省三校二模)我国有着重视历史记载的传统,尤其重视涉及上古时期、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记载,如都邑之地必有城垣。而考古学家的发现却带来了“大都无城”的推论。这表明( )。
A.考古发现有助于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B.古代修史方法不当,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C.考古资料很难与文献资料进行相互补正
D.考古学家主要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
4.(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5.(2023·湖北名校联盟高三摸底联考)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至上的神——“帝”,因而他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B.以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6.(2023·广东佛山质检二)下表反映的是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反映了( )
A.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
7.(2023·青岛一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8.(2023·福建厦门第三次质检)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下图为周代秦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可知( )。
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9.(2023·山东日照二模)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落败者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上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现象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10.(2023·湖北七市3月联考)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进行政治变革,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郡县制、俸禄制、玺符制、上计制等。这表明( )。
A.封建贵族特权逐渐丧失B.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初显
C.宗法分封制度已然瓦解D.君主专制政体日益完善
11.(2023·安徽黄山第二次质检)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邹国的孟子与魏惠王探讨治国之道;来自卫国的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主持了吴起变法;同样来自卫国的商鞅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主持了商鞅变法。这说明(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初现B.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统治者重视儒家和法家学说D.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12.(2023·湖南长郡十八校二联)古籍《越绝书》曾记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铸剑师风胡子曾对中国上古时代进行了划分:“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之时(春秋战国),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证明先秦时期( )。
A.文明水平不断提高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
C.军事武器体系初成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3.(2023·葫芦岛二模)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地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这一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人口的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对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14.(2023·威海二模)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的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统一趋势的加强B.兼并战争的结果
C.民族迁徙的频繁D.城市经济的发展
15.(2023·盐城模拟)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16.(2023·辽宁丹东质检)下表内容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的考证。这些考证 ( )。
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6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
“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赵策一》
“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管子·乘马》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评析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8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
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上有猪的图案,该图案中的猪还具有野猪的特征,而家畜饲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材料体现了动物驯化、家畜饲养的情况,D项正确;陶钵在原始社会比较珍贵,不可能作为喂猪的器皿,排除A项;仅凭陶钵上的图案不能得出“猪开始成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结论,排除B项;陶钵上的猪图案生动、具体,并不具有抽象主义风格,排除C项。
3.A【解析】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而上古的史料带有传说色彩,因此考古发现有助于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A项正确;带有传说色彩的史料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仅从“大都无城”这一个例不能得出考古资料很难与文献资料进行相互补正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考古学家主要关注社会上层的文化遗存,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考古发现有助于更新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排除D项。
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属于“学在民间”的士族阶层,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一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5.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的统治者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赋予“天命”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认为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时期的尊神转变为周朝的尊神但同时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公等部分统治者的思想,无法体现“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结合,排除B项;先秦时期王权与神权是密切结合的,并非“趋向于背离”,排除C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可知,商代以前被征服者要进贡方物,商代强制被征服者代耕公田,而周朝时期被征服者要缴纳什一税,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商周时期国家控制力增强,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A项正确;铁器牛耕逐渐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与宗法观念日益增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7.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墓道数量的多寡可将墓穴分为“亚”字形墓、“中”字形墓及“甲”字形墓,其中拥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等级最高,材料中的秦国国君墓穴形制从最开始的“甲”字形墓,逐步变化到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体现的是秦国国君不再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设置墓道,这是分封制度受到冲击的体现,B项正确;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而是西周的等级规定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受到冲击,周天子势力衰微,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成效体现在富国强兵方面,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9.D【解析】材料“中期,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现象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当时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权力增大,国家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各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反映出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初显,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冲击了贵族分权体制,但封建贵族仍然掌握部分特权,并非逐渐丧失特权,排除A项;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只是遭到破坏,并非已然瓦解,排除C项;战国时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时期,这一政体还不能说是日益完善,排除D项。
11.A【解析】题干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跨地域的人才交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知识分子跨越国别,在自己的出生国以外的国家推行变法或者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一家的观念,A项正确;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要等到科举制盛行后,而春秋战国时期科举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无法体现中原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排除D项。
12.A【解析】从铸剑师风胡子对中国上古时代进行的阶段划分可知,先秦时期经历了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明不断进步,A项正确;兵器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进步,这是历史正常现象,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崇尚武力,排除B项;军事武器的进步不代表其已形成体系,武器体系应包含诸多方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演进水平提高,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
1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体现了国家强化对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人口管理的严格,而非管理的困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赋役征发对象的变化,而非统治者对百姓的关爱,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赋役征发对象变化的本质,而非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
14.D【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可知,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排除B项;民族迁徙频繁无法影响城市规模,排除C项。
15.D【解析】材料“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体现了对有序社会秩序的追求,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而提出的治理方案,故选D项。
16.B【解析】从材料中四个人的说法可以看出这些考证都是对中国古代“儒”这个称呼来源的具体解释,而且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都引用了古代的史料,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充分,均排除。
17.【答案】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评析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8分)
答案 (1)表现: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具种类丰富,说明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铁范和冶铁遗址,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
(2)史料价值: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政治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行改革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
经济
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取得较快发展
民族关系
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政治制度
1.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
(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3.春秋战国
(1)列国纷争:分封制开始解体;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4)制度创新: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始产生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继承采取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依据才能、军功授予官职,向官僚政治转型
法律与教化
1.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西周建立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货币与赋税制度
1.中国最初的货币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和仿制贝。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2.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形制多样,被广泛使用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农业与手工业
1.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时期。人们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农业作物呈现南稻北粟的特点;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农业出现后,村落形成。
2.商和西周: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3.春秋战国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2)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形成。
(3)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4)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5)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个体手工业形成
商业和城市
1.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交换及商业贸易;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商周时期: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城市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交通与医疗
1.交通:原始社会时期,在渔猎和采集活动中形成“路”;定居生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后,以住所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2.医疗: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的形成
传统文化
1.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祭天地和祖先。
2.春秋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和改良西周礼乐制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战国:“百家争鸣”。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无为”思想,顺应自然;墨家“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选必3)
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自然观: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价值观: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人生观:《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文化传承
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2.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图书文献的保存,除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着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
3.教育: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
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模式,实行世卿世禄制
地方分权
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绝对的中央权威
等级森严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与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神权色彩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
时期
义务的名称
义务的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天下通行
章太炎
“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
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
“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
“儒”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故城
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6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西平乐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知识盘点+训练专题07+彷徨与呐喊——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业救国,奏定学堂章程》与“癸卯学制”,宋代的文官政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